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5岁的李永新创业失败,睡在6平方米小屋的地板上,连一份炒饭都买不起。他对母亲说:“妈,借我3万元,以后我还您3亿。”20年后,李永新还了母亲1109亿。
1976年,李永新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由于父亲投资失败,把借来的钱都赔光了,家里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
虽然很穷,但是父母借钱也坚持让李永新上学。母亲说: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好好读书考大学。
李永新发奋学习,如愿考上北京大学,却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他只好边打工边学习。
那时候,每天的生活费他都算计着花,食堂的免费粥和咸菜是他的福利。如果不是每天能喝免费粥,他真不知道如何填饱肚子。
后来,导师听说了他的情况,帮他申请了勤工俭学的名额,他的生活才好一些。
直到李永新考取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他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对于李永新来说,北京大学不仅给了他知识,还帮他度过了生活难关。所以,他对北京大学、对导师、对食堂,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1999年,李永新大学毕业。他把保送研究生的名额让给同学,选择就业。当时,他完全能找到月薪六七千元的工作,但他不想做一名按部就班的打工人,他要创立自己的事业。
当时,全国高校开始扩招,李永新分析了形势,决定做教育培训。几位校友赞同他的规划,决定跟他共同创业。李永新凭借“北大毕业生”“90年代十佳大学生代表”的光环顺利争取到30万元投资款。
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然而,仅仅两个月后,投资人就因为经营理念不同突然撤资,公司的几名骨干也被其他公司挖走。李永新的公司人去楼空,他只好搬到仅有6平方米的出租屋。
从此,李永新开始了两年多的艰苦日子。6平方米的小屋,他白天办公,晚上睡在地板上,连买馒头都要算计着,一份炒饭都成了吃不起的大餐。
他办过各种培训班,挣着零碎的房租和生活费,日子过得窘迫不堪。作为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他的同学有的去美国深造,有的在部委工作,个个是风光无限。
有一次,李永新去学校看望导师,正好遇见几个刚毕业的学弟学妹,来找老师咨询考公的问题。
等学弟学妹们离开后,导师说:“很多学生毕业后想考公,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怎样备考。你没想过办一个考公培训班吗?”
经导师一点拔,李永新眼前一亮:“对啊,我怎么不去试试呢?”他立即着手对市场进行了调研,发现这方面的市场很有前景。
2000年11月,李永新报名参加公考,了解考试情况。凭借北大毕业生的高智商,他于2001年研发出考公实战课程。
接下来,他成立了考公培训班,但是因为之前创业失败,没人对他的项目感兴趣,所以迟迟找不到投资商。
这么好的项目,就因为资金搁浅吗?李永新不甘心就此放弃。
走投无路之际,他去找母亲:“妈,这个项目前景很好。请您想办法借给我3万块钱,赔了,我还您3万;赚了,我还您3亿。”
看着一筹莫展的儿子,母亲拿出了省吃俭用攒下的3万块钱:“孩子,照顾好自己。”
李永新拿到母亲借给他的启动资金,风风火火地开始了考公培训事业。
刚开始,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学费也只有几百元。要想提高知名度,就要加强宣传。然而电视台、报纸的宣传费高得吓人,李永新做不起。
这时,学计算机的同学给他介绍了网站,这时网站还没有普遍推广,但是费用低。于是,2002年,李永新注册了中公网,远程课程也在同年上线。
由于1999年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紧张起来,更多的学生选择考公,中公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就在李永新志得意满准备大展拳脚之时,2002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线下培训机构跌入冰谷。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李永新大胆启用了线上音频教学,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在线学习。
这一决策让中公教育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实现了逆风飞跃。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宣传把中公品牌迅速传向全国。
2004年,中公教育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启直营或代理合作,完成了全国市场的布局,并且随着考公热越来越火。
2018年,中公教育借壳上市,两年后,股价从3.68元上涨到39.46元,李永新和母亲的身份暴涨,位居全球教育首富。
母亲当年投资的3万元,变成了1109亿,远远超过了李永新当年承诺的3亿。
@往昔笔谈
李永新的成功,虽然与他在困境中努力奋进分不开,但母亲一直以来的支持,也给了他极大的精神动力。
在他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之时,李永新的母亲毅然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支持儿子创业,实在令人赞叹。
李永新成功后,没有忘记母亲对他的帮助,兑现了承诺,给母亲还了1109亿;也没有忘记北大对他的培养,还有食堂提供的免费粥,向北京大学捐款10亿元,其中后厨捐款就达5000万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永新做到了。祝李永新和中公教育越来越好!
作者:花开时节
审稿:兰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