张居正惩治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贤
张居正在李太后的支持下,可谓是大刀阔斧,在万历朝施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张居正改革”,其中有两项改革牵扯到一个人物——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
一、清田地大计
在征收子粒田税银问题上,张居正面前虽稍有阻挠,但也一直有序进行着,一份弹劾山东巡抚杨本庵征税不力的奏折,打破了这份平静。
山东一直是征税大省,沃野千里占着临近漕河的灌溉之便,可是上交国库税银却每况愈下,山东巡抚杨本庵跟张居正道出了实情,原来在杨本庵面前有一座大山,那就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衍圣公是从宋朝开始,为孔子的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是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明朝初期相当于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
原来孔尚贤大部分的钱财都是朝廷的赋税!孔尚贤在曲阜拥有大量的佃户,好多偷奸耍滑之人,为了躲避赋税,竞相把田地交给孔尚贤管理,这样农民就没有田地,不需要向朝廷交税。实际上孔尚贤做起了名义上的田主,农民们只需要交给孔尚贤田税即可,这个田税的数额自然比交给朝廷的要少。而孔尚贤有一个特权,就是免交田税!这样原应交给朝廷的田税,实则到了孔尚贤手里,公然与朝廷为敌。
张居正在得知山东征税的这一弊病后,为了彻底根除全国的类似田地税问题,首先向孔尚贤开了刀,并彻底在全国施行清田地大计,使国库日益充裕。
二、驿递制度
明朝开国后,延续了唐宋的驿递制度,在全国各地建有数百个驿站。驿站建立之初,是为了方便办公,提高办事效率,慢慢地就演变成一种特权。每年兵部都会发给在京各部衙门,以及全国各地衙门一些勘合,所谓勘合就是入住驿站的凭证,只要有了勘合,不但可以出行有驿站接待,一路车马官船都由驿站提供,各驿站还会送上一定数量的礼银。有了这份特权,不只高官,连其家人奴仆都开始到驿站享受一番,造成了国家财政上的沉重负担。
按照明朝朝廷惯例,衍圣公每年都要进京面圣一次。孔尚贤作为孔子六十四代孙,不但不按孔子教诲行事,还每年趁此机会,夹带私货对沿途驿站敲诈勒索,地方官吏也不敢管束,造成特别恶略的影响,已成朝廷一大祸事。张居正将孔尚贤之事上奏万历帝,将孔尚贤进京面圣次数由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这才对孔尚贤稍稍有了约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张居正开始做出对驿站制度的改革,他倾注一年心血,将驿站制度治理的蒸蒸日上,一年为朝廷省下一百多万两白银。
图一为孔尚贤衣冠像
图二为明代驿站复原图
【中国国土上唯一的外国王陵】: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盛况可谓是万国来朝,其中菲律宾苏禄群岛上的一个古国——古苏禄国——是进贡大户,时常来明朝朝见。其中一次就发生在永乐十五年,彼时,苏禄国的东王、西王、峒王率领三百多人来明朝访问,得到了成祖朱棣的热烈欢迎,在奉天殿就行了盛大的接见仪式。此后苏禄国使团在明都逗留了差不多一个月,临走时,朱棣还专门派专使护送。
当使团一行人行至德州时,东王不幸染疾,在驿馆病逝。朱棣接到讣告后,大为心痛,为东王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还按照中国的传统为他赐谥号,是为“恭定”。
同时朱棣也按照明朝传统要求东王次子和其仆从在中国留居三年,是为守孝居丧。
成祖朱棣还于永乐十六年为东王修建了大型陵园、祠庙、立碑——《御制苏禄国东王碑》,碑文赞许东王“聪明特达,超出等伦”,由成祖亲自撰写。
建陵之后,还为了陵园的后期维护保养,赐予守墓人良田二百多亩,永免地税钱粮。除了这些明朝廷还未留守的东王后人拨付俸禄——每人每月一石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清朝建立之后,并没有因为朝代更迭而改变东王墓的条件,反而对之加以修整。
而且在清代东王的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向清廷提出加入中国籍的申请,得到雍正皇帝的同意二人加入德州籍,并于雍正十三年发给执照(永久)。
近代战火起,累及无辜。直至民国末年,东王墓已经是乱鸦残日,一片荒芜景象。
幸得建国后,山东方面对之重视,将东王墓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后国务院1988年把东王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有人统计,从东王逝世开始计算至今,东王后裔已经有二十余代,人丁兴旺。
如上,就是中国国土上唯一的外国王陵的传奇故事!#历史# #历史有知识# #头条历史#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