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公务员和研究员(副研究员是公务员吗)

【“周劼事件”暴露了地方腐败的一些特点】近日,江西国控公司员工周劼在微信朋友圈炫富一事持续引发舆论关注,家中有后台、互相帮忙走后门等言论让地方腐败问题再度强势闯入公众视野。

【“周劼事件”暴露了地方腐败的一些特点】近日,江西国控公司员工周劼在微信朋友圈炫富一事持续引发舆论关注,家中有后台、互相帮忙走后门等言论让地方腐败问题再度强势闯入公众视野。

关于地方腐败,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房宁在过去多年间曾做过大量相关调研。本文节选自2021年观察者网就地方腐败问题与房宁进行的对谈。

房宁:经济发达的地区,公务员各方面的待遇和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好,制度环境也比较好,自然腐败情况相对少;经济落后、管理比较粗放的地区,腐败问题更普遍、更严重。

博士进高校做辅导员不稀奇,考公务员、进中学教书都挤破头了。

辅导员毕竟在大学上班,还可以进入科研平台做科研,进入中学,这辈子就和科研分道扬镳了。

认识一个中科院某所的博士,贵州人,在读期间发了很多高分论文,科研能力备受导师好评。

毕业后直接回家乡考公务员,和专业毫无关系,天天坐办公室写材料。

学了那么多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做实验写论文投稿,最后的不是进科研院所或教研室,确实可惜。

但是,做辅导员毕竟还有机会做科研,已属不易。

所以,博士做辅导员,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

内卷,无处不在。

学历也并不是万能的敲门砖,还有家庭背景,财富权势……

说到底,学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高学历也并不是万能的。博士只是学术金字塔最廉价的劳动力,上面有教授研究员,还有杰青,还有院士。

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对很多博士而言都是很珍贵的机会。

没有差距就没有奋斗,没有差距就没有进步!

网上有人说,现在工厂等企业人员和公务员、事业编不仅在职时差距太大,而且退休后的养老金差距也很大,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挤破头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只想分蛋糕不想做蛋糕的原因所在。

他们说,在职时,公务员、事业编工作稳定,收入稳进,福利稳拿,休息规范,有面子,有地位;企业人员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休息权没有保障,四险二金低得可怜。退休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少的1000多元,一般2000到3000元,很少5000元以上的,甚至连离世后的丧葬补贴也相差很大。所以,除非万不得已,大学毕业生都不愿进工厂当工人,即使当了工人,一些人也在悄悄备战考公考编。

其实企业人员和机关事业人员是两条不同轨道的职业人。企业人员是创造社会财富、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的职业人,机关事业人员是分配社会财富、从事社会公共管理的职业人。由于这个区别,企业人员在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之前,退休后的退休工资是由企业承担的;机关事业人员在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之前,退休后的退休工资是由同级财政承担的。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退休养老方式。所以在实行社会养老保险时还没有退休的人员,之前未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作时间,属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之前的时间视同缴费,由财政承担;属于企业人员的,之前时间的缴费问题,由所属企业解决。除了央企省属国企和个别极好的企业之外,地(市)县(市、区)属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处于停产半停产的艰难时期,有的甚至倒闭破产拍卖了。企业人员基本上是按照最低标准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的。因此,企退人员的养老金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没有可比性的。就像农民和农民工的退休跟企业人员退休根本没有可比性,是一个道理。

非公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概念的。后来虽然被迫接受了,但一直是将员工的底薪当作其基本工资的。因为养老保险是以月基本工资为缴费基数的。以底薪为缴费基数,不仅使员工降低了缴费金额,更关键的是大幅度减少了企业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的费用。按照养老保险费的缴纳规定,凡是单位人缴纳养老保险费都包括单位和个人两个部分,除了个人按其基本工资的8%缴费外,单位还要按员工个人基本工资的16%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合计为个人基本工资的24%。所以非公企业人员虽然月入可能上万甚至数十万,但每月的底薪即基本工资也许就只有几百元一千多元二三千元,缴费基数低,缴费时长短(多数是15年),退休后的养老金自然就没办法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比了。

这使我们真正体悟到养老保险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真实性,真正认清少付出是不可能多获得的现实性。

公务员也好,事业编也好,央企也好,地方国企也好,外企中外合资企业也好,非公企业也好,其他职场或工种也好,都是自己选择的。既然作了选择,就要有承担后续事宜的觉悟,想反悔就及时重新选择。没有人会阻挡你重新选择。只要你具备相应的资格,有足够的实力,完全有可能改变你的命运。比如从骑手考入中央国家机关当公务员,从一线工人考到中科院当研究员等等。

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公开公正公平和公道。

在职场中如果事事都一样,人人都平均,牛卵三斤,马卵三斤,那年少时谁还去吃读书的苦,考什么好大学,选什么好专业,学什么新知识,考什么这证那证;进入社会后,还选什么行业和单位,努什么力,流什么汗,奋什么斗,拼什么智商,比什么情商?

这样的大同也许在未来的未来的未来可能会实现,但现在如果什么都一样,还真有可能不知道会穿越到哪个社会。

因此,这些差距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专门留给那些该吃读书苦的时候,却提前享受网游的乐、恋爱的趣、娱乐的味的人的,是留给那些该努力未努力、该奋斗未奋斗、该拼搏未拼搏的人的,是留给那些不想绝地反击、不敢凤凰涅槃、不愿打破现状而随遇而安、甘于躺平的人的。

所以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有差距并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差距更能激活进步的动力,挖掘进步的潜力,拓展发展的空间,提升发展的层次,找准向上的楼梯,打开向前的视野,打造更高的格局。

学术界无处安放的nature一作作者,为啥要回家当公务员?近日浙理工一硕士一作发表Nature却回安徽老家当公务员,引起了渲染大波。细看一下文章,该硕士所读专业应该是被称为四大天坑专业之一的材料/高分子类专业。作为一个曾经也发过 CNS(Cell, Nature, Science)的人我对他表示非常理解和赞同。

首先高校待遇太低是不争的事实。要留校最基础的条件是博士毕业,出国访问学者或者博士后2年,那差不多得30岁左右。留校后一个副研究员的待遇基本上是15万-20万一年,海外名校博士回来给正研究员基本是30万-40万一年。有人说看上去待遇还不错,至少在高校工作稳定。那可不是,国内高校一个不成文的制度叫“非升即走”,一般跟你签3年-5年合同,到评估期没有好的文章,没有好的基金,没有学阀关照,照样得走人。另外还有一个隐性的行规是很多自然基金,人才评选的标准第一条是“年龄不能超过35岁”男女都一样。国外的高校基本理工科副教授AP起薪至少12万美金,商学院至少15万美金以上,一般学校给7年的时间去晋升终身制教授,相比而言时间要宽裕很多。

中国高校的内卷之严重还在于海归的与日俱增。这位浙理工同学之所以能发Nature大概率和他导师,以及导师在普林斯顿当访问学者结识的资源关系很大。导师的资源和人脉未必能,未必愿意传承给学生,离了这些资源后续想要再发同级别文章几乎没有可能。

做科研的沮丧还来自于常年累月的挫败感。科学本身是探索性的,没有规律, 无迹可寻。最后真正能熬出头的目测不到1%。这些高质量人类在出于极致热爱的前提下,要么有举国体制的支持,要么家里有矿心中不慌。做科研的寂寞和嗨点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即使你自己乐意坚持,到了30多岁你老婆小孩未必能理解。我身边做科研为了发顶刊搞得妻离子散的不是少数。

那么搞科研和赚大钱可以共存吗?最近VC疯狂到高校抢教授下场创业,这种行为虽然非理性,但是大浪淘沙资本愿赌服输,能成那么几个牛逼的高科技企业也算是向前进了一步了。

总之,理解科研人员,尊重他们的选择。

司马南就很活跃,他是个虎贲式的人物,他两眼如炬,口鼻宽阔,声若洪钟,语速很快。他完完全全在本土“打造”,兵团战士——政府公务员——商学院教师——期刊出品人——报纸主笔——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体评论家,十几所院校的兼职教授,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但是,司马南最重的头衔还是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和中国反邪教协会理事,这也是他成为反伪斗士的当然所在。   司马南的社会角色广泛,但人们更习惯他的反伪斗士的社会标签。相当长的时间内,他单枪匹马与“神功大师”们叫阵,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也磨出了一口铁齿钢牙。   司马南说,天地良心,看到假人假事不说出来,他就不是司马南。   

他像一个斗牛士,满足了一些人视听上的快感,每闪过一个回合,看台上就会发出欢呼。但是欢呼过后他就可能倒在血泊里了,随后就是惋惜、漠视与忘却。挺悲哀的。但是,尚方宝剑在手,壮行何畏?他说他不怕鬼,不信邪,永远胜在阵前,不思败在马后。   

司马南有一句当当响的话:“不被人骗,是本事;不骗人,是良心;教人不被骗,是责任。”   多年前,一据说身怀特异功能的妇女被朋友请到饭店,司马南进门就断定她是个玩魔术的。当农妇攥右手伸到朋友面前,吸引众人眼睛时,司马南却紧盯着农妇的左手。就在农妇的左手在裤兜处碰了一下,两手即将交错的当口,司马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了农妇的左手。农妇死攥,司马偏掰。一对男女扭作一团,众人谔谔无语。最后农妇不敌,左手松开,几粒白色小药片已变形粘于掌中。司马南厉声质问农妇,农妇语无伦次,朋友也变脸而去。   司马南就是这样毫不手软、毫不留情地戳穿骗术,得罪了大师,也得罪了朋友。司马南说,他从不反对气功,赞成用气功健体强身、修心养性,但容不得有人打着气功的旗号谋财害命。   

当初和司马南一起反伪科学的人已经陆续退阵,但他一直坚持。1991年,一位同道人脸上被那帮人划了三刀,满身是血,他躺在医院里浑身颤抖,搂着孩子哭诉:“他们一边打我,还一边喊着司马南的名字。”   在终南山司马南与胡万林交锋,被20多个打手拳打腿踢,一位生病的老太太还上来搧他。

呼和浩特有出息的一般不考事业单位公务员 事业单位公务员除了稳定,工资也就够养家糊口,饿不死。想要发展必须去国企。年薪高,有发展前途。

表弟考上了县城的公务员,家里奖励他一辆30万的林肯,这车真不错,公务员开这车气场十足[奸笑][奸笑][奸笑]

我对北京核心区与中心区的感觉!

北京核心区为东西城区。北京中心区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我在两区居住生活后,有几点感受。

一是语言的不同。核心区人的语言,以北京标准话为主。中心区人的语言,以来自天南海北的方言普通话为主。

二是职业的不同。核心区是以公务员、央企管理人员为主。中心区是以教育、科技人员为主。

三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核心区居住生活环境差一些,绿地少、居住条件差。中心区居住生活环境要好的多,绿地多、生态环境好、居住条件好。

四是教育资源的不同,核心区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比较均衡。中心区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

五是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同,核心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名言、故居多。中心区的山河历史风景区多。

在核心区,一定不要说自己是什么级别的干部!在机关、宿舍楼,随便碰上一个人,都是处级干部了(估计有点夸张)。在中心区,千万不要说自己的学历学问有多高,在单位和宿舍楼里,随便碰上一个人,不是硕士研究生,就是博士生!不是大学教授,就是研究员!

本人的点感觉!请指正!

某某相亲论坛上41岁大龄剩女的择偶要求,看得我瑟瑟发抖…… ​​​

通过女子的征婚信息,可以看到她的身高1.7米,体重125斤,东北辽宁人,在北京北漂了3年,目前无车房无户口,但想要找一个北京男士,要求对方42-55岁,净身高1.78米以上,此为硬性要求,且在北京有户口、有住房、有收入。

其次,男方还要收入中上,尽量是医生、教师、研究员等,还要会干家务能做饭,温柔体贴,风度翩翩。而且,不能秃、不能油腻,类似陈道明那种性格,还要未婚。如果已婚离异的,不能带孩子。光这些条件就不是一般人能满足的,其它我就不一一阐述了,我感觉能满足这条件的应该微乎其微吧!

对此有网友评论说人家男的有那条件,找年轻的姑娘不好吗?并做了一个推算,北京现在人口约2100万,男女比例1:1,那么男人1050万。其中,42-55岁的男人比例大约为15%,那么人数为157万。而其中178的男性大概是19%左右,也是还有29万符合初步要求。

北京成年男人未婚率大概是23.5%,还剩6.8万。而其中的教师1.3%,研究员0.12%,公务员8.2%....就算符合你要求的职业有15%,还也就1万人。这样的工作人员有车有房大概95%,那就还有9500人满足条件。

但是,不油腻,不胖,不抽烟喝酒,嗯,20%吧,还剩1900人。而且还要没有小孩,这能有5%满足就不错了,这样就只剩95个了。好吧,北京适合你要求的只有95人,还不到100!

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四十不惑吧!看的通透,用极致的征婚宣言,来表达自己坚决单身的意愿。用自泼颜料的方式来表现自身的色彩,用佛头抹粪的行为,来体现修行的禅锋。可能我们是俗人,达不到人家的明镜亦非台的层次。对此大家怎么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45469/
1
上一篇公务员学历与级别(本科学历考公务员是什么级别)
下一篇 江苏公务员徐州(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徐州)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