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55年6月20日,岳麓山
距毛泽东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和岳麓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整整三十年。
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再次回到长沙,并在涨起“端午龙舟水”的湘江中游泳,蓦然间毛泽东很快找寻到他在青年时代“到中流击水”的豪情。
这一天,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又兴致勃勃地与周世钊等人,步行登上岳麓山顶的云麓宫
毛泽东在岳麓山顶所点的菜式计有:红烧肉、炒猪肝、辣椒、蔬菜、蛋汤。另外再加上他青年时代在岳麓山实行风餐露宿生活时尝过的一种野果。
在湖南第一师范与毛泽东同班同学的周世钊,看到餐桌前谈笑风生的毛泽东,“仍然精神焕发,像年轻人一样”,便对毛泽东说:“你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横渡湘江,攀登岳麓山,赛过许多年轻人。如果把今天的真实情况讲给青年人听,一定会使他们感到无比高兴,向您学习。
很显然,在云麓宫望湘亭中,毛泽东与周世钊在边吃边谈中,曾谈到他们年轻时,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那段美好时光,只是白云苍狗,故园风物,人事起伏,曾经同为新民学会的会员,后来竟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他们一定谈到了年轻时的好朋友萧子升,此时萧子升已流落南美洲,处境狼狈。
二、1957年9月8日,湘江中
毛泽东请大家吃晚饭,就算是中秋之夜也不能破坏“四菜一汤”就餐制度这个节俭和“光盘”的规矩
四十年前,即1917年9月30日的中秋节,青年毛泽东曾与罗学瓒、李端纶、张超、邹蕴真等十六人,租两条小船,环游湘江水陆洲一周,“至夜,清风明月,醉酒歌诗。”
而在1957年9月8日中秋节这天,在长沙考察调研的毛泽东乘坐拖轮,在猴子石畅游了一番湘江后,在船上请大家吃晚饭。菜是四菜一汤。
饭后,孙云英悄悄溜到厨房问大师傅:“今天是中秋节,为什么不多搞几个菜?”
厨房大师傅称:“四菜一汤是毛主席规定的,他到哪里都这样,我们不敢违反。”另一个服务员补充说:“餐桌上摆月饼、甜梨还是经过主席同意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即对自己的饮食品种和数量作了规定,即一般标准为四菜一汤,招待的原则是多一人加一个菜,绝不大操大办,该省就省,绝不奢侈浪费,尽量做到“光盘”。如果只毛泽东一人吃饭,则绝对不超过四个菜。所以在现在保存的毛泽东就餐食谱中,如果菜的数量为四菜一汤及以下,即可能是毛泽东单独就餐,多于四个菜必定有工作人员陪同或者为招待客人。而招待费用则由毛泽东自掏腰包,不用公家一分钱。他的儿子毛岸英与刘思齐的婚宴,毛泽东总共才设了三桌筵席,而婚宴菜式为腊鱼、腊肉、辣椒、苦瓜,另外特别加了一个红烧肉。值得说明的是,毛泽东单独就餐时的四菜一汤,为小碗小碟盛装,一碗菜经常只用几筷子就能夹完。
毛泽东待客的菜“一般以家常湘菜为主,适当照顾客人的口味。但招待稀客,如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毛泽东则以丰盛的酒席”。
三、1958年4月12日,坡子街
毛泽东在火宫殿体察百姓生活,要求火宫殿“多生产物美价廉的风味食品,保持和发挥火宫殿的传统名牌优势”
根据《毛泽东饮食趣谈》一书的考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出就餐过的饭店共计6家,即杭州楼外楼饭馆(就餐菜式:鱼头、叫化鸡)、北京新街口陕西羊肉泡馍馆(就餐菜式:羊肉泡馍、牛肉片)、武汉老通城(就餐菜式及小吃:四菜一汤、三鲜豆皮、汤包)、长沙火宫殿(就餐菜式及小吃:麻辣百页、红煨牛蹄筋、红烧水鱼、红烧狗肉、臭豆腐、菠菜三鲜汤及长沙米粉)、天津正阳春饭店(菜式:烤鸭)、韶山招待所(辣子鸡、炒腊肉、炖羊肉、烧水鱼、蒸青鱼、炒蕹菜、烧豆腐、煎苦瓜、炒辣椒)。 很显然,毛泽东就餐的餐馆,本身就很有名气,也因毛主席的到来名声更为大振。但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几个餐馆,虽有不少名吃,但并不是奢华的大饭店,毛泽东下馆子,既有前来尝味的因素,比如到长沙火宫殿,就有“故地重游,一解乡愁之念”,另一层心思,则是为了“接触和了解群众”,当然对他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一下平民的生活”。在这种小饭馆里安安静静坐一坐,这对毛泽东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毛泽东在长沙火宫殿就餐,是在1958年4月12日下
“有东安鸡、狗肉、牛百叶,还有小吃。
4月12日下午5时,毛泽东前往长沙老字号火宫殿旧地重游,
毛泽东进入火宫殿包厢、坐在木桌旁后,何炳炎拿出菜单请主席点菜。主席挥挥手说:“随便,随便。”
火宫殿厨师鲁复生、余锡定、沈福生、毛寿松、吴国良和工人们迅速做出了数种佳肴及特色小吃,如臭豆腐、红烧牛蹄筋、炒牛百叶、菠菜三鲜汤、长沙米粉等,一一端出,请毛泽东等品尝。毛泽东问及长沙市现在的米价是多少,何炳炎答说:“九分八厘钱一斤”。毛泽东称赞地问及火宫殿的一些情况,最后称赞说:“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