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要学义乌人的蛮干硬气,义乌人凭借着勤劳不怕苦,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如今的兰溪,何至于现在这样没落。浙江第一个县级市,现在日薄西山。
这所中学21人被提前录取!#教育#
在不久前结束的今年优录考试中,浠水县兰溪英才学校喜获优异成绩,有21人被省级示范高中理科实验班提前录取,分别是黄冈中学15人,浠水一中6人。
浠水的优录考试,近年来被少数几所学校“霸屏”:去年优录考试,临近兰溪的某镇中学0人优录,相对于英才中学来说,实在是掉的大了[捂脸],不知今年如何?
浠水县每年这么多优秀学生被华师一附中和黄冈中学“掐尖”,本地学校可就日子不好过了,“遭孽”哦#黄冈头条#
浙江兰溪近90岁的姚宝熙老人,累计捐赠1500多万元,自己省吃俭用穿20元一双的布鞋,一根皮带修修补补快20年了都不舍得换。
2004年以"木寸"的名字向家乡捐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助学专项资金,12年来资助816名学子。
姚宝熙出生在兰溪当地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刻苦学习。21岁那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石油学校。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工作。在上海工作时,姚宝熙从一个家乡老友口中得知,兰溪要成立慈善总会,二话不说就捐赠了60万元,这是他当时几乎所有的积蓄。从那之后,他就和慈善公益打起了交道。
2004年,老人以"木寸"的名字向家乡捐款300多万元,从此兰溪的老人有了一个高规格的文化活动中心。老人们可以在这里下棋,打球,丰富了业余生活。
除了给老年人捐建文化活动中心,姚宝熙还在兰溪市慈善总会设立了"木寸"助学专项资金,每年专项基金收益的5万元用于资助兰溪一中的特困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12年来,助学金已经资助了816名学子。
姚老的出生地——浙江省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是一个有着700年历史的古村,村里有50多座明代古建筑。7年前,村中对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古建筑——姚氏家庙进行复建,在得知修缮资金还差500余万元时,姚宝熙又捐了400余万元。
与公益慈善结缘十多年,捐款1000多万元,但如果与姚宝熙老人面对面,很难将捐款数字与眼前的老人联系起来。老人生活节俭,穿着20元一双的布鞋,衣服也是好几年才买一件,一根皮带修修补补快20年了都不舍得换。他有时候也在家喝点小酒,喝的是一块钱一包的糯米酒。
做公益的路上也会有不解的疑问。前前后后捐了一千多万,这钱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儿女不好吗?但姚宝熙老人却说,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自己的积蓄,就应该用在当下最需要用的地方。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记忆中的古建筑都慢慢修复,让古村落的宝贵遗产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10多年前,我就和老伴商量,把自己这些年的积蓄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为家乡做些敬老助学的公益慈善事业。"姚宝熙说,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总归是要报恩的,自己有能力了,就想着家乡能发展得更好,家乡人能生活得更好。即使现在年纪大了,但是能做的事,他还会尽全力去做。
这让小编不禁想起一段鲁迅先生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最后祝老爷子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1942年,24岁的营长带领几名小战士埋地雷,他背起其中两个铁西瓜挤了挤眼睛:“我先去撒泡尿!”没想到,他的这泡尿直接解决了一个日本中将!
1942年,川军第21军收到上级命令:拦截酒井直次,坚决不能让他们得逞!
可是,此时留给黄士伟的时间并不多,因为据消息消息称6小时以后,酒井直次的队伍就要到达兰溪江!
一想到这个酒井直次,黄士伟就恨得牙痒痒,臭名昭著的酒井直次显然没有一点人性!
酒井直次的先祖是日本战国中后期的名将,德川家康之家臣,因此受到日本天皇的重视,来到中国后,酒井直次在中国国土上毫无良知和人性的政策让日本天皇更加重视和信任他!
因为,他很彻底地执行“三光政策”,为了刺激日本士兵的兽欲,他丧心病狂地推出“争虎豹头”的比赛,这个比赛内容也令人痛心疾首:侵害女性的数量!
女性悲惨的求救声,尖叫声不绝于耳,最后,比赛以一声枪响结束。
他的荒诞行径,引起了当时江苏,安徽,浙江一带的恐慌,他成了人人都想除之而后快的祸害!
一想到这些,黄士伟就更加心痛,暗暗发誓,一定要利用好手头仅有的六十多枚四号甲雷,给敌人致命的打击!
黄士伟,年纪轻轻,却很有作战经验和头脑!十几岁就加入了川军,他脑子灵活,肯吃苦,肯思考。在队伍里,各项考核成绩都名列前茅,在实际作战中更是能全方位思考问题,善于分析地形,用最小的耗损,取得最好的战绩。
看着眼前的地形黄士伟陷入了沉思,到底埋在哪里呢?
这其实是一个经验和运气都缺一不可的问题,而且,他也不能保证酒井直次就一定会走脚下的这条路,况且,手里的地雷才60个,一定不能够浪费!
“你们先原地修整,不要动,听我命令!”小战士们都惊呆了,这时间可是越来越紧了,再不行动,能行吗?
但是,没有人提出异议,因为,他们知道机智的小营长应该有更好的办法!
没错,黄士伟将此处的地形前前后后的都看了个遍,经过深思熟虑后就布置好了点!
“开挖!”一声令下,小战们就热火朝天地把营长布置的点都埋上了地雷!这时候,黄士伟抱起了其中两个铁西瓜,朝小战士挤了挤眼:“你们先挖,我去撒泡尿!”
这营长真奇怪,撒尿还带着俩铁西瓜!战士们一笑,也没当回事儿,继续干活!
原来,黄士伟在观察地形是发现前方有一个小高坡,很不起眼,但是这个小高坡的位置正好可以观察河对岸的情况!
他在赌日军会不会在此地侦查,如果来这里侦查,那他手里的铁西瓜至少能解决几个士兵!
因为他手里的铁西瓜要想爆了,需要65公斤以上的重量!他迅速埋好地雷,盖好土,又在上面轻轻铺了一层干草来伪装!
他起身就要撤退,忽然,他想起了什么:“仙人板板的小鬼子,让你们尝尝爷爷的厉害!”说完就在此处撒了一泡尿!
他迅速离开小高坡,大手一挥:集合!撤离!
果然,黄士伟带着人刚离开,酒井直次就到了!只是这杀人如麻的酒井直次很惜命!先头是工兵,他们没有想到中国队伍竟然如此神速已经提前买好了地雷!
炸死一批工兵后,酒井直次更加谨慎小心,他要求侦察兵认真排查,可就算是侦察兵已经摸排完毕,依然不能打消他的疑虑,他决定亲自查看。
他叫来身边的将领,将自己围起来,一点点探查,一步步前进,可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身下的马匹,这匹马经过长途跋涉,还没喝水吃草,早就疲惫烦躁了。
就在马匹经过小高坡时,它敏锐地嗅到了黄士伟的尿味和水汽!它抬起马蹄就直接奔向小高坡,可马蹄尚未完全落地“轰”地一声巨响,酒井直次和马匹倒在血泊之中!而身边的几个将领更是直接毙命!
酒井直次的双腿被炸断,,只能原地等待救援,眼看就没命的他居然还在想着完成任务,救援来到时,因为伤势过重,直接死掉了。
日军当时担心影响军心,就隐瞒了酒井直次的死亡,更不敢公布他的死因!
黄士伟更是没有想到,这次埋雷行动竟然解决了一个日本中将!
直到1984年,川军第21师的成员顾祝同偶然间看到一本书,书中记载了昭和17年的行动踪迹,里面详细记载了酒井直次的死亡过程!
顾祝同推测,这应该就是黄士伟布置地雷的那次战斗!
虽然已经过去了42年,顾祝同依然希望营长黄士伟知道这次战斗的战果。
听完顾祝同的话,黄士伟哈哈大笑:好啊!没想到这鬼子就这么死在了我的一泡尿上!
转而,此时64岁的老人又老泪纵横:“这也算告慰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了!”
据黄士伟说,他后来也参加过埋雷行动,可是后来和大部队走散,也失去了很多战友,离开队伍后他当了一名会计。
随行人员问他:这么多年,有遗憾,有后悔吗?
老人叹了口气说:不后悔,遗憾就是当年没有亲手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军功可以不要,但人一定不能倒下!
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辜负各位先辈的付出!
我的初中同学中去世得最早的,是一名天之骄子,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留在武汉工作,三十多岁时忧郁而亡。他初中时曾跟我同桌一年。
他是浠水县兰溪镇河东街人,吃商品粮,比我们农村户口高一等。他的父亲是服装厂的裁缝。我和他同班三年,初三还是同桌。他文科成绩中上,数理化成绩很好。81年初中毕业考上浠水县一中。
对我这个初中学霸,他至少表面上没有其他同学那样的敬佩,当然也没有表现出不服。他只是很平等地跟我相处,有时还表现出吃商品粮的小小优越感。课堂上他喜欢搞些小动作甚至是恶作剧。有一次我穿了一件白衬衣,大概有点帅帅的吧,他在上课的时候趁我不注意,用墨水瓶盖装了一点墨水,从后面倒进了我的脖子里。
我虽然很生气,但是我初中时的脾气似乎格外好,我知道这件衣服如洗不干净,他家里是做裁缝的,不会让我吃亏,便骂了他一句,然后跟老师请了假,和他一起去他家里洗脖子,换衣服。学校当时就在河东街,他家离学校不远。我们的身材差不多,洗干净后换上了他的一件T恤衫,衬衣留给他的家长清洗。他妈妈骂了他几句,还代他向我道歉,我说没有什么,洗干净了就好。
高中毕业后,他和几个读一中的同学没有考上大学,都到兰溪高中复读,我刚好分在兰溪高中做政治老师。学校师资奇缺,我一个刚从师范毕业的中师生,只经过县教育局一个月的高中政治教师培训班学习,学校就让我带高三政治。于是我成了那几个初中同学的政治老师。彼此都很尴尬。
后来母校热情招唤,我又回到母校教语文。那时候我们母校已经从河东街搬到兰溪村。跟河东街仅一堤之隔。他大学暑期常到我这里玩,慢慢又有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认为我这个乡村教师眼界受到了小地方的局限,落伍了。
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了武汉,因为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分在了武汉某街道一个集体所有制建材厂,好像一到厂里就有一个车间副主任还是副厂长一类的职务。可见厂子规模非常小。工作后只来过我这里一次,怨气很重的样子。大致情况是厂里的人并没有把他当一回事,他又自视甚高,沟通能力又有限,日子过得很不舒心。
后来碰到他的家人,问起他的情况,似乎比他自己说的还要糟。进了一个小厂,娶了一个当地的女人,上班没有多久就生病了。他再也没有来母校找我,我也没有再见过他。又过几年后,就突然听到了他去世的消息。
在我的同学中,他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从来不对任何人表现出佩服,向来我行我素。虽然父母也是普通市民,但与周围的人相比,他从小到大都有小小的优越感。跟我们农村孩子相比,他是城镇户口,寒暑假不用参加生产劳动。我们汗流浃背时,他可以悠闲地去湖港河叉钓鱼。跟绝大多数同学相比,他上了大学,是天之骄子。
毕业后他留在了武汉,这本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可是小厂子小市民并不买他的账。人家是省会城市居民,瞧不起他的出身;他虽然是大学毕业,一到厂里就有职务,但厂里的活儿没有什么比别人强。关键是他不知道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会努力地去适应新的环境,不善与人沟通。结果把自己弄忧郁了。
上个世纪80年代,能考上大学的无疑是天之骄子,很多人通过考大学改变了命运。我这位同学能考上大学留在武汉,无疑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他一个乡镇小市民家庭出身的孩子的命运。然而改变命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个人的性格、情商也决定着后来的命运走向。任何时候都不要太自以为是,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友好与他人相处。太刚易折,过强难久,刚柔并济才能左右逢源。不为难他人其实就是宽容自己。友友们怎么看?
1942年,工兵连战士黄士伟,埋好地雷后累得睡着了。半夜,被尿憋醒的他,大叫一声“不好”。原来他虽然看见远处有一大队日军朝着埋好的地雷阵走了过来,可队伍中竟然出现了排雷工兵。
黄士伟是我军的工兵营长,16岁就进部队了,后来还先后三次到工兵学校学习,并且在瑞金中央军校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组织也对他十分信任,派黄士伟率领一个工兵排在日方前往兰溪的必经之地埋上60个地雷,以阻止日军前进。
黄士伟在实地勘测后迅速地制定了几种方案,大家一起商量后,迅速展开了埋雷的行动。因为必须赶在日军天亮到达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黄士伟和士兵们一点也不敢耽误,整整工作了一夜也没有休息。
大家完成后都已经筋疲力尽,找了一处隐蔽的地方就睡着了。可半夜被憋醒的黄士伟看到了带着排雷兵走来的日军,心里暗道不妙,这样一来岂不是60颗地雷只能炸死打头的几个敌人,后面的地雷就要都被日本的排雷兵给解决了吗。
他马上把大家都叫醒了,一起观察敌人的情况,商量下一步对策。在看到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后,再也不敢耽误,当即就命令众人兵分三路去前方新的地方去埋地雷。
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黄士伟突然又计上心头,他要反其道而行之。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三岔路口,而想要到达兰溪,就只能走其中的一条路。他盯上了这条路右侧突出去的一大片空地,把地雷都埋在了空地上。
如果日军正常行军是不会踩在空地上的,可后来事情的发展真的被黄士伟猜中了,简直是神预判。日本在前面经历了许多的地雷轰炸后,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这个分岔路口,排雷兵也像之前一样开始了排查,可路上却一点都没有埋藏地雷的现象。他们对此产生了疑惑,决定进行二次排查。
可日军的大佐开始骂骂咧咧了,很不耐烦地朝着旁边的空地走去,想要在那里让小兵给自己捏捏脚。可谁知刚到那里就直接被炸飞了,当场就去见了阎王爷。
彼时,因为已经接近天亮,黄士伟害怕被发现,只能躲藏在远处,根本不知道谁被炸了。还是在后来回去才发现,被炸死的竟是日军师团长酒井直次!黄士伟高兴极了,几个地雷换敌军一个师团长,值了!
2012年,国家授予黄士伟“抗日英雄”称号。2014年,黄士伟老人去世,走完了自己光荣的一生,享年94岁。
#抗日老兵的故事##日本#
【在大学生心中播下崇尚劳动的种子】 “作为一名文科生,这次下田实践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汗滴禾下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真是一种与往常不一样的学习!”西南大学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雅舒参与了“作物生产实践”课程的马铃薯收获活动后,深有感触。
作为一所综合类大学,近年来西南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从顶层设计、实践活动、评价引领3个方面,积极探寻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构建基于专业成长的劳动教育模式,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打好“设计牌”
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重点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绝不是简单开一门课、老师讲几节课,而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入手进行劳动元素全过程融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劳育人。”谈起学校劳动教育总体思路,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说,主要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4个方面,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推进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今年,学校以研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为契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务处处长吴能表介绍,学校专门增设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课程,以劳动教育学分为引领,建立“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实践核心课+综合实践必修课+劳动特色选修课”劳动教育课程群,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新建了一批劳动特色选修课程。“农耕文化的浸润式劳动实践在我心中播下了崇尚劳动的种子,让我感受到劳动自愈的奇妙”……学生在学习教育学部教师李学垠开设的“巴渝农耕文化劳动实践”特色选修课程后,对劳动价值有了丰富的感悟。
念好“实践经”
分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西南大学从劳动实践场所的分类建设和劳动教育的专业特色挖掘两个角度,分类开展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指导。
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上,学校分类拓展“新农科”“新工科”与“新文科”劳动实践基地,满足各类专业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农科特色,不断推进‘新农科’建设,分别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建设点、农科教合作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4类农科专业劳动实践基地。”西南大学副校长王进军介绍。
从2020年开始,学校每年派遣学生前往浙江省兰溪市国际杨梅基地等农科实习基地开展劳动实践。“短短两小时的直播活动,使直播账号涨粉3倍,直播点赞量超过1万,大大提升了当地相关农产品的销量和知名度。”2021年6月,在兰溪市参与“重庆‘小面’遇上兰溪杨梅”主题助农直播活动的学生苏可佳兴奋地说。
此外,学校还每年派遣500余名农科学生到乡村持续开展农事帮扶、农业科技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持续开展“顶岗支教”,每年组织近千名师范专业学生,到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劳动实践,开展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农村社会发展咨询等劳动实践活动。
把好“方向盘”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也是“方向盘”。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劳动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我们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普通高校劳动教育的学段要求为指导,探索构建‘基于专业成长的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标准。”吴能表说。
学校将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4项内容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一级指标。其中,劳动观念占比10%,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劳动反思、择业就业创业观等;劳动知识占比10%,内容包含经典阅读、课程研习、主题演讲、讲座聆听等;劳动技能占比30%,分为专业性劳动技能和综合性劳动技能;劳动实践占比50%,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为凸显高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学校还将创造性劳动作为额外加分指标,鼓励学生根据专长开展创造性劳动。
此外,学校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评价:学校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监测和管理;学生登录系统上传劳动活动资料和反思感悟;指导教师在系统中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打分;系统根据学生的劳动数据和教师评价,自动计算每名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成绩,实现学生劳动教育活动的评价。#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 #劳动教育#
7月26日,湖南长沙。彭兰溪1岁7个月时,不幸遭遇车祸造成双腿截肢,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开心乐观面对各种困难,还被评为最美少年,今年参加全国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南科技大学录取,大学的领导亲自上门,将录取通知书弯腰送到彭兰溪手上并祝贺他,彭兰溪未进大学门,却先感受到了大学的温暖。
彭兰溪表示:感谢这8年来,他得到了社会上许多人的帮助与关心,被校领导的修养感动。
希望彭兰溪身残志坚,克服困难,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回报社会。
#陈薇#陈薇院士:从清华才女到抗疫将军,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1966年,陈薇在浙江兰溪出生,从小她便聪明伶俐,也识得大体,在家人眼中一直是一个秀丽端庄的姑娘。成绩优异的她高考便考入了浙江大学化工系,在大学期间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顺利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化工系读研。被人喻为“才女”。
这一生当中她牢记使命,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科学,不断带领团队突破技术难关,屡获佳绩,在疫情来临时也毅然决然的奔赴前线做医疗支援。
在其他国家对疫情还未提高警惕时她便一头扎进实验室,与团队研发新冠疫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进行疫苗的临床试验,大大的推进了我国研究疫苗的进度,使我国成为了首个生产疫苗并投入使用的国家。
勤奋好学,不忘初心,将人民和祖国放在第一位,成功地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陈薇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对此你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2010年冬,浙江兰溪柏社乡胡联村,一辆中巴车在一户农民家门口停下,一个年轻人带着一个黑卷发,黑皮肤,黑眼睛的小男孩下了车。
这顿时引起了邻居们的议论,这个年轻人大家都认识,是盛奶奶的儿子,在义乌给人当司机。可是这个小男孩人明显就是不是黄种人啊。他老婆不也是中国人么?怎么会有个外国孩子?一时间各种议论纷纷。
刚出门接儿子的盛奶奶也傻眼了,儿子怎么带了个“小黑碳”回来?到了家中,盛奶奶儿子小盛和盘突出了来龙去脉。
原来小盛在义乌给一个来自西非多哥的黑人老板专职开车。这老板曾经在中国的某大学一直读到博士,后来到了义乌做药材出口生意。
来义乌时,老板就带着这孩子,生意忙时,自然照顾不到孩子,所以孩子的事情,就交给了自己的专职司机小盛,让他帮忙雇保姆,负责衣食起居啥的,而且老板出手也挺大方。
小盛从来没见过孩子他妈。老板告诉小盛,孩子妈妈也是中国人,不过来义务前,便和自己分手了。人家私事,一个当司机的也不好问太多。
2010年10月,老板突然找到小盛,跟他说帮忙照顾孩子两个月,自己有急事要回国,孩子太小,怕水土不服容易生病,暂时就不带回去了。这话说得跟自己去去就来似的。第一个月还按时付了小盛工资。第二个月,人没影了,电话也拒接了。
这下司机小盛慌了,这工资算不算的无所谓,可是这孩子怎么办?你自己不回中国来接走?
小盛一个头两个大,怎么办?自己也有妻儿老小,自己也是在义乌租的房子住的。工作没了,还多个黑人孩子,这怎么搞?哪有能力多抚养一个孩子?怎么跟妻子说?
小盛思来想去,只能跟老婆摊牌。老婆也知道埋怨丈夫也没用。于是两人一商量,把这孩子送福利院吧?
结果福利院说,抱歉,收不了。这孩子既不属于父母双亡的孤儿,也不属于被亲生父母遗弃儿童,不符合收养条件。可能只是暂时联系不到孩子父母,相信用不了多久,孩子父亲还会主动联系你的。
福利院也不收,眼看没多久就要过年了,别人在发奖金、办年货,自己却还要找工作,这咋弄?小盛突然想起乡下的母亲。
母亲仔细打量着这个孩子,孩子应该有6岁了,却跟3、4岁似的,一眼就让人心疼。没想到这孩子跟成了精似的,特别懂事,他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了。一口一个奶奶好,让盛奶奶眉开眼笑。
其实到了乡下之后,生活条件跟三个保姆伺候他一人的之前城里生活相比,那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但是这孩子一个脾气没发,一句抱怨没有。从不挑食,而且总是夸盛奶奶做饭好吃。
盛奶奶也挺开心,每天领着这孩子村里到处溜达。别人问起来,她就说儿子老板暂时寄养在自己家的。
可是过完年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爸爸仍然一点音信都没有。这事眼看就越来越麻烦了。一方面,孩子每天都问自己爸爸什么时候来接自己?另一方面,村里闲言碎语甚嚣尘上,说什么的都有。最气人的甚至说,这孩子是盛奶奶的亲孙子,是小盛在外面瞎搞出来的。
盛奶奶一开始还不停解释,可是在有些人眼里,解释就是掩饰。后来盛奶奶干脆啥都不说了, 一切交给时间。
盛奶奶对这孩子是真的上心,好吃好喝的,都省着给这孩子。这甚至让盛奶奶的亲孙子都有点不满了。
盛奶奶对自己的亲孙子道:“你们两人奶奶都疼,但是你别跟他争,你除了有奶奶疼,还有爸妈疼。可是他只有奶奶一人疼,所以奶奶要多疼点他。”
盛奶奶决定自己收养这孩子,可是麻烦的事,需要孩子亲生父母确定哪个国籍?还要证明遗弃,因此落不了户。没有户口,孩子怎么上学?
盛奶奶腿“跑断”了,最终特事特办,柏社乡下陈中心小学可以不要户口入学。可是在另一个村,需要寄宿。每学期1800元的费用,又让盛奶奶犯起了愁。盛奶奶平时靠种地维生,有没有工资,又没有积蓄。56岁的盛奶奶又一家家去找工作,最后在一家棉被厂谋了份工作,给这个孩子筹学费。
一直到2012年的9月,孩子终于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可能混血聪明,也可能这孩子懂事得早,成绩一直很好不说,特别懂事 ,知道奶奶辛苦,从不乱花钱,而且自理能力很强,从不要人操心。
同学问他:“你是哪国人?”他每次都响亮地回答:“虽然我长得和你不一样,但我是中国人!”
2018年,盛奶奶接到了派出所电话,一直悬而未决的户口问题终于解决了,这个孩子在盛家已经生活了8年,他取名盛天一,终于成了一个有身份证的中国人了。而这年7月,他也考上了当地重点初中。
盛天一除了文化成绩很好外,体育、街舞出类拔萃。盛奶奶已经年近70,但仍然没有颐养天年,而是一直打零工,给孙子攒钱,考高中,上大学。盛天一的理想是浙大,因为浙大离家近,可以经常回家照顾奶奶。孝顺之情,溢于言表。
时隔多年,盛天一的亲生父母一直再未出现。而他此刻最亲的人,只有盛奶奶。盛奶奶的名字叫盛美娟,就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农村老太太,但命运就是这么神奇,一个意外,将这两个原本没有丝毫关系的人的命运,深度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