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北大捐10亿元的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
1976年,他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的一个工人家庭,有3个姐姐,一家6口生活拮据,学费都是借来的。
1995年,19岁的李永新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因为经济困难,北大为他发放了救助金。
大学期间,李永新受到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影响,心中有了毕业就创业的想法。
1999年,刚刚毕业的李永新创办了新兴伟业公司,做学生职场服务,后因投资方撤资而失败
2001年,李永新带领团队涉足公务员考试领域,做起了公考培训,他的“天使投资人”就是他的母亲鲁忠芳,第一笔启动资金只有3万元
2002年,他准备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创办了中国公务员考试资讯网
2003年,正式成立了中公教育
2008年,中公教育年度培训学员超过10万人
2019年,中公教育成功上市,公司市值达到1295亿元,李永新母子身家高达600亿元
2021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鲁忠芳、李永新母子的财富高达220亿美元
2016年、2018年和2021年,李永新分三次为母校北京大学捐款1000万元、1亿元和10亿元。
上演了现代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案例。
#创业故事# #北大史上最大个人捐赠:10亿元# #头条人物#
【中公教育老板李永新捐款北大十个亿说明了什么?中公终于攻陷了年轻大学生的阵地!】
回报母校是成功学子的伟大善举,中公教育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公务员队伍,上市三年回报七倍,市值2000多亿,不得不令我佩服,在股市,中公是一个潜力股。市值破千亿的公司并不是多,独角兽啊!
不过,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热衷于考碗的民族是否有前途?未来创新力会赶英超美吗?我们会不会落后于科技革命的潮流,这值得反思!纵观历史,但凡崛起的大国没有靠考碗崛起的,而是靠大海搏击,打造一艘艘永不沉没的航母企业崛起的。
中公啊!终于把我们年轻人攻陷了!#李永新给北大捐赠10亿元# #社会百态# #社会#
“从中国教育首富的变化看中国教育需求的变化”
1,15年前,教育首富,新东方俞敏洪,教育需求是英语能力,全球化人才
2,5年前,教育首富,学而思张邦鑫,教育的需求是课外班,进好一点的学校
3,2年前,教育首富,中公教育李永新,教育的需求是如何考上公务员
#教育# #中公教育#
退休后到底干什么? 中国的退休年龄事业编制男60岁,女55岁,非事业编制50岁。现在65岁以下都是年青人,并不是老年人。可想而知,这批年青人拿着退休工资坐在家里不动,不去寻找点事做怎么办?中公教育老板李永新创业于2009年失败,资金链断裂,2009年李永新母亲鲁忠芳正好退休,她拿着三万元钱给儿子李永新,嘱咐儿子办公务员考试培训班,在2009年三万元钱是很多的,当时李永新把母亲三万元钱作为其股东入股,十年以后其母获得了1400亿的回报,成为退休后女首富。所以,退休后要结合自身特点,干些力所能及并对社会有帮助的事,还是必要的。
#北大史上最大个人捐赠:10亿元#
李永新收获了两个“最“:北大最大个人捐款,北大最大校友捐款。钱也欺人穷,富的,越富越有;穷的,越来越穷。有同学感叹:北大还需要捐款么?说实话,北大这样的学校并不缺钱,抛开每年50亿的财政拨款不说,每年收到的企业和个人捐款,也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但是,一所优质的大学,之所以优质,不仅仅是看他的办学实力和国际排名,还有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怀,包括校友捐赠。这一点,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界非常看重,校友捐赠也最为普遍。
靠着做公务员培训起家的中.公教育集团,目前市值两千多亿,而李永新仅仅是一名70后。年富力强、正值当年的他表示,北大和北大的校友们在他创业及事业的发展中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与鼓励。他会再努力些,再拼搏一些,未来为社会、为教育捐助的第一个100个亿也一定要给北大。
企业家反哺社会,回馈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个人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这样的行为,这样的人,在我们国家将会越来越多!
#李政道# 的愿望是美好的
但是
我只知道北大出了很多通过搞考试辅导而发财的老板
像新东方的俞敏洪
公务员考试辅导龙头中公教育的李永新
还有北大精英们创立的中小学辅导巨头精锐教育
至于大师……嗯……
这可能会让大师#李政道# 失望了……
第一个1000万,第一个1亿,第一个10亿……5年时间,捐款10倍的往上翻,成就了北大历史上最大单笔捐款,这家培训机构到底多能挣钱?
2021年3月3日,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李永新向母校北京大学捐款10亿元。
北京大学对外宣称,这是其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赠。
咦呀,中公教育咋这么能赚钱?
中公教育是做公考培训的龙头机构,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
他不如新东方和学而思这样的教育培训机构有名,但是论挣钱能力,那真的一点也不差。
因为,公考越来越刚需。
尤其是这两年,经济发展不如前几年,工作竞争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难做,导致考公务员的人群越来越多。
随之而来的,就是公考培训业务的需求暴增。
你看,教育行业,从以红黄蓝为代表的幼儿园,到学而思为代表的中小学k12培训,再到启航为代表的考研培训,包括新东方为代表的托福和雅思培训,做的都越来越火。
这背后,真有一点点“经济内卷化”导致“教育内卷化”的味道。
“内卷”是这两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什么是内卷?
打个比方,一个小区,刚开始,周边一个饭店也没有,突然你灵机一动开个饭店,生意爆火。
有人看到了商机,也在旁边开饭店,生意仍然火爆。
就这样接二连三有新饭店开业。
假如,这个小区能消化的饭店数量是5家,那么从第6家饭店开始,就不得不从其他5家店抢生意,接下来第7家,第8家………
供大于求的后果,造成每家饭店都相互打价格战,挤压利润,接二连三的老店撑不下去破产,但是,又有接二连三的新店开业。
这就可以理解为内卷化。
而内卷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新店开业老店倒闭带来的无效竞争,整体来看,弊大于利,因为浪费和损失过多。
大家都在没有增量的地方扎堆竞争,这就是发展的内卷化。
内卷的结果,就是没有增量发展,只有存量厮杀。
这在以前,称之为“蓝海竞争”,但是现在,蓝海都要变成紫海了,而且放眼望去,遍地都是紫海。
这就有了一个新词,叫“内卷”。
再举个例子,学生的课外补习班。
别的孩子都在补习,你不补就落后了一步,逼得你不得不补。
然后,你孩子补课之后,你又发现别家孩子的补习机构更好更贵,你又不想让孩子掉队,逼得你也开始让他读更好更贵的培训班。
这就是教育的内卷化。
其实,大家如果可以达成一致意见,都不补课,那孩子就不用这么辛苦,大家还在同一起跑线。
但是,这又不可能。
就像百米赛跑,你不抢跑,别人也想抢跑;别人都抢跑,你也没办法不跟。
………
以前还有人说,上学又怎样,我儿子没读大学,照样进社会、做生意、当老板,赚的比隔壁家的大学生还多。
那是以前,市场还大,钱还好赚,市场竞争还没那么激烈,内卷化还没显现。
现在,各行各业供大于求,什么都不好做,家长不得不安排孩子好好读书。
他们越来越发现,只有读书,才有前途。
随着大家这个意识越来越统一,于是教育内卷化也慢慢出现了。
如今,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安排了满满的补习班,到了大学,考研率也年年攀升。
这一切,都是为了在竞争中能早先一步。
教育内卷化越来越严重,工作竞争越来越大,于是,公考就越来越有吸引力。
毕竟,一旦考上,就成了金饭碗,然后退出市场竞争的赛道,进入到另外一个躺赢的滑梯。
你想,公考会有多激烈。
公考有多激烈,作为公考培训龙头,中公教育就有多挣钱。
………
中公教育的老板捐款给北大,这挺好,用教育挣来的钱,来反哺教育,还是值得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