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小故事,暴躁的老李突然讲道理了。
老李吧,四十出头,本来在这个集团公司工作了10多年,一直也没混上一个中层管理岗,后来集团公司下面有一个子项目,巧合之下,他被派到这个子项目,并且解决了这个中层干部的待遇问题,但是此时他还是性格挺暴躁的,跟他在集团公司的时候是一样,后来有好事者说,因为当初给他承诺的是一个公司的高管职位,而不是这个中层干部的职位,所以他内心不平衡啊,失衡啊,对谁都吹毛求疵的,对谁都不那么爱理不理的,结果在今年年底的时候。随着这个企业的改革深化吧,有老领导给提前退休了,他这边又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成功的跻身了公司的管理层,从那天开始他整个人的心境都很淡然平淡,对谁都愿意,忍让三分。
后来吧,又有他的老同事说老李的运气可真好,现在老李只要四平八稳不出事,几十万的年薪能够拿到退休,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所以说吧,咱们现在也可以理解,那些领导不愿意出事不愿意冒险的原因了吧。毕竟,多做多错,不错不错,平安稳定,就是最大的功劳
几年前,我在离家10公里开外的一家私企上班,由于是做中层管理,而且离家又那么远,不少朋友知道后,都建议我买台车代步。
一时间,自己还犹豫不决,但架不住几位朋友长时间的唠叨,而且那几位也是人手一台车。想一想,自己也不能掉价啊。
于是,在下定决心买车之后,便琢磨着先把驾驶证考下来,结果,考证期间便止步于科目三,若继续学则需要加学时费,前后算下来,至少得1000多元。
“一台车至少也得十几万,驾驶证得好几千,然后,有班车不坐,周末哪也不准备去,一年保险也得上万元......”经历了那次学车挫折后,让我反思了很多。
最终,我认定了一点:当下的自己,自家车并不是非买不可,而且,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讲真,对于有的人来讲,用车换来的或许是方便,但对我而言,则是一种累赘与消费,直至变成为一种负担,于是我便果断放弃买车的想法。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还是对的。从那家公司离职过后,我又了一个离家不足3公里的单位,开车完全没有必要,反而步行到单位,还相当于健身了,可谓一举两得。
想一想,有时候,物质的增加,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幸福也可能是烦恼。不是刚需的东西,能勇于舍弃,看似东西少了,但幸福指数却增加了。
正如美国作家比尔·博内特与戴夫·伊万斯在他们所著的《人生设计课》中所讲的,幸福是断舍离,真正幸福往往都在做减法。
想一想,设计的真正在意义,在于面对不确定性时,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尤其是当一连串各种各样的干扰、诱惑还有风险等等,让我们变得不再幸福,或者之前的幸福突然间变小了、变弱了,乃至消失了。
这就需我们如何通过合理地选择,从而有效地摆脱这些阻碍内心目标实现的障碍物。而做好选择的关键就是正确的做出取舍,旨在将多项选择变成双项选择,然后,再将双项选择变成单项选择,进而得出最佳选项。
如何判断这是最佳选项,实质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就是获利最大化,让原先的好变得更好。另一个,则是损失最小化,尽管知道,损失在所难免,但能选到损失最小的这一项。
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质上就是不断地缩小会产生各种麻烦的因素。比如,衣服多了,不知选哪一件,你可以就抓住一条,只选穿着舒适的,其余一律不穿。工作内容多,不知该干哪一项,你要抓住最紧急的。钱多了不知如何花,你要懂得只投资让自己长期受益的事情。
想起稻盛和夫讲的那句话,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为:“有”。有房,有车,有钱,有权,但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有”多半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你自己的。”
从中可以看出,幸福是减出来的,与其增加物质满足,让自己眼花眼花缭乱,想入非非,莫不如,节制欲望,适可而止,反而换得清心自在。
斯坦福大学 人生设计课 (美)比尔·博内特 戴夫·伊万斯 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