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新北区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陈瑛简历。
陈瑛,女,汉族,1982年9月出生,江苏溧阳人,200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管理学学士学位。现任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
1999.09--2003.07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学习
2003.08--2006.01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党政办公室综合一处科员
2006.01--2007.10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党政办公室综合二处副处长
2007.10--2011.03 常州市新北区河海街道党工委委员
2011.03--2011.09 常州市新北区河海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统战委员
2011.09--2012.01 常州市新北区社会事业局党工委委员、高新区(新北区)教育文体局副局长
2012.01--2015.10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2016.10--2016.11 常州市新北区委老干部局局长
2016.11--2017.12 常州高新区党工委(新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新北区委老干部局局长
2017.12--2019.06 常州高新区党工委(新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新北区委老干部局局长、离退休干部工委书记(其中:2017.12-2019.06挂职任常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2015.10--2016.10 常州高新区光伏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2019.06--2019.11 常州高新区新龙国际商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新北区新桥镇党委书记
2019.11--2020.07 常州高新区新龙国际商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新北区新桥镇党委书记、一级主任科员
2020.10--2021.07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一级主任科员
2021.07-- 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

2020.07--2020.10 常州高新区新龙国际商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新北区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一级主任科员
2010年底,浙江金华武义县博物馆馆长董三军收到一张照片,让他辨认照片里物件的真伪。董三军拿起照片端详,放大镜逐行逐字扫过,一股尊崇之情油然而生,他感到非常震惊。
照片里是一幅铺开的卷轴,字迹工整的小楷整齐地码在泛黄的纸上,记录的内容很容易阅读,看起来,似乎像某位古代官员的“履历表”,也像是一本工作日记。
如果是宋代的,哪怕是一片白纸都非常罕见,价值连城,难道这真的就是宋代的纸质文书?董三军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
董三军又转念一想,不太可能吧,宋纸文物极其罕见,这么一大卷文书问世,要么就是假的,要么就是有了新的盗墓!
举棋不定的范三军决定要闹清楚照片里的文书是真是假。

2011年3月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宋代历史文献专家郑嘉励来到武义开展调研工作,董三军闻讯大喜,就在郑嘉励入住武义县的第二天,他就登门拜访。
董三军郑重地拿出照片,递过去:“郑老师,您看看,这东西是真是假?”郑嘉励透过放大镜反反复复端详了好一阵子,表情忽忧忽喜,两眼似乎要钻进照片里看个究竟。
过了好半天,郑嘉励才放下了照片,看着董三军。“怎么样?是真是假?”董三军紧张地小声问。
郑嘉励一拍桌子,两眼放光:“此物必属真迹无疑!据我所知,就是把全世界的宋史研究专家和学者请到一起,找到最好的工匠,也造不出这样的假文书!”
郑嘉励更是激动地说:“我从业这么多年,看到的纸质文献不计其数,可是这份南宋的纸质文书,保存得这么完整,真的是前所未有的珍贵文物。你从哪得到的这张照片?”

董三军说明照片的来历和自己的判断,两个人都肯定这又是盗墓被盗出来的,郑嘉励又把照片发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没过多久,包伟民教授就打过来电话,他也认可郑嘉励的观点,认为文书绝对是真的。
这张不起眼的照片里面的“文书”极有可能是国家珍贵文物!这将是浙江文物界的一大盛事。如果武义县博物馆能够收藏此物,必将是“镇馆之宝”。
这个“文书”是南宋时期信州(今上饶市)知州徐谓礼写的,徐谓礼一个知州写的文书为什么如此珍贵?
公元1202年(南宋嘉泰二年),45岁的武义人徐邦宪家里又添了一个男丁。他希望这个孩子长大后知书达礼,就给儿子起名徐谓礼。徐邦宪是南宋时期不可忽视的权臣,曾官至工部侍郎兼临安知府。
徐谓礼是徐家的小儿子,从小他就生长在地位显赫的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每次科举考试都不理想,但是靠着“恩荫”制度仍然可以在朝廷得到个一官半职的。恩荫制度也就是依靠着父辈的地位关系,得到朝廷任命,官员不用为儿子的前途费心费力。

徐谓礼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临安府粮料院当承务郎,相当于在粮食局做一名普通科员。这一年徐谓礼19岁,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在南宋30个级次的官阶中,承务郎是排在最末尾的从九品,比“九品芝麻官”还要小一级。
那时南宋最大的对手是金国,兵戈之争一直不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南宋不得不重视粮食问题。临安府粮料院就是首都的粮食局,分管官俸和军饷。徐谓礼虽然阶次很低,但幸运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分配在了一个重要部门。
然而接下来的34年里,徐谓礼的仕途却起起伏伏,他竟然从中央部门调到了地方部门,然后又从低级官员升到中级官员,当过苏州吴江县令、南京溧阳县令……一直到江西上饶知府、福建泉州知府。徐谓礼一生共升迁了12次,最后的品秩为从六品。
1252年,徐谓礼人生中最后一份任命书交到了他手中,是福建市舶兼知泉州,这相当于管理福建的海关负责人兼泉州市长,当时泉州是南宋最大的港口。但是两年之后已经53岁的徐谓礼仍然没有上任,也就是在那一年徐谓礼患上急病去世了。

徐谓礼的家人,将他与先前去世的妻子一起埋葬了起来,地点就在他的老家,武义县熟溪街道胡处村龙王山上。除了一些简单的罐罐瓦瓦和他的日常用品之外,就是他本人从官以来的来往文书和“工作日志”了。
“徐谓礼文书”共有两张卷轴封纸,一题“录白敕黄”,另一题“录白印纸”,即在墓葬中文书被蜡封包裹成两卷;除敕黄与印纸外,还有“告身”。“徐谓礼文书”实际内容包括“录白告身”“录白敕黄”与“录白印纸”三部分。
“录白印纸”是“徐谓礼文书”的主体,完整记录了徐谓礼从嘉定十四年(1221年)以粮料院当承务郎起,至淳祐十二年(1252年)知州,近30年间为官所有的“考核表格”、为亲友所写的各类保状,包括官阶升迁、委任差遣、治绩考核、发放俸禄、其母过世时依制丁忧守丧等等。
这些文书用蜡封好,放在徐谓礼的棺材内,封好墓穴。岁月如梭,徐谓礼很快淹没在时间长河中。
直到2005年,一次挖笋的意外发现,几只刚打造不久的洛阳铲,五个各怀鬼胎的盗墓贼,将这批国宝重见天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