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比较公认的十大金饭碗,如果这碗饭你端在手里,基本上是衣食无忧,而且这一辈子不缺什么大的遗憾了。
1. 烟草专卖局呀。这是一个垄断的单位呀,烟草专卖不仅专卖,而且烟草稽查也是他们,这是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一条龙的单位。
2、医院体系。医院体系不包括私有的医院,私立医院。整个医疗体系医院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事业单位呀,这个单位基本上是铁饭碗,而且这个单位如果要是一线的医务人员,医疗医务人员。而且是越老越值钱,这个医疗系统的医生如果退休了还可以返聘回来,还可以挣一份工资,而且医生的工资相当的高。尤其是我们黑龙江的医生,到南方退休以后,去南方的医疗系统也能够挣高薪待遇,非常的好。
3、教师。教师尤其是公立学校的教师,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他们的待遇是非常的好,非常的有保证的。但是必须是公立学校,不是私立学校。教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还有寒暑假厄福利待遇相当的好,退休以后有优厚的退休金。
4、银行。这里主要是指国有的人民银行系统下的,国有的公家的银行银行。那些私人的银行不再起诉,但是待遇也不错,能混进银行的人都是不简单的人都是相当有保障的人了。
5.事业单位。能在大中型城市混进事业单位的人,有事业编的人都是一些生活中的佼佼者了。你像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省博物馆这些文化教育体育是有事业编制的单位都是些好单位呀,这些单位都是旱涝保收衣食无忧的好单位呀。
6.公务员。加工婺源是我们国家体制内最有保障的单位,和人员呢这些,公务员啊不仅有高额的收入。健全的保障,而且还有一些隐形收入灰心灰色收入,如果在公务员内混到一官半职那是收入大大的。
7.电力系统。电力系统供电局是我们国家比较垄断的有优势的单位,在能够在电业局上班那是衣食无忧还非常有保障的,如果要是电业局的领导,那是还是有大大的权力的。
8.石油能能源类企业。像中石化,中石油这个所说的三桶油,还有一些中煤集团等等这些大型国有垄断性企业。
9.通讯类国企业。所说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这都是垄断单位呀,垄断企业呀,在中国的福利待遇相当的好,这都是有特权的企业。
10,建筑类国企。这些建筑类国企都是些大型企业,向中铁中国建筑等一些企业,还有一些像中海运中海油,这些企业都是了不起的企业。
这茶真的不错
昨天上午,我采的是本地茶,在我们婺源,目前主要有两个茶叶品种:一个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本地茶,这茶发芽迟,产量低。另一个是上梅洲茶,这茶是无性繁殖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上梅洲农科所培育而成,故命名为:上梅洲茶。上梅洲品种发芽早,产量高,这30多年来,我们村的茶农大都是栽种上梅洲茶,本地茶逐渐荒芜。
昨天上午整整站着采了6个多小时的茶,大约采了5斤多鲜芽,到家后累瘫在沙发上了。
恰在这时,陕西延川的李女士先是私信我,后又加上了微信,预定了一斤茶叶。
李女士是我和韩妹共同的朋友,我们相识于今日头条,已认识一年多了。况她非等闲之辈,她是公务员,在法院工作的[赞][赞]。
我决定卖给她最好的茶,就把昨天上午刚采来的本地茶芽制好卖给她吧!
下午,我没去采茶,就在家里制茶,顺便照看4岁的外孙女,因为大女婿给我挖地去了。
今早将茶叶称重包装,剩下一点茶末,不舍得扔了,就用个塑料萝筛了筛,拿个小碗泡了自已喝。
不一会儿,细如针的茶末在开水中发开了,只见茶汤清澈,闻之香气朴鼻,呡了两口,沁人心脾。
我这自己采制的茶叶真的不错,连茶未都能泡出这么好看的茶汤。
喝茶,我还是喜欢喝自已采制的。
怀念我的室友——小刚
前些天看头条,有位江西的孙姐,虽年近花甲,但仍然劳作不息,生活不靠儿女,自己独居山乡,采茶耕作,过着安康的农家生活,令人好生敬佩。正好家中春茶告罄,于是加孙姐微信,买了一斤婺源绿茶。今晚吃罢晚饭,刚好茶叶快递到了。于是,烧水,泡茶,品茶。虽然是第一次喝江西婺源绿茶,但口感很好,孙姐自己采摘和炒作的手工茶,条形也很好,有芽有叶没有梗,很好。
喝着江西孙姐的绿茶,我的脑海里幽幽的想了几十年前我的江西室友——小刚,一瞬间鼻子酸酸的。家属问我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就是喝茶想起了我念书时的江西室友小刚。
九十年代末,我正苦苦纠结在家乡地方小城,虽然已是公务员多年,但出路茫茫,一家三口经济拮据,可以说是疲于奔命,于是只好再度祭起书生本色,开始了考研读博的艰难历程。入校后,同寝室四人,当地走读生两人,常住生除我之外,就是来自江西的小刚。当时,我们两人虽同处一室,但都各自心事重重,我是笃定了毕业后离开家乡另找工作,因为辞了地方公务员的工作,等于没了退路,孩子读小学,家属是大学老师,她虽然也知道我原先的工作很不得志,支持我再次读书择业,但她也知道我毕业不会再回故乡,这意味着我们一家三口将来怎样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根本高兴不起来。欧阳小刚则更难一些,在我们课余饭后的交谈中,知道他和家属一路走来很是不易,他本人出生在江西一个山村,家境很穷,但他很好学,苦读书,尽管没能考上大学,但读了中专,毕业后在山乡成为一名英语老师。从那时起,他就打定主意,一定要读大学,从此他走上了自考的路,说实话,到我俩成为室友的时候,虽然我的英语考试能力很强,但他的英语综合水平和实用能力远在我之上,他说他学英语的途径少的可怜,就靠一个收音机收听短波美国之音的英语教学节目。他考研考了三次,最后成功,他家属考研考了两次,最后是与小刚同一年考入江苏的一所大学。他们夫妇的困窘和我差不多,都是不得不中断了抚养孩子的责任。
当时我们寝室四人,另两人是当地走读生,但他们课间休息或者午休基本上是来宿舍的。入学第一个学期过半的时候,小刚的家属经她学校导师协调,到我们学校访学,兼顾搜集论文资料,那时的生活费用十分有限,完全不可能在校外租住,只能住在我们寝室,我们寝室面积倒是不小,有独立的洗浴卫生间。小刚夫妇很不好意思的又不好对室友启齿的默默地在床前拉起布帘子,住在了一起。我内心虽然也感觉有些别扭,但毕竟经历过八十年代初上大学时周末一天只能吃两顿饭的艰难,所以对小刚的处境完全理解。但一个月后,另外两个走读的室友逐渐不满起来,因为这样影响了他们自由自在往来寝室休息的便利,最终一个室友(也是本校的一名年轻老师)向学校宿舍管理部门提了意见,宿舍方面原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既然同寝室的人提意见了,也只好让小刚家属离开宿舍了。我知道包括那个年轻教师在内的另两个室友对小刚夫妇住在一起不满,但不知道他们跟宿舍管理部门公开提意见。有一天,我放学回宿舍,见小刚躺在床上一天了,帘子也拆了,我走近床边,问他怎么了,他哭红着双眼,跟我说,他家属已经坐火车走了。他说,他想老婆和孩子。唉,那天晚上,我内心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入眠,第二天一早就去公用电话亭给老婆打电话,老婆问你有什么事啊?我说没什么事儿,就是问问你和孩子都好吧?
我毕业再就业的第二年,小刚也毕业了,但他没选择在北方某研究所再就业,而是选择考博回南方,他以坚忍的韧劲,考上了上海最著名的大学的博士。再后来,我驻外工作回国休假的时候,跟朋友询问小刚的消息,结果非常令人难过的得知,不幸的小刚在求学期间因病去世了,得知这一消息,我的内心不仅是难过,更是塞满了种种莫名的苦辣辛酸,我是多么希望小刚有美好的未来,况且他已经走在拥有美好未来的途中。命运啊,命运,愿命运之神好好善待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吧!
虽然跟小刚的家属没有联系,但我相信她和孩子一定会幸福,一定不再有这样那样的窘迫和困苦,因为小刚作为丈夫和父亲,已经承受并带走了那一世的苦难,必定留给家人一路坦途,一路幸福!想到这,我的心释然了许多。
愿小刚在天国没有困苦,没有疾患,能享有他应得的那份荣耀,那份从容,那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