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大四时考取国家公务员(在深圳),七月一上班就说单位里好多人想辞职,她也想。后来几年也在不断的说要辞职创业!但是从疫情开始这三年再没有说辞职的话,只是说想搞个副业多赚点钱!我和老公也都在体制内,应该说体制内压力真的不大!
这两年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就是教师、公务员,我发现很多同事的子女就业方向是这样的。
不管孩子读的是什么大学,好大学或者不入流的大学,大三或大四这两年都会让孩子考个教师资格证,毕业之后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或者公务员国考或省考。教师招聘考试这几年都是很好的机会,学校里很多同事子女要么考了教师在编,要么拼公务员国考。疫情这几年,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有一份编制内的工作很重要。
头条君的友友们,您会如何让孩子选择就业的方向?#真知新坐标#
#我的美丽生活养成记##冬日生活打卡季#
讲讲人生中的小幸运吧
应该是大幸运。
大四的时候,面临是参加工作还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的选择。综合考虑,我选择考研,同时也准备了公务员考试,结果,都过了。
又面临选择。公务员的那个岗位我很喜欢,很对口,但是不是在本省,心理上本能的很排斥。于是还是决定去读研,读完研再考一次公务员。
这样一个随心的选择,后来打听到,那个岗位是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
我想人的命运可能就是天注定,注定让我往北走吧。
儿子三本下半年就大四了,假期没回家说是备考公务员在学校附近临时和同学合租个房子,天天也看不见他也不知道学不学习,昨天和他聊天自己说是感觉学习公务员课程的时间都不够用,现在一门心思想考公务员,这也马上要开学秋招了,也不知道该不该让孩子走校招。
儿子已经大四了,考研也不考,让他考公务员也不考,说是想找工作,现在工作不好找。让他投一下简历也不听,说我唠叨,孩子大了什么时也不让说[流泪]
人生选择去北京还是呆在老家。去年网上有一个大四的同学,找我问了一些技术方面的事情,当时帮他解决了。
今年应该是六月份他要毕业,昨天在Q上问了我一些问题。第一他父母希望他留在当地去考公务员,
第二个是他自己想出去,做开发方向方面的工作,他不想一毕业就去那个当公务员。
昨天语音大概两个小时,谈了一下他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Java基础知识,然后他那边也接到了几个公司的一个职位,但他担心是那个做外包的。比如有一个去某银行的,公司hr说不是外包,他比较担心这个。
其次问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比刚工作事情难度情况,担心自己不能胜任。
我告诉他,毕业生刚进去肯定不会安排特别复杂的东西。关于这个外包的问题一定要问清楚,公司的办公地点和实际的工作地点是不是同一个地方。网上也可以查一下这个公司相关的评论,是不是外包,这个要自己把握一下。
如果确实没有选择的话,可以去看看。但有其他选择的情况,尽量不要去外包。平时在工作中呢,第一点刚开始可能抓一下技术方便你后面跳。第二 平时要多观察一下别人是怎么处理这个工作和人际关系的。自己要多观察一点,关系搞好一点,利于自己开展工作。所有这些都需要是时间总结,遇到坑了之后,就会涨一些经验教训。
最后回到人生选择的大方向问题。
去北京的目的:做it可以赚点钱,以后回老家买房子也没什么压力。所有的前提是你将来打算在哪买房。
总之去北京目的无非:一个是长经验,二个不给自己留个遗憾,三个就是赚点钱。以后有资本了,有点钱你活干其他都都方便点,不然你去北京意义在哪里呢?
还不如呆在体制内养老
他才大一,辅导员已经明确在大会小会上说:
你们要规划一生的行程了。
想出国的,赶紧背2万单词刷托福,英语应该是你们的最强项,绝不是后腿;
想考研的,现在就要看学校看专业,不要到大三大四慌了手脚;
想考公务员的,想考司法证的,全得定一个自己的时间表。
实在不知道考什么,那就“平趟”吧,把驾照、各种相关的资格全过一遍——总之,你们不是小孩子子,不能混着过了。
而他,恨不能把手里的书一甩,四仰八叉躺下来。
他心里有个声音在喊:这都是套路,成年人编织的无数个茧,把他们蝴蝶一样七彩的青春一一抓进去,再出来的就是循规蹈矩的一生了。
我不要成为“套路人”,我可能想鲜衣怒马,我也许想平平淡淡,我对世界要的不多,世界——你能不能也别来烦我?
如果能够,他愿意一直混下去——愿意的人多了,轮不上他。
总之,大三大四来得何其迅猛,他考研,一刷失败,考公,毫无疑问仍是失败。
他在校招的校园里晃了几圈,甚至没有递简历的勇气:是的,他成绩平平,没什么证书,没参加过什么社会实践,没有拿得出手的兼职。
他闹腾过要出国。
父亲说:何必呢?
换个国家玩游戏。
现在中国的网速够快的了,你到美国加拿大,村里的网速还不一定比中国快。
只有创业,才符合他的海阔天空。
父亲叹口气:人家都是拿别人钱创业的,你有什么本事,谁会愿意拿钱给你玩?
我是你亲爹我都不愿意。
父亲对他说:你不小了,要考虑自己的一辈子了——这话真耳熟。
唯一的区别是,四年前,他觉得刺耳;四年后,他整个人都痛得抖起来。
最关键的是:他发现自己的愚蠢可笑。
他想躲避套路,想避开庸常无味、一眼看到头的日子,结果,却钻进了新的套路:所谓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