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蒋经国查办孔家的扬子公司,孔令侃威胁说:“你不要逼人太甚,狗急了也要跳墙!逼急了,我把事情都抖出来。”
这年的8月20日,蒋经国抵达上海,他不是一个人来,随行的还有3000人的行动大队。刚到上海的蒋经国,信心十足,自认为定会扭转上海的经济。
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特设经济管制委员会,下设上海、天津、广州三个督导区,由张励生负责华北、宋子文负责华南、俞鸿钧负责华中,而俞鸿钧只是名义上的督导员,蒋经国虽担任他的副手,但实际却全权负责这次上海地区经济改革的实施。
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老百姓真是太善良了,如果有朝一日我有能力的话,一定要为他们多做些事情”。
1945年,国民政府法币的发行量,已从1937年的16.4亿元增达10319亿元,近630倍,而此期间的物价平均水平上涨超过2000倍。而1945年之后,则更为疯狂。
为了得到美国的支持,国民政府先后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款是国民党为获得美方的支持,而让美国在国统区获得了非常大的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并占据了市场。1946年美货在天津的进口货物中占70%,天津市场上59.16%的货物是美货。
这些经济特权使得美货在国统区有巨大的优势,以上海为例,美国灯泡在上海售价极低,竟然只有国货成本的一半,如此差异之下,这使得国民政府对外贸易巨额入超,民族工商业遭到严重打击。
当时,上海女工的月工资是5万法币,木匠为18万,而上海高校教授的工资只有5.2万至7.8万。
又比如1947年4月,天津一个底层政府公务员月收入是5万法币,这笔钱仅能支付他的伙食费和其他生活杂费,还不包括房租。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费开支远超财政收入,据1947年统计全年支出100万亿元,收入仅30亿万元,军费开支至少占了80%。
庞大的军费严重恶化了经济,国统区的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也就是为何,蒋经国到上海如此急切行动的原因。
蒋经国的行动大刀阔斧,到上海后首先便扣押了荣鸿元(上海申新纺织公司总经理)和杜维屏(杜月笙之子)等“老虎”,一些私套外汇窝藏资金、囤积居奇的商人,砍头的砍头,坐牢的坐牢,这些铁腕手段使得上海的物价“稳定”下来。
蒋经国也信心大增,誓要乘胜追击,但事实证明,他高兴得太早了。
9月底,蒋经国召集上海工商业代表开会,与会的杜月笙讲话说:“犬子维屏违法乱纪,是我管教不严,无论蒋先生怎样惩办他,是他咎由自取。不过,我有一个请求,也是今天到会各位的一致要求,就是请蒋先生派人到扬子公司查一查。”
杜月笙这一招非常锋利,合情合理,可谓无懈可击、命中要害,这“扬子公司”的董事长是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宋美龄对自己这个外甥视如己出,孔、宋两家千丝万缕,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蒋经国是个明白人,他如果要查“扬子公司”,那等同于和“自己人”开火。
蒋经国决心对上海滩这个最大的“老虎”动手,他下令搜查了扬子公司上海总部并查封该公司的所有仓库,但未对孔令侃本人下手。据说孔令侃曾致函蒋经国交涉,说明扬子公司营业额不大,并于事发当晚赶去了南京见宋美龄。
宋美龄当即飞赴上海,把两人约到一起进行调解,结果两人大吵,据说孔令侃放了狠话:“你不要逼人太甚,狗急了也要跳墙!假如你要搞我的扬子公司,我就把一切都掀出来,向新闻界公布我们两家包括宋家在美国的财产。”
宋美龄听后气得浑身发抖,急忙打电话给正在北平主持军事会议的蒋介石,要蒋介石连夜南下处理家事。
蒋经国后来说到:“本星期的工作环境,是工作以来最困难的一段,四处造成的空气,确实可怕。”
蒋介石到上海后的第二天,上海警察局宣布“扬子公司所查封的物资均已向社会局登记”,而报道此案的两份报纸被停刊。
蒋经国的亲信贾亦斌问道:“孔令侃案办不办?”
蒋经国装作没有听见,不回答。
贾亦斌再问:“孔令侃案你准备办不办?”蒋经国还是不说话。
过了几天,贾亦斌再次对蒋经国提出:“你对孔令侃一案究竟办不办?如果不办,那岂不真像报纸上所说‘只拍苍蝇,不打老虎’了吗?”
蒋经国本来情绪就不好,吼道:“孔令侃又没犯法,你叫我怎么办?”
贾亦斌也反驳说:“孔令侃没有犯法,谁犯法。你这个话不仅骗不了上海人民,首先就骗不了我。”
在蒋介石的介入下,扬子公司一案办不下去了,蒋经国犹如被扼住咽喉,其他事情也无法推动,他后来写道:“扬子公司的案子,未能彻底处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严办,引起外界的误会,同时自从此事发生之后,所以的工作,都不能如意的推动了,抵抗的力量亦甚大。”
蒋经国前期用心部署的“八一九限价防线”彻底崩溃,经济改革和打虎行动彻底失败。
11月6日,蒋经国正式辞去督导员职务,据说他那些日子几乎天天喝酒,大醉后狂哭狂笑,一边喝酒一边烧文件,还烧掉印好的“请柬”,贾亦斌问他,他答道:“都结束了,完蛋了,还请什么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