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预判:2022年国考会扩招吗?不同观点!
近闻不少培训机构、老师等,对2022年国考扩招或缩招问题进行研判,虽然各执一词,但总体论调是2022年国考还会扩招。
他们作出这种研判的重要依据是,2020年(24128人)比2019年(14537人)扩招了9591人,2021年(25726人)比2020年扩招了1598人,所以2022年仍会扩招。
其实,这种简单的数据分析,对于会不会扩招基本上没有参考价值。比如,2018年(28533人)比2017年(27061人)扩招了1472人,但2019年(14537人)却突然比2018年缩招了13996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拐点呢?因为2018年是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增加了一些部门(如应急管理部),但总体上是整合,甚至好几个部门整合为一个部门。部门整合后,除行业(业务)司局仍要承担相应的职能,编制变化不大外,部门内部的综合部门(比如办公厅、机关党委、人事、财务等部门)是由几个部门整合而来,人数就非常多。
在人数多又超编的情况下,主要有两种消化渠道:一是向行业(业务)司局调整,总数没有变化。二是正常的退休,总数变化不大。按照“新陈代谢”一般规律,“陈”的减少量很小,“新”的增加量就不大,所以2019年突然缩招了13996人,缩招量还非常大。 正因为2019年缩招量大,加之“十四五”开局起步,所以2020年又扩招了9591人,基本回归到正常情况,2021年略有增加,基本保持稳定。
那么,现在是什么形势呢?一个大的背景是,脱贫攻坚期结束了,进入到同乡村振兴衔接的相对常态化的工作节奏上来,“十四五”也进入正常的工作轨道。这个形势会产生两个影响:
第一,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队伍会保持基本稳定,进入“新陈代谢”的正常轨道。
第二,脱贫攻坚期内借调的大量事业单位人员,也陆陆续续回到原来的岗位,但是他们不会甘于“退出历史舞台”,机关也会觉得他们熟悉情况、能力较强、人才培养周期短,甚至还会觉得要给他们一个“交待”,将会通过调入、遴选等渠道,大量补充公务员队伍。
因此,2022年国考扩招的可能性不大,甚至会缩招,但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你觉得呢?
#国考##公务员考试#
扩招公务员吧!!社会之声
蛋疼哥339510941都想做办公室,谁干活?大学生多出一千多万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想坐办公室,造成很多地方一个干活六七个指挥
#国考明日起报名 计划招录3.71万人# 头条热榜 2023年国考招录人数为3.71万,比去年的3.12万,增加约6000人。这是结合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措施——近年来,我国一直在通过扩大公务员招录、中小学教师招聘、研究生扩招等方式,应对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由于报名国考人数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招录人数增加也会刺激报考),国考的报录比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去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今年有可能超过1100万,而由于毕业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体制内,因此,国考热、考编热将会继续升温。
#国考#【2022国考报名,应届生要注意】 今年国考计划招录3.12万人,突破3万大关,招录规模扩招21.4%,比上年度明显增加,其中,2.1万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毕业生,从招录政策来看,国考仍是继续向应届毕业生和基层岗位倾斜。国考报名已连续13年超百万人,今年预计有增无减,可以说,国考越来越呈现炽手可热的态势。
大家在报考之前,一定要沉住气,选择岗位时多想想国家为什么设置这个岗位,多问问自己是否符合这个岗位,多思考自己真的上岸了是否能适应这个岗位。
有些同学说,我就是来试试,想那么多干什么。但有一句话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看过很多个事例,有些同学认认真真准备了很长时间,在报名时不上心或者选择失误,导致差一两分考上,或者考上了适应不了岗位又辞职却再也难上岸。人生的重要关头,一定要认真思考,沉住气!
看过简章,大家应该有一个深刻体会,那就是现在中央需要招录的是有工作经验的人,也就是入职就能干活的人。而应届生和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要到基层去锻炼,为此还专门设置了五年服务期,以前的五年服务期只针对乡镇基层和偏远地区,现在是所有的新录用公务员都规定要服务五年。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初入职,连基本公文都写不来,基本的工作知识也没有,而又有一腔热血,很容易犯下眼高手低的错误。如果入职高位,作为制定政策的人,那一个人的失误很有可能放大为大部分群众的损失。
所以同学们在报考前,一定要全方位了解自己报考的岗位,一个专业能够匹配的往往会有至少两三个岗位,在决择时,大家就要慎之又慎,对这个岗位的具体工作要有了解,最起码对这个单位的定位要有了解。这样入职后,既不会产生较大的失落感,也不会骄傲膨胀,而能够以较为平静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新工作,适应公务员队伍,以一个良好的开头开启自己崭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