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么是公务员要么是富二代要么就是高烧把脑子烧坏了;睁眼看看世界,竖起耳朵听听专家的话//@格局论坛:我建议恢复社会面大规模核酸检测。我建议恢复健康码绿码制度。我建议恢复行程卡。我建议任何医院或药店凭身份证限量购买布洛芬等退烧药。我建议地方应该准备好家庭救治包,尽可能免费发放。我建议12岁年龄以下,60岁以上的重症患者120无条件迅速出勤。我建议各地方舱医院不要拆了,临时改成发热门诊。我建议所有医学院或中医学院的学生 全部紧急上岗锻炼。这不是感冒,这是一场抗病毒的战役。
格局论坛我建议恢复社会面大规模核酸检测。我建议恢复健康码绿码制度。我建议恢复行程卡。我建议任何医院或药店凭身份证限量购买布洛芬等退烧药。
我,42岁,成考专科,财会行业新人,已取得会计中级证书,想告诉你:想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考友分享#
以上是中华会计网校会计论坛BBS的考友@大明杰的自述:
我今年42岁,但作为一名财务会计,我却是个新人。
六年前我是个得过且过的人,没有理想,不考虑未来。那时我还是名服务员,每天工作12小时,没有休息日。年纪大了,明显感觉到身体有些吃不消了,因为工作一天几乎都是站立或行走,下班时脚都是肿的。
我的姐姐是名事业单位会计,之前我也跟姐姐提过想学会计,姐姐说会计证很难考,他们单位有人考了好几年都没考到,所以我没试就放弃了。
直到有一天见到一个好久不见的同学,她说她做了会计,工作相对清闲,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她说:"你试试考个会计证吧!"那时我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买了教材自学,上班不忙的时候我就拿出书看,老板并不支持我,但是我太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换份相对轻松点工作了,只要有空就学习,大概学了半年,我去考试了,勉强通过。
拿到了会计证,我奖励了自己一部智能手机,偶然间我搜索到中华会计网,于是我在中华会计网上报了初级会计班,当时听得是高老师的会计基础和叶青老师的经济法,我被高老师的风趣幽默吸引了,原来会计并不枯燥无趣,它还可以用来写段子......有老师讲课,学起来轻松了不少,以前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也弄懂了,掌握了!快要考试之前我找到了一份出纳工作,正式开始了我的财务工作生涯!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很轻松地通过了,那年我成人高考的专科毕业证也拿到了,通过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我有了五年奋斗目标,我开始规划我的未来——我要做名合格的会计,我要考会计师!
在做财务工作这五年当中,我学会了很多,也交到了很多会计朋友,感觉每天都在学新东西,每天都有挑战,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会计了。
去年七月我早早地报了网校的会计和财管班,我知道中级会计要比初级难得多,所以想打算先报两科试试,去年年底,听了侯老师的话,又报了经济法班。冲击一下一次过三科——想想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我并不是学霸,年龄比较大,记忆力减退,要一边上班一边学习,还要兼顾家庭,其他备考人有的压力我都有。每当自己累得不想学习的时候,看看每天打卡的同学,想想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于是再做几道长投的题提提神。
我不是聪明的人,但我可以做最勤奋的学生,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课件听侯老师的经济法,白天趁着清醒听达江老师的财管,每天晚上则是由高老师的会计做催眠曲,备考的这段时间,我没打开过电视机,几乎不参加聚会,借口只有两个字——学习。上班路上听课,中午休息做题,下班休闲答套卷子......
我是本届学生中听课时间最长的学生。我没有秘诀,我知道我不是幸运的人,我尽量把每个知识点都弄懂,三科的应试指南的题我都做了一遍,做错的就再做一遍。
是的,我一次通过了中级会计的三科考试。虽然我42岁了,但我还是个有理想的会计新人,我把我的故事写下来,希望那些比我年轻的人看到,不如你们的我,能做到的,你们也能做到,如果你现在想学会计,那么现在开始吧!不试试永远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会计##我要上头条#
2009年的一天晚上,基层公务员回家对妻子说:“老婆,我们有钱了!”妻子一脸不相信:“你一个月工资才2000块,能有多少钱?”石悦回答说:“4100万”。 随后,妻子望着银行卡余额后的一串0晕倒在地,过了片刻苏醒后,抱着石悦大哭:“你哪来的这么多钱,不会是贪污了吧!” 石悦的表现却非常淡定。确实,这些钱都是石悦的合法收入。
原来,这是石悦这些年辛苦赚下的稿费,可能大多数人都石悦都不了解,即使熟悉他的人也以为他就是个单位的小公务员,一没有权二没有钱,就连妻子都不相信他有这么大能耐。
其实,石悦除了正常上班之外,业余时间都会在网上写文章,现实中的石悦老实木讷,可网络中的石悦简直是大神一样的存在。
石悦,说起他的人生经历那可真是有意思。石悦1979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一般人,没有大富大贵,但也不至于吃不上饭。从小石悦的性格就十分内向,虽然十分热爱读书,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不好不坏。
1988年,石悦跟父亲逛街的时候,偶然在书店看到一套厚重的《上下五千年》,里面包罗万象,一下子吸引住了石悦的注意力。
于是他拉着父亲的衣袖,希望可以买一套,因为那时候家里收入微薄,这套书就得花掉他父亲1/6的工资。犹豫片刻后,还是咬牙买下。
在高考非常激烈的1996年,石悦在高考前夕竟然逃课了,因为他对自己的实力很有把握,觉得考大学绝不成问题,就放心地“回家玩去了,看电视剧”。就这么吊儿郎当地参加了高考,“将就”地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在大学毕业之后,父亲建议他去考一个公务员,他便去了,而且还算顺利地考上了一个海关办事员,用父亲的话来说就是:公务员是一个铁饭碗,有一个正经工作,以后也不会发愁。
在工作中的石悦一向沉默少话,因此和同事的接触也不多,一次,石悦在下班的时候,翻看《明实录》,他觉得里面好多内容都不符实,而且太枯燥了,2005年前后,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用通俗的方式品三国,紧接着各种通俗讲史的节目和书也大量出现了,
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通俗说史的时代。可是当年明月却并没有这样的影响力,不过他也动了写一部历史书的念头。
为了书写这套《明朝那些事儿》,石悦在风格和写作方法上思虑再三,最终决定以故事和人物传记的方法来写,呈现方式上更像一部小说,有转折、有复仇、有悬疑,不仅降低了历史的阅读门槛,更是贴合大众的喜好。
后来,石悦在天涯论坛起了一个网名“当年明月”,然后开始了自己的小说连载《明朝那些事儿》。没想到第一篇关于“朱元璋”的帖子就火了,他的内容诙谐幽默,把枯燥的古代历史写得栩栩如生。
网民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帖子,发现这个历史帖子与众不同:正儿八经讲历史人物,剧情紧凑环环相扣,有悬疑有推理,像看悬疑小说,又有冷不防的幽默,爆笑不已,有崇高的英雄,也有工于心计的帝王权臣,让人欲罢不能,读来只觉得“太有才了”!
当时明月看到反响不错,内心非常兴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保持更新2000字,几个月后,他在论坛上吸引了上百万粉丝,积累了巨大的影响力。
虽然他的文章通俗易懂,但却没有失去历史的内涵,全书完全以正史为骨架,穿插着王朝的兴衰,名臣,大帝,奸臣的诞生,为读者展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历史好戏,其中权谋,宫斗、战争,看时更让人直呼过瘾,后来回忆又感觉认知拨高了不少,读史以明智的确是这样的!
毫无疑问,《明朝那些事儿》经历过时间的洗礼,已经可以称之为经典,不论是谁,成年人或者孩子,都能从中学到广阔的人生经验和格局,实现思想的增长,让你变得成熟、明智。不仅仅是书中的故事和人物,
作者石悦本人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如果你整天都在混日子,自己的人生没有方向,那终究会被别人踩在脚下。
这套《明朝那些事儿》通俗易懂,完全不同于以往历史书籍的枯燥,在嬉笑怒骂中将所有历史事件完整呈现。网友们评论:“比正史好看,比野史靠谱。”
书中写道,朱元璋不再是冷酷无情的皇帝,而是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亲,作为父亲迫不得已将身边的人一个个推开。朱棣也不再是那个只会金戈铁马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转而是叔侄之间闹分家。
在这套书中,你会发现皇帝也很无奈,小人物也可以名留青史,太监也有远大理想,挣黑钱的有可能会是名臣,佞臣也不乏清正廉洁之辈。
总之,坏人不是一开始就坏,好人也没想象中那么彻底,忠臣良将,奸佞小人,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会让我们看到事情的不同方向,在同样的问题面前,人们的处理会带来那种结果。
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多的是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从史书中体会人生哲学,让他们得到更大的启发。
这套《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不错的选择,读完以后面对历史学科时,孩子们不再抓耳挠腮,对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即可下单
2009年的一天,女子看着老公手机上显示的4100万余额,惊讶得半天合不上嘴,她看看身边那个年仅28岁,长相普通,穿着普通的老公,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多的钱。
惊讶之余,她忽然想到了一点:老公是不是贪污了?想到这,她害怕极了,哭着问老公:“你是不是贪污了?”
毕竟他才28岁,还是一个小职员,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呢?面对妻子的担心与疑惑,小伙淡定地说:“都是合法收入,是我写书赚的钱,清清白白。”
妻子惊讶得仿佛不认识他,小伙这才郑重对妻子说:“记得前一阵新闻报道的热门小说《明朝那些事》吗?我写的,当年明月就是我,这是卖书3年的收入”。
当年明月的真实名字叫石悦,他从小内向,工作以后也很低调。要不是他写的小说意外爆火,狂揽4100万,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央视记者都采访了他的话,恐怕身边的人都不会把当红作者与这个内向的小伙联系到一块。
直到真人上了电视,他的家人和同事才知道这个平时在单位没什么存在感的石悦,就是爆火的《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
后来有记者来采访,同事说他相貌平平,平常沉默寡言比较内向,真没想到是他,平时爱看书,偶尔说一些奇怪的话。
领导对他的印象也是不太爱说话,感觉能力很一般。要不是看报道,央视面对面采访电视台播放,我们真不知道他会写书。
就连他父亲都有点吃惊。不过父亲说,他从小爱看书,记忆力好,看过就能记住,5岁他就开始看书了。
1979年,石悦出生于湖北宜昌的普通干部家庭,父母是普通干部,周末喜欢带着石悦去书店,5岁父亲给他买了《上下五千年》,红红的厚厚的还有插图,他很喜欢,就翻来覆去地看,他入了迷。
还没上学的时候,父母上班会把他锁在家里,无事可干,他就看书。临上初中,这本书被他翻来覆去看了十多遍,书都翻烂了,故事刻在脑子里。
中学时,他又读《二十四史》、《明实录》、《资治通鉴》等二十多本历史书。《明实录》有6000多万字,据说全国看完此书的人不到一百个,石悦是其中之一。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别人都在想着规划自己的未来,石悦想的是,随便考个大学,能上就行。
没有规划,没有想法,只有顺其自然。最后他爸爸提议考法律,法律好找工作。他说行。
按理来说,他既然喜欢历史应该选择历史的,但是他又很清楚地知道,历史不好找工作,大学的专业就这么决定了。
大学期间他的兴趣又变了,他喜欢看量子物理学,精神科学,当然历史也没有停下。
2000年毕业的时候,其他同学已经在规划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事情了,石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只是想着能有份工作就行。
他报考了国家公务员,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国家海关公务员,月薪6000块。孩子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父亲很高兴,便问他:“这个部门挺好,你开心吗?”石悦很平静地说:“考上就考上了呗。”
在那时候6000块的工资是很高的。但他的内心没有什么大的波动。日子还像往常一样,上班之外看看书。
某日,他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的版块,看到有很多写手、历史爱好者在这发帖跟帖,内容多,很有趣。但是,他发现很多帖子对历史有误解,漏洞不少。于是有了想要写历史的想法。
2006年3月的一天,石悦在天涯论坛写下第一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笔名是当年明月。
内容妙趣横生,诙谐幽默,历史故事在这里鲜活生动。一时间网友纷纷跟帖,一传十、十传百地炸开了,点击率飞起,读者催更。他稳稳当当每天续写3篇。
供不应求,点击飙到服务器瘫痪。羡慕嫉妒恨,捣乱的人哪都有。有版主出来阻止网友看他的帖,资深作者打压,骂人,发恐吓表情。
他对质疑一一做出解释,对方不听。再争辩就是浪费自己时间,不如躲开烂人。
他转到博客写,粉丝也跟过来,吸引了更多粉丝。这时,有出版商联系他,要给他出书。看到出版商的信息后,他很惊讶:“这就可以出书了?”
他继续在网上写免费的续章,出版商说这样损失不少钱,他也很淡然。后来书籍出版后,一版再版,销量飙升到3000万册,才3年,稿酬赚到4100万元。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连续七届,他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奇迹。
他火了,有朋友劝他,“不如辞职专职写,肯定赚得更多”。石悦却波澜不惊,他摆摆手写下一句话:“旁人笑我死心眼儿,我笑旁人看不透”。
石悦的人生过得随意,但却收获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当有人慷慨激昂地对石悦说,我要向你学习,做到家喻户晓时,他会很疑惑。
因为历史告诉他:人是很渺小的, 不管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大的权利,混得多好,最后终归是死,那在这个阶段,不如多看书,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那才是一种喜悦。
作者:一凡易
参考资料:2009年4月13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专访《明朝那些事》作者当年明月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山西又现古民居——金裹峰嶂郭峪村
选自《前进论坛》 2002年02期,郭学宝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古称郭谷,始建于唐代。郭峪东侧的苍龙岭上有“金裹谷”刻字,刚劲有力,气势宏大。刻石年代不详,但人们据此将村所在的樊溪河谷又称为“金裹谷”。
自明代中叶至清初的一百多年间,郭峪出过18位举人,15位进士。明清两代,“官侍郎、巡抚、翰林、台省、监司、守令者,尝不绝于时”。
明代末年,郭峪村有张好古一门三进士,张鹏云一家“祖孙兄弟科甲”。清顺治丙戌年(公元1646年),阳城县有“十凤齐鸣”,其中就有郭峪村的张尔素,后任刑部左侍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85年)戊戍,陈廷敬考中进士,历任秘书院检讨、国子监司业、内阁学士、礼部、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刑部尚书,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为官50余年,主持编修《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皇舆表》、《明史》、《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书,晚年手定《午亭文编》-"卷。如此说来,郭峪村为中华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清以前的郭峪,植被丰厚、河清庙古、林木葱茏。明代末年,以高迎祥、李自成为首的陕西农民军在陕、晋、豫等省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拉锯战,其中老十三营王嘉胤的一支义军,为筹集钱粮经常滋扰劫掠这一地方。为避农民军劫掠、樊溪河谷众多散居的小户迁至大村附近,以加强集体防御力量,形成了郭峪这样较大的杂姓村落。
经过明末战乱,阳城四乡村落变得十分萧条。郭峪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村民为求自保而修建起宏伟的城墙及豫楼等防御性建筑。
郭峪城墙平均高12米,临樊溪河岸一侧高达18米,周围1400米,不仅是当时附近村镇较完固的防御工事,也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村镇式古城堡。据有关专家认定,此城高度比北京故宫的城墙还高+米多。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实乃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举。
由于城墙为宥,郭峪村大户人家所建之宅,均基本完好地保存至今。现在,郭峪村保存较好的古老住宅近+*幢,其中明代宅院十余幢,清代宅院二十余幢。尽管许多宅子历经风雨和战乱,有些已破损,有些已倒塌,但仍可以从那砌筑的挺拔的高墙、气势不凡的一幢幢宏丽的门楼、粗壮的梁架以及各类雕饰细巧和手艺高超的木雕、石雕中看到当年辉煌的印迹。
尽管有城墙,倘义军自城外来,城中居民尚不可了望形迹。于是,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正月十五日,村中首富王重新与村首们共同协商,又筹资备银,并请风水先生“考极相方,谖宅厥中”,在村中高地上建起一座七层碉楼。楼即成,取古训“豫则安,不豫则殆”之意,名之谓“豫楼”。登楼远眺,毕县数十里,盗贼无所遁形。郭峪村从此“固若金汤”。
固城豪宅,民安于时。然神祀宇祠,佑民之福,必不可少。郭峪村四周有很多庙宇。其中汤帝庙居村西坡岗之上,是阳城乡村中规模较大的庙宇。正殿九开间,单层,高9米,进深6米,宏大而神圣,村人因此把汤帝庙叫做“大庙”。为避逾制之嫌,村人将九间正殿隔成三座三开间的小殿,正中三间供关公。正殿左右备三间耳房,东耳房供送子观音及高礻某神,西耳房内供关平、周仓。由于汤帝庙中供着关公、土地、高礻某等神,平时还愿者不绝如缕,所以香火历代不断。
在郭峪村西城根,汤帝庙东北角处,原建有樊溪河谷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文庙。初建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规模较小,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经重修、扩建后将等级提高。据当地百姓介绍,该庙在)*世纪+*年代末土地改革时初遭破坏,但房屋还基本完好。60年代初,一位人民公社武装部长建私房需要几根大木料,擅自将文庙大殿拆毁。80年代初,又一位人民公社干部为家中建私房,便循例使权,将庙宇彻底拆毁,取走木料,庙内上百块石碑也全部取走私用。
此外,在郭峪村东面苍龙岭脊的峭壁悬崖上,原建有一座白云观。时人谓之:“三晋两大奇,北有悬空寺,南有石山庙(即白云观)”。可见其影响之深远。现被毁,只留一小石山形。
白云观以西偏北,松山之巅,旧有一座.层砖塔。《郭峪村志》载此塔“建于唐贞观年间”。塔呈六角形,为简体结构,中空,搭木楼板,有梯可上至第五层。此塔初为补文运而建,故名文峰。后来人们发现,塔身呈暗红色时,天就要下雨,若变为灰红色时,天就放晴,于是人们又称之为“晴雨塔”。
在塔院内的东墙上,原镶有一块长约165厘米,宽约66厘米的大青石。据传,游人只要用手在大青石上按几下,再将耳朵贴近,即可听到凤凰长鸣之声,因此,人称此石为“鸣凤壁”。由于东山对峙着翱凤岭,于是这里便成为郭峪一景。当地有谚曰:“东山鸣凤壁,西岭凤凰巢。金谷非俗地,代代佐君劳。”“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塔、庙均毁,成为郭峪村史上又一憾事。
今天,我们置身此境,不禁油然感慨道:郭峪村不仅是明清历史更迭的缩影,也是北方古代农村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