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书是个宝藏,做着做着明白了这书的价值意义。比如:接待群众,给群众倒杯水/给群众倒一杯温水。感情色彩不同,得分也不同。” C考生说。
申论规范用词练习
非理性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爱的艺术》
#抄书# #挑战抄书100天# #公考# #申论# 申面素材打卡第51天。[奋斗][奋斗][奋斗]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行测:言语理解词义侧重、感情色彩、语义轻重部分练得还可以,继续加油!今晚早些休息,明天继续努力!申论同样需要推进!#公务员考试#
用四年一次的世界杯+一代足球人+全国球迷的感情+天价纳税人的钱,只为去成全一个人?!这是什么神逻辑?还一副语重心长很有道理的样子,呵呵。现在“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思想盛行也为日后失败腾出了充分地甩锅空间。另外,(李铁)勤奋爱学习就等于学习能力强吗?我从小一直勤奋爱学习,本科而且直到现在也没有考到北大,为什么?第一场出现的问题及其球员在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依然出现,拿一国去押一天分迄今还存疑之人,继续赌下去?你的这番话让我看到了所谓学习的无限力量!中国的足球环境里面不应该只充斥着人情与利益,还需要讲求科学的精神吧。
2021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申论范文:个人幸福是根 民族复兴为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其实,回首古今,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有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传统,一方面,家庭是亿万个个体的集合,另一方面,亿万个家庭构成今天的中国。家庭幸福就是日益强盛的中国的鲜明投影。因此,家庭幸福就是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复兴的根本。
以家庭团圆梦成就国家安康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无数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诉说儿女离家时父母不得不送子女离开,只好将情感寄托于物件的万般无奈,其实,家庭幸福很简单,“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就是对家庭幸福最真实的写照,然而现实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为了生活离开父母,父母与子女团圆的小家梦想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节假日成为一家人围炉夜话的唯一机会,春节、中秋等一系列的节日,不仅是家庭团圆的契机,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家人团聚是家庭梦想,更是国家幸福安康的缩影。由此可见,唯有促进家人团聚,实现家庭团圆梦,才能成就中国安康梦。
以家庭鹭港梦促进国家幸福梦。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鹭港对于家族复兴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反观现实,父母与子女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吵,夫妻之间常因彼此的信任问题大动干戈,邻里之间更是常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互相记恨,之所以这样,本质在于彼此干涉太多,没有给对方足够的自我空间,“刺猬效应”告诉我们当彼此靠得过近往往容易互相伤害,唯有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才能让在对方心里留下最美的记忆,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此,夫妻之间、邻里之间也应当如此,彼此留下自由的空间才能创造更加舒适、鹭港的环境,家庭的鹭港,也才能实现国家的幸福。
以家庭健康梦助力国家强盛梦。“大病一场,小康泡汤”是对当下千千万万个因病致贫家庭的真实描写,据调查表明,我国因病致贫的人数还在不断激增,假设中国持续因病致贫的现象不遏制的话,小则家庭小康梦将成为泡影,大则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人经过几十年奋斗迎来的小康社会也将面临“小康不康”的局面;而假如在不久的未来,家庭健康能通过有效途径得以保障,那么那些因看不起病而一筹莫展的家庭将迎来他们的春天,而国家也会因为这亿万个家庭健康梦的实现而走向更加强盛的未来。目前,我国通过实施医保政策,使部分因健康问题而烦恼的家庭慢慢恢复元气,在未来,这样的惠及民生的政策也应该得到更加有力的推广,我们无法埋怨天灾人祸,但好政策的实施却可以将类似疾病的天灾人祸对人的伤害降到最低。由此可见,国家好政策的实施可以助力每一个家庭幸福感的提升,而每个家庭也会因为健康梦的实现助力国家更长远的发展。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美好而幸福的家庭可以产生激人奋进的力量,更可以增添社会的鹭港氛围,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唯有小家之福与大国之爱相互融通,才能成就大国壮丽篇章!
#公务员考试# 申论热点:近年来,老年人被诈骗的事件经常发生,各种花样套路总是让人防不胜防。包括诱导老年人卖房,购买“三无”保健品等。这些诈骗都有一些共性,一般会以免费送福利等方式,给些甜头,打出感情牌,骗取老年人信任,之后实施诈骗。
为啥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有啥解决措施?
答案⬇️防骗相关的都可以用!
看到禹这篇时,我是非常专注的。我很好奇,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明明尧舜都执行得好好的,咋到了禹手里,就变味了。
禹这个人和前两任有啥区别?或者说有啥苗头?这本书的语言文字真的很不“近人情”,太翻译腔了,一点也没啥感情或是亲近的感觉,干干巴巴的,但我还是发现了有趣的东西。
皋陶在论述治理之道,一顿排比对仗输出像现场口答申论。禹的回答很有意思,他对皋陶的反应是,如果皋陶说得是实话,那他说得治理之道就有效。
我看了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攻击性且不友好的回应。皋陶说得算得上是很得体的场面话了,能做到这些,还真有效,也就是说,皋陶说得没问题,要是出问题了,就是没执行好。
但是禹的反应表明,他骨子里不太认同皋陶说的,根本没当回事,还故意说了句,要是没效果,就说明是皋陶在说谎话,把责任全推给皋陶了,完全不提自己作为执行者的责任,他就根本没想过!竟然连背锅都都提前找到了——皋陶——是他提出的治理之道, 出了问题找他,别找执行者们。
这招提前撇干净责任的方式真的好坑人,完全是给皋陶挖坑,皋陶简直是无妄之灾。自己好好提对策,却被人惦记上背黑锅了。
皋陶也是反应的快,大家也可以学着,皋陶赶紧为自己喊冤不挨这些脏东西,皋陶回应——我才疏学浅,只是处于好心提提建议,别当真,别害我
多少男人离婚时在民政局哭?
离婚2年零24天了。
跟前夫是大学同学,大一就在一起,大学毕业以后异地了3年,他在他家乡读研,我在我的家乡读研。至于为什么没有考同一所学校的研究生,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研究生选了不同的专业,他那所学校的我那个专业并没有我那所学校的好(有点绕hhhh~),我又是一个学业至上的孩子(大学四年成绩一直是年纪前五,每年都是一等奖学金,当了3年学生会干部,标准的学霸)。异地3年期间我和他每个月保持见一面的频率,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他父母到我家来见了我父母,表示说希望我毕业可以嫁过去。我们家同意了,条件是希望给我在那边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后来他父母给我找了个面试的机会,然后我就面上了那家公司,再然后毕了业我就嫁过去了。7月份毕业,我跟他9月领的结婚证,第二年5月办的酒席。然后婚姻维持了4年多。
离婚其实挺突然的,起码当时在我看来是真的很突然。
我跟前夫的感情一直很好,起码在我看来是那样。我们早上一起上班,他先顺路送我去单位然后他再去,晚上我就等他来接我回家。我们跟他父母住的很近,一个小区前后栋,所以我们不开火,每天都去他父母那边吃饭,4个人相处的很融洽。他父母一直都比较喜欢我,他爸爸每个月会偷偷给我转钱,因为那时候刚参加工作我和他工资都不是很高,每个月要养车,还有一些朋友的应酬,他爸爸是某公司高管,收入很高。他妈妈那时候经常给我买燕窝之类的补品,隔三差五就炖给我喝,还会给我买护肤品。我跟前夫的工作都不是很忙,不需要加班,所以空闲时间我们就是看看电影或者跟三五好友聚一聚,要么就是逛街。那时候他一直说不想那么早生小孩,我也同意了,至于什么时候生,也没有刻意去计划。总之在所有人眼中,我跟他是神仙眷侣,什么压力都没有,每天出双入对非常甜蜜。
那个时候我是真的一心一意对他,我的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恋爱6年,结婚4年。十年青春。
从什么时候开始悄悄的变了呢,应该是从2018年下半年。具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每天回家就开始看书了。他的工作不需要看什么书,也没有什么考试,但是他就不知为何,突然有一天开始每天晚上抱着一本公务员的申论的书,开始看书了。其实看书没有什么不好的,多学习是一件好事。但是他看书,就意味着他不跟我聊天了,不跟我看剧了,不跟我刷抖音了。我想找他分享一些有趣的东西,但是他都好像兴趣不高。慢慢的我也就没有什么兴致了。
18年的国庆,我和他去了香港旅游。我和他结婚的那几年,每年都会出去旅游一两次。香港我们去过很多次了,那一次我们就专门去香港的那些离岛和海边小村子。在石澳的时候,我记得他一直坐在一块大礁石上面发呆。以前我们去海边玩,他总是很兴奋的下水玩,但是那一次他没有,他就一直坐在那里望着远处发呆。我问他在想啥,他说没想啥。然后我也没多想。
旅游回来过了一两周,有一天我们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吵。其实那些年大大小小的争吵也时有发生,两口子哪有不吵架的。都是些小事情,其实每次都吵一下就过了。我脾气比较急,他是慢性子,所以我找他吵的时候比较多,他哄我的时候也多些。差不多十年都是这样过的吧,吵完我也会哼唧哼唧的撒撒娇,也就过了。但是那次争吵的第二天,他把我送到公司以后没过多久,突然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我们离婚吧。我一下蒙了,那种感觉就像突然有人在头上给了我一闷棍。然后下一秒我就浑身冒冷汗,一直发抖。10月的南方并不冷,我一直在发抖。收到微信我立刻跑出办公室给他打电话,他把我电话挂了。微信语音,视频,全挂了。然后他说,有什么事情微信聊吧。
微信聊,微信怎么聊的清楚呢?我的手一直抖,字都不会打了。写了删,删了写,一句“为什么”我写了十分钟都没写完。呵呵,为什么,又能是为什么呢?无非等来一句“我想了很久,我们性格不合适,算了吧”。我留着眼泪,一直追问,为什么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成了这样?他说了一些有的没的,其实我后来才明白,不是他突然不爱了,只是突然才告诉我而已。这场分别他早已在心里策划了很久很久。没有什么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骆驼早就死了,只是我最后一刻才知道而已。
从那天起,他就没有回家住过了。那天晚上,他回来了一下,收拾了他的衣服,他说想搬出去静一静。我没有阻拦他,以我的性格也绝不会拦。你说要静静,那你就去吧,我希望你静静的想想,能明白我们一路走过十年不容易,能够回来找我。然后他就搬出去了。#情感# #情感事务所# #情感美文# #情感生活# #情感PK台#
1061年,宋仁宗特旨的科举开考,血气方刚的苏辙,在殿试中,痛斥仁宗皇帝“不思边患”,更是捡出皇帝的私生活严加批判。试卷上交后,覆考官司马光认为其爱君忧国,应列为优等;阅卷官胡宿等人则认为对皇帝大不敬,应抛弃黜落……
几位考官一时争执不下,于是,这份前所未有的试卷,只得上交仁宗本人“圣裁”,一场史无前例的科举风波就此拉开了帷幕。
那么,宋仁宗是如何处置这个冲撞犯上的苏辙的呢?其实,要理解宋仁宗的“圣心”,还得从苏辙这个人和这次特殊的考试说起。
三苏当中,苏辙远没有他哥哥苏轼(苏东坡)名气大,但其文采、能力并不逊于其兄,要不然,也不会兄弟二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正如苏轼所言,“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苏东坡的意思就是,弟弟因为文辞不像自己那样华丽,所以声名不显,而不是不如自己。
当然,更为客观的原因,当时益州知州张方平说得很清楚:“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也就是说,兄弟二人性格差异造成的,哥哥苏东坡聪明跳脱,而弟弟苏辙则是谨慎持重之人。
用现代的话讲,苏辙不善于表露感情,但考虑问题周到而不乏主见。
1057年,苏辙跟随父兄,从蜀地来到京城。18岁的苏辙和哥哥一起,同榜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
在宋朝时期,除了常规的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外,还有一种叫“制科”的选材考试。
也就是由皇帝临时下旨的一个特设科目,用于选取“非常之才”,这种考试和常规科举不一样,只考策问:也就是专门针对考题所问的经义或政事陈述意见与对策,有点像今天的问答题和申论。
苏辙报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当他拿到试卷一看,直言极谏不就是应该无所顾忌地指陈朝廷得失的吗?
虽然苏辙性格谨慎持重,但毕竟年轻啊,于是,苏辙凭着一股方刚血气,剑走偏锋,在策论中,对当时极为敏感的“边患”和“女宠”问题大加批判。
矛头直指当时至高无上的仁宗皇帝赵祯,苏辙在试卷中写道:皇上20年来,毫无忧患之心,真出事了,你一定会害怕得瑟瑟发抖吧……痛斥“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
紧接着,苏辙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宫中贵姬,至以千数”,简直就是“好色于内而不害外事”,再这样下去,“民心不归也”!
其实,苏辙这样说,主要是指北宋当时与辽和西夏结好,仁宗处于无所事事状态。苏辙拿这事开刀,算是与直言极谏相吻合。
但是,就中国历代君主私生活来说,宋仁宗的嫔妃数量其实至多“中等水平”,后宫佳丽如云,也主要是因为仁宗一连生了11个公主,想要个龙子的心切啊!
苏辙从这方面展开“直言极谏”,本身恐怕也有“讪君卖直”一鸣惊人之嫌。
但不管如何,苏辙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答卷,就这么酣畅淋漓的就这么完成了。
想说的都说了,考不考得上不重要,苏辙做好了“必见黜”的心理准备,将试卷交了上去。
苏辙交完卷,潇洒地交游唱和去了,可这火力十足的文章,把一众考官难住了:
覆考官司马光一看,苏辙的文章,鞭辟入里,拳拳爱君忧国之心跃然纸上,当即主张列三等(事实上的最高等,一二等从未授予)。
另一主持财政的大臣蔡襄也参与阅卷,见此雄文,大呼此子切中帝弊,简直说了自己想说又不敢说的话,更是惭愧的承认“吾愧之而不敢怨”。
不过,范镇、胡宿等其他阅卷考官则认为苏辙太无礼,说边患已是敏感,再拿皇帝的私生活说事,不仅文不对题,更是对皇帝大不敬,其心可诛,坚决主张黜落。
就连制浩王安石认为苏辙抬高宰相攻击皇帝,不可任用,拒绝替苏辙撰写任命。
就这样,为了是否录用苏辙,嘉佑年间朝堂上的高官们吵翻了天,双方各执己见,互不让步,最后,诸考官只好将争议上交仁宗本人“圣裁”。
宋仁宗拿到这份试卷也为难了:录用吧,一旦开启了先河,后面的士子们,不得把老赵家的所有隐私挖出来骂上一通,以博得名声?
不录吧,自己出的题,要求考生“极言直谏”,出尔反尔,人君岂能有戏言?
左右为难之下,宋仁宗最后一咬牙,说到:“以直言召人,而又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
意思是本来就是要人家“极言直谏”,人家真“极言直谏”了,又抛弃黜落,天下之人将如何说我这个皇帝呢?
最终,苏辙被列入四等录取,授商州军事推官。
为官后的苏辙,依然刚直耿介,但也因此,仕途多舛,曾官至尚书,也曾多次被贬谪,无论境遇如何,他一直保持着儒家安邦治国为己任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并留下了汪洋淡泊,一唱三叹的《栾城集》和众多著作,为后人所敬仰。
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就连今人也赞之曰: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后记:苏辙科举风波,以仁宗的宽容而平息,赵祯死后,定谥号为“仁”,便是对他宽慈仁和的认可。
无怪乎,司马光、欧阳修、黄庭坚等绝大多数宋朝名士,都对宋仁宗由衷赞美。
直到南宋,“仁宗时代”仍然是陆游、朱熹等士大夫所追缅向往的时代。
疫情三年,国内、国外多数活动以“线上”为主,真是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今天,疫情防控解码,应该和“线上xx”说拜拜了。
浙江商团刚从日本、欧洲市场招商飞回,大家三年未出国门,心里憋的真难受。记者采访时,他们共同说的一句心里话是:“线上磨半年,不如线下见一面。”放开,让人们的心活了,想做什么事心里踏实了。
“线上”是被逼出来的时代产物,是万般无奈、临时应急的唯一办法。过去有,是电视电话会议,遇大事、要事、急事时用一下,平时很少使用。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的效果真是没有办法比。是天壤之别。
但这几年,把“线上××”用得过多过滥,完全变了味。
一是不论事大事小、事急事缓,三天两头召开各种形式的视频会议,甚至一下子开到乡政府。效果如何?是否起到作用,不要问,人人心知肚明。
二是明知是走过场,不会有多大收获,还要开个网上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产品能卖出去多少,有多少订单,全是一堆数字,本质是对上对上都能有个交待。
三是不管招来招不来商,吸引来吸引不来企业,一年一度的网上招商大会要举办,论坛要开坛。半天、最多一天时间,所有形式全部到位,合作协议、合作意向统统签了。有多少真金白银,有多少能落地,数字都在招商局的手里攥着,你要什么给你什么。
四是不问管用不管用、有没有效果,视频培训会一个接一个。个别部门,把一年的培训任务下得满满的,还要求层层进行,纳入考核。于是各类网上培训班,你方唱罢他登台。视频培训会,说实话,上上下下在搞应付,基层干部更是反感,说什么,讲课的不在状态,听课的根本没有状态。
五是学懂学不懂、学会没学会,要求来个线上教学,否则教学任务完不了,学生娃娃毕业不了,参加不了高考、中考。更可笑的是幼儿园娃娃们,也在搞线上教学。这三年,老师快挣死了,学生们快困死了,快愁死了。
该结束的已经结束,快快换个新方式。线上的形式主义之风该全部刹住,别浪费他人时间,别浪费公共资源,别浪费你我感情。
一百次网上协调、沟通,不如一次见面握手、商谈;一周网上教学,不如一次课堂面对面辅导;天天网上培训,不如一小时现场指导。屏幕上说话,情感是屏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