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个知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你们知道嘛
谈到知府的收入问题,最有名的说法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知府一年就有三万三千三百两,刨去零头不算,至少也要有三万两进账,而且还是纯收入。
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咱们就以乾隆时期的淮安府知府陶艺为例。
来算一算明细账,为什么要选陶艺呢?也很简单。
因为他是一个清官,在淮安府知府任上给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符合这句话当中的亲之福。
这个基本条件。
陶艺是举人出身,从知县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官至布政使。
乾隆三十八年,陶奕从直隶平定州知州升任为淮安知府。
按照官场惯例,新官上任先要到督抚衙门报道,拿到上任的证明,然后还要到布政使暗查,使衙门拜见上司。
这个过程虽然都是形式,但中间却少不了要孝敬。
淮安府这个地方比较特殊,顶头上司除了有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以外,还有常驻淮安的漕运总督。尽管漕运总督是专职总督,不涉及地方行政,但是毕竟官品高啊。
所以少不了也要孝敬。
这个陶艺还没有拿到淮安知府的官印,就要先孝敬两江总督八百两。
江苏巡抚漕运总督各六百两,布政使四百两。
暗差是三百两。
这还不包括各种轮班儿以及请客吃饭的开销。
光是这一笔开支就有两千七百两。
陶艺到任以后。
按照惯例,他也要接受下属的孝敬。
淮安府下属山阳县、清河县、盐城县、阜宁县、安东县、桃源县六县。
六个知县每人孝敬三百两,共计一千八百两。
这一来一去,陶艺还要自掏腰包九百两。
这个数字不算多,基本还在承受的范围之内。
此外,清代官场上还有三节两寿的规定。
也就是端午、中秋、年节以及上司和夫人生日。
这些礼金也有具体数字。
两位总督各六百两,巡抚五百两。
步骤是四百两,暗查是三百两,三节两寿,加起来则共计一万两千两。
当然,淮安府比较富裕。
如果是一些偏远的府,那也至少要八千两。
这么一算下来,陶艺在淮安知府任上每年的各种孝敬就有一万六千两。
外加第一次拜会上司,那就是一万七千八百两。
然而这肯定不是所有的支出项目。
还会有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上次检查工作,京城官员回乡探亲等等。
大致算一下吧。
一年下来没有两万两肯定是不够的。
这还只是送礼的支出,用于公务的开支,同样也不能少。
清代各衙门都要聘请师爷。
根据政务的繁简程度,失业的人数也不一样,但是钱粮、刑民、书旗、账房这四个事业。
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钱粮邢民事业薪水最高,每年三百到五百两不等。
说起账房略低,三百到两百两不等。
四个加起来怎么也要一千五百两。
同样的,作为知府。
下属的六个支线,每年都要孝敬他。三节两寿的固定标准是两百两。
共计六千两。
外加见面礼一千八百两。
合计七千八百两。所以陶艺送出去的是两万一千五百两。
而收入只有。
七千八百两。
这中间差了有一万三千七百两。
那么窟窿如此大,该怎么补呢?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收赋税,从百姓们身上来榨取。
淮安府共有土地一万七千零三十五公顷。
在正税以外,每亩土地则要额外多收一分至三分的银子。
陶艺是个清官,口碑很好,就算他多收一分吧。
那么就能多收大概一万七千两。
刚好补上窟窿。
还能剩下三千多两。
再加上支付一年微薄的俸禄一百零五两。
估计也只能够上日常开销了。
所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只有少数官员才能做到这些地方官员拼命榨取的这些钱。
最终还是流向了上层,全部汇集到各省督抚。
和京城大员的口袋中了。#423头条知识节#@一个讲故事的老醋坛#历史有知识#
公元588年,定州街头热闹非凡,定州总管窦毅正为自己的爱女选女婿,约定谁能一箭射中屏风上两只孔雀眼睛,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前后十多人未能射中,这时,一个年轻人站出来说:“让我试试!”
来人是唐国公李渊,二十来岁,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两眼间透着一股英气。只见他动作熟练地拉满弓、瞄准,放箭,只听嗖嗖两声,箭羽分别射中孔雀的一目。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为这个幸运的小伙抱得美人归而喝彩。
为何窦毅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为女儿选择老公呢?这要从窦氏的传奇经历讲起。
窦氏的母亲是北周开创者宇文泰的女儿襄阳公主,据史书记载,窦氏刚出生时就已长发及颈,三岁时更是发长及地,令人啧啧称奇。她从小聪明伶俐,熟读《女诫》、《烈女》等书,能够过目不忘。
所以,窦毅的舅舅,也就是当时北周武帝宇文邕对她非常疼爱,从小将她养在宫中,并且不离左右。
更让人惊讶的是,窦氏小小年纪就对政治有极强的敏感度和独特的见解。有一回,北周与突厥和亲,周武帝娶回了突厥的公主,却对她不理不睬,甚至言语上表露出嫌弃。
当时,年仅六岁的窦氏看到这一幕,便劝舅舅说:“如今国家尚未稳定,突厥还很强大,舅舅一定要善待突厥来的皇后,以天下苍生为念,如此则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宇文邕听了深为叹服,没想到一个六岁的小姑娘居然有如此见识,不由对窦毅说道:“此女才貌不凡,不可妄许他人。”
窦氏不光有颇高的政治智慧,还有胆有识,杨坚代周建隋时,窦氏愤愤不平地哭道:“恨我不是男子,不能振救舅舅一家于危亡之中。”
窦毅听了吓得面色苍白,连忙用双手捂住她的嘴巴说:“休得胡言乱语,小心传出去灭了我们全族。”但后来的确是窦氏的丈夫和儿子夺得了杨家的江山,算是为舅舅一家报得大仇。
由于这个女儿非同一般,窦毅听从宇文邕的话,不肯将她轻易嫁人。于是,窦毅想出了一个“雀屏中选”的办法,这便有了前文开头的一幕。
窦毅见这个射中孔雀眼睛的小伙子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生得一表人才,不禁喜上眉梢,随后又得知他是前朝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孙子,便当即拍板将女儿许配给了李渊。
婚后李渊和窦氏夫妻恩爱,夫唱妇随。窦氏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书法功夫也十分了得,她模仿李渊的笔迹,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因此她经常帮丈夫处理公务,外人很难辨认公文出自谁的手迹。
窦氏虽然身份高贵,却一直保持贤良淑德的本色,自从嫁给李渊后,对长辈十分恭顺。李渊早年丧父,母亲独孤氏承担起全部家务,因操劳过度落下了一身的病痛。窦氏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经常衣不解带,日夜陪伴,这让独孤氏和李渊十分感动。
窦氏对丈夫李渊关怀备至,帮他渡过了不少难关。据史书记载,“高祖李渊“高颜面皱”,长相奇特,因此隋炀帝嘲笑他是“阿面婆”,意思是说他长得像老太婆。
李渊名门出身,何尝受过这等羞辱,但也不敢向炀帝发火,只好回家唉声叹气。窦氏问明缘由后笑着劝道:“这是好事啊,夫君何必悲伤呢?”
见李渊一脸疑惑,窦氏接着解释说:“你的封号是‘唐’,‘唐’者‘堂’也,阿婆即是堂主,那你就是唐国之主了。”
这个解释尽管有些牵强附会,但给陷入困境的李渊以莫大的信心,李渊之所以后来起兵反隋创建唐朝,跟他的夫人不断地鼓励分不开。
在隋末乱世,李渊之所以一次次逢凶化吉,窦氏这个贤内助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一回,李渊得了几匹骏马,整天把玩,爱不释手。
窦氏见状便劝他说:“当今皇上也喜欢良马猎鹰,现在正四方征求,你何不将这几匹马进献给皇上。要是不献,留着也是个祸害。”
李渊因为舍不得,没有听从窦氏的话,不久果然受到炀帝的责难。在后来的日子里,李渊一直后悔没有听从窦氏之言,让自己落入险境,叹息着对子女说道:“我要听从你们母亲的话,何至于落到这样的地步。”
后来,窦氏不幸身染疾病,死于涿郡,年仅四十五岁,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窦氏与李渊一共生下四子一女,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女儿则是平阳公主。
窦氏早年就偏爱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和母亲感情颇深,后来他曾对臣下感言道:“朕今生所后悔之事,就是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很显然,窦氏就是李渊背后的那个贤内助。她辅助丈夫跨过了一道道艰难险阻,还养育了几个优秀的儿子,他们一起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在大唐的功劳薄上,窦氏在上面留下了浓沫重彩的一笔。
李渊称帝后,有感窦氏的功德和贤惠,追封她为太穆皇后,史称“太穆窦皇后”。李渊后来虽拥有三宫六院,因怀念窦氏,从此再也没立过皇后。
参考资料:《旧唐书》等
疫情防控小知识(二)
1、公务来访如何做。公务来访人员须佩戴口罩,进入办公楼前首先进行体温检测,并介绍有无与疫情重灾区的接触史和发热、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无上述情况,且体温在37.2°正常条件下,方可入楼公干。
2、传阅文件如何做。传递纸质文件前后均需洗手,传阅文件时佩戴口罩。
3、电话消毒如何做。建议座机电话每日75%酒精擦拭两次,如果使用频繁可增加至四次。
资料来源:定州市审计局
小张和小李是一起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各自中专毕业后,小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小张做着各种小买卖,刚就业时他们经常一起相聚喝酒吹牛,那帅小李经常安慰小张的各种不如意,小张时常羡慕小李的旱涝保收,大概二十年后的今天,变成老张的小张已经成了商贸公司的张总,生意虽然不是很大,但每年有着上百万的生意收成,变成李主任的小李只不过是从自行车换成电动车,他俩已经多年不在一起喝酒吹牛了。
张总对儿子小小张说,大学毕业后你就去考公务员,那钱挣的到月底肯定发工资,千万别再干这做买卖行当了,太费心了!李主任对小小李说,大学毕业后就应该自己创业,开始钱少,到五十左右就像你张叔了,挣多挣少事业大小是自己的,不像你老爸,一生只够吃穿,紧紧巴巴的,什么高级烟高级酒见都没见过。
这两位都是我们身边的朋友,但是我却不敢确认老张老李谁更成功。#石家庄身边事# #石家庄爆料# #石家庄资讯# #定州# #河北#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