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艺术相差无几,萧龙友--无师自通的京城四大名医之一。
萧龙友(1870-1960),本名方骏,字龙友,别号“息翁”,解放后改号“不息翁”,四川省三台县人,祖籍江西吉安。萧龙友是前清拨贡,解放前后京城名医。他与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三人被合称为“京城四大名医”,声名斐然。他们的医术医理,都有极高的造诣,医德医风令人钦佩。
1897年,萧龙友考中了丁酉科拨贡,遂入京充任八旗教习,后分发山东,先后任淄川、济阳两县的知县。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很多医生怕被传染,不敢医治,但萧龙友不惧灾祸,陪同陈君蕴生沿街巡视,施医舍药为百姓治病,使很多人转危为安,这是他从医的开始。1928年辞官行医,以医为业,并以医为隐,自署为“医隐”,自号“息翁”。 1942年,孙中山先生病重,难以饮咽,便请他诊治。
萧龙友曾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段祺瑞、吴佩孚等名流诊治。因医道精妙在北京妇孺皆知,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当时有一句话“南有陆渊雷,北有萧龙友。”连北京医院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遇到他们所谓的疑难杂症,总是要邀请萧大夫去他们医院会诊。在这之前,中医师能进入西医院会诊,尚无先例。1956年,国家采纳了萧龙友等人的提案,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
萧龙友成为一代名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完全靠自学成才。幼年时的萧龙友就对医药很感兴趣,族中有人开了一家中药铺,他有空时常去识药。在成都尊经书院学习期间,他也抽空阅读中医书籍,每有心得即作笔记,日久后竟“积稿盈尺”。可惜没有找到他具体学习资料。进入仕途后,萧龙友仍然继续研修医学,并在公务之余以医济世,免费为患者看病,收效良好。其时他虽是业余行医,但求诊者已接踵而来。
有网友曾留言医者何来,从巫?从易?从经验历中来?细细思之,内经开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巫”字正是通天地之人,既了解阴阳的人,他们都有一种特定的艺术性,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医学与艺术具有相差无几的精神”,也许这就是萧龙友无师自通之迷,这也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特质。中医的诊疗过程是一种充满了美感体验的、自由灵活的创造性实践,中医的诊疗目的就是对整体鹭港美的追求。也许这也是中医爱好者刻苦学习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