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太平军冲出广西,挺进湘鄂,来势凶猛,所向披靡。咸丰深知朝廷力不从心,绿营和八旗兵早已不足用,他被迫允许曾国藩在湖南组织军队,可并没有多余军费拿来资助他。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太平军就败在了湘军之手,说起来湘军的胜利,其实主要赢在经济上,而太平天国之败,主要也败在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财政制度,停留在“游寇”状态。
作为湘军创始人和领导者,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过人之处,在经济上,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理财高手。不过话说回来,曾国藩的经济能力,也是被逼出来的,毕竟皇帝不给钱,还要他带兵打仗,实在是有些让他头疼。
当时的咸丰也很有难处:一方面,清朝财政紧张,长江下游的财赋区都已失陷;另一方面,鉴于明朝的历史教训,清廷不敢在国内加捐加税。总之一句话,湖南必须出来一支军队来对付太平军,由曾国藩负责组织,但是,清廷是只给政策,至于钱,那就自己想办法。

曾国藩无奈啊,原本只是回乡奔丧,没想到摊上个这差事,他只好想办法到处筹钱。他先是在湖南、四川等地向乡绅劝捐,但效果不大。四处“讨钱“实属不易,于是曾国藩又心生一计,他向朝廷申请了四千张空白监生资格,用来出售给湖南士绅。
对士绅们来说,这种功名很有吸引力,这一招卖“文凭”,让曾国藩收获不少,也解了湘军创立之初的燃眉之急。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打仗还得有稳定军费来源才行,考虑到当时湖南、江西等省的财政颇为紧张,应付日常都费劲,根本无法再供湘军,既然咸丰答应给政策,曾国藩便上书朝廷:让我开收“厘金”。
对此,朝廷方面很快同意。
“厘金”为何物?说白了就是过路费。曾国藩拿到上头的文书后,就开始在各个交通要道设关卡,商人每过一道关卡,就按货值缴纳1%(一厘)的税,所以称为“厘金”。

值得一提的是,1%的税款看上去不多,但没过一到卡就得交上一回,商人一趟运输常常就得过上10关,那就得交10%的税,这笔钱也不是小数了。
到了1861年,湘军攻克了安庆,随即控制了长江水道,这样一来,曾国藩在水道上收厘金就更方便了,厘金也成为当时湘军的主要军饷来源。
即便湘军的厘金收得不低,但当时江南大多数商人都还是会选择走湘军控制的地盘,因为在其它地方,如果遇到了太平军,那可就不是缴10-20%税款那么简单了。
后来,太平军覆没在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手下,他的能力和胆识再一次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曾国藩的算盘能力,不仅体现在筹款和运营军队上,在解散湘军过程中,也做了很好的制度创新。
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如何处理这支势力庞大的湘军成了难题,甚至可以说,裁军之难,不亚于当初的建军。打了胜仗,气势正盛,突然又要士兵们放下武器和待遇,回家继续种田当老百姓,他们自然是不愿意,因此,裁撤军队往往又需要花一大笔钱。

咸丰皇帝又把这个难题交给了曾国藩,他也不负厚望,出了两个妙招:
第一,让户部出面担保,把湘军的军饷和奖赏等转成20年的期票,退伍后的湘军凭此期票,在未来20年内,可以持续从地方政府领取补贴。
第二,拿出湘军库存的几百万两银子,买下大量海盐,折成军饷分给解散的湘军,当时湖南的盐价,是沿海地区的十几倍。大伙只要把这些盐带回家一卖,就可大赚一笔。
这样一来队伍解散,人都安心回老家,自然也就没有了战斗力,朝廷危机解除。
表面上看,这是智慧和力量之间的斗争,其实背后全是经济学的大道理,看历史博弈能看到这一层面,才算有所获。通过这些事件的细节,透过表面看本质,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这个人属实不简单。#遇见好书#
曾国藩为官、为人,以及他在政治、经济上的造诣都很值得考究,俗话说:为官要学曾国藩。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曾国藩,我国知名学者、百万畅销书作家张宏杰推出重磅力作——《曾国藩的经济课》,此书一经出版便非常畅销,深受政、商、学和普通读者的喜爱。

此书首次解读了曾国藩的私人账簿,以及他在带领湘军创业过程中的财政密码,张宏杰写透了曾国藩的经济生活与持续奋斗,是全面了解曾国藩和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转规律的必读之作。
张宏杰潜心研究曾国藩近20年,研读了大量史料,他从曾国藩人生的四个阶段出发,站在时代大背景下,深度解读了“最后一个圣人”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从经济学角度,描摹出了曾国藩的人生之道!
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官场学问,曾国藩的身上都有很多值得深思的点,这本《曾国藩的经济课》对当下企业家、创业者、公务员和普通读者都具有现实启发意义。无论您身处哪个位置,我认为都应该读一读曾国藩,从这位“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的智慧结晶中,我们总能从某些方面得到启发。#好书奇遇季#
这本书采用精致双封面设计,烫金工艺,典雅大气,还附赠作者亲笔录写的曾国藩心语书签2枚,非常适合收藏和送礼!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击下方看一看吧~
曾国藩的经济课张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