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野布衣,在皇帝听到他死了的消息后,悲恸不已,亲自下诏有关郡县加以厚葬,此为何若人?
此人,在光武帝刘秀当上皇帝后,是很有机会做官的,但他不仅没有去做官,反而竟然改名换姓躲藏起来。
(《后汉书·逸民列传》)有记:“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他就是“狂奴故态”中的严子陵,严子陵本原名严光,东汉著名高士(隐士),汉族,浙江会稽余姚(今宁波慈溪市)人。严在少年时因才智高而有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窗好友。
刘秀未举事前,两人往来密切,后来刘秀举兵反莽,子陵便与刘秀分手多年未见面。严子陵当时沉迷于山水风光,浪迹天涯,过起逍遥自在的生活,而且他还有一个嗜好,就是垂钓于大江湖畔。
刘秀登基做皇帝后,回忆起前陈往事,求贤若渴的刘秀皇帝自然会想到自己的老同学严子陵,任刘秀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于是刘秀就派人画相根据他的长相去寻找。
结果齐地的官员报告说,发现一个相貌相似的人在大泽边钓鱼,刘秀断定就是他的老同学,于是命人带了厚重的礼物去拜访,请他到都城洛阳,请了3次严子陵才去,刘秀命人安排他住下,每天好生伺候。
严子陵的一位好友名侯霸,此时正在朝廷里做大司徒,其实就是宰相。侯霸知道严子陵是皇帝请来的贵客,就派人给他送来书信,并传话说:“候公知道先生到京,本来想亲自前来拜访,因为公务缠身,未能如愿,要不,就委屈先生晚上到侯府一叙。"
严子陵便对来使口述了一封回信,曰:“君房先生:你做到了三公,不错。假如你以仁德之心辅佐正义,百姓就会欢欣;但假如你只知道对皇帝阿谀奉承,小心会身首异处。”
侯霸收到回信,就把严子陵的信重新封好,转送给刘秀,这明摆着是候霸的小人进谗言,但是刘秀看信之后却会心大笑:“这家伙还是那么狂!”
刘秀当天就去严子陵的住处,见了天子,严子陵不迎,不跪,也不拜,躺在床上不动,刘秀也不计较,就坐到严子陵身边,用手摸着严子陵的肚子说:“严子陵啊,你就不能出来帮我治理国家吗?”严子陵照睡不误。
过了好大一会,严子陵终于说话了:“从前尧帝仁德,要把帝位让给巢父,受到拒绝,又让许由,许由也不接受。人各有志嘛,何必相强!”刘秀知道老同学的脾气,只好叹口气离去。
既然不肯做官,于是刘秀以叙旧为由,把严子陵请进皇宫,两人相叙旧事,一谈就是好几天,刘秀问严子陵:“你看我比过去有什么变化么?”严子陵答曰:“陛下好像胖了些。”
晚上两个老同学同塌而眠,严子陵把脚放在了刘秀的肚子上。太史夜观天象,发现客星犯御坐,第二天急忙向皇上禀报,并强调问题很严重。
刘秀说:“不必惊慌,就是严子陵把脚放到了我肚子上而已嘛。”刘秀打算给严子陵一个谏议大夫的官做做,这个官就是专门负责议论朝政的,很适合严子陵。严子陵却从中嗅到了官场的危险,他不辞而行,悄然离去。
严子陵去意已决,何能留得住他?后来严子陵在富春山种地为生,闲时就钓钓鱼,老先生一口气活了八十岁,在古代,是属于绝对的高寿。他严子陵就是真心的不愿做官,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说白了,他就喜欢这个活法。
严子陵婉拒做官,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山林间,被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生活的榜样,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时至如今,严子陵这样的的活法你赞成吗?#历史上那些不慕权贵的人#
慈禧69岁大寿,绣娘沈寿进献《八仙上寿图》,得了慈禧的夸赞。但沈寿却累得病倒了,这引起了17年后晚清状元和举人的一场旷世笔墨官司。
1921年5月3日,48岁的沈寿因病在江苏南通去世。
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尽管公务缠身,但仍然亲自主持了沈寿的身后所有事。
无论从下葬、头七、筑墓,还是书碑辞、开祭会,事无巨细,从不假手于人。
沈寿的丈夫是清末举人余觉,来参加沈寿葬礼。为给沈寿鸣不平,张謇明里暗里地指责余觉对妻子多年亏欠。
余觉气愤不已,跑到媒体面前,大肆控诉张謇的几大罪状:
沈寿病逝前,生生霸占她,不准她离开南通;
本应葬在他余家墓地的沈寿,还被霸葬到南通,与张謇生死相依;
张謇给他妻子沈寿写“不端”诗词……
诸如此类,全部被媒体发表。看到这些,毫不示弱的张謇,立即登报:痛批余觉身为人夫,对妻子薄情寡义,令人深恶痛绝。
一时之间,刀光剑影的两人,你来我往的口诛笔伐,让众多文人们看了场啼笑皆非的大热闹。
沈寿到底何方神圣,能令两个男人为她“大打出手”?
沈寿,原名沈云芝。1874年出生于江苏吴县。
她家里是开古董店的,从小接触书画墨宝、古玉文玩的熏陶,使得她跟母亲和姐姐学穿花纳锦、描龙绣凤时,常常有独到的创意设计。
15岁时,就已经在苏州小有名气,绣名“天香阁”。
此时,一个儒雅又热爱刺绣的举人公子,对沈云芝一见钟情,并且发起了猛烈的追求攻势。这人就是余兆熊,号觉。
一个有情、擅画,一个有意、擅绣,成就了一小段在外人看来是珠联璧合的姻缘佳话。初时,两人相互影响,相互成就。
沈云芝在余觉的介绍下,接触到了西方的写实绘画艺术和日本的独特绣技流派,她将这些融于刺绣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精湛技艺。
余觉这个人呢,喜欢混迹于上流社会,七拐八绕地就搭上了给慈溪上贡的路子。
1904年,慈禧大寿,他立马鼓动刚怀第一胎的妻子绣一件绣品进献慈禧。
谁知,沈云芝日夜操劳、抓紧赶工,竟然累倒小产,掉了孩子,从此再也无法生育。
而这副以沈寿终身不孕为代价的《八仙上寿图》,得了慈禧太后的欣赏,给沈云芝赐名“寿”,也为如愿以偿的余觉带来了官场仕途的顺风顺水。
余觉顺势为沈寿谋了个全国女子绣工科的总教习职务。从此,沈寿名声大噪,绣技全国出名。
从小产悲痛中走出来的沈寿,把心思都放在了刺绣上。不久,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斩获多个国际大奖,还被清政府以国礼赠送给了意大利国王。
1910年,江宁举办“南洋劝业会”,沈寿绣技大放光彩。她与胸怀韬略又谦逊有礼的民族实业家张謇一见如故,从此成为一生挚友。
辛亥革命后,余觉失去了清政府这棵大树庇佑,没了谋生之路。
落魄失意的余觉,总把情绪发泄到沈寿身上,埋怨沈寿不能生育,断了余家香火;他不顾妻子的感受,给自己纳了两房小妾。
还总让沈寿多念念自己的恩德,说没有他,沈寿也不会出人头地、取得这么耀眼的成就。是他,给了沈寿显名富贵的生活。
这得有多么自私无耻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啊!
就在生活陷入困难的时候,张謇邀请沈寿夫妻二人,前往南通开办女子传习所,收徒传艺。于是,两人离开北京,前往南通生活。
余觉公然以沈寿不育为由,在妻子路途辛劳、病重期间,与小妾们,终日调笑。而他自以为是富贵起点的献寿图,恰恰就是沈寿心中不能反复提及的伤痛。
对婚姻失望的沈寿,从此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绣技研究和推广传习上。
1914年,张謇邀请沈寿参加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第20界世界博览会。为了参赛作品,沈寿呕心沥血,根据意大利画家齐特的作品《荆棘冕冠》中的耶稣头像,她运用独创的“仿真绣”和“旋针技法”,创作出用色多达111种的绝世绣品《耶稣像》。
“功夫不负有心人!”逼真的面部效果、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像,让绣品《耶稣像》一举拿下博览会金奖,轰动西方世界。一时间,富商名流竞相出高价要收藏这幅作品,但都被张謇一口回绝:“此乃国宝,只展不卖”。其实,这更是他心中的珍宝。沈寿感动地说:“先生知我心”!
失去巨大财富的机会,让余觉愤懑不平,与沈寿多次争吵,气得沈寿痛哭“遇人不淑”,肝气郁结,引发严重的肝病。
再高的个人成就终究不能抚慰婚姻中的伤痛。余觉不仅没有半句温暖的话,反而弃其不顾,一个人逍遥自在。好友张謇实在看不下去,因为夫人早逝,他便不再顾及那么多,亲自去照顾沈寿。
最后的时光里,张謇越加欣赏眼前这个女人的才华和技艺,但他更尊重沈寿的心意,只能把满心的爱慕藏在心里,默默地陪她走到人生终点。这也正是文章开头说到的他之所以对沈寿的丈夫余觉痛恨指责的原因。
沈寿离世前,用自己的头发绣下张謇的手书“谦亭”二字,这也成为二人情感最后的绝唱。
“一代绣圣”,却为情所伤,早早离世。婚姻即便不是爱的港湾,也不该成为生命的墓地。
爱自己,致婚姻中的人们!
#2021生机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