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代官史与现代公务员(古代官员级别对应现代公务员)

有些人为自己的孩子考上公务员而高兴,有些人羡慕别人的孩子考上公务员。很多人要考公务员,很多人要挤进体制内,都冲着待遇好,旱涝保收,能当官,有权力而去。

有些人为自己的孩子考上公务员而高兴,有些人羡慕别人的孩子考上公务员。很多人要考公务员,很多人要挤进体制内,都冲着待遇好,旱涝保收,能当官,有权力而去。

有的人并不适合走这条路。古代官吏有严格的区别,吏就是吏,吏是不能上升到官的。现在当然不同了,但如果没有背景,没有“周公子”说的社会资源,如果是个书呆子,人又老实本分,或不会左右逢源,能说会道,不会恭维,不会做人,不懂得人情世故。不要说能否当上一官半职,连起码的晋升都难。于是,一些人被边缘化,被无视;一些人走向沉沦,被湮没。现实是复杂的,就这么回事。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要选择回到家乡?现在反而都是留在北京?

辞官归乡的说法有很多,总体上来说,有“致仕”和“乞骸骨”两种。首先,致仕就像如今的年龄大了,从工作中退休,和古代的“出仕”恰巧相反。在强汉盛唐这样的朝代,由于政治较为清明,国力强盛,去朝廷做“公务员”就成了当时世子们的目标。

这些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因此朝廷冗员繁多,以至于汉朝明文规定官吏年70,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唐制则规定,凡职事官70以上均应退休,或者“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退休以后,五品以上的官吏可得半禄。

而“乞骸骨”就不同了,是由于官员能力太强,即使到了该退休的年龄皇帝仍然离不开他。大臣实在想退休了,便“乞骸骨”,希望皇帝能把自己风烛残年的一把老骨头赐还给自己,让自己回乡安度晚年。

在古代,人们讲究“叶落归根”。君不见,唐代大诗人柳宗元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那些年老的官员,年少时从家乡经过乡试、会试、殿试披荆斩棘,一路考上去,即使日后位高权重,也会对家乡有种特殊的感情。因此很多人会在退休后回到自己开始的地方,了却余生。

皇帝的猜忌

自古以来,皇帝一方面不得不分出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让大臣们来帮助自己工作,另一方面却又担心他们会利用手中的职权徇私舞弊,图谋不轨。

以明初为例,明初的“空印案”、“蓝玉案”等闹得众位大臣人心惶惶,加上明太祖一向快刀斩乱麻,在职的官员被成千上万地屠杀。即使大臣退休回家,如果朱元璋不放心,依然能够派锦衣卫带着毒药了结他的性命。

因此在卸任京官职务后,很多官员选择回乡,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希望自己可以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远离政治漩涡中心,享受一个平静的晚年。

没有生存的空间

京官退休的时候,积累的那点可怜的人脉和俸禄在京城肯定不够用。他们在任期间,山珍海味,极尽奢华,全国最好的东西都齐聚在京城。退休后转瞬间世态炎凉,在首都一没有余钱,二没有生存手段。

家乡就不一样,多年以来他们在京城接受各级地方官员的“冰敬、碳敬”等几十种贿赂,这笔钱虽然在繁华的首都算不了什么,但能够在老家买下一大片田产。在农耕文明的中华大地上,土地就代表了生产力和阶级。

做官员的父亲购置了产业之后,就能够安享晚年,品尝到其中的好处之后,就会让自己的儿子继续踏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如此周而复始,一代代下来,普通家庭陡然变为乡绅。

房屋问题也是官员归乡的原因之一。像今天一样,首都无论是地段还是房价都能称得上是寸土寸金。在官员在职的时候,朝廷会划拨一处宅院作为官员的府第,但是这座宅院从名义上来说,所有权是属于朝廷的。

如果每位京官的在京府第都可以算作其名下的产业,就会使一大片乡土观念不那么浓重的官员留京养老。长此以往,新官到任,退休的官员却不走,京城的地价飙升,吏部财政紧缩。因此,古往今来也就只有亲王、驸马等皇亲国戚能在京城永久定居。

衣锦还乡的观念

俗语言:“宁做鸡头,不当凤尾。”在京城兢兢业业了一辈子的朝廷官员们,自然不希望自己在退休后仍在京城看着众位上司和同僚的脸色过日子。

京师重地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自然是“宰相遍地走,侯门多如狗”,与其在这里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还不如回到家乡摇身一变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退休回家之后,左邻右舍看到这位大人曾经在京任职,就会把他奉为“高级知识分子”,号召自家的小孩向这位大人好好学习,将来争取也能进京做官,光宗耀祖。

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这样光荣的事情一旦留京就很难被家乡的故人们了解,无怪乎古人常言“衣锦还乡,如锦衣夜行。”

不仅如此,作为致仕回乡的官员,在当地县令的心目中,一定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县政府在做一些决定的时候,也会邀请这位老官员来县衙参政,这其中既有政治素养的考量,也有对乡绅地方号召力的考虑。

目光投向今天,移动网络、高铁等现代科技大大缓解了人们的“乡愁”。过去退休官员们乘马车回乡或者和家人写信,往往要花上数十天甚至数月的时间,现在能在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解决问题。

如今的北京,拥有全国顶尖的医疗设施、公共服务和教育环境。在首都“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的官员们,当然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优良环境中安享晚年。在新时代,人们“故土难离”的思想观念也愈发淡薄。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退休官员会选择留在北京。

古代官员退休返乡,现在大多选择留在北京。从这一历史变迁中我们不仅能看出科技的飞速发展,也能从中一窥,中国人从古至今思想观念的不断革新。

官吏官吏……官、吏区别何在?

以前总以为官吏是一个词汇,一个整体!直到后来看了水浒传,身在政府衙门的宋江作为第一名押司被上级官员所不齿的时候,才深刻理解宋江只是一名小吏,而非官员!官是职务有品级,吏只是办事人员。宋押司其实就是宋文书!

由此可见,官吏是一个组合,官为正统,吏为补充,吏甚而至于只是官的附属和帮佣!

在古代,含有官吏的词汇多为贬义!比如:贪官污吏、赃官污吏、奸官污吏等等……在古代,官与民是对立的,所以民对官是怨声载道!

在现代,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为官也好,为吏也罢,关键也以人民心为心,办好人民的事,这样才是好官良吏。

猜猜哪个朝代工资高?

有人统计过,当下的丈母娘在选女婿时,喜欢的职业依次为官员,医生、教师。在古代,学而优则仕,优秀的人才通常都以当官为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古代官员的工资高吗?

先秦时期,官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爵位的贵族官员,并且可以祖传,老子当官,儿子、孙子也能当官;第二类是非贵族出身的官员,一般随机任用。一类官员的收入主要来自贵族爵位所获得的采邑。所谓采邑,就是君王分封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人口。从采邑上获得的收人就相当于这类官员的工资了。这种世代做贵族、享有采邑的制度叫作“世卿世禄制”。第二类官员由于没有“贵族编制”,也没有采邑,因此只能从上级那儿领工资,叫作“稍食”。稍食的多少,由雇佣双方协商决定。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时,卫灵公有意留下他做官。但不知道工资该给多少,于是就问孔子;“你在鲁国的时候俸禄是多少?”孔子答道:“年大概是粟六万斗。”于是,卫国也按这个标准给孔子发工资。

秦朝建立后,官员不再世袭,而是由国家直接任命,世卿世禄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此后,官员的收人主要是国家给的俸禄。汉承秦制,不同等级的官员俸禄水平差距不大。以汉朝为例,根据《汉书》(颜师古注)和《后汉书》记载,汉朝官员从最高级别的三公到最低级别的小官,一共有十七个等级,官员的俸禄级别被称为“秩次”。秩序的秩,反映了不可僭越的等级秩序,秩次也成了衡量官员官职大小的标准。汉朝根据官员的秩次发放相应数量的粮食(有时是半钱半粮食),粮食的计重单位为“石”。所以在不少汉朝题材的文学作品里,官员的大小经常用几百石或几千石衡量。

汉朝三公(类似于今天的副国级官员)的年俸禄为万石,但这里的万石只是个虚数,实际为四千二百石;郡守(类似于今天的省级官员)的年俸禄为两千石,实际为一千四百四十石;级别小的基层公务员,月体禄为十一石,折合每日为一斗二升,所以这种小官又叫“斗食”。最高和最低级别官员之间的俸禄差了三十多倍,差距还是很大的。除了俸禄之外,汉朝高官还能获得名目众多的额外赏赐。比如东汉皇帝在年底时给予各级官吏的赏赐,称“腊赐”,类似于今天的年终奖。

唐朝官员的俸禄是真正的俸禄,分为俸和禄两种。俸发的是钱和布匹,禄发的是粮食。但唐朝官员的收人并不高。有学者估计,即使是一个唐朝的五品官员,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厅级领导,其收人与汉朝的基层公务员相比也高不了多少。另外,唐朝还经常扣工资。

官员工资最高的要数宋朝。宋朝官员的工资分为两部分:俸钱、禄粟等基础部分称为本俸;第二部分是各种职务补贴,称为“添给”。据《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朝宰相、枢密使等高官每月俸钱为三百贯,折合成今天的购买力大概是三十万元。另外还有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的县令级别官员每月二十贯,禄粟每月五石,另外还有盐、茶、薪、酒等各种添给。综合算下来,宋朝Zui高级别官员的月收人在百万元上下,基层公务员每月也在万元以上。除此之外,宋朝政府还给官员配仆人。Zui低级别的官员可以配一个,宰相可以配一百个,仆人的衣食开销全由国家报销。所以,宋朝官员的收入是历朝历代Zui高的,清代文学家赵翼就曾在文中惊呼“宋制禄之厚”很多朋友都认为明朝官员工资低,我们来看看具体有多低。明朝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一品官员每月俸禄发米八十七石,级别Zui低的从九品官员每月发米五石。在人均收人普遍都低的明朝,这已经不少了。当时江南一个五口之家的年消费折米五十五石,九品官的年发米是六十石,二者相当,Zui小的官也能养得起全家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明朝官员的工资经常不够发,没米的时候就折成其他东西,比如宣德年间折过布匹。有人会问:布匹拿出去卖不就完了?没那么简单,折换的时候ZhengFu往往把价格定得比市场价高出好几倍,出去卖就赔钱。Zui荒唐的时候,ZhengFu还把苏木、胡椒等香料当俸禄发放给官员,满朝文武走路时都飘着十三香的味道。[笑哭]

清朝官员的工资比明朝还低。清朝一品的总督年俸银为一百八十两,禄米为一百八十石。按照康乾盛世时期的米价计算,其俸禄折合大米六万斤,按照今天超市中等价位的散装大米四元一斤计算,清朝一品的总督年薪大约是二十四万元。以此类推,七品知县的年薪是六万元。这个工资水平真心不高

至于不能收税的京官,就靠地方官的送礼了,而且套路极其繁多。比如冬天的时候要送“炭敬”来买炭取暖,夏天的时候要送“冰敬”来买冰降温,过年时要送“年敬”来买年货,京官领导家里有喜事的时候还要送“喜敬”贺喜,甚至领导家的门卫都要送“门敬”来慰问打点。所以,清朝官员的额外收人非常高,并不靠基本工资过日子。

原来古代俸禄是这样的,到了唐朝才是俸和禄分开的,而且还能通过其他物品当做俸禄发放[笑哭]

范进中举后为何发疯?把他的官职给你,你或许比他还疯狂

范进中举是初中课本上的文章所揭露的是科举制度对人思想的毒害,但从现在看来,科举其实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进步。毕竟在有科举之前,政府所有的官职,都被贵族世家把控着,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机会,但自从有了科举之后,老百姓就有可能踏进仕途,为官做宰。

那这样一个看似比以前更先进的制度,为什么会成为毒害读书人的制度呢?以至于让好好的一个人疯了呢?很简单,落差太大,范进受不了了。不过,也不怪范进,因为如果你知道考上举人意味着什么,那么你不会比他好的少,甚至会更疯狂。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古代的科举其实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在读书人中选拨优异者,来从事行政领导管理工作,其实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但与今天不同的是,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这一条路,相当于所有人都在竞争这一个职业,所以竞争非常的残酷。

如果仅仅的学而优则仕,其实也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统治者为了加大选拔的范围,没有设定参加科举的年龄限制,这就导致了另外一个悲剧,那就是出现了很多皓首穷经的人,他们头发都白了,还在研究读书的教材,期望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这种人实在是把求取功名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仰,让人感觉有可怜又可悲。

另外读书人还有一个困境,就是求取功名很难,因为只有那么多名额,但是放弃更难,因为如果不再读书,转而他求,就不仅放弃了功名的希望,也会受到大家的耻笑。

而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对读书人的态度非常矛盾,尤其是对年龄比较大的读书人,他们一方面觉得这个人这么大年龄都没有考取功名,估计这辈子也没什么指望了,所以难免生出讥诮之心,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这个人一旦考取了功名,就发达了,所以有不敢不对他保持一份尊重。

这就导致了那些读书人年龄越大,越不敢放弃,一方面是读书人大都从年幼开始读书,这让他们错过了许多学习其他技能的机会,甚至在许多基本的能力方面弱于其他人,也就是说,即使从现在开始学起,他们也不及常人。

但在另方面,放弃读书,就放弃了成功的可能,不仅自己的半生心血白费,还要承受乡邻的白眼,他们会认为这个人是彻底没有指望了,对他的否定会更彻底,这是很多人都不能承受的,这也是很多人一辈子最后只能读书的原因。

范进的处境就是这样,他读书几十年,就只得了个秀才,这在读书人之中也算小有成就,因为还有很多人一辈子连秀才都没有捞着,这就让他欲罢不能。前进一步很难,但进了这一步,就是天堂。

另外一个范进现在的处境是非常的糟糕:一方面,是家庭的负累,范进一生只读书,毫无进益,这就让家庭的所有开支都会落在妻子的头上,封建时代的女流之辈,根本就没有多少平台挣钱,所以家境非常的艰难,妻子无奈,只能像娘家求助,胡屠夫本来就是市井中人,开始还对女婿中举抱有希望,但日子长了,就会生出厌弃之心,所以言语之间,就会有许多难听的话,这就很伤范进的自尊心了,更有乡邻之间对那种矛盾的态度,都让范进知道,只有考取功名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但这条道路范进走得近乎绝望,他已经穷成这样,根本就不可能有余钱去打点考官,又没有任何的权利背景,范进其实代表的大多数读书人,没有天分,没有钱财,也没有背景,他们就靠着自己的努力,穷钻书本,希望在读书人的千军万马中闯出自己的一条血路。

范进的艰难处境让他忘却了读书的初衷,其实所有的读书人除了求取功名的世俗要求之外,也是有自己的信仰的,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万事开太平,但大多数的读书人在这些艰难处境面前,其实早就回归自己的小得小失了,毕竟,生活才是主要的。

但是之所以范进这些读书人要如此执着的走在科举之路上,是因为在路的尽头,有着所有的美好,当然肯定有众人的羡慕甚至膜拜还有权利,但是现实却是科举路上的永无尽头。当范进一个穷得衣食不周的人,突然要被人仰视,被人讨好,这就是冰火两重天,谁都不是一下子适应得了的。

这些其实都是读书人普遍的情况,那么具体到中了举人,范进到底能够得到什么好处,能让他激动到发疯呢?这还要从科举制度中的待遇说起。

科举制度是层层选拔的,最开始是童生,然后才是秀才,之后才是举人,举人就可以参加状元的考试了,但这些的录取率其实都非常少,而且每三年才举行一次,有人说如果考取了秀才,起录取率已经相当于现在的985大学生,举人就相当于清华北大,但联想到当时的人口和并非全名皆学,应该不至于这么夸张。

那么中了举人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呢?一句话就是能够做官了,要知道,科举路难,难就难在难有出路,如果只是童生,那么什么好处都没有,混得再好,也只能有个私塾老师的待遇,但这都是极难的。

而中了秀才,虽然没有做官的资格,但可以免税,也是是说范进就算一辈子不中举,他也不用纳税了,这和普通老百姓还是有不同的。但是对读书人来说还是不够的,要养家糊口,还是得中举,因为只有那样,才有官做,才能有固定收入。

#公职人员指纹膜代打卡被扣全年奖金#

公务员在古代就是绝对的官职人员

有着绝对的阶级优越性

在现在也是“为人民服务”的青天大老爷们

更是无数人趋之若鹜的铁饭碗

每年几千万人辛苦学习,起早贪黑的

结果这些人倒好,连打卡这种小事都能够作假

真不知道有没有做到“为人民服务”

不仅仅要扣工资,最好开除了吧,这应该就给人民作表率

绝对杜绝类似的情况,诚信是事业的根本

一个人如果不诚信了,谁敢托付重任给他呢?

普通人都是如此,更不要说是公职人员了!必须严惩不贷!#福州头条##福州身边事#

孔子曾做过“公务员”。

在孔子20岁的时候,当了“仓管员”的小官吏,也就是仓库管理员。

孔子家虽然家道破落,但是他有贵族的身份,因而是可以做小官吏的。

孔子当了十年官,从20岁到30岁期间,他一边勤勉地当官,一边勤奋学习。

孔子后来为什么又不愿意当官了呢?

孔子的学习能力超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非常看重礼乐,但是在他当官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孔子觉得接受不了,就转而开办学堂开创平民教育。

他希望通过教育,让社会普遍接受“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培养能“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

孔子开创民间教育的目的和理念,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教育兴国”。

孔子当官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从事教育却很成功。

他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为打破阶级固化打开了一个缺口。

孔子推行的平民教育能够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优秀人才通过读书学习摆脱社会阶层的枷锁。

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现实体现,让更多的平民通过努力获得对命运的掌握权。

孔子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教授了多少的知识,而在于他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

孔子创建儒家思想后,儒学的影响力一直持续不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弃官从教,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创建的儒家思想,20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很多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你选择当公务员,那是看中它稳定,社会地位比较高,生活水平至少达到平均。你不能当了几年公务员,开始抱怨自己没官当,更哀叹自己发不了财。大多数公务员没官当,不很正常吗?官位就那么几个。公务员收入不应低,低了无法吸引人才,但肯定不能发财,公务员发财,尤其是大发财,那民众与国家就要倒大霉。

前几天看篇新闻,说是互联网大厂程序员的悲哀,一失业生活就成问题。看完内容,我差点吐血。这位老兄现状是可怜,干了10多年程序员,被辞退后不久,饭钱都没有。可是最后一位雇主,3年来每月付他3万元以上,他夜夜笙歌,月光。他职业生涯的总收入,高过绝大多数公务员的职业总收入。最后被辞退时,也一次性拿到了18万元赔偿金。他几个月挥霍一空。自己不会管理财务,结论却是工作不够稳定,互联网行业残酷,程序员悲哀?但凡正常一点,都有房有车有存款,生活从容了。

有多少职业抱怨是上面这些类型?我觉得占比很高,吃尽某个职业的红利,却不愿意接受相应的风险或不利。这种心态的人,给他任何一个职业,他最后都会以抱怨收场。从今以后,再也不要抱怨自己的职业“上升通道窄”了,把你的工作做好,做一辈子职场螺丝钉也正常。工作之外,你有书,有爱好,有爱情,有家庭,有朋友,那里有无限的温暖与精神上升,工作不能给你的,它们能给。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其难忍受的某个短板,稳定的职业可能收入低,收入高的职业可能不稳定。有成就感的工作可能很辛苦,轻松的工作可能没有成就感。在职业规划中,你得明确自己最想要什么,得到了,你就应该满足,就应该接受其不利因素。想通这点,抱怨就少,心会安定。

循分称家,灾殃不至[月亮]

“妻妾切忌艳妆”。

《五种遗规》里有一部《在官法戒录》,是教导官吏的,讲了一个故事。

说古时候,有一位郎吏,姓冯,叫冯球,是个公务员,可能家里经商,很富有,他给自己的妻子买了玉钗,价值七十万钱。

当时的宰相,相国的女儿也想买这个钗,相国不允许,说:[比心]

“我一个月的俸禄都拿给你买这个玉钗,怎么能够这样做?这个玉钗就值七十万钱?这么贵重,用来给你做妆饰不是什么好事,这属于妖物,必跟祸相随。”

相国的女儿也就不敢再说话了。

相国的女儿都不敢买插在头发上的这种贵重的玉钗,当一般公务员的给他太太买这个玉钗,那这个太太戴这么贵的首饰,当然也是浓妆艳抹了。

后来没过多久,因为一件事情,冯球被迫服毒自尽。

果然被宰相说中了,这个玉钗是妖物,谁戴上它,就有祸患相随。[太阳]

#我要上微头发# 影视剧里都喜欢称县太爷为七品芝麻官,让好多人以为官职小,似乎不厉害的样子。可县太爷放到如今,也起码是个县委书记啊,级别不低,胜过很多公务员了。就算古时候,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方小诸侯啊,看这出行排场,咋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44283/
1
上一篇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2019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类))
下一篇 外国公务员 政务类(外国公务员制度)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