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嘉兴公务员朝鲜语

仲家顺,乳名五四,镇江市象山乡人,1930年2月出生,1949年4月入伍,历任战士、通讯员、班长,曾荣立三等战功一次。1953年6月11日,他在朝鲜的马鞍山战斗中英勇献身,年仅22岁。

仲家顺,乳名五四,镇江市象山乡人,1930年2月出生,1949年4月入伍,历任战士、通讯员、班长,曾荣立三等战功一次。1953年6月11日,他在朝鲜的马鞍山战斗中英勇献身,年仅22岁。

仲家顺的父亲仲盛章是个菜农,靠种几亩地的粮食和蔬菜养活一家人。母亲仲陈氏是个贤惠的家庭妇女,操持家务,帮助丈夫种地。仲家顺只有兄弟两个,他最小。父亲54岁那年喜得贵子,故取名五四。

仲家顺自幼聪明,也十分懂事,深得父母的宠爱。他8岁上私塾,读书很用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每天放学回家后,他总是主动帮父母干些家务活,或是放牛,从不贪玩。

五年后,因父母年老体弱,家中缺少劳动力,仲家顺被迫辍学回家种田。他学习农活也很快,不久就会耕田耙地,样样农活都能做。他还学会一手种菜技术,他种的菜不仅产量高,而且口味也好,在城里很畅销,价钱也比人家种的菜高。

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了,仲家顺一家也翻身作主人。他翻身不忘共产党,一心想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报效祖国。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镇江招兵,以补充部队渡江作战时的减员。

仲家顺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在父母的支持下积极报名参军。入伍后,他告别新婚不久的爱妻和年老父母,被补充到24军73师214团当战士。

同年5月,他随部队开赴山东胶东,参加渡海作战,一举消灭了国民党的逃窜残部,解放了长山列岛。在这次战斗中,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受到上级的表扬。

9月份,部队完成作战任务后回到徐州休整。不久,他被调到连部当通讯员。

1950年初,部队又奉命开赴福建省建瓯县修建公路,为解放台湾作准备。在施工中,仲家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部队完成修路任务后调防浙江嘉兴市。就在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解放台湾的任务暂缓,部队进行大练兵和补充兵源,随时准备执行作战任务。

在练兵过程中,仲家顺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扑在训练上。这时,他的妻子去部队探亲,他也未能抽空陪她到城里逛逛。由于他训练刻苦,成绩突出,214团给他荣记三等功一次。

1952年3月,仲家顺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赴朝参战。部队入朝后先驻守元山港,担负保卫元山港的任务,并抓紧时间进行战前训练。

这时,仲家顺在214团2营6连当通讯员。他目睹美帝国主义强盗的野蛮侵略,朝鲜人民的家破人亡,心中无比愤恨,坚决要求下到班里参加战斗,消灭更多的敌人。

起初,时任连长的陈永学不同意,认为象仲家顺这样优秀的通讯员难挑选。后来,连长被他的决心所打动,任命仲家顺为6班班长。他没有辜负连首长的期望,带领全班出色地完成了构筑工事、军训和战斗任务。

同年12月份,部队奉命调防五圣山,参加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这次战役中,6连坚守在 597.9高地上,一直坚守到朝鲜停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53年6月,在攻打马鞍山战斗中,6连打得英勇顽强,先后打退了敌人的13次冲击。部队在第三次攻打马鞍山时,为了减少人员伤亡,把大部队后撤,只留仲家顺和三个新战士坚守阵地。

在战斗中,仲家顺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三天三夜,沉着冷静地指挥全班抗击数倍于己的敌人的疯狂进攻,战斗异常艰苦和残酷。由于缺水,他们就喝小便,没有干粮吃,只好忍饥。

后来弹药打光了,他们就用石头砸,凭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竟然坚持了4个小时,守住了阵地。

就在这次战斗中,仲家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光荣献身。仲家顺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得到马鞍山战斗指挥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嘉奖。

清音十八弦/古风

《学党史 跟党走》

清音第一弦,建党一百年。

誉满全球,成就非凡。

回看,漫漫长路征途艰。

烈士血,换来今天。

清音第二弦,嘉兴南湖船。

通过纲领,破浪扬帆。

从此,共产火种已点燃。

星星火,蔓延燎原。

清音第三弦,革命隐蔽线。

队伍壮大,组织发展。

领导,劳苦大众推大山。

求解放,克难攻坚。

清音第四弦,武装点烽烟。

南昌起义,秋收上山。

举旗,工农武装队伍建。

苏维埃,建立政权。

清音第五弦,蒋敌搞政变。

屠我党员,血溅轩辕。

霎时,乌云密布狼啸天。

闹革命,处境艰难。

清音第六弦,万里长征难。

五次围剿,损失过半。

出路,万里长征意志坚。

涉千险,会师延安。

清音第七弦,抗日统一线。

西安事变,逼蒋就范。

合作,国共抗日新战线。

十四载,驱除倭蕃。

清音第八弦,解放国家安。

三大战役,翻开胜篇。

解放,蒋敌惨败逃台湾。

三年搏,结束战乱。

清音第九弦,建国展新颜。

一穷二白,废墟残垣。

不怕,奋发图强永向前。

路峥嵘,勇敢登攀。

清音第十弦,保家卫国战。

美欲扼我,悍侵朝鲜。

出兵,誓死捍卫新政权。

列强败,阴谋破产。

清音十一弦,遭遇百年难。

自然灾害,专家撤迁。

自救,艰苦奋斗排万难。

中国龙,走出泥潭。

清音十二弦,研一星两弹。

打破封锁,禁运破产。

成功,卫星氢弹原子弹。

令世界,刮目相看。

清音十三弦,揭开新章篇。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奋斗,展开建设新画卷。

四十年,地覆天翻。

清音十四弦,科技站前沿。

嫦娥登月,太空建站。

北斗,高铁飞机大天眼。

银河机,蛟龙深潜。

清音十五弦,国防钢铁般。

隐身战机,东风导弹。

航母,潜艇大驱宙盾舰。

新雷达,窥敌领先。

清音十六弦,国力冠人寰。

经济总量,百万亿元。

实力,试与超霸来比肩。

大中华,谁敢小看。

清音十七弦,强国不等闲。

富民强国,备战铸剑。

超越,经济提速快加鞭。

须警惕,群魔侵犯。

清音十八弦,两个一百年。

民族复兴,宏图大展。

中国,世纪中叶更灿烂。

必站在,世界之巅。

昨天去嘉兴准备坐公交车,公交卡一时找不到了,老婆拿出四个硬币在站台等车。当要上车时,我突然看到她手里的四个硬币其中有一个不太一样。出于好奇,我拿过来一看,是韩国文字,大概是一枚韩国还是朝鲜的硬币。正面有一个戴着官帽的古装像,不知是什么大人物。背面有2009和100字样,不知是一百块还是什么?100元韩币能兑换人民币多少?

请问头条读者,有认识此硬币的吗?欢迎留言。

1950年10月下旬,时任二十七军二三六团八连连长的傅喜峰正在浙江嘉兴进行渡海作战训练,突然接到了部队调动的命令。当时南方的天气还不是太冷,戴着大盖帽、穿着胶底的解放鞋和仅适合南方气候的薄棉衣,匆匆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到了泰安,休整了一周。根据上级的要求,把帽徽、胸章全部摘掉,把毛巾上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字剪去,甚至搪瓷碗上的中国字也都敲掉了。在装备方面,傅喜峰连是清一色日式武器,上级又给补充了三挺加拿大轻机枪、三具美式火箭筒,配足了各类弹药。此时,他知道要去朝鲜打大仗了 。

#世界诗歌日#

百年壮歌应征诗词祝贺世界诗歌日

玉楼春•红日升起

文/钟向阳

嘉兴南湖新鉴月,

我愿为君歌一阕。

红旗如火盼黎明,

无缺金瓯寻马列。

十三儿郎为俊杰,

唤醒农奴持斧钺。

将军浴血庆升平,

中国百年坚似铁。

玉楼春•杀鬼子

文/钟向阳

突起狼烟倭日寇,

精卫汉奸和走狗。

欺凌民国霸山河,

中正雾都当缩首。

劲旅雄狮征宇宙,

兵出陕西歼野兽。

军旗指处雾云开,

万里江山添锦秀。

七律•解放了

文/钟向阳

拉朽摧枯定九州,

乾坤在握战三秋。

将兵奋勇拼淮海,

士卒争先倚扁舟。

革命征程千万里,

鲜红旗帜固金瓯。

北京城上星光闪,

华夏中兴震美欧。

漁家傲•抗美援朝

文/钟向阳

睡狮醒觉刚破晓。美欧勾结伸魔爪。

强盗逞凶朝鲜岛。真霸道。英雄定把不平扫。

过境天兵疆土保。越洋美军逃跑了。

民族共和欢颜笑。好吉兆。九洲安定红星照。

七律•航母巡海

文/钟向阳

远海茫茫万里行,

天兵航母设军营。

巡迴九段边防线,

威镇无边水域清。

军队应当藏利器,

贼人那敢掠长缨。

五星光照新中国,

高挚红旗战必赢。

【1555年被倭寇烧毁后的雷峰塔】1555年(明嘉靖34年)年初,一千多名倭寇从乍浦港入侵,一路南下,窜犯海盐、德清、嘉兴等府县,沿途烧杀抢掠。五月侵扰省城杭州,倭寇们驻扎在钱塘门外,先是烧毁了千年名刹昭庆寺,在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又怕雷峰塔里埋伏着官兵,便纵火焚塔。原本是五层八面楼阁式的雷峰塔只残留下砖体塔身,后来的几百年间一直没有重修,成了精致的西湖风景中少有的一种“废墟之美”。

领头的烧塔之人,名叫汪直。安徽歙县人。元明以来,徽商成了杭州商业的一支显赫力量,他们以盐、茶、徽墨、木材和典当为主业。禁海之后,他们中的亡命之徒转身成了海盗,与日本浪人结为同盟,是为倭寇。袭击杭州、焚烧雷峰塔的1555年,正是汪直势力达到顶峰的时候。 他拥有上万之众,上百艘载重量达120吨的海船,走私区域北到日本、朝鲜,南抵菲律宾,还一度控制了日本萨摩州的松浦津。

1557年(嘉靖36年)初秋,明朝派出的两位代表,与汪直在日本松浦津进行谈判。明朝代表承诺,一旦汪直归顺朝廷, 不但可以免除他的死罪,放回家属(汪直的老母亲和妻女被明军关押在杭州的监狱),还可以免罪通商,继续做他的海外生意。

汪直得到这份承诺后,当即率领数十位汉人首领,到杭州向浙江巡抚胡宗宪投降。

然而,消息传到京城,官员们纷纷上书嘉靖,控告胡宗宪收受汪直的巨额贿赂,已经远远超出了人臣的道德底线。胡宗宪迫于巨大压力,于1559年十二月将汪直一族数10口人,斩决于巡抚衙门前。

汪直临刑时,一副日本浪人的穿束,他用徽南方言对胡宗宪讲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了之后,倭寇就更难平定了。”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轰然倒塌,在上海的鲁迅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

袁了凡的家教家风(1)

沈德斌

袁了凡,原名表,字庆远,号学海;后改名黄,字坤仪,号了凡,(1533年12月11日——1606年7月4日)明朝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中国第一善书”《了凡四训》的作者。

袁了凡祖上四代都没有人走举业之路。“吾童年丧父,老母命弃学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袁了凡在《了凡四训·立命之学》开篇写道。意思是说:“我童年(虚岁15)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我的老母亲让我放弃举业,不走仕途而学医。做一个医生,一方面可以养活自己,同时又可以救济他人,如果医术精湛的话,还可以成为名医,扬名四海,光宗耀祖,这是你父亲一向的愿望。”

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知道,后来袁了凡在嘉善的慈云寺采药的时候,偶遇道人孔先生,对他说:“子仕路中人,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小伙子啊,我一看你的相貌就知道,你本来是个当官的料,怎么不去读书以考取功名呢?袁了凡遇到贵人了。后来,袁了凡在其表哥沈称的介绍下,跟郁海谷先生读书。

孔先生还给袁了凡算了命:某年考试应该考第几名,某年会成为贡生,某年会成为廪生,某年会成为四川一个县的县长,可惜只能做三年半的县官,就应该离职还乡;53岁8月15日丑时会在自己家里寿终正寝,遗憾的是命中无子。

果然,袁了凡18岁中秀才;后来,一切命数都跟孔先生算的一模一样。36岁那年,袁了凡在南京的栖霞寺又遇到一个贵人云谷禅师,教他改变命运的方法。最后,袁了凡38岁中举人,49岁生儿子,54岁中进士,56岁做宝坻知县,60岁以兵部职方司主事身份,军前赞划,奔赴朝鲜抗倭援朝,官至四品。74岁去世。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告诉他的儿子袁天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并且用他的亲身经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袁了凡博学多才,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写了22部书,共198卷,涉及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农田水利,风水堪舆,医学养生,不孕不育,考试资料,中国通史,四书五经,风土人情……

在袁了凡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贵人成就了他。最重要有四个贵人——

第一是他的父母;

第二是道士孔先生;

第三是高僧云谷禅师;

第四是他自己。

那么,袁了凡究竟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呢?我们明天再说。

2021 08 21于合肥亳州路

1950年11月,3000名美军攻上了志愿军阵地,团团围住了一个洞口,忽然,洞中冲出一个人,举着打开保险的手雷,美军顿时四散躲避。

这个人叫张金龙,是志愿军20军177团2营的一名战士,他跟随部队一起到了长津湖西兴里,担负阻击美军任务。

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的长津江上,是朝鲜第二大人工湖。这个地方到了冬天气温特别低,而20军的将士们在入朝前因为时间太过紧迫,连冬衣都没有来得及补充到位。

但是他们以坚定的信念趴卧在冰天雪地里,决心血战到最后一人,不让对面的美军前进一步。

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对手是美军的王牌——美骑兵第一师!

这个师组建于1921年,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多场战役,号称美军的“先驱师”和“常胜师”,从来没吃过败仗。

11月28日,战斗打响了,美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发起了猛烈的冲锋,志愿军的阵地上陷入一片火海中。

志愿军战士顽强地钉在阵地上,虽然手中武器装备落后,他们没有让敌人前进一步,还击毁了多辆坦克和装甲车。

从来没遇到过这样顽强抵抗的美军懵了,不知道对面遇到了什么样的对手。

其实,志愿军的伤亡也很大,张金龙所在的2班只剩下4个人了。连长为了防止他们被打光,命令剩下的人撤到主阵地。

但是此时美军步步紧逼,如果没有掩护,这4个人不可能平安撤下去。关键时刻,张金龙坚定地说:“你们撤,我来掩护!”说完,他端起枪猛烈地向敌人开火,吸引敌人的火力。

这个时候撤意味着生,留下意味着牺牲,张金龙当然知道,但是为了战友的生,他选择了留下。

战友安全撤了回去,敌人也越来越近了,死死纠缠住了张金龙。

张金龙边打边想着脱身的办法,无奈敌人太多,火力太猛,把张金龙的退路给封住了。

死也拉上几个垫背的!张金龙决定和敌人同归于尽,他在坑道中边打边撤,敌人则步步紧逼。

忽然,张金龙看到了一个防空洞,他来不及细想,一头钻进了洞中。

“抓活的,抓活的!”被张金龙击毙了这么多人,美军有点气急败坏,见张金龙躲进了防空洞,反而不再开枪了,想着抓住张金龙好好羞辱他一番。

防空洞口非常狭窄,只容一人通过。张金龙知道自己出不去了,他准备和敌人拼到最后一刻。

几名美军听到洞里没有了动静,以为张金龙子弹打完了,就按耐不住钻进洞来。

张金龙几个点射,这几名美国大兵立刻去见了上帝。

剩下的美军不敢轻举妄动,只是团团围住洞口,想要困死张金龙。

张金龙手中没有多少子弹了,他留下了一颗手雷,准备关键时刻和敌人同归于尽。

就这样耗了好几个小时,洞外的美军渐渐放松了警惕,有的甚至抽起了雪茄。

张金龙悄悄爬到洞口,向外看了看,洞外黑压压地挤满了美军大兵。

冲是冲不出去了,与其这样耗着,还不如来个痛快的!

张金龙想着,打开了手雷的保险,然后大喊一声,向着洞外的美军冲去。

洞外的美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吓蒙了,抬头一看,只见一个人举着打开保险的手雷冲了出来。

他们知道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经常不要命地抱着炸药包和手榴弹冲过来。看到张金龙这个架势,以为又是一次同归于尽,吓得一个个狼狈鼠窜。

张金龙本来想冲到敌人中间再拉响手雷,尽量多炸死几个美军,看到美国大兵纷纷躲避,张金龙反应极快,他没有丝毫停顿,而是继续向外冲去。

可笑的一幕发生了,外围的美军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看到别人抱头鼠窜他们也四散躲开,而里面的美军担心手雷爆炸,不敢开枪,任凭张金龙向外围冲去。

张金龙迈开大腿,脚不停步,他知道,在前方几百米处,就是自己战友的阵地。

这是他今生跑得最快的一段距离,他的耳旁只有呼呼的风声,转眼间,张金龙就在美国大兵惊愕的眼神中冲出了包围圈。

此时张金龙又做了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他头也不回,把手雷向后面的美军抛去,然后躲到了一个大石头后面。

美军看到抛过来的手雷,全部趴到了地上。

张金龙的战友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切,立刻开枪掩护张金龙,张金龙趁机回到了自己的阵地中。

气喘吁吁的张金龙此时还不知道,一颗子弹正中他的后腰,还好没有伤及要害。

负伤后张金龙回到了国内,被安排在一家汽车制造厂上班。

工友们知道他是抗美援朝战场回来的,纷纷拉着他叫他讲战斗故事,张金龙就给大家讲了自己在美军重围中孤身脱险的事,工友们听了后哄堂大笑,都说他是吹牛,世界上哪有这么蠢的美国大兵。

张金龙急了,不相信他可以,但是不能对志愿军的英勇无畏精神有丝毫怀疑。

后来,他打听到自己的营教导员周文江在嘉兴的干休所,就去找老教导员要求证明。

周文江二话不说,专门跑到20军政治部,不仅给张金龙开出了证明,还给他带来了一枚沉甸甸的军功章。

张金龙事迹很快传开了,他成了名人,逢年过节都会有人来看望他。

祝愿所有的英雄们都能够长命百岁,他们曾经是人民的保护神。#头条创作挑战赛##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痛惜,又一无名英雄逝世了!2022年6月8日,湖北省孝感市一名叫谈铁勇的老人逝世了,儿女们在收拾老人遗物时意外地发现:原来当了一辈子电工的老父亲,居然在抗美援朝时期,立过功劳,而这一藏就是66年,直到去世才意外发现。

在老人的众多遗物中,有一封密封完好文件盒子,盒子外围被老人生前死死的密封完好,可见这份东西对老人多么重要,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小心地打开了文件夹,这一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在文件盒里有珍贵的中朝两国授权颁布的功劳证书、一枚奖章和美国大兵防弹衣的碎片等等战役纪念证明。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当时战地新闻记者的报道:这份简短的报告里:详细记录了入朝作战后,在仅仅三个月内他指挥的炮兵炸死90多名敌军。

谈铁勇的后代们说:只了解父亲参加过志愿军,但老父亲从来没跟儿女们提及自己参加过什么战役,立没立功什么的。

但据老人档案显示:在1949年他在安徽省广德市成为一位人民解放军,后来随部队来到浙江省嘉兴市驻防,在49年6月后,谈铁勇立过一次四等功,朝鲜战争爆发后,他自己主动参加志愿军,被编入到志愿军第72师第351炮兵团,在此期间立四等功二次,三等功两次,军队评价自己为:聪明胆大,积极肯做。

一次朝鲜战役中,谈铁勇和队友们拼凑成31人左右的小部队潜入敌后进行侦查,但意外暴露,美军立即开火,全队全军覆没,但只有他一人生存下来,但他耳朵被炮火炸聋,他因此养病20天左右。

1956年,快30岁的谈铁勇回到祖国后,专注于地质工作,但他之前在朝鲜战役中的各种奖章、功勋都被他本人密密的封存,他本人没有跟别人提及过自己的功劳,有多厉害,他一直默默在电工岗位努力工作,一直到退休。

谈铁勇的妻子说:丈夫从小就没爹没娘,他出生时间为1927年12月,户籍地为江苏省海门市人。丈夫自从退休后。本来是要在北京市一家地质国家部门工作的,但丈夫为了感恩国家,自己多次积极主动找到组织,肯求上级将自己派遣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本人也说:“没有国家和组织,我是不可能存活到现在?”

2020年11月,谈铁勇终于领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抗美援朝的纪念章,他也对这枚勋章爱不释手,一直将其放下身旁,他自豪的说:“我的全部都是国家,我会用尽一生来报答祖国。”

但令人惋惜的是,这名默默无闻的老英雄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这是一篇来自《人民日报》的一则报告,讲的是一名原本普通的电工在95岁逝世后,子女收拾遗物时,意外发现老父亲的功绩,自此展开老父亲的人生经历,从谈铁勇参加部队后,他本人就开始战功赫赫,在朝鲜战争时期,也是多次立功,战争结束后,他工作在电工岗位,一直很低调,而且还多次

要求国家派他到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英雄,致敬谈铁勇!#志愿军# #爱国英雄#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46052/
1
上一篇江苏无锡公务员遴选(江苏省无锡市公务员面试名单)
下一篇 咸宁公务员体检结果(咸阳市公务员体检)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