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典型题# 今天分享一套高一重点名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的数学月考卷,高一同学都可以尝试,试卷主要考察前2章内容
1、集合与充分必要条件
2、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
重点难点考题:二次函数
①根据二次方程的根,求解参数及范围
②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本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①对函数或者方程或者不等式里面的参数,如何根据题目条件进行讨论?
②对于函数中的动态变化,如何通过图形分析解决。
相关资料可以点击查看下面链接
高中数学提升300招
#樊瑞军# 这是东北最牛的三所高中第一次联考:辽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尔滨师大,全国卷同学可以做一下。
1、这可能是很多同学感受:每次考试都会卡在一些难点解不下去,这个试卷会了,换一套又是如此,那么这个难点究竟怎么突破呢,从这两方面抓?
①新题型难点突破,这类主要是审题,就是通过题目中的描述,向学过的方法中靠拢。
②传统难点梳理,这是重点,分享3步
[赞]把每一道题当做一种类型
[赞]围绕这个类型把条件里面的特点提取出来比如12题就是求解离心率,里面有个核心条件夹角最小,遇到夹角怎么处理?得把各类方法整理出来,通过这一道题显然是整理不出所有方法的。下一次遇到考题又变了,显然通过模拟卷是很难突破的,模拟卷的功能只能排查发现问题。
[赞]把具有这类特征的题目,根据方法不同得整理到一块,专门练习突破。
我给大家编写了一本高考数学解题图谱讲义资料,这里面提炼汇总了160常考疑难条件,把各种常考思路都汇总到一块了,可以点击下面链接查看,赠送30节配套视频
高考数学解题图谱思路
“高考改革”一直是个热词,“减负”也喊了好多年,可是高考题简单了吗?
辽宁省的高考模式一直是跟着“先驱者”跑的,今年的新高考是3+1+2模式,改变了以往文理分科的大小综合模式,教师和学生们都发现:各科都比以往难度加大。
以刚结束的大连市一模考题为例:语文单阅读就达1万字,按照一般人每分钟阅读180字计算,读1万字需要近1个小时;英语词汇量要求更高,两篇作文包括应用文和读后续写,构思加写作需要预留1个小时的时间;数学题较往年难度加大......所有参考科目都是如此,往年的综合卷上有三科试题,现在都分开考,试题广度和深度可想而知。全国各省都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一边要给学生们减负,一边高考题却越来越难?因为高考本身就是选拔性考试,大学要选拔人才,人才要有创新、辩证的思维能力,有信息获取、加工的能力,所以高考不能模式化,试题必须有高度、有难度、有区分度。
这些题,你会做吗?#我要上头条##高考#
辽宁本溪官场“震动”!百姓看担当,不担当要丢官…
#第一媒体#
2020年12月21日,一场特殊的官员“考试”,在辽宁省本溪市广播电视台新时代影城巨幕大厅如期展开,考官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百姓,考生是本溪市党政部门的“一把手”,考题则是百姓反应强烈的不担当不作为问题…
由中共本溪市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问政栏目《百姓看担当》21日下午两点整,在800平方米的新时代影城巨幕大厅举行,本溪市上百名党政部门一把手现场参加特殊“考试”,考题以现场观看录像的形式“一揭两瞪眼”,录像内容是本溪市问政调查员根据群众反馈和举报的政府部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直击问题症结要害,涉及问题的单位部门一把手当场解答并限时办理,被邀请的“考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百姓代表和法律顾问当场举牌,对答复和办理情况满意不满意。中共本溪市委指出:百姓看担当就是要让老百姓参与对领导干部的考察,看看哪个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看看哪个单位部门破坏营商环境?对存在问题视若罔闻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要打击和处理一批,要让担当者有为,不担当不作为畏惧,破坏营商环境者丢官!形成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的鲜明导向,形成“我是本溪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辽宁:借力新媒体丰富学习教育形式
“‘辽宁检察’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党史知识 每日一测’专题,是我每天的必答题,以考促学加深了我对党史知识的深入学习。”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苗凤好每期答完题都要在微信文章下面留言点赞。
根据《辽宁省检察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从3月23日起,辽宁省检察院在该院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特别策划——“党史知识 每日一测”专题,充分利用新媒体,以网上在线学习方式,进一步拓宽学习教育形式,丰富学习教育内容。
辽宁省检察院党组要求全省各级检察院各党支部在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积极引导检察干警自觉运用省检察院微信公众号“党史知识 每日一测”专题,以考促学、以考促记、以考促行,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以达到全省检察干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为了检验党史学习成果,辽宁省检察院将在“七一”前夕组织全省检察机关知识竞赛或测试评比,所用题库就是“党史知识每日一测”推出的考题。
同时,辽宁省检察院教育培训处在辽宁检察内网-队伍建设-教育培训栏目中开设【周而复史】每周专栏,发布内容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红色历史、红色精神为重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刘键 曹金玲)
#2021高三八省联考#高三联考落下帷幕,化学考试也于今天上午结束。除了福建保密工作做到太好以为其余省市的适应性考题也都在网上亮相了。初略整理了几个省市的工业流程题,请大家看看那个省的题最难,你最喜欢那个省的题。简单介绍一下,重庆卷以菱锶矿为原料制备高纯碳酸锶为主线(图一),广东卷以炼锌矿渣制备光电材料氮化镓为主线(图二),河北卷以工厂烟灰为原料制备氧化锌(图三),湖北卷从阳极泥中回收贵金属(图四),湖南卷以四种硫酸盐为原料制备镍铜高效催化剂(图五),辽宁卷以废锰渣为原料制备硫酸锰晶体(图六),六个省市的哪一个工艺流程设计更好呢?那个题设问更妙呢?如何突破这些问题呢?请关注落叶风化学,后期将为你带来这些经典题的解析视频。
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化学卷面分析(下面附有真题和答案)
前几天分析了全国甲卷,从难度对比看,乙卷肯定是要比甲卷难一些,也更适合我们重点高中的学生用来练习。
下面针对这次考试卷纸进行分析,卷纸中用荧光笔标出来的部分推荐学生好好整理学习。
选择题7,8,9,10,12做下来没有任何难度,甚至都不需要动笔即可。
第11题,多少需要把笔拿起来了,这道题把元素周期律的习题和热重曲线的计算结合到了一起,对于平时不愿意做计算题,或者一看到计算题,内心就已经放弃的同学来说,就不容易得分了。
那么对于新高三的学生也是一个提醒,接下来的模拟题和练习中,计算题也得练起来啦,要不然这卷纸一道选择题,6分,也扔不起啊。
这道题是选择题,所以CD两个选项的做法可以用代入法,不像我们平时练的填空题,需要自己真的计算出结果来,这选择题难度会低一些,就假设C是对的,把数据带进去,成立就选,不成立就选另一个就完事了。
选择题第13题,也算偏难一点的题,本身盐类水解就是高中生一直以来认为难度大的地方,选项中的BD还专门考计算,所以,对于部分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就不容易得分了。
大题26题,整体难度不大,就是前两问问的原因题,总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做题的时候,有个坏习惯,看到原因的题,自己就跳过,然后看答案读一遍就算过关,平时练习不愿意动笔去写,等真的到了考场上,想写的时候,就会发现,写不到点子上了。所以平时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动笔去写,写完对答案,不一样的要去练,琢磨得分点在哪。
大题27题是实验题,第(4)问,方程式的书写考的也是与量有关的方程式书写方法,这类陌生方程式书写,并不在必备方程式行列里,想掌握这样的陌生方程式,私下里还是要归纳总结练习的。这样在考试中,才能不慌不忙的快速写出准确答案来。第(5)问,不少学生会觉得不知道应该填写什么,因为这道题平时模拟题做的时候都是有选项的,在一次性加入和分批缓慢加入中选择,这样换谁都能作对,必然选择后者。但是选项撤走,同学们就懵了,不知道该填什么了。所以,也是我一直在劝学生们去做的事情,一定对大题相似问法进行归纳整理,把所有可能的答案记在心里,因为实验题和工业流程题的很多问法不是学基础知识,学书本就能掌握的,很多知识,都是在做题的时候掌握的,不要不珍惜自己练过的习题上的错误。
第28题,跟我们平时练的题差不多,难度也不是很大。最后一问可以整理理解一下。
选考题,以前辽宁省没改革以前,尖子生的学校,两本书都比较重视,选答哪个都行。中等偏上的院校,更倾向于选择有机化学,耗时但更容易得满分。
从这张卷纸来看,物质结构第2问的最后一个空,和第4问的最后一个空确实不容易得满分。整体难度一般。
有机这道题,没什么难度,同分异构体如果掌握了互补法和模板法可以直接看出来答案,如果两个方法都没有掌握,想自己画,一是没有时间,二是不容易画对,也体现出来了方法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这张卷纸比全国甲卷难一点,但是没有什么出格的题。
新高三学生重点高中的可以做做物质结构和有机部分,第二档院校的只做做有机推断就可以了。
12年前,那个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38岁三轮车夫,如今怎么样了?
1972年,蔡伟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里
上小学后,蔡伟跟着叔叔学习了几年毛笔字
这让蔡伟对汉字充满了兴趣
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抱着厚厚的字典啃
这算是他后来喜欢上研究古文字的启蒙教育
上了中学后,蔡伟的语文成绩非常优秀
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很多连语文老师都不认识的生僻字
蔡伟都能认识,所以很多时候,语文老师要向他请教
高二时,蔡伟在《文史》上偶然看到裘先生的一篇论文
从此被传统“小学”吸引
为此,蔡伟一有空就去锦州市图书馆如饥似渴看书
曾经在一年多的时间看完300多本书
1990年,蔡伟参加了高考,虽然语文得到了很高的分数
但是他还是落榜了,落榜后的蔡伟也只能告别了学生时代
开始寻求一条谋生之路,在父母的安排下
蔡伟进入一家胶管厂当起了工人,虽然每天都要工作
但是蔡伟并没有拉下学习,他一有空便在研究古文学
读更多的书
1994年,蔡伟所在的厂子效益不好,最终蔡伟只能下岗
没有了收入的蔡伟开始焦虑起来,为了养家糊口
蔡伟在一家商场门口摆了个小摊,卖雪糕、饮料和香烟
收入不高,不过蔡伟对于赚钱也没有野心
只是图个温饱,摆摊的日子里,没人的时候
或者业余的时间里,他都用来看书了
1995年年底,蔡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裘锡圭写了一封信
表达了自己对于古文学的热爱以及对裘老师的崇敬之意
而这封信寄出不到10天,蔡伟便收到了裘锡圭的回信
裘老师在信中写道:“你对传统‘小学’真心好之
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不仅如此,裘锡圭还邀请蔡伟到北京相聚
1996年3月15日,蔡伟与裘锡圭在北京见了一面
两个对古文学痴迷的人,但也是两个身份差异巨大的人
但是裘老师并没有架子,而是鼓励蔡伟“坚持自学”
1997年1月,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在《文物》上
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
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
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这篇文章刚好被蔡伟看到了
而蔡伟在之前也仔细研读过神乌赋
在他的理解下“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是叹词
所以他当即给裘锡圭教授写信告知其“佐子”的意思
裘锡圭收到来信后,觉得蔡伟的理解非常新颖
符合文章内容,所以他也非常认同
后来裘先生就在1998年第三期《文物》上
发表了《“佐子”应读为“嗟子”》
称蔡伟“其言甚为有理”
就这样,蔡伟也渐渐在国学圈子里有了不小的名气
2006年开始,裘锡圭和蔡伟的联系少了许多
原来,贫困潦倒的蔡伟为了生计出去当起了三轮车夫
因为蔡伟的妻子生病了,他不能再安于现状,只图温饱
必须要挣更多的钱将妻子的病治好
就这样,蔡伟每天拼命蹬三轮车,好的一天能挣30多元
比摆摊强多了,但这样以来,他就很少再有空读书了
后来,裘老师得知这一切后,决定帮助蔡伟找一份工作
而当时恰好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要与中华书局
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所以该中心决定临时聘请蔡伟
2008年9月,蔡伟带着妻子来到了上海
进入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与博士和教授们一起工作
虽然蔡伟没有文凭,之前只是一个三轮车夫
但是在工作能力上,他完全不输教授博士
甚至很多方面,他要比一些教授还专业
一年期满,蔡伟不输一般专家的能力得到认可
几位教授想让蔡伟读博,但这并不容易
而蔡伟也面临着难题,到底该何去何从
多年后,蔡伟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不禁感叹道:“当时只能回去继续蹬三轮车
因为能赚到更多钱,但是累,没有多少功夫看书了。”
当时复旦大学明文规定,两院院士、杰出教授
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
可以自主招收博士生,考题由导师自己定
学生可不参加统考
根据规定,报考博士生必须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
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
于是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3位著名学者联名写了推荐信
连同复旦大学的申请一起报送教育部
2009年4月23日
经过复旦大学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
当时已经38岁且仅有高中文凭的蔡伟被列入了复旦大学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
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
就这样,38岁的三轮车夫成为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成为复旦的博士之后
蔡伟发现复旦大学真是一个宝藏
图书馆里有无穷多的古书,他也从此一头扎进古书堆
一门心思埋头苦读,不再接受媒体采访
生活也慢慢复归平静
蔡伟在攻读博士期间,不仅要跟着其他博士一起上课
还要修一些本科、硕士课程,恶补基础性通识课程
对于蔡伟来说,他之前只写过一些短篇文章
而博士论文这样的长篇论述则是不小的挑战
所以蔡伟付出了一般博士生几倍的努力
2015年,44岁的蔡伟终于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
也顺利获得了复旦大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蔡伟就获得了多个工作机会
最终他选择进入贵州省的一所二本院校安顺学院图书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