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小船已经越推越远了,大鹅做了西方想做还没有做的事情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8月12日报道:
乌克兰文化和信息政策部副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正在起草一项法律草案,将赋予英语以更高的地位。
他对记者说:乌克兰在很大程度上仍因语言障碍与欧盟和世界其他国家隔开。
改变英语的地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一步。
他还说:为了赋予英语“更高的地位”,并帮助乌克兰人掌握这门语言,他们“已开始起草一项法律草案,以确保英语在乌克兰得到使用”。
这意味着今后乌克兰所有公务员或执法人员都必须会说英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本来俄语在乌克兰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但是因为地理因素,更重要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毕竟乌克兰和俄罗斯同根同源,历史上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千千结,是难解难分的。
现在好了,伟大的俄罗斯通过一场特别军事行动,把乌克兰这只小船彻底推向了西方。
从地理位置,到军事防务,直至语言文化,乌克兰已经全面西化。这些正是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
如果高考取消英语,哪些人会真正获利?
“说英语的这些家伙都是崇洋媚外,洋腔洋调,英语,必须从高考中消彻底失!”这些话,是不是都都听着特别耳熟?
这两个月全网四处有人怒批说学英语,是民族极不自信的表现,咱堂堂中国人为啥要学英语?赶紧把英语从高考中取消!
如果高考真取消英语,代价是你能承受吗?
如果英语滚出高考,到底谁最高兴?
直接告诉你结论:取消英语将直接断送寒门子弟逆天改命的最后希望。
哎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诡异的魔幻现象!
现在越是穷人家的小孩和家长,就越爱嚷嚷着不要学英语。但越是有钱人小孩,就越要花大几万,大几十万跑去上各种英语培训班!难道全中国有钱人全是缺心眼,没事花钱让孩子学洋文学着玩?
穷人家家长觉得学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了英语就没用了。甚至还有人觉得全中国90%工作都用不到英语,那学英语干嘛?
但凡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真是大错特错!
你回头来好好想想,90%工作用不到英语,那到底是哪10%才用得到?那10%的高薪工作全用得到英语!无论你要当医生,当公务员,去互联网大企业找工作都必须掌握英语,你哪怕想跟我一样当个财经博主,都得精通英语才能看得懂国外财经新闻!如果你一辈子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那你确实用不到啥英语,但你如果想逆天改踏入更高社会阶层,英语一定是你改变命运的武器之一,
迄今为止,全世界有75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有超10亿人口可以熟练掌握英语,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科学家能熟练阅读英文,全世界70%的电子邮件,60%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进行的,全球绝大多数尖端科学资料全用英语发表,
这英语绝不只是个考试工具,还是个拿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
那还有人要说,现在小孩子学英语学那么辛苦,那要高考取消英语,我家小孩不就有时间去学其他更有用知识了,不也挺好?
别信!哪怕高考不考英语,那些好大学,好公司招人时,是不是还是要求他们的学生,他们的员工必须会说英语才行?
那这时你要进好大学好公司,就只能自己花大价钱去校外上补习班学英语。
再者更重要的是,英语可是普通人家小孩,挑战有钱人家小孩的重要武器,
你想想语文数学啥的很难学,钱人家小孩可以请好老师提高数学语文成绩,但穷人没钱请不起。但英语可不一样,让英语提高几十分,比让语文数学提高几十分来得容易许多。毕竟英语讲白了就一门语言没多难,你下功夫狠心学人人都学得会。所以普通小孩只要刻苦学英语,完全能学出和有钱人小孩一样的成绩!但你要高考取消英语的话,普通小孩还拿什么跟有钱小孩竞争?
这网上大伙都说中国越来越强大,老外都在学中文,学英语已经没有学中文重要!
可事实并非如此!直到2020年,全球每100万个网站中,就有高达59万个是英文网站,还有个八万个是俄语网,四万个是西班牙语网,但中文网站只有1.3万个!
科普一个十分关键的知识点,叫信息垄断:
在中国古代穷人为啥普遍没文化?
因为当时穷人获取知识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古代只有豪门世家才有钱让小孩去私塾读书,一般普通老百姓根本负担不起昂贵的私塾学费。长此以往。导致社会最重要的知识,永远都垄断在大世家手里,穷人难以翻身。但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对公立教育十分重视,普通人能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学习到和有钱人一样的知识,互联网的普及,更是让我们获取知识变得更加简单,
但现在居然有一批普通人要自断后路,嚷嚷着让国家传授给自己的廉价知识太多了,要少传授点才,实在是充满黑色幽默。
以往我们确实将英语捧得太高了,它也确实需要降降温,回到它应该有的位置。但如果因噎废食,盲目砍杀掉英语,后悔的只可能是你我这种老百姓。#英语##把英语“踢出”高考?#
#郭松民电影日记#
《我的姐姐》
朱媛媛饰演的姑姑安蓉蓉,是安然的一面镜子,她存在的作用是时刻提醒安然,如果不坚持女性主义的原则,就会失去自己的生活,成为“被牺牲的女性”,一辈子变成别人的附庸。
但安蓉蓉也是一个撒谎精。
按照她自己的叙述,她本来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的俄语系,结果因为弟弟考上了中专就让给弟弟了,时间是八十年代。
请问,这可能吗?
八十年代的时候,因为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余荫,无论大学还是中专,都是免费的,国家还对大学生发生活补贴。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让弟弟上中专,经济上的合理性在哪里呢?
还有,哪个学校里有学生考上大学,都会被视为巨大荣耀,即便父母要放弃,学校会同意吗?当地政府会同意吗?
况且,那个年代不用考公务员,大学毕业自动获得国家干部身份,不上大学还要自己找工作,难道安蓉蓉的父母亲是极品脑残?
安蓉蓉说,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袭来的时候,跑到俄罗斯去做生意,人已经在莫斯科了,可是家里面打电话,说你弟弟生了一个女儿,你得回来带,她只好又回来了。
笑话!
弟弟生了孩子,弟媳妇为什么不带?“一胎化”政策下,谁家的孩子不是视若珍宝,怎么放心让别人带?安蓉蓉你已经是国际商人了,并不是乡下没有工作的穷亲戚,为什么父母亲的话还有那么大威力?你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
真实的情况恐怕是这样的:安蓉蓉根本就没有考上过西南师大。莫斯科倒可能真的去过,但她回来不是因为弟弟生了女儿,而是因为自己做投机生意失败,赔了钱,做不下去了。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人们在回忆往事时,会不断修改自己的记忆,让自己变得完美、无辜,以便接受自己的失败人生,同时把责任推给别人。
久而久之,自己也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谎言,甚至自己都会被自己的谎言感动。
如此而已。
完美间谍(一)
罗伯特·汉森,1944年4月18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小时候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他性格温和,做事有主见,但不太喜欢与人合作。1966年,汉森在诺克斯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接着在西北大学攻读牙科专业硕士学位,1968年又转到经济系。1971年,他获得西北大学会计学硕士学位,1973年成为注册会计师。
汉森的父亲霍华德·汉森曾是芝加哥的一名警察,可能受父亲的影响,汉森从小觉得做警察不错,尤其做秘密警察充满刺激,需要很高的智商,适合他这样的人去做。14岁那年,他读了大间谍菲尔比的回忆录《我的秘密战争》后,就决心以菲尔比为师,做一名了不起的大间谍。巧合的是,芝加哥警察局招聘警员,他一去就被录用了。可能由于他有会计方面的专长,便被分配到一个反贪特别小组担任调查员,主要负责调查警察的犯罪情况。他做得很顺手,工作十分出色,因此得到上司的赏识。
1976年1月,汉森加入了联邦调查局,开始在印第安纳州工作。后来受重任穿梭于纽约与华盛顿总部两地。由于在大学曾学习过俄语,他专门负责监视苏联驻美大使馆以及其他苏联官方机构,在联邦调查局颇为吃香,连连升迁,很受器重,不久他开始负责间谍与反间谍行动。
1979年的一天,汉森走进苏联一家商业公司设在纽约的办事处,这个办事处一直受到他监控,因此汉森心里十分清楚,这个挂着经商招牌的办事处其实是苏联军事情报局的联络点。汉森找到办事处负责人,表示自己愿意为苏联情报部门服务,并坦然地说:“我不需要很多钱,但要保证我最终能安全地离开美国。”
天上突然掉下来的馅饼让苏联人好不兴奋,自然满口答应。当时,汉森提供了三份情报。由于这些情报,一个为美国人效力17年、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代号“地狱”的间谍就这样栽在汉森手上。“地狱”真名叫鲍里雅科夫,在莫斯科通过中间人向美国人提供情报,公开身份是苏联军事情报局的一名军官。
做了这件事情后汉森有些后悔,担心事情败露毁掉自己的前途。他神色不安的状态很难瞒过朝夕相处的妻子。汉森的妻子邦妮在一所天主教学校做宗教课教师,在妻子的严厉追问下,汉森如实向妻子交代了自己的间谍行为,并发誓再也不做这种不光彩和危险的事。看到汉森诚恳的悔悟,邦妮安慰他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事情很快会过去。她原谅了自己的丈夫,没有向任何人提及此事。
汉森向妻子坦白交代后,为了洗刷自己不洁的灵魂表示彻底的悔过,他专门前往天主教堂,在一个叫奥特的牧师那里忏悔。牧师原本打算劝汉森主动自首以减轻自己的罪过,当听说汉森拿到了上万美元的酬金又劝汉森将这笔钱捐给慈善机构,以求得良心的平安。牧师也不再说去政府自首的事了。汉森便将一万多美元捐给了印度修女特蕾莎。
从此,汉森确实洗心革面不再与苏联情报机构发生任何联系,安安心心地在家里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汉森有6个孩子,最大的孩子已在2000年开始上大学。在邻居们的印象中汉森是一位很有教养,做事按部就班、斯斯文文的公务员。他爱家庭爱孩子,从不与人发生争执,说话轻声慢语,一看就是位典型的绅士。夫妇俩笃信天主教,每到周末就带着孩子前往天主教教堂做礼拜。
这种平静而理性的生活事实证明只是表面现象。汉森内心是个不安分的人,做像菲尔比一样的大间谍的梦想早已烙在他的潜意识中,随时都可能支配他的行动。1985年,他被调往联邦调查局纽约分局,作为苏联情报方面的资深专家很受上司器重。两年后,汉森升任苏联部副主任,随着职务的升迁,他几乎接触了有关美国对苏联进行情报活动的全部资料,同时还可以接触到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等情报机构的反谍报文件。可以这么说,联邦调查局情报部门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资料、方法、技术和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知道,汉森是其中之一。
汉森开始耐不住寂寞,五六年后他又重操旧业,一发不可收拾。当年汉森第一次与克格勃做情报买卖时,进入联邦调查局工作只有二三年,心里还十分恐慌,现在已变得老练多了。
维克多·切尔卡申是苏联克格勃美国情报站的主任,克格勃上校军衔,一个典型的“冷战”时期苏联情报人员的形象,表情冷漠、目光犀利,其谍报风格大胆谨慎,城府深不可测,公开身份是苏联驻美大使馆外交官。
汉森知道这个人的底细,他与切尔卡申接触过,并且印象不错,确信此人是个情报高手,反间谍经验丰富。汉森决定主动找切尔卡申联系,协商合作,向克格勃提供情报的事。汉森选择他作为出卖情报的对象可谓惺惺相惜,棋逢对手。事实证明,他这一步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