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城古老的盐池,让我记住了两个字“鹾”和“盬”,据说都专指河东盐湖。这两个字看上去就有浓浓的盐味。五一期间,运城大手笔策划的盬街盛装亮相,这条步行街的地理优越,往北是关王庙,中段是钟楼底,往南是池神庙,往东是巡盐察院,河东道台衙门、鼓楼,往西是盐运使机构设立地。文化学者王振川说,在这两大盐务机构遗址中段设立盬街,极具象征意义,也非常契合街区历史文化的根脉,实为盬盐文化精华集萃地。从使用功能上来说,这是盐商聚集、物流汇通之地,自然也成为因盐兴市、以盐兴城的象征地段。这里的一切遗存和记忆,都附着河东盐池的过往、人事、风物。盬街的策划是非常成功的,既是文化的成功,更是商业的成功。我也慕名前往,说实在的还是被震撼了。关公文化、根祖文化、农耕文化、德孝文化、方言文化、盐文化等等均以雕塑艺术的形式展示着大美河东。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一些雕塑形象塑造比例似乎不协调,一些铜雕铸造砂眼、裂缝、变形等缺陷明显,让人遗憾。优秀的文化品牌应该是综合元素的完美体现。
#运城头条#近日,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一张清光绪年间河津县衙签发的禹门渡护照。此护照是僧楼镇南午芹人民村张相选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闲逛时发现的。
张相选在北京孩子处照管小孙子,一天闲来无事,去在北京大街上遛弯,不知不觉来到潘家园旧货市场。从不收藏的张相选被潘家园那古玩旧货所吸引,就一个摊位一个摊位仔细瞧看。忽然。在一个摊位上发现了这张发黄的护照,上面的“河津县正堂”几个字让他眼前一亮。他拿起仔细一看,这是一张河津县衙在清光绪十二年六月九日签发的黄河禹门渡渡河护照。虽然张相选不懂得文物,但他觉得这张护照与家乡河津市有关,十分动心。经过和摊主讨价还价,最终他花了50元买下了这张护照。
这张护照不大,约32开纸大小,保存的十分完整,字迹印章颜色十分清楚,纸张完好无损。其内容为:护照:辖管禹门渡兼理盐运道河津县正堂,为 移知拨兵渡河护送事,准洪洞县驿差江云天等送到本县传牌内开转奉,韩城潘司咨差委。管解银伍拾陆两整。投收之银递解到县,准此契合,烦查文内事理,希即一体护送须至移者。
光绪十二年六月九日给
县第捌拾玖号
限十二日销
护照上盖有鲜红的印章。此护照,内容明确,人事具体,是研究清朝河津禹门渡渡河情况的宝贵资料。
转《汾河人家》薛振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