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连旅顺公务员待遇(旅顺公务员岗位)

《春游社琐谈》:辛亥后海上社集                    ---罗继祖   辛亥武昌起义以后,

《春游社琐谈》:辛亥后海上社集  

                 ---罗继祖

 

辛亥武昌起义以后,

清室遗臣四散,

其流寓海上(案:上海)者,

则多结社联吟,

诗酒自放。

于时有超、逸、希、淞诸目,

遗臣中有不谓然者,

举明末南岳大师讥周礼部之屿,

临死含笑,

大非所宜为喻,

若谓家国沦亡,

不当复近诗酒。

 

章一山梫遗臣之一也。

作书论之曰:

诗酒乃遗民常事。

渊明高节,

人人无异词,

而无日不酒,

无诗非酒。

宋则月泉汐社,

遂为诗会。

明末遗民,

江浙相错之壤,

诗社百余,

宁波一城,

多至十有余处。

现今海上寥寥一二社,

偶尔酬唱,

愧明末甚矣。

若谓诗酒高兴,

非苟活土室者所宜,

说自正当。

 

顾明末遗民,

窘者多而豪杰亦多。

孙钟元坐得马郎中夏峰之田,

弟子依之以处。

亭林出游载书数车,

频年未闻乏资。

苏州诸名士至邓尉观梅,

人具一船。

徐昭法以卖字画度日,

尚独具一船,

非若今日之章检讨出不步行,

即趁电车,

设有观梅之雅,

便不能到。

若冒巢民之水绘园,

宾朋侍伎,

常时满屋。

祁六公子之梅墅,

酒歌结客,

挥金如土,

则豪华不减于平时。

 

盖明代身为仕宦,

与仕宦子弟之气概局量,

均非本朝穷京官所能及其万一。

又曰,

上海壬子以来,

故有超社十人,

轮流诗酒。

甲寅一年,

出山者半。

王子展观察戏谓超字形义,

本属闻召即走,

此社遂散。

章意盖嫌社集过于寥落,

不逮明末;

又致慨于穷京官,

而叹羨明末遗民之豪举,

此可窥见当时遗臣矛盾心理。

王子展释超字为闻召即走,

虽非造字本谊,

然实趣闻,

可入《拊掌录》者。

 

继祖

 

 

 

 案1:罗继祖(1913年--)字奉高,祖籍浙江上虞。自幼与祖父、著名金石学家、文献学家罗振玉一起生活,接受严格的庭训,从塾师读古书、习书画。他从未进过学校,也没取得过任何学历,熟读《四书》、《五经》到《东华录》等典籍,学贯文史,博涉多通,在历史、考古、文博、图书、书法等领域皆有建树,尤其在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

1946年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家中的9万多册藏书,并捐献给国家。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任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

 

案2:罗振玉(1866年—1940年),初名宝钰(振钰),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省淮安。中国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14日,罗振玉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罗振玉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抗战时期,日军“扫荡”赤坚村,村里最大的财主杜开喜为保命,竟办了一桌酒席请小鬼子来吃,可他想不到,这是人生的最后一顿饭了。

这一天,日本鬼子在赤坚村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地上都是横七八竖的尸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惨不忍睹。

而妇女遭受的苦难最为深重,她们中的大多数遭到了日军的凌辱,事后可恶的日军更是残杀她们,真是令人发指。

然而,赤坚村最大的财主杜开喜的死,却让人痛惜不起来。

当时,日军进村时,杜开喜没躲没藏,而是带着手下人举着膏药旗欢迎,他觉得鬼子这是来赶走“穷鬼”八路军,保护老百姓的财产的。

杜开喜为犒劳日军,其实更是为了保命,见到日军后赶紧招呼他们去家里吃饭,还笑着亲自给鬼子队长奉上300块现大洋。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伸手不打笑脸人,张口不骂吃饭人。”

可是,对于穷凶极恶的日军来说,这句话只能另谈了。

这不,日军在吃饱喝足之后,突然面露凶相地把杜开喜拉到了院里。

杜开喜一脸懵逼,想着鬼子太难琢磨了,但又不敢反抗,只能任凭他们拉扯。

可是,接下来日军的举动,让杜开喜的心瞬间跌入了万丈深渊。

只见鬼子把杜开喜放在一堆干柴上,然后又在他身上压了块厚板,之后点燃干柴,想要把他活活烧死。

此时,杜开喜才真正地认识到日军的血腥和不讲道理,才知道和凶残的鬼子是永远做不了朋友的。

可是,这时明白,已为时已晚,杜开喜只能通过不断咒骂鬼子来宣泄心中的愤怒。

就这样,杜开喜死在了自己的愚昧无知和阿谀奉承之下。

倘若日军讲道理,有良心,又怎会有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平顶山惨案等的发生。

只能说,杜开喜的死,不值得可怜。

抗战14年,侵华日军在我中华大地上犯下了累累惨无人道的罪行,这些血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永记。

勿忘国耻,国人当自强!

----------------------------------------------------

你一定要记住的历史:

抗日英烈:日寇对待中国东北的抗日联军是真的狠呀。把他们杀了不说,还在他们死后进行了羞辱——扒掉衣服裤子、与砍下的头颅合影。都说日寇崇尚强者,对强者敬重有加,哪怕对方是敌人。但是日寇对待起抗联战士来却是另外一番嘴脸。这就是日寇本来的面目吧。东北抗联,在中共的领导下,在白山黑水中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地战斗。抗联的领导人杨靖宇、赵尚志等先后牺牲。在最艰难的时候,抗联队伍几乎被日寇清剿完了。记住这些牺牲的烈士吧!记住抗联!九一八之后,东北几乎被政府拱手让给了日本人。是中共,是抗联的战士在持续地抵抗日寇。

你知道吗,邮政对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隶属于国家机构,在中国,邮政局属于事业单位,在米国,邮政局的工作属于国家公务员。别看他衣衫褴褛,头戴一顶破毡帽,下着一条免裆裤,脚套一双旧布鞋。但是,他穿的是一件镶黄边的“绿马褂”,马褂中心两个邮政赫然入目,它挑了两个虽然很脏但是黄色的邮包。种种迹象表明,他是一个邮差!当年,这个邮差可不是一般人,他挑的邮包也不是一般的东西,那可是珍贵的信件。这些信件都是官方或民间的书信和文件往来,是受到保护的,外人不许翻动。如果有人敢动钦邮的东西,官家必不肯轻饶。由于有了保护,在交通十分落后的年代,邮差们也能够凭着双脚,翻山越岭,跨江过河,把邮件完整地送向四面八方,送到千家万户。

抗日时期的悲惨事件:日军的动作真快,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没几天功夫,日军便在南京麒麟门设立了所谓的福怒收容所。所谓的收容所,就是地狱。就是日军杀人围起来的幌子。上万的中国军民被押到了这里,等待他们的,却是残酷的残忍的生命尽头。地上那些中国人的尸体,横七竖八,衣冠不整,男的女的,军人平民,枪杀的,奸杀的,砍杀的,机枪扫射的皇军是来拯救你们的!皇军是来建立大东亚共荣的!皇军是不杀俘虏的,你们放下武器,放弃抵抗吧!保证不杀俘虏……我呸。这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在那个愚昧无知的年代,在那座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居然还真的有人信了,居然还真的有很多军人相信了。哎。死亡无处不在。地狱被搬空了,被日军搬到了南京城里。#历史##人物#

《春游社琐谈》:寿伯茀遗稿

---继祖

“赋断怀沙不可听,

宗臣忧愤薄苍冥。

荆高燕市耽沉醉,

忍使重泉叹独醒。”

此《广雅堂集》中吊寿伯茀之作也。

伯茀名寿富,

号菊客,

清镶蓝旗第五族宗室。

父宝廷官至侍郎,

有名于时。

伯茀中戊戌进士,

授翰林院庶吉士。

颇讲西学,

论天下大势,

以力泯满汉峪域为先。

创立知耻学会于京师,

勉励八旗子弟力学敦行。

识者韪之。

族中颇有持异同者弗侐也。

庚子之变,

妇翁内阁学士联元以直言罹难。

伯茀亦慨然谐弟寿薰及

二妹一婢从容仰药死,

年三十有六。

其诗广雅辑入《思旧集》,

已刻行。

其遗稿存达寿摯甫所。

二十余年前,

先祖托恩华咏春求得之,

谋为整理付刊。

计有《读书札记》、

《读三国志札记》、

《春秋释义》、

《伯茀识小因话录》、

《患斋待质录》、

《易学启蒙浅释》、

《天元方程算草》及诗文若干首。

率属草未竟。

抄胥移录亦多误字,

遂搁置之。

先祖谢世,

咏翁独索其诗去,

而以整理遗稿事委予。

予旅食东瀛,

携在行箧,

稍加整比,

亦未竟事。

近年遂束高阁,

咏翁且久逝矣。

其论时事诸稿及

知耻学会章程约十余篇,

中央民族学院满族调查组索之去,

拟收入所编满族史资料中。

继祖

案:罗继祖(1913年--)字奉高,祖籍浙江上虞。自幼与祖父、著名金石学家、文献学家罗振玉一起生活,接受严格的庭训,从塾师读古书、习书画。他从未进过学校,也没取得过任何学历,熟读《四书》、《五经》到《东华录》等典籍,学贯文史,博涉多通,在历史、考古、文博、图书、书法等领域皆有建树,尤其在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

1946年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家中的9万多册藏书,并捐献给国家。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任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

注释:寿富(1865―1900)字伯茀,号菊客。清宗室,满洲镶蓝旗(一说正蓝旗)人 [2] 。宝廷之子,少时受业于父亲的好友张佩纶、张之洞。1898年中进士,入翰林,选庶吉士。愤国势不张,八旗人才日竭,著论陈说时局大势,意欲“察盛衰之所由,谋富强之攸在,通力合作,各奋其才,厚培本根”。1897年与康有为等在北京发起知耻学会,撰《知耻学会后叙》,极力鼓吹“学则智,智则强,强则大国亲我,小国畏我;不学则愚,愚则弱,弱则大国鄙我,小国犯我”之主张,旨在警顽傲厉以自强。后任京师大学堂分教习,曾奉派赴日本考察学校章程。归国后著成《日本风土志》4卷。曾因浙江巡抚廖寿丰疏荐,受光绪帝召见,并趁机痛陈中国积弊及所宜兴革等事。戊戌政变后,受到顽固派的猛烈攻击,乃杜门不出,读书自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拒绝降敌,引缳自缢。时年35岁。遗著有《搏虎集》

《春游社琐谈》:易元吉

            ---罗继祖

 

易元吉工画花鸟,

尤以写獐猿擅名,

评者谓为徐熙后一人。

山谷为作《易生画赞》。

陆存斋《宋史翼·方技》,

有易小传。

所据《宣和画谱》、

《图绘宝鉴》、

《图画见闻志》、

《画史》数书而已。

 

顷读《宋会要·职官》载:

“嘉祐二年九月十六日,

知邓州吏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刘元瑜,

降知随州,

坐前知潭州私补画工易元吉为助教。”

捡《宋史·元瑜传》,

亦载此事。

私补固为非法,

亦缘当时鄙视工匠故也。

同书又载嘉祐四年二月七日,

提点河东路刑狱公事祠部郎中庞汝弼,

降知华州,

坐尝知遂州补画工陈义为传神学究,

事正相类。

 

继祖

 

案1:罗继祖(1913年--)字奉高,祖籍浙江上虞。自幼与祖父、著名金石学家、文献学家罗振玉一起生活,接受严格的庭训,从塾师读古书、习书画。他从未进过学校,也没取得过任何学历,熟读《四书》、《五经》到《东华录》等典籍,学贯文史,博涉多通,在历史、考古、文博、图书、书法等领域皆有建树,尤其在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

1946年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家中的9万多册藏书,并捐献给国家。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任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

 

案2:罗振玉(1866年—1940年),初名宝钰(振钰),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省淮安。中国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14日,罗振玉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罗振玉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春游社琐谈》

书目答问作者

张广雅任四川学政,

作《书目答问》示诸生。

其书指示治学门径,

雅有断制,

极便学者;

重印再刻,

流布甚广。

顾世人每惑于繆艺风自订年谱之说,

谓出繆代撰;

致沪上某次印本竟改列繆名。

尤忆己巳庚午年间,

侍先祖旅顺山居,

先祖出是书为讲说,

且曰:

“广雅虽达官,

然学识实淹通,

非艺风所及。

是书纲领皆出广雅,

艺风第佐搜讨耳。

或传艺风代撰者,

妄也。”

心焉识之,

后见胡钧《广雅年谱》亦举

广雅亲笔致王廉生札,

证缪撰之诬。

最近中华书局重印《书目答问补正》,

柴德赓序谓《艺风堂续集。半岩庐书目序》,

明言南皮师相督四川学政,

有《书目答问》之编,

荃孙时馆吴勤惠公棠督署,

随同助理,

与后来自订年谱,

命撰《书目答问》四卷之说,

本相抵牾,

年谱云云,

未免掠美之嫌。

且谓陈援庵先生亦有文辩之,

惜未见。

予谓艺风未必旨在掠美,

特出于不经意,

如改命撰为佐撰,

斯无嫌矣。

继祖

案:

罗继祖(1913年--)字奉高,祖籍浙江上虞。自幼与祖父、著名金石学家、文献学家罗振玉一起生活,接受严格的庭训,从塾师读古书、习书画。他从未进过学校,也没取得过任何学历,熟读《四书》、《五经》到《东华录》等典籍,学贯文史,博涉多通,在历史、考古文博、图书、书法等领域皆有建树,尤其在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

1946年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家中的9万多册藏书,并捐献给国家。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任古籍研究

所文献研究室主任。

注释:

1、张广雅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两广总督,创办广雅书院,世称张广雅;总督又称帅,故时人又呼为张香帅。

2、繆艺风

缪荃孙(1844年—1919年),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中国近代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我国文化教育科技界尊称他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著有《艺风堂藏书记》《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艺风堂文集》等。

3、先祖

罗振玉(1866年—1940年),初名宝钰(振钰),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省淮安。中国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罗振玉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4、陈援庵

陈垣(1880年—1971年),字援庵,又字圆庵,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人,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年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春游社琐谈》:八贤王

            ---罗继祖

 

《龙图公案》及《杨家将演义》

均有八贤王赵德芳。

按 《宋史·宗室传》,

德芳为太祖第四子,

以太平兴国六年薨,

年二十三。

 

德芳早薨,

初无表现,

则所谓八贤王者殆指太宗子

周恭肃王元俨也。

《宋史》二四五卷本传称:

“帝不欲元俨早出宫,

期以年二十始就封,

故宫中称为“八太保”,

盖元俨于兄弟中行第八也。”

元俨历事三朝,

位望崇隆,

极人臣之遇。

薨于庆历四年正月,

赠燕王。

 

《传》又称:

“元俨广颡丰颐,

严毅不可犯,

天下崇惮之,

名闻外夷”云云。

 

后富弼条上河北守御十二策,

其首策曰:

“北虏风俗,

贵亲率以近亲为名王将相,

所以视中国用人亦如其国。

燕王威望著于北虏,

燕蓟小儿每遇夜啼,

其家必谓之曰‘八大王来也!’

儿啼即止。

每牵马牛渡河,

旅拒未进,

必曰‘八大王在河里!’

其畏之如此。

虏使每见南使,

未尝不问王安否。

今年王薨,

识者亦忧之,

谓王之生,

虏以为重,

今王之薨,

必以朝廷为轻矣。”

(见《说郛》二四引沈征《谐史》。)

 

北虏者,

辽也。

辽以部落建国,

封建化未深,

其宗王若隆庆(案:耶律隆庆)

重元(耶律重元)辈皆握实权。

 

宋则不然,

元俨虽生拜太师,

屡典雄藩,

止于虚衔,

初不预政。

然八大王之名,

竟能使敌国震慑,

亦异矣。

稗官所传自出虚构,

惟非毫无影响耳。

 

继祖

 

案1:罗继祖(1913年--)字奉高,祖籍浙江上虞。自幼与祖父、著名金石学家、文献学家罗振玉一起生活,接受严格的庭训,从塾师读古书、习书画。他从未进过学校,也没取得过任何学历,熟读《四书》、《五经》到《东华录》等典籍,学贯文史,博涉多通,在历史、考古、文博、图书、书法等领域皆有建树,尤其在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

1946年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家中的9万多册藏书,并捐献给国家。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任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

 

案2:罗振玉(1866年—1940年),初名宝钰(振钰),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省淮安。中国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14日,罗振玉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罗振玉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48018/
1
上一篇国家公务员面试长相(公务员面试看面相吗)
下一篇 公务员言语理解题(公务员言语理解题技巧论坛)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