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重庆人终于意识到,家里有个领退休金的老人,该是多么的幸福了吧?!三年了,2022年11月,重庆人,终于都开始羡慕领退休金的老人了!我有个朋友,他爸是四川省达州市的退休乡村老师,好像一个月退休金5000多块钱还是多少……最近很是扬眉吐气,说话都很硬气的感觉!
其实,只要没有房贷和车贷,只要不养车,在重庆主城区,过退休生活,真的很幸福!
比如说,住在大渡口区的大渡口公园这里,也不需要买车和养车,平时,夏天可以去大渡口区图书馆吹冷气,冬天也可以去吹暖气,都是免费的!
重庆适合老年人玩的地方,很多,大多数都可以坐地铁直达……大渡口公园这里,有地铁2号线……大渡口区,可以玩的地方,太多了,而且,都很优质!
在大渡口区过退休生活,只要没有房贷和车贷,只要不养车……哪怕两口子的退休金加在一起也只有5000-6000块钱……也一样可以过的非常充足和愉快!
尤其是大渡口公园这里,简直是重庆的养老圣地,退休胜地!
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大型商场,公园……要啥有啥!关键是物价还便宜……很多新区,新楼盘,物价贵啊!
网友评论
我父母退休了,两人收入20多万出头,平时自己种菜,种粮食,城里有房空着不住。从不不乱花钱。他们经常说儿女在城里生活花费大,多攒点钱儿女负担就少了。[流泪][流泪]。我公婆两人收入加起来也有20来万,但有个败家女儿,结婚了还和父母要钱,这两年不工作还被人骗了五六十万,都是公婆提她还债。一言难尽快,公婆快七十了还没多少存款。惯孩子下场。[酷拽]
家里有退休金的老人行,没有固定收入的儿女可以一口一口的嚼老人的退休金。农村的老人每个月就一百多元钱,他们的子女嚼谁呀?
呵呵,我公公是公务员干部退休,退休金1万2一月;婆婆少3千。公公每月买菜,一月开销一千,我婆婆就能做到月月光,不朝你要钱花就不错了,每年孙子孙女也就每人一千的压岁钱,其它什么都没有。老家江苏的,重庆没这么高退休金
一个月退休金3500,每月还房贷2400, 物业水电采暖等费用,平均每月300多,生活费每月也就800元,几年了,都没买过衣服。
我明年就能领退休金了。现在的疫情,每月有进项多幸福,至少心安些。静默的时候想想因为疫情,多少人越待越恐慌,到处都是要钱的口,三年了啊!昨晚,老妈说她有退休金,饿不着我,让我放心[捂脸]。四十九岁的我笑了,但心里却……。唉,快天亮吧!
三口之家,有个刚领5000多养老金的,另外2个弱幼,每个月医保刷卡中成药几百到1千多(小毛病不断,自己懂药,几乎不需要医院看病),可还是感觉好穷好穷,因为生活费太高,吃喝一项就要4000+/月!小孩儿,不要盲目羡慕别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现在大家都不容易,当然家里老人有养老金的确是有很大帮助,我父母1万3,我和我老公1万4,最大受益者是我儿子,干他想干的事,不愁养家糊口,虽然没结婚,但是150平的房子都准备好了。
我40年前就知道有退休金好,当时别人给我介绍对象,我问介绍人,他父母以后有退休金吗?因为那时候有工作单位有退休的看病不用自己掏钱。
好文章,家里有父母退休金的是很幸福的,不论怎样关键时刻都不会坐视不管的。大多父母在孩子困难的时候,都会尽力帮助孩子的!但是还要尽量的培养孩子们独立生存的思想和技能,才能永远立足于社会才会有更好的生活!
我家五口人指望着我的工资度日!我老公每个月就拿一千多块钱出来一个家庭开支,有时候想想我特么嫁的个啥玩意!
确实幸福……我奶奶2020年走的,走时98了,一个月也接近三仟,我父母俩人加起来五仟多,我家公公一人九仟左右,婆婆没有。不用养老人就是轻松点。
说实话现在在大城市生活真不如小县城的幸福感强,小城市里一般没有房贷车贷,挣多少可以花多少,压力小!
姐姐的儿媳妇明年订单减少,减薪30%,明年过完年姐夫准备再就业,发挥余热。姐夫退休了在学校做保安,执业资格证租给别人一年1万块钱,持证上岗一月一万多,人轻松、伙食好,外甥一家四口真得劲,爷爷奶奶公务员退休金只给他四口子花,父母负责他四口生活,俩口自己挣钱就是投资买房收租金、还房贷,连首付钱都没有也敢买房,亲戚都过的可以大力支持,租金还房贷,攒钱在还亲戚钱,俩口子懂事聪明能干,老人也愿意付出。
我姑父也是乡村老师退休,退休金五千多,明年估计会上六千了,我姑妈两千左右,我表姐在城里因被封了,她一点也不焦虑,因为我姑爹他们退休金一年根本花不了几个钱,他们在农村吃的肉菜都是自己种的,钱可以给我表姐,所以年轻人有个拿退休金的父母会轻松很多。
读书时嫌苦不好好读 交社保时嫌没必要 看到别人好嫌命不好为啥不是关系户富二代[大笑]有些人一辈子都会给自己找借口理由 ~有些东西都是自己造出来的 那就自己去承受去面对 都有压力
我家另一半,42岁,拿退役金,
今天想谈一谈遴选,近几年在体制内遴选非常火热。它已经不是最初的遴选只针对某个地区可以报名了,已经扩大到全省,乃至全国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都可以报名了。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一线城市,他们对人才的渴望程度,对人才的接纳程度都如同经济一样繁荣。这也给原本很多基层机会不多,或者埋没在体制内的有些有实力的人有了不想离开体制,还想跳出原来的工作环境的机会。
以我本人为例子,我原来和媳妇都是在一个县级城市里的公务员,因为双方老家都在所属的地市,所以一直都回到地市工作。但是无奈很难从县级调转到地市,而且我们还是两口子,当时正逢遴选刚放开,我们两口子选择了遴选。因为我俩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回市里就行,所以岗位就挑符合报名条件的,且人少的报名,哪个单位无所谓了,都是为人民服务,也是命好,所以两口子都顺利上岸了。下面我介绍下我的遴选经验。
一,一定要明确自己遴选的目的。
你要确定你遴选的目的是什么,比如像我,就是单纯为了离开我所工作的县城,回到我老家这个地市上班,所以我得目的跟明确,报名只报我老家的地市,而且岗位无所谓,是否事原来干的工作都不在乎,只要能报名,且竞争小留挑这样的报,因为这样回增加成功的概率。如果你是觉得现在的工作,生活条件还都挺满足,想为了更好的发展,那选择就一定要满足你的志愿了,不能随意了。比如这个城市你更喜欢或者你像追求你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报考自己本专业更好级别的单位去实现你的价值。
二,报名时不要盲目,着急。
在确定好你遴选都目的后,一般符合报名条件的岗位都有多个,至少也有两,三个,不要上来一下子就报了,因为报名时间很充足,可以等一等到最后,在网上看一下报名情况,或者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打听一下有多少人报名了,选择一个报名少,且容易考录的报,机会更大。
三,准备考试材料。
对于考试有笔试和面试,和公务员考试一样。关于遴选的笔试,每年侧重点不一样。不过政府的工作报告,每年两会的内容一定要熟知,领导的讲话稿,通知,安排会议啥的一定要多看,最起码自己能有一套自己的套路能用。对于文字岗位的伙伴一定很熟知,但是平时执法办案在基层的可能要下一些功夫学习,因为平时接触不到材料。
面试这块不一定,有的岗位事无领导面试,有的面试事结构化。和公务员考试的两种形式一样,不用多说了,但是我要说的是一定也要参加面试班的培训,除非进面试的就你一个人,因为大家都是在职公务员,都是公考时面试杀上来的,实力都有,强强对话,就需要你多练习,多练多指导,你就要多进步一些,多进步一些成功的概率就大一些。
最后我想说,十八大以后公务员间硬性调转很难了,更多是放开遴选的口子,让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更好,更广泛的选拔人才。这是好事,尤其是给了很多基层,甚至于偏远地区的公务员更多选择的空间,更多拓宽自己事业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打铁还需自身硬,是金子一定会发光,祝大家好运。
我妹妹女婿的姐夫得了也是这种白血病,二口子还是公务员,家里还卖了一套房,而且还是他自己亲哥捐的骨髓,现在又复发了,他们已经放弃了!活多长时间听天由命了!
我认识的一个姐姐,俩口子都是公务员,家庭条件很好。就一个女儿,现在30多岁,但女儿没有正式工作。她女儿20多岁时,找了一个也没有正式工作,父母都下岗的对象,各方面条件一般,我们都觉得不般配。后来,俩人结婚了,婚后生了一个女孩。由于家庭背景、消费观念不同,矛盾不断,不可调和,在孩子3时岁时离婚了,女方为了要孩子,主动放弃了抚养费,一分钱也不要。而现在,这个姐姐俩口子都退休了,领着不菲的退休金,可以说衣食无忧,但她女儿把孩子放在娘家养着,自己又和农村一个大龄青年结婚了,又生了一个男孩,俩孩子都是这个姐姐俩口子给看管,农村的婆婆一点也帮不上忙。她前夫由于没有孩子拖累,很快就结婚了,生了两个孩子了,人家一点损失也没有。唉,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啊!
一直以来辅警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编制,拿不到与警察相同的福利待遇,但是工作强度却和正式编制的警察相差无几。
根据新闻公开报道,目前全国辅警约有200万人,占据整个公安系统的半壁江山。
随着辅警使用量越来越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规化”的时候。
很多地区工作会议都明确说要提高辅警职业保障水平,出台辅警管理实施细则问题了。有些无良自媒体甚至解读为辅警转正信号。
很多省市,已经或者正在用地方立法形式给辅警“赋权”。
除了传统的辅警重大立功给编制以外,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所谓的辅警转正考试。
比如西藏地区:2018年6月发布了《全区公安机关2018年试点面向警务辅助人员公开考录人民警察公告》,面向优秀辅警公开招录10名基层人民警察。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三年以上连续从事辅警的工作年限就可以报名,还有加分政策,对表现优异的辅警,可以给予额外加分。
看完了是不是特别激动?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的出路?
为什么最近两年没有任何新的官方消息?这里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上面铺垫了这么多,其实我也不想绕弯子了。
如果你已经在干辅警或者准备干辅警了,那就牢记这三句肺腑之言吧:
1.招辅警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充足的警力,但是政府没钱扩充正式警察编制,只能用物美价廉的临时工。
2.开了辅警转正的口子,绝大部分转正的肯定不是老实肯干奉献最多的辅警,而是关系够硬背景够深的辅警。
3.想当人民警察就放弃幻想,好好备考公务员,成为一名正牌人民警察,而不是幻想什么临时工转正。
#呼和浩特头条# 小区有俩口子,都在呼市周边旗县上班,应该属公务员,为了孩子上学,便买房到了小区居住,据哪个女的说白天去那边儿上班开车一来一回需要四个多小时,相当辛苦,但为了孩子能够在这边上学,受到好一点的教育就这样一直坚持着,以前管理松,还能隔三叉五的逃个空照顾一下家,如今管理严格,只能拼命的两头跑了,家中老人太老又不给力,孩子基本是小饭桌模式,他们两囗子根本无暇照顾。有时聊聊天,他们也不知他们这样忙,究竟值不值的,对不对。其实以后的事情,谁能说的上呢?只要孩子有个好的未来,一切都值。
利玛窦与中国近代科学
前两日,单位组织到北京市委党校进行主题参观,主持人首先安排了一个环节,介绍了我们所在院子的情况。
这是一座名为“口子楼”的四合院,三面是三层楼房,一面是两层楼房,楼房建筑风格显然是中西合璧。这个院子是与利玛窦分不开的,而我对利玛窦的认识,是与他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贡献分不开的。
上世纪90年代,我把学术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方面。通过学习得知,利玛窦是最早把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利玛窦的中国化程度很高,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重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好感,在士大夫中建立了良好声誉和关系,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给予了他事业发展很大帮助。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玛窦向中国社会传播了西方的天文、历法、几何学、地理学等知识以及人文主义的观点。他与徐光启等人合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数学乃至科学的发展方向。
世界史上的近代科学产生,以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为起点标志;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科学产生的起点标志,就是1607年刊行的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 而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就从1582年利玛窦入华讲起。
利玛窦在北京逝世,明神宗皇帝特别降旨将栅栏官地赐予利玛窦作为墓地,从此栅栏官地改名栅栏墓地。
在主持人给我们简要介绍完“口字楼”情况后,还特意提示,出了“口字楼“大门的马路对面,就是利玛窦等人的墓地,完成正式参观任务后,可以顺便看一下。
然而,当主题参观完毕,我去了趟卫生间,最后一个走出“口字楼“大院后,发现参观的大部队已走远,我就一个人走向墓地。
利玛窦墓地,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修的墓地分为坐北朝南、东西毗连的2个墓院,四周皆以砖砌花墙围绕。
利玛窦墓正中是一尊大理石墓碑,是墓园中最高的墓碑,显得鹤立鸡群,上刻“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大字。
疫情期间这样做合情合理合法吗?
十月二十七日下午,我们村进行防疫全封闭式管控,每家每户不准出门,生活用品打电话有超市某某某派送。我们村是个尽四千口人的大村,可想而知这家二口子的小超市该有多忙。
十一月一日晚4点钟某某某开车去县城采购蔬菜,路过邻乡的路上被邻乡防疫人员拦住扣留弄到邻乡乡政府,不让回来。(他为什么要夜里去县城采购?因为县城菜市埸防控也严,也就是早上一小会,去的晚了采购不到。)
后来邻乡打电话到我乡乡政府让去领人,乡政府不去。
今天我村已解封二天了,(我村没有阳性患者)人还不让回来,让出几千元罚款才让回。
疫情防控是防上疫情传播,严防死守是对的。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如他是给几千口人冒着风险去采购生活用品,说明情况不该放人吗?本乡的领导了解情况后不应协调把人领回来吗?
三年疫情已把人整的够悲惨了,而有些人却对人民的生活不考虑,而是层层加码胡乱指挥,只为越严越好,好保官位。不管百姓疾苦。
领导国家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忘记了这个初心就是人民的罪人。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不能让某些人从中捞一把发国难财。让我们众志成诚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生活。
你有什么看法,可在评论区畄言。
昨天本来直播主题是公务员,直播间到后来,涌进来一大波考研的小朋友,都在问考研国家线的事。
分数线这么高,其实这事早都说过了,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现在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了,不是不需要那么多硕士生,博士生,是连本科生都不太需要了。
咱们想一下,你硕士生读出来,你家里投入成本这么高,九年寒窗,六年宿舍,十五年时间过去了吧,家里投入多少钱,你自己投入多少精力,那么这么多投入,你干一个3000的工作行不行,不行,肯定不行。
还有,读个硕士出来,要坐办公室肯定的吧,不能拧螺丝吧,不能扎钢筋吧,眼睛七八百近视,敲键盘的手白又嫩,扎钢筋要一扎一个口子。
但是社会没有那么多3000的收入给你,没有那么多坐办公室的工作,所以怎么办呢?
就等着考公,考教师,招事业编,现实就是,萝卜太多,坑太少,那萝卜就只能排队咯。
所以考上研究生,其实也不过就是延缓两年就业,好听叫上岸,不好听,叫体面待业两年;
考不上研究生的,其实也不过就是早点面临这个现实而已。
银行办事窗口三个,只开一个窗口工作,客户都在着急的等着。
今天周一工作日,去银行办理业务的人不少,取号之后都等着叫号。
银行一共三个办事窗口,但是在不少客户的情况下,只开了一个窗口。听工作人员说,有一个机子坏掉了。[衰][衰]
有的大爷大妈等着就很着急,在旁边埋怨着,这么大银行,就开一个口子,如果其中有个人办理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业务,等上半小时也是正常的事情。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就开一个窗口。
你们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