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什么?政治家、公务员、志愿者、企业家、个体户、老百姓……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答案。
公司近十天收了一千五百多份简历,对我触动很大。我想聊聊就业困境:
微博里看到的两类突出话题:
1、大小老板们哭诉每天多少成本,多少亏损,撑不住了,解封要倒闭等等;
2、被欠薪的打工人在哭诉自己多么的艰难,老板多么的黑心,一帮围观者出主意怎么样搞死老板等等。
我的看法:
大部分老板都是打工人熬出来的,经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过五关斩六将、兢兢业业才有了今天的所谓老板身份。从理性的角度讲也不会刻意拖欠工资,自费武功。一般拖欠工资无非几个原因:生意困境、三角债困境、打工者渎职等。
而大部分打工者呢?工作与工资是生活的基本保障,一旦没了收入立刻捉襟见肘。再加上顺风顺水时收入有保障,个人自信心增加,好多还各种信用卡、借呗、花呗超前消费,疫情一旦来临,更是雪上加霜。

就业市场也是江湖,人情世故都是参与者自导自演。单位搭建平台,员工发挥能力;单位遇到困难,员工歇斯底里;单位被迫歇业,员工另寻他处。这是一对矛盾体,类似锅与碗、茶壶与茶杯、大河与小溪的关系。但有一点必须清醒:锅碎了,碗就空了,社会上的锅碎的多了,个人的碗也就都空了。
能怎么办呢?“顺风顺水的时候好好努力,困难降临的时候相互扶持……”(感觉假大空的话语)
相互且行且珍惜吧!
体制内办公室岗位已经由趋之若鹜,变成了避之不及……
十几年前,我们参工的时候办公室、综合室、财务科、人事科等综合性科室都是香饽饽,往往是公考一批次中分数最高、简历最好、最有关系的同志选择去的。因为离领导近,为领导服务、露脸时间多,更容易提拔晋升,而且在以前没规范时,接待、经费等都主要在综合性科室,“油水”也是大家向往的重要原因。

我清晰的记得当年我们才到县级单位上班,我们只能抽玉溪,而分在办公室的同志可以长期中华不离手,偶尔还会分我们一包,着实让我等羡慕不已。
时过境迁,最近人事处出去考察遴选干部,副处长回来与我们聊天,说在民意收集意向性的处室岗位时,几个遴选干部都纷纷表达了想学业务的意愿。
我其实平日里也有所了解现在年轻人的思想,但是发生在身边时候还是忍不住感慨。
确实在目前,办公室等综合性处室,千头万绪百事缠身,事多事杂事情急,往往领导一句话,整个处室就可能加班加点,而且工作稍微不小心还可能被领导批评。在日益规范的当前,别说烟酒吃喝等情况,就连正常的处室人员迎来送往的聚餐都只能AA制。最最最关键的是,在省级以上单位,在职务职级并行前提下,年轻人都只能两年一“爬格子”,没有提前晋升提拔或者耽误一说,显得办公室等性价比越来越低。

而在业务口则不一样,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工作相对单纯和少折腾。而且业务口出差、调研等机会多,工作更有意思。所属业务范围还有可能有少许的自由裁量权,综上反而成了年轻同志争先竞聘的地方。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具有审批权、不可一世的工商局,后来也变得无足轻重。人都是现实人、社会人,他们的选择正是当前体制转折的缩影和反映。
是您愿意在办公室吗?
#大学生毕业迷茫,怎么办# 你迷茫,我也是一样,我是都毕业三年多了,参加了十多次考公考编考银行,一直考到现在,还有简历一直投。自己的经验,把每次失败的经验总结,抓住主要矛盾。
干催收的这辈子只能干催收了,我是搞人资的只要是正规公司有催收经历的简历根本不给过,公务员好像也是。。。
“笔试好过,面试难求啊”相信很多参加过公考的小伙伴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我的文化水平没问题,相信面试也不会太难。可是当每一个面试者走出面试场的时候或许不知道你的简历经过灵魂洗礼之后将被印上不合格的标签!这到底是自身问题还是其他客观原因呢?为什么有些人能优秀到不需要面试就能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