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3年,慈禧太后下旨:“杨乃武与小白菜无罪释放,但2人毕竟一起吃过饭,聊过天,就算没有奸情,有伤风化。现将小白菜杖80,杨乃武杖100,革去举人身份永不录用。”
众所周知“杨乃武与小白菜”本来只是一个普通案件,当事人不过是两个布衣,然而各种机缘巧合下,却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惊动了国家最高领导人,还导致上百名公务员被革职查办,那么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个惊天大案呢?
下面我就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这个奇葩案件一共经历了至少五轮:
第一轮:
同治12年的一天,浙江省余杭县的葛老太到县衙报案,声称自己儿子葛品连昨夜突然暴毙,死得蹊跷。
县衙的仵作立即验了尸,结果正如葛家人所料,葛品连确是中毒身亡!
而在葛品连死前,其妻“小白菜”与余杭县才子杨乃武的绯闻早已传遍大街小巷,人们都说是杨白这对奸夫淫妇谋杀了葛品连。
原来杨白乃是邻居,杨经常教白读书识字,往来频繁,二人有私之事很快就传开了。
这些桃色新闻无疑让县令刘锡彤先入为主,他将小白菜带回县衙直接大刑伺候,在“十大酷刑”的折磨下,小白菜被迫招认是杨乃武给的砒霜,合同她一起谋杀了其夫!
紧接着,刘锡彤将杨乃武抓捕归案,然而,杨拒不承认参与此事。
不交待是吧,我看你就是欠扁。
随后,刘锡彤向州府汇报了此案,申请革除了杨的举人身份。这下,刘对杨终于随心所欲了,想咋玩咋玩。
没想到杨乃武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却始终不肯承认与此案有瓜葛。
为了能早日结案,刘锡彤将案子上报杭州知府陈鲁,请求二审定案。
陈鲁和刘锡彤都是一个套路,当他二审时,对本就被酷刑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杨乃武继续用刑。最终,熬不住酷刑的杨乃武屈打成招。
于是,杨乃武被判斩刑,小白菜则是凌迟处死。
第二轮:
同治13年四月,杨乃武之姐杨菊贞上京告御状,将此事直接捅到了都察院。都察院不愿意了,什么阿猫阿狗也配找我,你哪来哪去,直接将案件退回浙江巡抚。
浙江巡抚杨昌浚也不乐意,我天天日理万机哪有空管这闲事,又往下退给了知府陈鲁,让他重审。
自己审自己?还能审出个毛线,走个过场,最后当然是维持原判。
第三轮:
二审下来后,杨菊贞仍不死心,很快再次来到京城,并通过杨乃武的人脉先后得到了红顶商人胡雪岩和翰林院编修夏同善的帮助。
其中夏同善又将此事汇报给了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顺理成章,很快皇帝和两个太后都知道了此事,慈禧遂下旨:浙江巡抚杨昌浚,你给老娘重审!
国家一把手都发话了,这下终于可以绝处逢生了吧,没想负责重审的湖州知府许瑶光,意识到此案牵涉甚广,内幕颇多,为了明哲保身,他拖拖拉拉,审来审去,就是不敢定案上报。
朝廷一看,什么玩意,一边去吧,又另派官员前往复查。
第四轮:
这次来的是浙江学政胡瑞澜,这家伙也是简单粗暴,一上来就对杨白两人一通折磨,二人熬刑不过,皆不敢翻案。
这下实在有人看不下去了,光绪元年12月14日,18名浙籍士绅联名上书至都察院,要求重审此案;同时《申报》也对杨乃武案做了连续报道,此案在社会上造成的舆论压力已经不可忽视。
眼见一件小案子,越闹越大,慈禧只得重新颁旨:把杨白押到京城,直接由刑部审,地方官都靠边站。
第五轮:
这一轮,官员们效率出奇地高,案件很多漏洞疑点立马被挖出,说是用砒霜毒杀,可是最重要的物证砒霜呢?根本找不到。
随后又开棺验尸,发现葛品连是病死的,并不是什么砒霜中毒。
事已至此,真相大白。
那么,杨乃武可以平反了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朝廷官员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分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
一派是以翁同龢为代表,力主为杨乃武平反,并严惩冤案制造者;
另一派则是以四川总督丁宝桢为代表,他极力反对为杨乃武平反。甚至口出狂言:“这个铁案如果要翻,将来就没人敢做官了!”
由于两派相持不下,一直到光绪3年2月,朝廷才下旨为杨乃武平了反。同时把各大经手官员共计100多人也进行了处分,流放的流放,革职的革职。
当然,慈禧更多的不过是敲山震虎,为了一个小小的举人得罪这么多地方大员,毕竟不划算。所以,有些人被革职后又很快启用,甚至平步青云。
杨白二人的冤情虽得以昭雪,但两人的命运轨迹已然发生了转折。
杨乃武回到老家后,以养蚕为生,民国三年染病而亡。
小白菜被迫削发为尼,于民国十八年去世。
据说小白菜死前曾留下一纸遗书:“杨二爷(杨乃武)蒙受天大不白之冤,均我所害。二爷之恩,今生今世无法报答,只有来生再报。我与二爷之间绝无半点私情,纯属清白。后人如有怀疑,可凭此字条为证。”
小白菜带着对杨乃武的愧疚走了,而冤案背后,随意践踏他人生命的始作俑者又是否会有一丝良心上的不安呢?
一日镇上地保到官府报案,孔家老店门口有两具尸体,皆是昨天投宿的客人,开客栈的老孔头见财起意,杀人越货。官府连忙派人到了案发现场,只见那老孔头在门口吓得面如土色,官差让他看仔细这两具尸体是否是昨晚住店客人?老孔头看了一个说是,又看另一个时,竟吓得口吐白沫,当场昏倒……
家人好容易把老孔救了过来,官差问他究竟,他答道:“一个是昨天从湖州来贩丝的客人姓徐,这一个,不是和徐客人一起那个客人,我从来没见过!今天早上天不亮,那两位贩丝客人就走了,我早上开门,才见这两具尸体,差爷,我冤枉啊!”
官差只得把老孔和尸体带走,一起到了县衙,狄公升堂问案。狄大人问那地保:“你报案说两尸首均系住店客人,可见报案不实,还不从实招来?”地保吓得只得跪地道出实情:“尸体是小人今早在镇口看见的,其中一个在孔家老店见过,是昨晚住店的客人,因小人原与那老孔头有过节,想栽赃给他,便把这两具尸首移到老店门口,然后报的官,说老孔谋财害命。”
“大胆!你这狗头,居然敢擅自移动尸首,这两人不是你杀的吗?”狄公怒道。
“不敢不敢,小人打死也不敢杀人啊!只是想借机害老孔头罢了。”地保答道。
狄公将他打了四十板子,以做惩戒。
从老孔出得知,这姓徐的客人是店里熟客,每年从湖州来贩蚕丝蚕茧,至于和他一起那个客人,他是第一次见,但并不是另一个死者,也不知那客人去向。狄仁杰闻听,准备带两个功夫好的捕快,假扮买丝的客人,去湖州查案。
狄公来到湖州最大的丝茧商行,贩丝的客人大都集中在这里,他进门与掌柜谎称是京城最大的绸缎庄,来采购原料。掌柜见状不敢怠慢,让他们到库房看货,几乎看遍了所有包裹,狄公忽发现其中一个包裹中的蚕茧,颜色偏暗,与其他不同,便问店家这是怎么回事。
店家说这丝茧应该是路上受了潮,其实也是上乘货,并无大碍,可以低价收买。狄公一听,心下有了数,与身边捕快说,恐怕凶手就在此处,这几日只有我县连阴雨,这收了潮的货,很可能就是徐姓客人的,被人杀害后夺走。
狄仁杰佯装要买这货,请这货主出来谈价钱,店家连忙去请,不一会儿见两个彪形大汉前来,一看就不是什么贩丝的商人,倒像练武之人,恐怕就是劫道的凶犯。他让捕快做好准备,恐怕是一场恶战。
谁成想,狄公身边的捕快见了那两个大汉,竟然笑逐颜开,上前称兄道弟。原来这两人和捕快竟是同门师兄弟,一起学的武艺。捕快和狄公亮明身份,与他二人问起这丝茧的来历,其中一个名叫赵万全的叹了口气,说出了经过。
这些受潮的丝茧,是他大师兄的徒弟,一个名叫邵怀礼的后生给他的,他声称自己欠了赌债,向赵万全借三百两银子还债,并把他的一车货物押给他,可以由他自行变卖。赵万全见是熟人,也就罢了,给了他银子留下了丝货。
狄公问万全,那邵怀礼去了哪里?赵万全说:“他本不是湖州人,是四川逃难到这里的,家人都死光了,后来投到我大师兄门下,经常来往湖州和四川老家贩丝茧,他的货既然给了我,想必是回老家去了。”狄公听后大喜,这凶手定是这邵怀礼无疑,忙回到县衙派兵遣将,去捉拿邵怀礼。果不其然,到了四川邵怀礼老家,将其捉拿归案。
邵礼怀到了此时,只得从实招来:“小人每年在此贩丝,只因去年结识了一个女人,花费了许多钱,回乡之后,负债累累。今年有一徐姓的,也是当地的同行,约同到此买卖。小人见他有二三百现银,七八百两丝货,想将他治死,得了钱货,与这女人安居乐业。”
“那日投在孔家客店,晚间用酒将他灌醉,次日五更动身,他还未醒,就催他行路,走出了镇口,背后一刀,将他砍倒。正要取他身边银两,被过路的车夫看见,说我拦街劫盗,当时就欲声张。小人情急之下,也将他砍死,得了他的车辆,推着包裹物件奔逃。只因心下越走越怕,过了两站路程,却巧遇了这赵万全,谎言请他售货,得了他几百银子,把车子和货物给了他。”
故事出自清代传奇小说《狄公案》,凶犯作案手段其实并不高明,只因后续辗转人事复杂,使案情变得迷雾重重。狄仁杰抽丝剥茧,微服私访,才遇到关键线索人赵万全,使迷案告破。把简单案情搞复杂的,是其中最愚蠢的地保,为报私仇,栽赃店主老孔,居然打起死人的主意,最后弄巧成拙自己挨了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