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有很多闲钱,我也会给老陈刷。在这个人人都以做公务员光荣的年代,能放弃铁饭碗的精神难能可贵,让人想到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很多体制内人下海创业的雄心大志,也造就了经济的腾飞
如果有好的创业环境,不需要鼓励,就像上世纪8、90年代,公务员都急着下海!
目前的形式下,就尽量别折腾了,有班上就老老实实的上班吧,没班上的就老老实实的送外卖,90%的创业者只会把自己整垮。
年轻人有能力的话尽量去考公务员,假如你拿100万去创业,不如找关系进体制内去工作,别以为当老板就很辉煌,老板不是是人就能当的了的。
十几年前,人们创业大部分都赚钱了,如果能看岀形势早点退出来,现在就可以享享清福了,如果还没有退出来的,估计有不少人又把早先赚到的钱赔了进去。

这几年,干实体真的很难很难,难到整日流泪,一不留心,企业就破产了,到闭了,搞不好就成老赖了,连子女都要受到牵连,别以为老板赚几个钱就很美,其实,他们真不如在单位里稳稳当当的上班,至少不至于日夜操劳,至少不至于日夜提心吊胆,有些人只看到了贼享福,却看不到贼挨打,当个老板要与方方面面的搞好关系,没有关系干啥啥碰壁。
现在看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长远打算,因为今天不知明天的事,明天干什么还真的不知道,但,有一条可以确定,就是给别人干比给自己干强,自己干有风险;给别人干,风险是别人的,收益是自己的,虽然挣的少一点,却不至于担惊受怕的。
有时候,吓也能吓出病来,不是吗?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做公务员,觉得行政体制不好创新创业;如今进了事业单位,虽然为了发展创新创业的环境要宽松一点,但是真正去做落实还是要层层汇报、兼顾全人情世故。改作风的文件、会议很多,但学史力行的务实之举太少,背后的关键在于领导,而领导的关键在于一个单位的一把手!

虽说大行不顾细谨,但体制内不干活,使坏的小人可不少。作风不正的这些人,真是民族复兴路上的绊脚石!
想改变家庭现状,2022年普通人该干点什么?
80年代,很多人告别体制,纷纷下来经商,创业。如今,个人自媒体,直播带货,应届毕业生继续考研,考公务员,考编制,考教师资格证等,好像这些成了一个轮回,大家都在踊跃地追求一个“稳”字。
据统计,2022年毕业生增加到167万,这个数字比以往都大,同时受疫情影响国外留学生纷纷回国就业,国内很多企业经营亏损,比如:旅游业,服务业。
2021年,教培,地产行业也多次裁员。面对如此情况,我们是不是就只能“躺平”了呢?
当然不是,那么,2022年我们普通人的机会在哪呢?下面我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点:
如果是就业可以往下面五个方向靠拢: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养老行业,医美行业和育儿业。

如果是投资可以关注:智能电网和氢能源这两个领域。
期望大家在2022年里都能开心发大财,生活无忧。同时,大家觉得还有什么行业请记得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们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你的意思是公务员就应该学而优则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就不要做公务员,去大厂去创业吧。
在一期节目里刘强东说:
现在时代变了,不在鼓励年轻人创业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选择考公务员去从政。
给出的理由是当没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才会选择从商,而现在由于一些原因,竞争压力太大,一次疫情就知道公务员有多吃香了,旱涝保收收入稳定,没有任何焦虑和压力!
吴晓求:要鼓励年轻人走向企业,而不是涌向公务员。
评:企业是财富的创造者,但比较效应显示,公务员收入远超企业,并且稳定性强于企业,此时需要给年轻人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获得低风险高收益的回报,让他们创业走向创造财富的主战场,给人生多样化的选择。

这个比较荒唐。马云是自己创业开公司振钱,李是公务员。奢侈、显摆的公务员少有,如有多是有问题。
海言吴家海李副局不是个体户前几年马云等几个大款一顿饭花了几百万,有一名星一身衣服几百万,也没冲上热搜。李少莉副局戴了3万元的耳钉、4千元的围巾一再冲上热搜,为何差别那么大呢?身份不同也。其实我看了看李少莉的简历,还不如我风光呢。我17岁考上军校,23岁再上军校,25岁为军务参谋、干部干事,为最年轻的机关干部。26岁为指导员、连党支部书记,32岁为教导员、营党委书记,35岁为团级干部。31岁散文、评论登上《人民日报》重要版面,小说、论文登在各种杂志。但与战士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不搞特殊,饮事班弄了几条小鱼给我炸吃,我端给了战士们吃,与战士们训练皆穿训练服,不挂军衔,战士们自觉服从管理。

#公务员回应辞职卖猪肉还债#公务员辞职卖猪肉成为新闻才算是新闻。社会需要思考:什么时候开始体制内的人下海创业又变成了异类?
公务员虽然是一个十分体面的工作,安稳、收入不错,但不是适合每个人。这小伙子交友不慎,投资失败,被迫辞职干起了卖猪肉的生意,获得更高的收入还债,其实是一个十分自然合理的选择。
从采访看,这小伙子卖猪肉的成绩不错,说明是一个创业的料。虽然现在还是一个个体户,但已经为成为企业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里,正是因为无数的人扔掉铁饭碗走上创业之路才有了中国经济现在的模样。
当一个人扔下铁饭碗,获得的不是一片惊愕,而是一片赞许的时候,经济发展的活力就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