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海宁公务员面试2017(海宁市公务员考试)

背靠大树好乘凉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鸦片战争结束刚刚两年,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感觉生活有什么变化,皇帝照旧坐龙廷,老百姓照旧纳赋税,读书人照旧十年寒窗以求功名。

背靠大树好乘凉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鸦片战争结束刚刚两年,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感觉生活有什么变化,皇帝照旧坐龙廷,老百姓照旧纳赋税,读书人照旧十年寒窗以求功名。

这年阴历二月,全国举子云集北京城,一看这阵式,人们就知道三年一度的春闱就要开始了。三场考试下来,有人欢喜有人愁,经过漫长等待,阅卷工作结束,张榜公布名次,被录取的欣喜若狂,落榜的沮丧不已。被录取的还不能太高兴,皇帝还要面试,面试过关,才可以获得进士头衔。进士,顾名思义,是进入“士“这个阶层,成为国家的管理人员。

江苏武进人盛康幸运地考中进士,这年他正值而立之年。

盛康之父盛隆是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知州,此时退休在家,闻听儿子考中进士,老爷子喜得合不拢嘴。更让老爷子高兴的是,秋寒时节,盛隆之妻生下一子。三十岁的盛康双喜临门——春天考中进士,秋天生了儿子。

这个孩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盛宣怀(公元1844年11月4日一公元1916年4月27日),他是盛康六子中的长子。

盛康考中进士以后,先任县令,后任知府,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以后,他被派往帮办江南大营粮台,后入湖北主持财经工作,以布政使衔掌湖北盐法武昌道,负责为清军筹措军费。老爷子盛隆死后,他回家服丧,丁忧期满,出任浙江按察使——按察使又称皋台,正三品,掌管一省司法、检察,地位仅次于巡抚、布政使,为一省之第三号人物。最后,他以按察使身份退休。盛康官至今天的副省长,长期掌管地方财政,荷包里落了不少银子,退休后他没有回故乡武进,而是来到官员养老的天堂——苏州,买下刘氏寒碧庄,改名为留园,购置奇花异石,增建亭台楼榭,在这里颐养天年,活到八十八岁。

盛宣怀遗传了父祖两代的高智商,读书“颖悟洞彻,好深湛之思“,但他在科举考场上却一直不顺利,二十二岁考中秀才,以后考举人怎么也考不中。经过多次失败以后,他终于认识到一个事实——他不是应试型人才。

清朝中期以前,一个读书人不是应试型人才就没有出路了。清朝入关以后,对读书人一面以文字狱威逼,一面以科举利诱,两面夹击,把读书人逼进四书五经的死胡同。清朝后期,随着内忧外患加剧,清政府不得不启用一批实干型人才,科举不再是唯一的上升途径。

盛宣怀科举考试不行,处理实际问题却是把好手。盛宣怀十七岁时,家乡常州被太平军攻陷,他随祖父母避居苏北盐城亲戚家,后来被父亲辗转接到湖北。当时盛康正由粮道改为武昌盐法道,湖北地处淮北、四川两大产盐地中间,两省盐商激烈争夺湖北市场,盛康感觉问题很棘手。盛宣怀草拟了一个淮盐、川盐在湖北统一销售的建议,盛康看了以后很满意,报上级批准后实施,很好地解决了淮盐、川盐的矛盾。

盛康长期在湖北为官,湖湘是清朝后期经世派官员的大本营,陶澍、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或者籍贯是湖湘,或者是在湖湘为官,盛康本人也是经世派官员,主张务实,他嘱咐盛宣怀做实用学问。

盛宣怀在父亲影响下,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十分精力只用了两三分在经书上,跟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私塾学堂优秀生一起在考场上竞争,他当然是不敌他们。

考了几次没考中,盛宣怀就到父亲的老友——湖广总督李鸿章府中当了幕僚。

李鸿章出身于安徽合肥的官宦之家,其父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考中进士。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一岁的李鸿章与盛宣怀之父盛康一起参加考试,盛康考中,李鸿章落榜。三年后李鸿章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考中进士。

李鸿章与盛康年龄相近,思想观念相近,遂成好友。

盛宣怀有能力,又是老友之子,李鸿章对他极尽提携之意,盛宣怀工作起来非常卖力,“盛夏炎暑,日驰骋数十百里”而不畏劳苦,“磨盾草檄,顷刻千言,同官皆联手推服”。天津教案发生,清政府急调李鸿章去天津处理教案,盛宣怀随行到天津,不久受命会办陕甘后路粮台、淮军后路营务处——由李鸿章的机要秘书转为后勤部长——清代跟现在一样,担任这两种职务的大都是亲信。

盛宣怀从军一年多,在李鸿章保奏下,被破格提拔为知府,受道员衔,获赏赐花翎二品顶戴的荣誉。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句谚语在盛宣怀身上得到验证。

洪武年间,朱元璋问刘伯温:“朕能在位几年?”刘伯温掐指一算:“本有35年,可惜被人偷走5年。”朱元璋心里一惊,暗起杀心。

 

朱元璋曾经拍着胸脯说:“唯刘邦可与我一比之!”这句话实在并非朱元璋的骄傲之言。明太祖朱元璋,在我国历史上算是一位极为特殊的皇帝。

 

朱元璋一介草根出身,可谓饱受民间疾苦,从只有一个“讨饭碗”,到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一路升级做上了皇帝。纵观封建帝制,也确实只有这位汉高祖与他一样,没有显赫家境,却一飞冲天。

 

朱元璋称帝后,自然无比尊荣。但他每每想起曾经起义时的艰难,都感慨万分。《明朝小史》中也有记载,当时朱元璋虽已称帝,可也时常担心自己乞丐出身,压不住“龙气”皇位不稳。

 

于是,找来了谋士刘伯温算算,自己究竟能当多少年皇帝。为什么是找刘伯温?朱元璋心里明白,从乞丐做到皇帝,能够称得上传奇,但除了自己的原因外,还得力于一位传奇人物——刘伯温。

刘伯温,原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是朱元璋的头号谋士。据史书 记载,刘伯温博古通今,神机妙算,甚至流传这样的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然而刘伯温的妙算,并非谣传。

刘伯温多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不仅辅佐朱元璋灭掉陈友谅、张士诚。此外,他还建议朱元璋以“大明”为国号,招揽人心。大明的建立,刘伯温可以说立下不世之功。

 

他不仅运筹帷幄,甚至解梦、测天气也尽在掌握。

 

有一次朱元璋梦到自己满脸的土和血,觉得一定是凶兆,就想杀人避凶。刘伯温知道后却说:“皇上,这并非凶兆,乃大吉啊!”三日后海宁便归降,令朱元璋大为震惊,心中暗叹刘伯温确实神机妙算。

 

其实当初第一次见朱元璋时,刘伯温也曾为朱元璋占卜过。1360年,刘伯温被一心平天下的朱元璋邀请至应天。朱元璋面试刘伯温的第一句话就是:“听说你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占卜我一下如何?”刘伯温脱口而出:“前途无量。”

 

当时朱元璋只当刘伯温为了谋职拍自己马屁,就想看看现在的刘伯温又能怎么说。

 

但此时已非当日,纵然神机妙算得“神人”,在称帝后的朱元璋面前也是如履薄冰。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刘伯温沉思了一会,回答道:“本有35年,可惜被人偷走5年!”就不再言语,朱元璋听后思索了一会儿,突然心头一惊。

 

原来,朱元璋想起来在他还没起义前,迫于饥饿曾经钓鱼充饥。朱元璋记得那天出奇的顺利,一口气便钓上来35条鱼。只是从第一条鱼上钩,旁边有个叫陈四的人就一直惊奇地看着他。

 

直到朱元璋准备收拾东西回家时,陈四对他说:“这潭里还没人钓上来过鲤鱼,你这一钓就有35条!”朱元璋一听更加高兴,回家后才发现,被陈四偷走了5条。

 

当时朱元璋并未在意,如今听了刘伯温这话才想起这档子事来。他立马派人去抓陈四。但是不由得心里犯了嘀咕,世上怎会有如此巧合的事,更何况这事发生在多年之前,刘伯温不可能知晓。

 

很快陈四被抓,朱元璋怒声问他,可还记得偷鱼之事。岂料,陈四竟然气定神闲,回答道:“记得。”朱元璋一听,更加生气了,心想,你偷我5年河山,现在竟然还不知错。

 

陈四又接着说:“皇帝可知,当时你钓鱼的地方叫做乌龙潭,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真龙被乌云所遮,我偷的5条鱼正是帮你驱散乌云之用,真龙才能一飞冲天。”

 

朱元璋听后,想到自己确实是在那之后才发迹的,转怒为喜,赐了陈四一个小官。朱元璋怎么可能怪这位为自己拨云见日的陈四呢,然而他却忌惮起了刘伯温。

 

朱元璋想到开国之时,刘伯温屡次算中敌军计策,而且有一年大旱,刘伯温还曾成功求雨。前前后后联系起来,刘伯温真前晓百年,后知未来,越想越觉得刘伯温这人太过危险。

 

都说君心难测,现如今朱元璋在刘伯温面前竟没有猜不透的心思,自己能想到的,刘伯温都想到了,自己想不到的,刘伯温也想到了。

当初夺天下,此等智谋正是朱元璋所需要的。但如今,天下已在手中,而刘伯温不仅谋略过人,能掐会算,还通晓天文地理,难免朱元璋会忌惮有朝一日这些智谋会不会用在自己身上。

 

刘伯温饱读诗书,自然懂得杨修因屡次说破曹操心事,遭致杀身之祸。然而当他意识到想要退隐保命时,为时已晚。

故事虽然出自《明朝小史》,刘伯温是否能够通晓古今占卜运势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他在元末明初做出的贡献确实是不可磨灭。

刘伯温退隐后,胡惟庸仍多次在朱元璋面前挑拨,也足以见刘伯温当时的才能确被同僚忌惮。关于刘伯温的死《明史》中却有记载,洪武八年,刘伯温身体不适,胡惟庸主动向朱元璋请求带御医前去探望,然而刘伯温吃过御医的药后不久,便一命呜呼。

后世多有揣测,刘伯温并非自然死去,多半是为人所害。

 

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事聪明之人自然看得透,只是能不能放得下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刘伯温乃政 治家、文学家,但纵使精通天文、兵法、数理,也沉没于历史的车轮。

#历史# #头条历史# #头条故事会# #​我要上头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44326/
1
上一篇2014云南省公务员局(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公告)
下一篇 舟山公务员(杭州舟山公务员)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