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名广东顺德公务员,决定重写276年的明朝兴亡史。这个决定让他一不小心赚了4100万元!他说:“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这个给别人看。”
这个公务员就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
首先,作者的写作风格,让历史变得有趣,让你在一种轻松的有时有趣的感觉中了解明朝的一些历史;
另外,这本书补充了我们从课本上学到的历史的许多细节,还有认识到了许多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比如我重新认识了于谦,之前我对他的全部印象仅停留在他的《石灰吟》,但是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于谦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还有王阳明,我之前只觉得他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却不知道他的思想是如此博大深邃,他的经历是如此传奇,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如此深远;
第三,作者写作的方式,在某些场景,他会带入第一人称来写,这样读来就非常有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
补充第二点,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存在争议的历史遗存问题,并且作者指出并比较甚至论证各种观点,然后也会给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很严谨。
最后,某些人物的传记式写法与事件的叙述过程中,作者透露出一种很积极应世的价值观,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感受看法和建议。
但是,如果你把这套书读完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同样的写其他朝代的书哈哈哈
总而言之 我很喜欢 觉得非常好。
去年,《明朝那些事儿》推出全新设计,书名采用著名设计师仓耳字体,融合古今神韵,耳目一新的装帧,磅礴水墨设计,大气开阔,科学排版,全新堪校,修正改进近百处,就是为了给新老读者最佳的阅读体验!
这套书原价336元,新春特价只需178元,整整7本非常划算!无论你看过还是没看过,都也可以买一套,赠送亲友,或者收藏,都是高品位的你,不错的选择!
一起随着作者去品味历史,感受中国曾经的波澜壮阔吧!话说回来,你喜欢哪位明朝皇帝呢?
我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不一样。我自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的。我单位这几年招的公务员,如果是文科专业毕业的,那文字表达能力没有任何问题,比我们那个时代水平高。有的新来的公务员不一定是文科专业毕业的,有学理的、有学医的,这些人文字功夫暂时差点,过几年在工作中进步,会胜任的。简单的道理,我们读书时课本多厚?现在孩子的课本多厚?厚意味着容量大。相信年轻人,他们会比我们干的好。
讲讲自己的孩子985名校毕业后的事
2020年秋天,孩子从重点高校985金融专业毕业了,他拒绝考研,准备在职场上大展身手,可是从大四投简历开始,他就一直在接受暴击,先后参加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校招都被刷了下来,没拿到校招offer用他的话说,行业内卷太严重。
金融行业都需研究生学历,几次面试失败后,他表示得参加相关培训,不然毫无胜算。为了让他尽快就业,我又拿出20000元让他去参加培训班,怎么都没想到,孩子都毕业该赚钱了,结果呢又要回到象高中时期给他补课费的日子了。唉!最后,虽然完成了培训,但依然没能上岸。
我很恼火也十分担心他的就业不禁问,你本科读了四年外加参加这次培训,而且还是重点,在学校的知识都学哪儿去了?连考个银行都那么难吗?但他一会儿说社会招聘有内幕要关系,一会又说内容特别难,跟专业知识不大相关。总之会找到借口。
既然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我想要不找个其他工作先干着,可他说自己985重点找其他不搭边工作浪费青春,气得你想死的心都有。一天饭桌上跟我说,要不我考公务员吧,当时觉得他放弃自己的专业比较可惜,可他一点都不觉得,还说像我这个专业要想去金融行业还是需要考研的,但我不想再读书了,想工作早点养活自己。
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也为他终于懂事和明理感到欣慰,更何况一场疫情让大家觉得有份旱涝保收的公务员工作也是有优势的呀,也就默许了,于是,他自己在网上买了了公务员考试教材。
可是,接下来他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地学着,让我暗暗着急,有时又忍不住问他学得怎么样,他就说我一个名校金融系毕业的,学这玩意儿还不跟玩儿似的,拍胸保证一定能考上,现实却啪啪打脸。
他第一次考过的分数低得可怜。我说他没有认真看书,他则说是题出的偏且怪。考公失败之后,还动念考研,出国,考教师资格证,但最终都无果而终。
我们慢慢发现,他只是嘴上焦虑,很有追求想法,其实根本就没有就业的紧迫感。反正在家有吃有喝有游戏打着,何必出去被社会毒打呢?
工作没找到,可是他在生活上丝毫不觉得毕业了还靠爸妈养活有什么不妥。
20多的大小伙子,常常把自己的房间搞得一团糟不说,坚决不会收拾。每天中午他就点外卖,每顿外卖都没少于50元。手机里没钱了,就一个微信发过来。
不仅如此,儿子人在家中,但开销一点不比他上大学时少,自己没收入,吃穿用却毫不含糊,一双鞋子上千块,几乎每周都要跟同学聚会,每次聚会前都会嬉皮笑脸的跟我要,一顿饭三五百,那都是低配。
他跟我们要钱时,我们也会跟他算账,表示父母赚钱不容易,他就跟我们画大饼,我这不马上就有工作了吗?到时候工资全交给你们。
说这话时,好像他真的马上就有班上了一样,一天天过去,他找工作的热情在逐渐消退,一会儿说出国,一会说考研,一会又说等疫情结束了去北上广闯荡,但这些只不过是他让自己看上去很有追求,很有规划的借口罢了。
我们通过无数关系,终于帮他找了一份去朋友公司实习会计机会。我当时激动坏了,心想以他自己的学历绝对没问题啊,总归有转正的希望吧,于是千叮咛万嘱付,让他好好表现。
结果呢,他就去了三天,就以这份工作没有技术含量,特别琐碎,跟他专业不对口为名,拒绝再去上班。
我气炸了大吵一架,说我不懂他,不支持他,他要去上海发展,我没拦他,心里很清楚,以他的这份浮躁,去哪儿结果都一样,这世界哪儿也不缺大爷。
果不其然,走了半个月,他回来了,除了说上海就业环境也不好之外,这一次他终于承认自己学业不精,他说希望我们给他点时间让他考研,这样的就业市场就会更有竞争力。可是我并没有同意。
因为我发现他缺的不是学历,而是脚踏实地的心态,所以我们还是建议他先找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此时此刻,我已经放弃了对他成为所谓的高级白领的虚妄幻想,对他的期望一低再地低,只要能够自食其力,做什么工作都行,或者再低一些,他有工作,哪怕不能养活自己,让我们少贴补点也行。
就这样两年时间过去了,孩子至今无业,自已却并不觉得焦虑。
我无法想不通的是,我没有学历光环,没有父母依傍,为了生活可以低下腰去吃苦耐劳,靠双手挣来如今的生活!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子反而连养活自己都成了问题呢?
真的,人到中年,最大的辛酸不是上有老下有小,也不是公司裁员,最最扎心的就是你举半生之力将孩子拖到高处,结果孩子过得还不如自己。那种劳累是你忙碌一天回到家,看到年纪轻轻无所事事的孩子,你顿觉人生无望。
成都茶馆
————劲松
说到茶馆,就会想起中学学过的课本章节,现代文学家老舍笔下的《茶馆》是于1956创作完成,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当时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老舍当年还得托人认识我们成都的老乡巴金,而老舍的大作又为该杂志扎起,古往今来人脉重要众所周知,兄弟伙就要互相成就互相抬轿子。及至1958年6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该话剧单行本。深入大作其中,明白其展示的是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波澜壮阔,尤其是初读该书的好友,绝对感受是引人入胜。
疫情发生,成都吃紧,又拿来重读温习,感觉不同,为何?在成都的茶馆里在读 《茶馆》: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50年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剧本中先后出场的人物近50位,当然了,还没我们现在这个微信群人数众多,但我们的微信群又何尝不是另一个芸芸众生迷你圈呢?除茶馆老板(群主-我)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公务员或者体制内领导,群内不敢张扬介绍)、办实业的资本家(群内的投资人、企业家)、清宫里的太监(群内绝对没有,哈哈哈)、信奉洋教的教士(话题敏感不敢邀请入群)、穷困潦倒的农民(群内也没有,现代农民已经脱困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当然没有,本群比较纯净绿色且环保)等等。
《茶馆》的主角——茶馆老板王利发,他对祖传“裕泰茶馆”惨淡经营,该兄弟虽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难挡衰败结局,当然源于当时中国社会当时的大背景,茶馆老板生不逢时。《茶馆》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2019年2月起北京人艺多场次在首都剧场上演,即话剧《茶馆》 成为经典。也就是在今年刚过去的6月,经典《茶馆》重启,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季已经是红遍京城 。
其实书内数外皆是江湖,源于对《茶馆》章节内容很熟络,现在读来只能定义为泛读,去了茶馆要么是读书要么是谈事。成都的茶馆绝对是群内好友的宝地,我们的人生大事件往往在这里“酿造”。在成都的茶馆不想奢侈地去要一间包厢,每次都是选择临窗通风处就座。
在成都寻一处茶馆,不像在北上广深那么艰难,成都绝对是中国茶馆第一城,说成都是一座泡在茶碗里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群内好友们如在百度地图上搜索“茶馆”二字,成都的茶馆数量居然近10000多家+,她的弟弟是重庆,茶馆大概有3300多家,论茶馆数量,其他城市与成都相比更是望其项背,小巫见大巫了。
市井小巷,贩夫走卒簇拥的是麻将➕一杯清茶的朴素店面,可以24小时不离桌,店主还要不断热情殷勤续杯以求其成为忠实的回头客;高端茶楼,则是佛像、鲜花、美女、茶香环绕,客官们体味的是一种看似平常却雅致随兴的成都味道。阅读《茶馆》时,眼睛专注,耳朵也没闲着:介于散台和包厢消费价格之间有拉上幔帘的卡座,里面传来小情侣卿卿我我的情话声;邻座又坐定了四个结伴来的新人,其中一人遂点上最贵且被《时尚芭莎》杂志怒赞过的峨眉高山绿茶竹叶青,显然居中的兄弟伙是要事受托之人;看书2个小时,再看过去,前座的面容姣好女生怀抱手机已经两个小时,髋骨旁边躺着两个大号充电宝,她的朗朗扑哧笑声促使我把书翻得更快。
成都茶馆的服务是立体的,不用叫外卖,那些雅静清爽的茶馆都有午餐、宵夜伺候,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而成都的茶馆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所在。
当下成都的茶馆经营惨淡不像当年王利发遇到的中国时局,但是疫情下无区别的关闭让我很烦恼,老板们更心焦。去茶馆的想法和癖好只能被无情阉割,所有的事情只有转到线上,什么大数据,AR,VR都去见鬼,绝对不如面对面有温度和360度,我自己这样愤愤地思忖:几个好友要来成都和重庆,望穿秋水,心里知道20天之内不能谋面了。默默祈祷,成都重回烟火气吧。
似乎邻座刚才坐定的客官已经达成默契,计划共举大事,匆匆要奔往下一站,要事委托人起身警惕地看了周遭一下,大声喊到“买单“……..桌上留下了4杯一口未啜的竹叶青…………
说与群内好友听,午餐愉快!
草于2022年成都疫情刚发生
“门阀式权力传承绞杀‘小镇做题家们’的未来”,这样的标题和立意,相当于说自己大约是有高中毕业证的。
把南昌周严世蕃一家视为世家或门阀,不是深刻,而是浅薄;不是读懂了历史,而是连历史教材都没读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一个能人的影响力,可以延续五代人。周劼连公务员编制都没有,接力赛刚跑一棒就掉地上了,哪来的“权力传承”?又怎么能扯到世家?
魏晋门阀,是战国时期贵族社会的一次回光返照。普遍的门第观念,垄断性的经济地位,和主导性的社会地位,是门阀得以形成和延续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现代社会,是高度原子化的社会。就算富如西洋的比尔,也集不齐盖茨家族通往门阀的三张邮票。
我们要追求公平,抵制不公平,但不要制造焦虑、散播焦虑。
鲁迅一个月有350块大洋,换成现在的工资标准,是什么生活水准?
鲁迅先生是近代的大文豪,他手中的笔便是对抗封建社会的武器,他的文章唤醒了无数青少年沉睡的内心,使得他们勇敢地站出来保家卫国。中学时期的语文课本里面有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但是对于很多中学生而言,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显得特别晦涩难懂。
年纪越大越能明白鲁迅先生的不凡之处,也更能理解他笔下文字的含义。很多现代作家都将鲁迅先生视为偶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莫言便是其中之一,他也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此外余秋雨也是鲁迅先生的忠实粉丝。
生活在民国时期的鲁迅先生,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鲁迅先生究竟如何养家糊口呢?想必这也是大家曾经思考过的问题,鲁迅先生当时的工资收入,放到现代社会又会是怎样的生活水准呢?
一、鲁迅先生主要收入来源
鲁迅先生最主要的收入有以下三项,这也是他最主要的工作。其一是作为教育部的工作人员,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公务员。公务员的薪资不是特别高,但是待遇特别好,也比其他职业更加有保障。而鲁迅先生在教育部工作的时间长达14年,在这期间也积累了不少财富。
起初他的工资仅仅只有60大洋,随着资历的增加工资也逐渐增加,以至于达到最终的350块大洋左右。但是当时社会环境并不是很好,因此鲁迅先生表面上有350大洋的工资,实际到手的数额可能只有200块大洋左右。
其二就是给各大媒体写稿的稿费。鲁迅先生文采斐然,其文章的稿费自然会比较高,并且他会给很多媒体供稿,即便这份收入不是特别稳定,但4年下来也能有20000大洋的收入。保守估计每个月也能够有300块大洋左右。
其三便是真正教书育人的工作,鲁迅先生曾经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任教,为祖国培养了很多三观正的人才。这份工资的月收入大概在400-500块大洋,由此可见收入也相当可观。很多朋友对此都没有概念,若是将其换算成人民币会是多少钱呢?
二、鲁迅收入换算成人民币有多少?
单看鲁迅先生的一份收入,基本上都能够达到350大洋的水平。当时大米的价格为25斤一块大洋,牛肉是3.5斤一块大洋,这是民国初期的物价水平。再按照现在的大米价格和牛肉价格计算,可以得出当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100元人民币的结论。
鲁迅先生每月收入为350块大洋,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35000元,这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比较可观的工资水平。放到现在是妥妥的小康水平,也可以拥有比较好的生存条件。当然这样的换算方式并不是特别准确,因为还需要考虑其他很多因素。
我们也并非是要准确计算鲁迅先生的工资,只是想知道鲁迅先生大概的收入水平。以及从他的收入状况推测出当时教育者的普遍收入水平,以及所受到的待遇情况。教育是国家比较关注的事情,想必在民国时期也是如此。
三、民国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待遇
从鲁迅先生的收入水平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待遇并不差,甚至比很多职业的收入可观很多。因为当时军阀混战,人人都想将社会上的人才收入囊中,由于教育水平有限,这就导致知识分子的数量并不多,很多人都求贤若渴,自然特别重视教育工作者。
但是从鲁迅先生身上得出的结论,仅仅适用于特别有地位的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的是国内顶尖的水平,自然会受到很好的待遇。相反那些能力不是很强的底层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待遇肯定没有鲁迅等人高,毕竟两者之间的水平差距很大。
大多数人的收入只有7-8块大洋,甚至还经常不能按时领到工资,这和我国当时文盲率高有着必然的联系。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我国士兵和日本士兵的确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仍旧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赢得战争,这些革命先烈们值得后辈永远铭记。
结语
鲁迅先生作为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他的待遇自然会比绝大部分人更好,这也是先生应该得到的酬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使得国家必须重视教育的投入,事实上国家每年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都不在少数,尤其是顶尖大学更是如此。
早年,《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去高校演讲时,被一学生问:“你的书里为什么只写官场斗争,不写其他的?你这么擅长写权谋,你又是公务员,你觉得自己的权谋水平怎么样?你会不会把权谋之术带到工作中去?”
当年明月本名为石悦,是一名公务员。
2006年,他开始在天涯社区连载《明朝那些事儿》,他去高校演讲时,这本书还没有写完。
当时的石悦虽然凭借这本书在网络上圈了很多粉,但还没有到大火的程度。
演讲时,大部分同学问他的问题,都是很简单的历史问题,但是他都给出了细致的回答,并且还引申开去,劝导同学们要好好读书。
演讲期间,有位同学问了他和书相关的问题,他问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里很多都是写官场争斗的情节。
石悦说:“惭愧啊,我不写这个写什么呢?一部二十四史,就充斥着斗争和权谋,我们不应该回避,而是需要正视它。”
紧接着他又说:“至于我自己,你知道吗?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权谋家,他写的书是当时和历代君王的教材。但他自己呢?李斯一个计谋,就很轻松的把他搞死了。书上的权谋和实际中的运用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石悦的这番话很诚恳,他先是剖析了历史问题,又引经据典的说明了理论知识和实战是不同的。
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爱思考的人,不论是对历史,还是对生活,或者是对人性他都有着自己的思考。
这一特质直接反应在了他的创作中。
《明朝那些事儿》出版上市后,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当年明月凭借这本书成为了当红作家,这本书的销量高到让他以第一名的名字蝉联了5年的作家富豪榜。
豆瓣评分9.2,近乎满分,要知道这本书的受众人群很广,涉及各行各业,而且人数众多,能够在这样的读者群体里,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可见这是本好书。
这本书之所以能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所有心血都倾注了进去。
当年明月说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从小时候起他就把所有的休闲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能够写出《明朝那些事儿》靠的就是他二十多年的积累。
这本书里有他对历史、对人性、对生活、甚至是对政.治的思考。
都说读一本好书,就像过了一生一样,读《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这个感觉。
书里鲜活的人物直接影射了现实的生活,他们的善恶,他们的纠结,他们的选择,都带给了读者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我们以上帝视角看完了很多人的生平,往大了说,都是为了生存,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有时候,有很多事情,要放弃很多。
要想生存,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有时候不得不和光同尘,但是也有些人就是那么纯粹,坚持心中的那份大义和气节,到死亦无惧。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时而绝望,时而期待,一路破碎,一路前行。
当年,石悦在演讲时,被那名同学问到会不会把书中写的权谋之术带进工作中,这位同学因为石悦的职业,好奇他工作时,会不会也和书中一样复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以为工作很复杂,但实际上复杂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做事的人。
当年明月在书里写到:“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其实等我们明白时,可能已经失去了。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深刻明白了当年明月在结尾写的那句:“成功只有一个,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渡过一生。”
希望我们都可以摆脱世俗的掣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渡过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点击下方链接就能进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