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诗词#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豪刘禹锡描写的《乌衣巷》,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令人伤感的场景。
400年前繁华热闹的朱雀桥,已经被历史的风烟所淹没,渐成空寂。桥边杂草丛生,野花肆意,从六朝时期就赫赫有名的乌衣巷,曾经华盖云集,熙来攘往,如今只剩下断垣残壁。
冬去春来,曾经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只是它们筑巢的高门大户,已经变成了普通百姓的住所。
此时刘禹锡刚刚结束贬谪生涯,准备从南方回洛阳。洛阳是刘禹锡的故乡,安史之乱的时候,刘家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江南。刘禹锡就出生在江南。
刘家是诗书人家,刘禹锡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努力。他待人亲和有礼,好交际,在长安城小有名气。
弱冠之年,刘禹锡就考中了进士。跟柳宗元同届。唐朝的时候,考中进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若干年间,只有不到4000人考中,绝对是凤毛麟角。
考上朝廷公务员以后,智商、情商皆佳的刘禹锡,在太子李诵那工作,他的好朋友王叔文是太子的第一红人。
春风得意马蹄劲。十年间,刘禹锡就顺利的当上了,国家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员,与柳宗元,韩愈同一个单位,成为好友。
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然而,站得高摔得重。倏忽之间,一切皆有变数。公元805年,太子李诵命令王叔文推行永贞革新,刘禹锡协助好友王叔文管理财政,他准备轰轰烈烈的做出一番事业。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因为身体原因,李诵让位于后来的“中兴之主”唐宪宗李纯。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认为李纯德不配位。所以太子李纯刚一上任,立即把永贞一党革职查办。
永贞革新彻底失败了,而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被贬到各地担任司马,史称“八司马”。
刘禹锡在而立之年,事业跌入谷底。
十年后,唐宪宗李纯把刘禹锡诏回京。刘禹锡听人说玄都观里种了许多桃树,非常好看。就去欣赏桃花,并写下了一首诗,叫做《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表面写的是美丽的桃花,实际上讽刺那些政治新贵,不过都是在他刘禹锡被贬之后得到提拔的罢了。而看花的人呢?都是一些攀龙附凤,阿谀奉承之徒。
这首诗第一时间就被传到了皇帝耳中。同年,刘禹锡又被赶回连州当刺史。希望的肥皂泡一瞬间又破灭了,这一次又是十年。
公元826年,54岁的刘禹锡。写下了《金陵五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乌衣巷》。
乌衣巷在三国时期是东吴楚军的驻地,由于楚军军服是黑色的,所以百姓们就把此地称为乌衣营。久而久之,乌衣巷的名字就产生了。
到了东晋的时候,王羲之,王献之等大才子都诞生在这里。王羲之的好友谢安也居住在这里。王谢两大家族,在这里居住了上百年。
从东晋到中唐四百多年过去了,乌衣巷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光,人烟稀少,门可罗雀。往日的繁华已成萧条,只有燕子年年回到这里。
此前此景,让刘禹锡感慨万千。历史车轮滚滚,永远不停留,朝代更替,是必然的趋势。跟历史相比,自己二十多年的辗转颠簸又算什么呢?于是就写出这首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将自己思潮起伏,万千感慨都蕴含在这看似平常的景色中。朱雀桥,位置在秦淮河上,河的南岸就是乌衣巷,点出了地理位置。而在字面上,朱和乌都是颜色,雀和衣都是物,桥和巷都是建筑,真可以说偶对天成。
而野草花和夕阳斜的花、斜,有两种解释。一是形容词,野草因为没人打理而模糊不清,巷口因为杳无人迹所以夕阳斜下,与朱雀桥、乌衣巷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古桥古巷的荒凉。
另一种解释是动词,野草开花,夕阳西下。因为荒凉,才使野草开出小花,寂静的巷子,夕阳任意倾泻,原本静默的画面。被赋予缓慢沉重的动感。一派惨淡的景象,凸显出来。
而堂前燕的设置独具匠心。燕子是候鸟,随着季节迁徙,第二年回到老地方的窝里生活。400年过去了。乌衣巷里的显赫人物,都已不在。住的都是普通百姓。飞燕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刘禹锡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没有用到典故,他这首诗反而却成了典故。
写完这组《金陵五题》。两年后,刘禹锡再次调入洛阳。然而,鬼使神差的,他又写了一首诗,再次上演了因言获罪的戏。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的前两句写景。曾经开满桃花的玄都观,已经没有了过去的风景,到处覆盖的青苔。他借着玄都观由盛而衰的荒凉,影射自己贬谪期间,朝廷人事变动。后两句,直接嘲笑当时的权贵都去哪里了?而我曾经的刘郎又回来了。
如果说第一首的桃花诗,是刘禹锡得意忘形,年少轻狂之作。那么这一次,向大家表明心志,他不想取悦别人,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
晚年的刘禹锡,不再追求名利。定居洛阳,每天跟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人一起,饮酒赋诗,生活惬意。过去的荣辱,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