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借调期限一般不得超过3个月,特殊原因借调时间连续累计不得超过6个月。
重大项目借调人员实行“一事一议”。同一干部不得反复借调,2年内不得再次借调,5年内借调不得超过2次。
现在人员借调越来越严格、规范了,上级单位想借调人干活要各种想办法,下级单位人员想被借调也不容易。
想想以前我先生刚上岸还没正式报到就已经被借调到上级单位,一干就是六年。而现在我们有个聘用人员考到下属单位想马上借调回来,却行不通了,没过一年试用期不给借调。
对于夫妻异地没办法正式调动的人员来说,现在连借调这条路也给堵上了,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事业编,从专业技术岗中级职称到管理岗科员,你会这样选择吗?
小刘,34岁,是县自然资源局的一名事业编制人员,中级职称。近期,县里常委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借调人员,他心动了。所谓借调,一般都是人先过来试用三个月到六个月,没有特殊情况的话试用期结束后可以正式调入。需要说明的是,该下属事业单位只有管理岗,没有专业技术岗,如果小刘调入,只能是科员。
经过慎重考虑,小刘决定去该事业单位。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事业编中级职称相当于管理岗副科级待遇,现在换单位就必须放弃中级职称,工资待遇降低。对比,小刘很淡定,他的理由是,因为该事业单位属于常委部门的下属部门,是事业单位改革后刚成立的中心,属于公益一类单位,人员少,空着一名事业副科的岗位,去了有机会提拔为事业副科级,而且提拔以后在常委部门转到行政岗位的机会也比其他部门单位大得多。
我认为小刘的选择无可厚非,如果是你,你会这样选择吗?
在体制内多年,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两办基本不招人,需要人一般是借调,这又是为啥呢?
1、两办具有特殊性,两办主要服务县委政府的领导,工作特殊。两办不招人只借调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在两办岗位上是要能够快速用上手的,它需要写的文字材料多,还要协调各个部门工作,对各方面工作要非常熟悉,工作量很大,基本上每个岗位都是独挡一面。所以一般不会用新人。因此两办是很锻炼人的,提拔也快,但是很累。
2 、没有编制,编制只有那么多,事情却越来越多,比如说一些地方的疫情防控指挥部直接设在了县政府办(县卫健局无能),承担疫情防控工作,再比如很多地方将营商办挂在了县政府办,诸如此类等,两办的工作职责猛然增加好多,缺人干活,只好去借调。
3、空编招人手续非常麻烦,要组织部批准才行。从上报需要到最后人员入职,没有半年根本不可能。况且还有一个问题招录来的新人不一定合适工作岗位。公务员考试是全国或者全省统一的,无法按需要人,招进来的人不合适还没法换。而借调的人如果不合适,随时可以换。就比如前两年以政府办金融办的名义,招来三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让他们写材料比C S还难,不是不懂就是不会。后来领导没有办法,他们一转正,就将他们分到了其他单位,别人从政府下去都是升职,他们却被撵下去了,真的好可悲。
4、两办主要工作是伺候领导的。一个领导一个科室服务。比如给领导安排行程,登记文件,记录领导批示。组织会议,布置会议室。新人一般很难快速进入新角色,所以必须要老人来给副县长们安排好服务。只不过以两办名义发。两办里写材料的,都不是提拔最快的。最快的是服务领导,当贴身秘书的。
5、职级并行的影响。随着职数、提拔、编制等等吧越来越规范,两办提拔外派明显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了,现实情况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到两办,更愿意去组织、纪检等实权部门,不可不说的是,在这里确实可以得到更大的锻炼,特别是写材料,但是两办不建议长干,5年离开,还是可以去的,一干干10几年还是算了吧#有话职说#
当前在体制内,有编制和没编制有什么区别?
没编制的人员,有两种,一种是正式职工,暂时没有编制使用,一种是编外人员,临时工、合同工等。前者待遇不差,后者则不在同一档次,只能领一点维持温饱的薪水,也没有转正的机会。
如果是通过考试、项目人员转正等方式,成为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只是因为单位超编,暂时没有编制使用。这类人员尽迟早会有编制的,但在没有编制这段时间内,对个人影响也比较大。
首先,没有编制,不能提拔使用,没有发展前途。无论是提拔晋升,还是职称评定,都是指的“在岗在编人员”,要求在岗正常开展工作,还要有编制,缺一不可。体制内人不能提拔使用,不能评定职称,事业人员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公选、遴选,等于断了提升发展的道路,影响之大、痛苦可想而知。
其次,没有编制,不能缴纳社保,不能正常享受社保保障,退休后养老金也低不少。按规定,没有编制人员,只能按企业人员缴纳社保,显然正式职工不可能接受这种情况,就只好由财政代扣代缴,等可以正式缴纳的时候,再归社保。扣是扣了,国家补贴部分,能不能足额补贴,就要看地方财政状况了。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地区,无编制人员退休后,发现自己比有编制的同事养老金每月少了几百块,甚至上千块,这问题就大了。2024年养老保险并轨后,缴得多领得多,可能就很难或者根本不能一次性补缴,因为没有编制产生的养老问题,就更为突出和尖锐了。
正式职工没有编制,影响真的是太大了,而且是越来越大。县区基层编制最为紧张,有的甚至十几二十年没有编制,如果不能一次性补缴,甚至连基础的15年都没有办法保证。更不用说调动受限,提拔晋升根本不可能,公选遴选也是几乎不可能,等等,对个人发展影响太大了。
对于不在编的合同工、临时工而言,编制的保障作用对他们而言为零。除过考试,是不可能进入编制内的。虽然要求同工同酬,但实际上工资待遇天差地别,正式职工享受的福利待遇基本没有不说,工资晋升也是数年不动,除非根据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统一调整,高个五十一百块钱。
#事业单位##招聘#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要求,经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2022年下半年事业单位面向社会统一公开招聘287个岗位385个计划,其中:县(市、区)212个岗位240个计划,市直事业单位75个岗位145个计划。新聘用人员凭招聘通知书办理人事、户籍迁移等有关手续,不再办理派遣、调动手续;新聘用人员实行试用期制度。
我之前说过我妹妹通过2021届紧缺选调生进入成都某区做公务员然后嫌弃工资低吗?昨天过来吃饭给我说发了三个月的工资,7月底去报道,发了7,8,9三个月的工资,马上中秋节了还发一些购物券!现在不说待遇不好了,期待着明年转正了!在规划自己明年底基层服务后借调计划了!
我今年32岁,曾是中直机关公务员,副科长,试用期未结束就申请转虚职,任四级主办,直到辞职也没后悔。单位一把手是山东老乡,我给他干了三年秘书,他退休前把我提拔到单位最大的业务科室当副科长,还让我去他宿舍挑选能用的家具家电。
新科室24个人,我花了2个多月才基本弄懂所有业务,但也发现业务科室与办公室工作全然不同。一是科长工作好累,行政科室要求报送的材料多,处长的要求多,完成不好就得科长背锅,你只能是科室加班最多的人;二是大家工作都谨小慎微,生怕出错,甚至有科员用小本本将科长安排的工作详细记录,说万一出事可以佐证,晕倒;三是科长是无法左右大家福利待遇的,只能哄着科员干活,尤其是一些老同志已经达到荣辱不惊的地步,只能磕着年轻人用;四是女公务员事情真多,有点矫情,还打骂不得[害羞]。
副科长试用期是一年,我在第8个月的时候向人事部门递交了转任虚职的申请,说句实话实职与虚职工资差别绝不会超过100块钱,但绝不是我要寻求边缘化,当佛系公务员,反而这八个月让我成长了很多,虽然每个人槽点多多,但体制内大家还是相对单纯的。
我是异地公务员,5年了跨省调动无望,两个月后选择辞职离开,还好重新考上了厦门事业编。如果你是公务员,会选择放弃实职科长,辞职回老家吗?(14)
有个朋友今年公务员刚上岸,说是她们单位一起考来三个人。刚上班都在一个办公室,也不给分配太具体任务,没什么事情。随后重新分工作,另外两个人去了最忙最累的科室,基本上每天中午不回家,晚上加班到很晚,她则被安排到最清闲的工作,接了两个要退休的姐的活,每天基本上没啥事,到点就下班,说自己有种负罪感[捂脸][捂脸][捂脸],应该体制内很多人羡慕这种生活。不知道这次分活是什么依据给分的,总担心是不是把领导给得罪了,之前会给她各种工作让做,说是锻炼。说年底单位人员调动,让她们三得慢慢学习上手帮他了,不然他干不过来,但是最后另外两个都去了,她没去还分到这个清闲科室。她就有点怕明年转正的时候,领导会不会为难她啊[捂脸][捂脸][捂脸]。其实我也有过各种担心,怕自己哪做的不好的地方影响转正,同事们都说没听说过会有不给转正的,别出大错,别惹事,一般都是到期就转,不给你转也要有正当理由的,不是随便一个人一句话就不转了,踏踏实实的吧!
#职场加油站#
去新的公司,如何快速高效渡过试用期?
相信你我都有跳槽的经验,不管跳去同行业,还是跳去新行业,只要是去了新一家公司,都需要一段时间来过渡,这也是公司经常说的“试用期”。
试用期,根据各个公司规定,有1~3个月不等。
个人本身能否适应这份工作,时间也是因人而异,适应性强的需要1个月,差的需要3个月甚至半年。
总之,这段时间,其实很难熬。
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人际关系,都在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下。
如何让自己迅速提升业务能力,搞好人际关系呢?这是每一位新员工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这两个指标,通常也是公司考核你是否过试用期的指标。
那么,进入一家新公司,我们该如何高效渡过试用期呢?
一、了解公司是做什么的以及公司的商业模式
这点其实很容易做到,招聘网站或是官方公众号都有写,去百度搜索也都会有。当然,如果是小公司,可以直接和HR咨询。
了解公司是做什么的,就要清楚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公司分哪些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什么,每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谁。
就比如我的第二份工作,公司主要是做韩国服装化妆品代购的,主要分设客服部,商品部,财务部,营销部,人事部,配送部,各部门具体负责什么我就不多讲。部门主要负责人是谁最好要清楚,免得打招呼会失礼,当然哪个部门后期会和你有业务对接的人你也需要提前了解下。
公司的商业模式,通俗来讲就是公司是怎么赚钱的。
我第一份工作是卖保健品的,公司主要通过卖保健品来赚钱。
我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韩国服装代购公司,主做批发业务,客户都是淘宝店主以及实体店主。
当然,有些创业初期的公司,人数比较少,组织框架也比较单一,这就更容易去了解啦,和同事多吃几次午饭就OK了,所以啊,新员工们,千千万万别浪费午饭的时间。
二、了解自己所处的部门以及岗位职责
公司的大体框架了解了,就要清楚自己所处部门的核心业务。
销售部,就是拿订单,拿业绩。
客服部,就是处理客户的相关问题。
人事部,就是招聘培训等。
岗位职责,也就是说这个岗位每天都做什么,这点我无需再说,因为招聘网站上会写,面试时HR会说,部门主管也会说。
难的是,试用期你能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每天做这些事的意义和目的。
就比如,我第二份工作,客户每天都会给我发大量订单。我由最开始的懵逼,到后来不用客户说后面的问题,我都能猜出对方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期间,需要本人对公司足够了解,对部门足够了解,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足够了解。
要会梳理自己的工作流程,更要会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工作效率才会不断增强。
三、直属上司或老板的价值观以及个人风格
入职新公司之前,如果有机会能了解直属上司或是老板就更好了,主要看是否能和对方处得来,对方的风格你能不能接受或是忍受,你有没有把握取得对方的信任,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
以我个人的经验,价值观不一致就趁早说再见吧,不然你会很难受的。这期间,耽误的一定是自己,及时止损比较好。
关于取得对方信任这一方面,其实也很好理解。
你能实现何种程度的职业发展,表面上取决于你的业绩,根本上取决于你能调动的资源。
你如何能调动更多的资源?这一定少不了直属上司或老板的扶持。
而对方为什么扶持你?因为对方信任你。
对方为什么信任你?很大一部分源于双方价值观的一致,处事风格的一致。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因素。
第一点,第二点让我们快速高效胜任工作,第三点让我们更开心地工作。
出来工作么,大家都实际点,要么赚钱,要么就图个开心。
千千万万别混日子,别一边嫌弃一边抱怨,然后还原地踏步。
《士兵突击》有一句经典台词:别混日子了,小心日子把你给混了。
分享出来,你我共勉。
在乡镇工作的小高被县常委部门借调走了!
小高是研究生学历,刚来镇政府工作满一年,前段时间被组织部门推荐给了某常委部门,先走程序借调,不出大问题的话就能调入。
小高开始到常委部门上班,头几天每天卡着点上下班,工作从不主动,分管领导以为不适应,想再观察几天。
一个周过去了,小高仍然是这幅做派,分管领导忍不住了,问小高对当前工作的看法,以及后续调入的考虑。
没想到小高说“1、我是研究生学历,转正就是四级主任科员,收入还可以;2、在乡镇工作有乡镇补贴;3、在常委部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老婆孩子。所以我并不想离开乡镇。”
原来小高一开始就做好了打算,在借调期间混混日子,借调满三个月后被退回乡镇。这样既不得罪常委部门的领导,回去后又可以谎称参与常委部门临时重点工作三个月,现在工作结束自然就回来了,不伤自己面子。
如果你是小高,你会同意小高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