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实际负责人为何是洛甫?#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这是我党在长征途中独立自主地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秦邦宪)、李德、王明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的主张,并推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这次会议是我党我军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但从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的实际负责人却不是毛泽东,而是张闻天。
1935年2月5日,张闻天找毛泽东商议,他们认为博古在遵义会议受到大家严肃批判后,思想上还有一些抵触情绪,恐怕难以再领导下去。毛泽东把张闻天的意见转告了周恩来。周恩来表示赞同,同时提出由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比较合适。毛泽东却表示自己不便负责,并提出由张闻天来做中央负责人比较好。毛泽东列举了三点理由:1.他(张闻天)在遵义会议上系统地批判了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得到了大家的好评;2.他也是从莫斯科回来的,对团结一大批留苏回来的干部很有好处;3.共产国际对他也很信任,这样对共产国际也好交待。周恩来佩服毛泽东的深谋远虑,表示同意。
那天晚上,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就在“鸡鸣三省”的岔河开会进行分工。由于会前大家已经交换了意见,会上没有明显的争论,博古也很配合,会议最后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正如毛泽东所说,在当时的情况下,由张闻天负总责是比较合适的。
其一是,张闻天是从“左”倾错误路线中分离出来的人物,又是遵义会议的重要功臣,能够得到党内多数同志的支持。
其二是,张闻天的任职也是加强党内团结的需要。张闻天是从莫斯科学习回来的,既和留苏回来的犯过“左”倾错误的同志保持一定的联系,又与毛泽东等在国内革命斗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干部关系友善,由他负总责更有利于全党的团结。而且,当年他在党内已经是“二号人物”了,由他接替博古,更加顺理成章,不至于引起大的波动。
其三是,他在共产国际工作五年之久,容易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当时,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亚洲支部,在方针政策、人事安排等重大问题上,需要听取共产国际的意见。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的变动,没有它的批准是不行的。张闻天曾在苏联学习和工作过,并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过,为共产国际领导人所认识和了解,容易为他们所接受。而当时在声望和能力上最有资格任此职务的,毛泽东则没有这个先天条件,那时共产国际对他还不了解,甚至还带有“偏见”,认为山沟里长不出马列主义,曾几次来电要调他去学习。
再次是,张闻天为人宽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意见,由他负总责,不会妨碍毛泽东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