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一些干部提拨后不久就被查处的消息,让人疑点重重。这些落马的官员在被查处之前,该提拔的提拔,该调动的调动。提拔干部时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可是共同参与考察、考核的,为什么一些人被提拨后不久就被查处?当时考察、考核时为什么没有发现问题?为什么还要带病提拨?是哪个环节、哪个部门、哪些人出了问题?这些带病提拔后又被查处的现象,让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我们的干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漏洞?我们的干部管理机制是否需要完善?
最近听到一个新鲜事。说是有一个国有银行的年轻干部被组织考察拟提拔,到民主征询的环节组织部派人跟他周边的同事谈话,结果竟然是没有一个人同意。最终新增的官位被撤回,纪检部门还来调查。你说一个人得有多讨厌,能让所有人都不喜欢他?

你的理解太过于表面,实质上,那几个处分对他的根本没有太大影响。第一,官职,他是事业编,一个街道办里的综治办主任,还街道自封的,连副科都算不上。而且在街道撑死上个副科,本来也就没什么前途,根本不用谈前途。第二,开除党籍,已经没什么前途了,党籍其实并不重要,况且5年以后还可以重新入党。第三,面子。短时间可能招人背后闲话,媒体吵吵完就没人会记得。敢带制服上门打人就不可能是善茬,挨了处分也照样无人敢惹,没人敢小看,领导还得用。第四,这种政务处分根本不会影响子女政审,第五,工资,一个月少一两百块钱,知道的人都知道,那算个屁。//@郝仙森:确实是,很多人觉得轻描淡写、很轻的处罚,在有一些法律常识或者体制内工作的人才会明白,这个处罚其实很重。如果不是纪检监察机关而是由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条款处理的最高也就是5天治安拘留➕500元罚款,并且对自己工作前途、政治生命潜力、家人后续的政审的影响很小。



同类型事件,廖主任这个体制内人员付出的远比体制外的多
【海东擦亮干部监督“透视镜”】近年来,海东市聚焦干部监督职责,积极探索干部监督的方式方法,通过“拓宽监督广角,找准监督焦距,前移监督镜头”,擦亮干部监督“透视镜”,持续提高干部监督水平。
按照“政治素质考察谈话+政治评价鉴定+政治素质正反向测评+干部政治公开承诺书+综合查核印证”的思路,海东全面掌握领导干部的政治表现,重点了解考察对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情况,全面开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五个方面“二十个是否”“十个有没有”正反向测评,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注重与本人进行面谈,要求考察对象做出对党忠诚、为民服务、信念坚定等方面的承诺;通过查核干部人事档案和个人有关事项,综合查核印证干部政治表现,对政治不合格的一票否决。

为找准监督“焦距”,瞄好关键监督,海东聚焦“关键人”,坚持把监督融入班子日常管理,利用工作调研、谈心谈话、考察考核等途径,近距离掌握“一把手”日常表现情况。着眼巡视巡察、日常管理、信访举报中发现的问题线索,深入分析研判,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用好提醒函询诫勉,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聚焦“关键事”,重点关注信访维稳、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扶贫惠农、征地拆迁、城市建设等重点项目落实情况,巡视巡查、省委专项督查等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对工作推动不力、项目进展缓慢、问题整改到不到位的,及时约谈提醒;聚焦“关键时”,紧盯端午、中秋、春节等重要时节及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业余时间,多部门联合对酒店、餐厅、娱乐场所等容易发生问题的地点场所开展暗访,密切关注“四风”的表现和动向。
海东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要求,做好干部动议前的“四预审”。提前做好职位预审,及时与市委编办沟通掌握领导干部职数和配备情况,着重审核单位的职位、职数、职级空缺情况,看动议干部是否符合配备要求;提前做好人事档案预审,查阅动议干部人事档案,初步核实“三龄两历一身份”等重要信息的情况,看动议干部是否符合资格条件;提前做好廉政预审,书面征求纪委、公安、信访等部门的意见,重点审查动议干部的党风廉政、违纪违法、信访举报情况,看动议干部是否符合廉政条件;提前做好个人有关事项预审,核查动议干部“家产”“家事”,并与本人报告情况进行比对,看动议干部是否符合忠诚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