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红辞去郑州市长职务#“7·20”暴雨问责,人事变动今天终于底定。
安伟,接替徐立毅任郑州市委书记。
何雄,接替侯红将任郑州市长。
今天,侯红辞去郑州市长一职。身为副部级高官的侯红,此前被受到政务降级处分,一年前,从开封市委书记任上履新郑州市长,一度仕途看好,今天可以说戛然而止。可以说,这是自陕西秦岭违建别墅风暴以来最严厉的一次问责,这次暴雨更涉及死亡人数的瞒报,教训深刻。
这绝非以结果论英雄,对官员人个而,最深刻的教训,就是“担当”二字,所管辖领域遭遇突发危机,必须要做到有预警、敢担当、全方位强劲应对,对人民负责,绝不能对上瞒报,更要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将中央的要求与群众、媒体线上线下的期待与监督,迅速化作在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中充沛的动能。春节来临,虎年这一年,社会安全、疫情防疫、包括极端天气在内的突发事件应对,都将考验各大城市的主官,而这绝非闭卷考试,如果看了应急部发布的调查报告文件,与其说是极详细曝光了问题,不如说是应对危机、解决问题的行动手册和指南。

终于明白宋朝的官员品级了!
宋朝是最复杂的官员制度,哪里有清朝的简单明了,在清朝无论地方的总督或者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还是中央的尚书、大学士、侍郎,都是有固定的品级。
比如总督加衔就是从一品,不加衔就是正二品,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正三品,都是固定的,官员也按照官职领工资。
但是在宋朝,宋朝的皇帝为了不让官员掌握大权,弄得太复杂了,官员一般有三个名头,第一,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第二,就是差遣官,也就是实职,具体干什么。第三,职,类似于现在的职称,荣誉称号。
比如真宗朝著名宰相寇准曾为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郎中就是代表的官员品级,领工资就靠这个,直学士就是职的头衔,就和一种荣誉一样,而吏部东铨就是实际官职。

还有包拯,他担任过“权知开封府、右司郎中、龙图阁直学士,这里面,权知开封府就是在开封府任职,所以包拯确实执掌开封府,权力很大,执掌开封也就是包拯的实际工作。而龙图阁直学士,是荣誉称号,右司郎中才是官阶,靠这个领工资。
为什么宋朝这么麻烦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皇帝怕被夺权,宋朝虽然继承了唐朝的制度,包括官员名称和体制,但是宋朝皇帝又怕官员做大篡权,于是前朝的官职名称,都变成了虚的。
比如尚书啦!侍郎啦!郎中啦!都不一定是干这些的,可能侍郎干知府,或者郎中干知府,这些都说不准,所以在宋朝的差遣官,品级都不一样,还有八品官干知府的。
这都很正常,因为这样人事大权都在皇帝手中,皇帝才放心,但是坏处也太明显,就是官制混乱,导致宋朝的官员太多,人民的负担很重。

叶婷实名举报事件持续发酵中,一则疑似其亲属发的网传视频显示,叶婷被带走调查送回后疑似精神失常!//@鸣天雪狐:#河南官方通报“女子举报父亲被打死”# 叶婷实名举报事件持续发酵中,一则疑似其亲属发的网传视频显示,叶婷被带走调查送回后疑似精神失常!从网传视频中可以看到,叶婷被带下车的状态:目光呆滞,神情略有恐惧,不断傻笑,貌似精神真的有些不太正常。而叶婷的家属们也都在一旁失声痛哭,悲痛欲绝,甚至还有几人跪在地上不停诉说着她们的冤屈。据家人称叶婷是一位大学生。那么此处不禁让人疑惑:为何一个好端端女大学生,被带走调查回来却是这种精神状况?到底她经历了什么呢?然而凡事讲究要有证据,那么叶婷表现为精神失常的状态是在大街上,应该有一些目击者。但至于是否精神失常,什么时候开始精神失常,还需要其家人带其到医院做进一步鉴定,并开出确切的证明。




#河南官方通报“女子举报父亲被打死”# 叶婷实名举报事件持续发酵中,一则疑似其亲属发的网传视频显示,叶婷被带走调查送回后疑似精神失常!从网传视频中可以看到,叶婷被带下车的状态:目光呆滞,神情略有恐惧,不断傻笑,貌似精神真的有些不太正常。而叶婷的家属们也都在一旁失声痛哭,悲痛欲绝,甚至还有几人跪在地上不停诉说着她们的冤屈。据家人称叶婷是一位大学生。那么此处不禁让人疑惑:为何一个好端端女大学生,被带走调查回来却是这种精神状况?到底她经历了什么呢?




(697)在西征胡夏和东征北燕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针对内政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下令免去境内所有百姓一年租赋,第二件则是安排得力汉人治理河南。

此时北魏在黄河以南疆域并不大,集中在黄河南岸沿线,就是今天的洛阳、郑州、开封一线,当时的河南四镇,百姓基本都是汉人。河南对北魏来说即是抵御南朝北侵的第一道关,也是北魏今后重心南下、推进到中原腹地的跳板。
由此可见,河南对北魏相当重要,所以拓跋焘即便短暂放弃最终也要誓死收回。但如此重要的地方,拓跋焘却没有让更为可靠的宗室王爷们去经营,而是交给了几个汉人。
之前曾说过,公元430年4月,拓跋焘将可能惹事的琅琊王司马楚之从河南调回平城,而将老成持重的东晋降臣王慧龙调往河南任荥阳太守。王慧龙在任十年,深得汉人民心。
这件人事安排看似毫不起眼,但反映的却是拓跋家族的治国方略。
早前,公元429年10月,拓跋焘北征柔然后将俘虏和归降的柔然、高车百姓全部安置在北边长城沿线,“使之耕牧而收其贡赋”,将这些游牧民族变为农耕民族。

再早一点,拓跋焘上台之初曾下令统一楷书字体,改变以往各类文书中“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的混乱局面。
更早一点,明元帝拓跋嗣在任末期就曾任命汉人寇赞为南雍州刺史,扎根于洛阳一带。寇赞在任17年,同样深得民心,此时仍在任上。
以上不过是北魏治国之策的管中窥豹,无论是改变百姓生活方式还是安排汉人治理河南,都是北魏统治者在如何管理国家上做出的努力,我们后人一般称这些措施为北魏的汉化政策。
“汉化”一词只是后人的说法,当时不管是明元帝拓跋嗣还是太武帝拓跋焘、后来的孝文帝拓跋宏,在他们看来其实就是模仿汉人治理模式来管理国家,想办法将自己这个夷狄融入到中原汉文化,让北魏这个杂牌胡人政权赢得汉人百姓的拥戴。
提到北魏汉化改革,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拓跋焘玄孙、孝文帝拓跋宏,因为拓跋宏在任期间推出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并最终迁都洛阳。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拓跋宏的改革只是瓜熟蒂落,北魏的汉化启蒙早在开国皇帝拓跋珪时代、甚至前身代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从一个部众都是鲜卑人、偏居北方蛮荒之地的部落小国,到占据中国大半江山、以汉人百姓为主的大国,北魏统治者必须不断思索、找到管理这个庞然大物的方式。

拓跋焘延续父辈做法,继续派汉人治理河南,对收买河南人心、稳定河南起到巨大作用。这个政策的结果就是,河南之地这个被北魏抢掠的南朝失地,最终却像黄河以北一样成为北魏固有领土,直到北魏消失,南朝始终没能再收回去。
第三件大事,大力重用北方汉人士族。
公元431年9月,在派李顺出使北凉之后,壬申日,拓跋焘下发了一道诏书,内容如下:
“昔日四境不宁,不得已屡次出兵,一直未能闲暇下来。如今南边宋军和西边夏军都已被击败,将士不需要再四处征战,我们将停止相应军事行动,专心发展内政。我们要按照太平时期的方式治理天下,要重新梳理以前被忽视和废弛的各项工作,重点是要把那些隐居各地的能人志士都选拔上来,让他们担当大任,这也是我日夜都在思索的事情。我最近咨询了一些部门,都说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人都是圣贤后裔、能人俊杰,才干在当地堪称一流,为人楷模。《诗经》上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如果能让这些人处理朝廷政务,必能开创一个和平盛世。《易经》说:‘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像卢玄这样有能力却又隐居起来、不喜欢追名逐利的圣贤,各州郡务必要仔细寻访、好生对待,然后按照朝廷敕令将这些人请出来送往京师”。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出自《诗经.小雅》,直译就是仙鹤在偏僻的地方鸣叫,声音却能传到九天之上,此处比喻那些隐居的圣贤虽然身处僻壤,声名却远播四方。
“我有好爵,吾与尔縻(音mí)之”出自《周易.中孚》,直译就是我有好的酒杯,我想和你一起分享,此处表示愿意以诚相待。
这份诏书就是拓跋焘版本的“求贤令”,诏书上提到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渤海高氏、赵郡李氏等无一不是北方汉人大族。
这件事和上面说的第二件事出于同一指导思想,两者一脉相承,这个思想就是“汉人治国”。让汉人治理河南能收获河南人心,用汉人治理国家就能收获整个国家的人心。
北魏虽有长孙嵩、长孙道生、叔孙建这些人才,但这些人开疆拓土可以,治国理政却显不足。另外,北魏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需要大量管理人员,仅靠鲜卑人显然不够,选用汉人也是必须的。虽然之前代国时期、拓跋珪时期早已任用汉人,但在诏书上明确提倡大力选拔汉人,拓跋焘是第一个。

至于这份求贤令的效果,还有诏书上提到的汉人士族,尤其第一次提及的渤海高氏有何来头,下回继续说。
关注本号,感受两晋十六国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非常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697)
这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抒情词。
宋元丰三年(1080)大年初一,苏轼与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从开封出发,于二月初一抵达黄州。由于是贬官身份,苏轼没有官舍居住,只得寓居在一座山间旧庙里,这就是这首词中所说的“定惠院”。
初到黄州的苏东坡是寂寞的,他给友人李端叔的书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这正是《卜算子》写作时的真实困境。
由此,我们才明白词中的“幽人”与“孤鸿”,并非虚写,而是其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也正是从“幽人”与“孤鸿”的形象中,我们读懂了苏东坡内心的寂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是写夜深人静的寂寞,这是其一。“缺月”与“漏断”,交代了寂寞的时间。“疏桐”二字,与后面的“寒枝”相对,表达了词人高洁傲岸的人生志向。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是写知交零落的寂寞,这是其二。你春风得意时,会发现周围全是朋友。你失意落魄时,会发现朋友都不见了。什么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苏东坡被贬黄州遇见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在定慧院的深夜,词人独自徘徊,多么像离群的孤雁。曾经的亲朋好友,早已“人事音书漫寂寥”。一个“独”字,一个“孤”字,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表露无疑。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写无人倾诉的寂寞,这是其三。词人这里的“回头”,不仅仅是看“幽人”的寂寞,“孤鸿”的寂寞,更是“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寂寞。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寂寞了却无人可去倾诉。这里的“恨”字,正是由无数寂寞累积而成的,是寂寞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写无枝可栖的寂寞,这是其四。为什么这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呢?因为首句的“梧桐”。“梧桐”,象征高洁美好的品格。《诗经·大雅·卷阿》里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庄子曾说,凤凰非梧桐不栖。孟子也说,不是每个人都能长成一棵梧桐树。可见,梧桐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很高贵的存在。而词人笔下的“孤鸿”虽然很落魄,很寂寞,却始终不愿降低要求,非梧桐不栖,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
在苏东坡的世界里,没有颓废潦草的人生,只有孤傲高洁的灵魂。苏东坡在定慧院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即困境中的美学,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是“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从容,亦是“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通达……
从此,一篇篇精美绝伦的佳作《赤壁赋》、《定风波》、《寒食帖》在这里诞生……

苏东坡也在寂寞中,成功“突围”,变成了一个“拣尽寒枝不肯栖”“失意而不失其志”的高贵灵魂。
【关于我本人将对微博用户“灵素家的猫”进行单位投诉、报警、民事诉讼的公开声明】
鉴于网民灵素家的猫和疑似澳州居民德渔合伙,提供错误信息对我进行误导,导致我对葫芦岛警察和警嫂进行了错误举报,对于当事人造成很大伤害,我虽然已经公开道歉,但仍无法弥补自己的过失。而我本人在过程中,也因为此事遭受剧烈网暴,对我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德渔和灵素家的猫疑似捏造事实诽谤民警,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将使用自己的合法权利,追究德渔和灵素家的猫对我进行误导的行为,鉴于灵素家的猫非常有可能被德渔安排出国,以及注销帐号,我将采取以下三种措施进行维权:
1、单位投诉。

2月14日我将拨打灵素家的猫所在单位,向人事部门和纪委进行灵素家的猫身份核实和投诉,将索取邮箱提供相关证据。我没有对灵素家的猫进行过任何非法人肉,所获取的她本人资料,均出自她本人公开发布的内容,及其他人公开发布的内容,我手里有获取资料的完整证据链。如果灵素家的猫认为我非法人肉她,可以报警,可以对我发起民事诉讼,我本人会向警察或在法庭上出示证据链,进行说明。
这个投诉,完全是受害者本人的正常维权行为,如果灵素家的猫本人、朋友或其他拥护者认为我的行为非法,请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
如果经核实,现实中的该公民并非微博用户灵素家的猫(微信名:扶摇),我不仅会公开道歉,而且也会担当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没有公开发布过任何有煽动性言论,号召他人对灵素家的猫进行线下举报。我对自己的个人行为负责,但不对任何我没有做过的事情负责。

任何围绕我个人投诉行为的网暴,我都会固定证据,必要时报警。如果我受到人身威胁,也会立刻报警。
2、报警。
由于灵素家的猫的行为已涉及公然侮辱民警、捏造事实诽谤民警和家属,其本人也亲自对大自然进行了举报(我都有证据),灵素家的猫也涉嫌其他不法事项,特别是涉嫌配合境外势力参与分裂国家的行为,假如灵素家的猫辞职,则其单位对其没有任何约束力,是以,我将向北京公安报警。
我有充足证据,绝非滥用警力。假如最后警方证明我是诬告,我将承担全部后果。
3、民事诉讼。
我将起诉微博平台微梦公司,提供德渔和灵素家的猫涉嫌犯罪的证据,索要其真实身份资料,用于民事诉讼。此路径完全合法。
考虑到我的每项措施在实施之后,都会有人大作文章,对我展开新一轮网暴,及通过卖惨、造谣等各种方式欺骗网民,混淆视听。我不遮不掩,光明磊落地发表本声明,不管是声明本身,还是过后的所有行动,均不涉及灵素家的猫个人隐私,后续进展,也不会在网络公布,对于所有相关攻击、谩骂,均不做回应,专注于线下解决问题。

但请注意,欢迎网民私信我提供灵素家的猫各种可疑行为和相关证据,特别是2021年5月8日,灵素家的猫疑似出现在开封,庭审当日开封确曾发生过非法聚集事件。事项重大,关乎国家安全,希望知情人告知。
我本人对灵素家的猫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主要是基于公民的社会责任,灵素家的猫本人最清楚做过些什么,如果真的涉嫌犯罪,建议及时向公安机关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附图是我和灵素家的猫部分聊天记录,本人对公布此聊天记录负法律责任。所有聊天记录均已固定证据。
父因献画杀身 子为报仇写出惊世淫书 被禁百年。
明朝嘉靖公元1559年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王忬向秘书长严嵩送礼,因为送了假货被砍头。
王忬父亲是任兵都右侍郎,就是国防部副部长或总参谋长这样的职位,王忬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但他没有躺在老爸的功劳簿上混吃等死,也没有危害相邻。头脑灵活的他努力学习,考取了进士,当了公务员。官做到明朝最高检查院检查长时,日本人经常袭扰浙江沿海,这些日本人实际就是雇佣兵,他们的金主是中国人,这些人是海盗。日本人矮矬,身体却十分强壮,非常勇敢,不怕死。满嘴乌拉乌拉的,像极今天的大猩猩金刚。野兽的身体加上中国海盗头目聪明的头脑,所向无敌,人民生灵涂炭。明朝震怒派出王忬,由于知人善任指挥得当,明军就在普陀大破倭寇。王忬有功官升几级到国防部副部长位置,级别高了接触更高层次的领导了。当时的文武大臣中能和皇帝说上话的就是当朝秘书长了。明朝不设立宰相的官位,设立内阁,就相当于领导的秘书,上传下达,参政议政。内阁首辅就相当于秘书长,这个人就是严嵩。

严嵩何许人也?今天看是明朝十大奸臣之首,家里被没收的财产相当明朝当时一年的GDP。贪点钱对朝廷也没什么大影响,到时一抄家,一没收就回来了。败坏朝纲,杀害夏言杨继盛等忠良,这罪可以遗臭万年。严嵩被开除公职后吃不上,穿不上,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是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的啊。杭州西子湖畔岳飞墓旁的“满江红”词一首,是严嵩在印礼部左侍郎时书写。 岳飞可是历朝公认的大忠臣。闻名全国的北京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牌匾就是严嵩的手迹,已成为稀世珍品。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也出于他手。人都有两面性。有才爱财,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王忬官做到父亲在世时的官职,还想再努力升迁一下,就去拜见这个当过皇帝老师又协助处理朝廷事务的严嵩,请他说点好话,有机会调动一下。王忬深知严嵩为人狡诈,上位前是进士第二名,也就是学习一般一般,全国考第三。有才!送什么见面礼呢?也是煞费苦心。他托人四处打听,打听到一人有件国宝,就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距离当时明朝400多年,妥妥的是古董当时皇家画院做完画,皇帝宋徽宗在卷首题签。它画的是当时人口137万的世界最大城市的开封市,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
王忬想:位高权重看惯金银财宝的严嵩一定喜欢。于是花了大价钱800两黄金在民间买下这个画,送给严,严自然知道画的价值,十分高兴。王忬暗喜,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公关。送马要送鞍,王忬确犯了致命的错误,画没有裱。严嵩找人裱画,虽然此画价值连城,但也不是谁都认识的,倒霉就倒霉在这个裱画匠是个大师,嘴还欠。他说严秘书长这个画是假的。
严要治罪于裱画匠。裱画匠一语道破,画中麻雀的那双上脚爪,它踏在两片瓦角上,真的是一片瓦角。
严嵩对王忬怀恨在心,结下梁子。收了假烟酒,当然不能声张,要找机会收拾收拾送礼的。同年蒙古军队进攻明朝,打到潘家口长城,滦河以西,遵化、迁安、蓟州、玉田告急,以俺答(蒙古)进犯潘家口为名,向嘉靖告状:身为军事领导的王忬领导不利导致战败,该当死罪。嘉靖是个爱乱杀人的国君,问都没问就同意了。王忬就这样被乱刀杀死。

王忬的2个儿子去京城接回了父亲的遗体。大儿子王世贞当时是官四品。其职掌一为按事分巡察兵备、学政、海防、清军、监军等;一为按地区分巡察、监视刑名按劾等。父亲兵败,他就辞官了,在家闲赋。他是个大才子,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
杀父之仇必报真男人,直接上门杀严嵩肯定不现实,当时严嵩大权独揽连见到都很难,别说对面抽刀了,王世贞苦思冥想想不出办法。有天一个友人告诉他听说严嵩看书有个习惯,舔手指翻页。
如果把毒物喷在书上,看一页舔口毒,杀父之仇何愁报不了!送什么书?严嵩是才子,一般书都看过,没看过的也不一定引起他的兴趣。
王世贞毕竟处在封建社会,他有一妻二妾,他深知男人的弱点。送美女让美女杀之?古今很少有成功的,还是送毒书更有效。
才子就是才子,王世贞决定自己写一部书,内容有毒:让男人看一眼就爱不释手。一本书看完书纸的毒药差不多也能把人毒死了。王世贞以400多年前北宋官宦西门庆家庭生活为题材,他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聚敛财富,荒淫好色,无恶不作。他抢夺寡妇财产,诱骗结义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间少女,谋杀姘妇的丈夫。加入男女之事奇技淫巧,非常吸引人。内容写好了,取什么名字呢?王世贞抬头看见一个镶金的花瓶,放着一支梅花,于是惊世骇俗的小说起了个诗意的名字—《金瓶梅》。

严嵩被毒死了吗?这个我不知道,只知道他活到87岁,在墓前惨死。《金瓶梅》我看过吗?没有,因为清朝开始封禁了。
963年,赵匡胤想任命符彦卿掌管禁军,遭到了赵普的强烈反对。赵匡胤说:“我素来对彦卿不错,他不会负我的,你不必多疑。”赵普毫不客气地反问:“那陛下又为什么负了周世宗呢?”
赵普这句话堪称大胆,但也确实没有说错。
想当年,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那是相当信赖,不仅把赵匡胤从普通武将提拔为禁军高级将领,临终之际,还把孤儿寡母托付给赵匡胤照顾。
但赵匡胤对周世宗做了什么呢?在周世宗尸骨未寒之际,赵匡胤便被手下黄袍加身,夺了侄儿柴宗训的江山,自立为帝。
所以赵普才会反问:难道周世宗对你不好吗?为什么你会负他呢?
这句话,意在提醒赵匡胤,你不是因为周世宗对你不好而背叛他,实在是人性使然。你如此,符彦卿也不会例外。

那么,符彦卿真的如赵普所言,有夺取宋氏江山的野心吗?
符彦卿,是五代时期的名将,出生于一个武将家庭。
据说,符彦卿13岁就能够骑射,25岁当了吉州刺史,一路以来,发展颇为顺畅。
符彦卿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三个女儿都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为罕见的。
符彦卿的大女儿宣懿符皇后,是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一任皇后。
二女儿宣慈符皇后,是在姐姐病逝后被柴荣立为皇后的。
三女儿宣德符皇后,则嫁给了赵光义,赵光义继位后被追册为皇后。
无论是在后周还是在宋朝,符彦卿都深受信赖,加上符彦卿本人行事稳健,几乎没有出过什么差错,也看不出有什么不臣之心。
而且这一年,符彦卿已经66岁,即便有雄心壮志,也早已随着年龄的老去,认了命。
所以赵普的担忧,在赵匡胤看来,是没有道理的。

但赵匡胤也知道,赵普反对符彦卿掌管禁军的根本原因不在符彦卿,而在符彦卿背后的那个人——赵光义。
赵光义是符彦卿的女婿,符彦卿虽然颇受赵匡胤的厚待,但谁能保证,他不会更向着自己的女婿呢?自己的女婿当皇帝,是不是对符氏家族的未来更有利呢?
赵普的担忧并不是信口雌黄,赵匡胤也深深明白,弟弟赵光义对自己皇权的威胁有多大。
由于赵光义担任了多年的开封府尹,几乎在赵匡胤身边布满了耳目。
到了后期,赵匡胤更是发现,赵光义的势力已经盘根错节,遍布于开封的各个角落。想要收拾赵光义的势力,十分艰难。
所以赵匡胤想到了把都城迁到洛阳的方式,对朝廷的人事任命来一个大洗牌。
但很可惜,赵匡胤的计划未能顺利实行。半年之后,随着赵匡胤的去世,赵光义也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宋太宗。

【晴朗文史阁】
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因,已经成为千古之谜。
由于兄终弟及太不符合古代皇位传承的规律,加上赵匡胤晚年也有防范赵光义的举动,很多人都认为赵匡胤是死于赵光义之手。
但我认为,赵匡胤倾力培养弟弟赵光义,是因为只有赵光义才能帮他守住大宋江山。
赵匡胤死前,宋朝还未完成大一统,需要年富力强的执政者来定国安邦。赵光义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赵匡胤登基后,先是封弟弟为殿前都虞侯,参与禁军管理,后又加封为宰相、开封府尹,最后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
而赵匡胤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提拔得非常慢,所以,尽管儿子早已成年多年,却没有任何与叔叔抗衡的资本。
如果这不是赵匡胤的刻意安排的话,显然说不过去。
当然这种推断也存在bug,那就是赵光义这位既得利益者,为什么不肯宽宏对待哥哥赵匡胤的家人呢?

赵匡胤的二皇子赵德昭,被赵光义怀疑和怒斥之后,选择自尽,享年28岁。
四皇子赵德芳,23岁那年,在睡觉时突然去世,死得不明不白。
赵匡胤的皇后宋皇后,虽然活了43岁,却一直被幽闭在深宫中,不见天日。
去世后,宋皇后的棺木在普济佛舍停放了3年,才用一个根本不够皇后规格的葬礼草草下葬。
做了既得利益者却没有表现出谦和仁义的风度,这也让赵光义的“兄终弟及”,总带有那么一丝丝阴谋论的味道。
如果赵光义对侄子和嫂子好一些,我想他的美誉度会比现在好得多,上位的理由也会更加名正言顺。
你怎么看?欢迎讨论。
#开封身边事# #开封头条# 河南开封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河南三本院校毕业,本科学历,工作3年,在开封某小学任代课教师。基本工资1700,寒暑假工资1700,公积金无,绩效无,年终奖无,工会福利无,班主任4000。暑假两个月只发一个月工资。全年下来,收入22700。这个收入,说句实在话,不够吃喝的。所以,必须考编或考公务员,这才是正道。否则,看不到未来啊!

(感谢网友投稿)
【包拯司马光两大御史缘何弹劾同一人?】
1067年9月26日,刚继位不久的宋神宗踌躇满志,打算调整自己的领导班子,改革财政困境,他任命理财专家张方平为副宰相,哪知调令刚一公布,时任御史中丞司马光就来面见皇帝,表示严重抗议此项任命。
司马光对皇帝说:“张方平为人奸邪,贪婪无度,这种人绝不能进入两府。”
神宗一头雾水,张方平是有名的理财专家,曾得到过宋仁宗、宋英宗两位皇帝的认可,此等人才怎能不用?
于是神宗问到:“你说他人品有问题,可有证据?”
司马光有一肚子话要说,可刚说几句就被皇帝打断了。
“每次有人事任命,你们总能说三道四,这可不是朝廷的好事。”神宗有些生气了。
司马光不以为然,怼道:“臣以为这恰恰是好事,陛下刚刚继位,如果您误用了不德之人,而台谏官没人敢于发声提醒,这才不是好事呢。”

神宗被怼的有些无奈,只能转移话题聊点别的。
那我们要问了,张方平人品真的有问题吗?
其实,早在宋仁宗时期,张方平就因为人品问题被弹劾过,弹劾他的还是大名鼎鼎的御史中丞包拯。
包拯说:“开封城里有一富户名叫刘保衡,开了一家酒厂,但是欠了官府一百多万贯的酒曲钱,为了还债只能变卖旗下的一家客栈,而买下这家客栈的居然是我们的财政部长张方平,这是明显的借用职务之便,巧取豪夺,借机敛财,这样的人怎么配身处高位呢?”
张方平自然要为自己辩解,他认为那是自己家人的购买行为,而且购买程序正当合法,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包拯毕竟是包拯,他盯上的人很难有跑得掉的,张方平果然因此丢掉了三司使的职位,而且一直没有机会进入两府的行列。
此次宋神宗打算启用他,司马光及时站出来旧事重提,还抬出了包拯的名号,这让宋神宗很难办,事情到最后因为张方平回家丁忧,这个副宰相也果然没有当上。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北宋当时的政治生态,在包拯司马光以及欧阳修这些谏官看来,不管你有没有才华,道德始终具有“一票否决权”,不管事情大小,只要抓住了你的道德瑕疵,你的仕途就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