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要做核酸了,遂宁疫情又来了,有些地方已被封了,今年做人好恼火要,物价高钱吧又不好挣,又这样那样的一点都不让人省心,还是公务员好啊我都想当公务员了,不用操心生计问题,每个月都有钱领,做做白日梦吧。现实生活中卤菜我家的卤菜晒几张卤菜图给大家分享。
#成都# 只会说川话,就当不了公务员?绝对可能!新规来了。川话要淘汰了?咋才能成功将说川话的嘴,转成普通话?
不仅是成都噢,是整个四川。
这真是要了有的公务人员朋友的“命”。
近日,四川要求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
这个是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发出的通知。
公务人员在以下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
——执行公务。
——公务活动、对外宣传,包括接受新闻采访、新闻发布等。

——接听电话、接待来宾来访、对外联系工作、主持和发言。
等等吧。
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而且,对新入职公务人员,原则上应要求普通话水平不得低于三级甲等。
咋突然出这个要求?
并不突然。
国家早在上世纪末就要求,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这几天就是“推普周”。
9月12日至18日,已经是第24届全国推普周。
今年的推普周主题: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
要命了,要命了。
社会上有的朋友,开始为从事公务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着急了。
当然,有的还在暗自乐着,想看他们的“笑神儿”(川话:意为“笑话”)
为朋友们着急的人,总想帮帮他们。
四川人说普通话,究竟转换的阀门在哪里?
本作者也来说几句。
删繁就简,只说三点。

——注意音调。川话与普通话的三声与四声,刚刚是反的。
——三大区别。注意H音与F音(遂宁的朋友,需格外注意)、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卷舌音与平舌音的区别(自贡的朋友,可以忽略不计)。
——特殊词汇。
这第三点,很要命。
因为四川话的魅力,就在语言词汇的丰富而幽默。这是优点。
但是,一旦不小心将川话的特有词汇,放进普通话,那岂止是幽默,简直是爆棚的幽默。
比如,职场上,一位处长告诫下属,要对上访群众态度好,要让群众感到舒适,不能骂人,绝对不能打群众的耳光。
尽管音调是标准的普通话,且字正腔圆,不小心,词汇用的是四川话特有词语,就是一场相当幽默的小品式的灾难。
——“你要对上访群众好点”。
——“要让他们感到巴适安逸”。
——“不能日决他们”。

——“更不能掺他们的耳屎”。
第一句,没问题,中国人都知道。
第二句,全国人民也都知道这是四川话的标配。
第三句,灾难来了,“日决”?
第四句,更灾难,“掺”?与“掺茶”有关?“耳屎”?与“掏耳朵”有关?
说到这个四川话的特定词汇,真真是太丰富了。
这个卖枣子的,放了一个碗,竖块牌子,上写“5元1斤,过瓦”。
你的,明白?
我们,就是用四川话都解释不清。
意会吧:不能手选,不区分好坏,
用那个碗,舀了起来,舀到大的就大的,舀到小的就小的,舀到甜的就甜的,舀到酸的就酸的,舀到水分多的就水分多的,舀到木渣的就木渣的,尔后,过秤,装进购物袋。
总之不选不挑。
哇,明白了。
其实不然。还有同样的造词法,等在那里。
刚才用普通话说到“过秤”,那再就说说这个“过”。

“过”,在四川话中的含义是“用某种方式做某某事情”。
麻将,不能电动,要“过搓”
——“用手搓的方式洗牌”。
足球,要使劲“过爪”。
——“用脚的方式”去“踢”。
这就是“双重词语”,弄懂了?弄懂了!不要自满,还有加上比喻修辞的“三重词语”。
比如?
“春天来了,花粉多了,她的皮肤很嫩,很可能是老太婆吃冰糖,过抿。”
“你不要疑神疑鬼的,简直成了老太太吃冰糖,过抿!”
咋个整?咋理解?
“过”,晓得了,是“采用某某方式,做某某事情”。
“抿”,就是“抿化”的意思。
老太太没有牙齿,吃冰糖,咬不动,只有慢慢抿化。
这已经是进入理解四川话的第二个境界。
但是,这与“春天花粉”“疑神疑鬼”,有何关系?
原来,“过抿”,音与“过敏”相近,

这里分别是“皮肤过敏”与“神经过敏”的意思。
这就转换到第三层境界了。
好了。就到此吧。
最后一个绕口令,加深印象。
小龙女来了,在杨过哥哥生活过的地方,深情款款地说:“我也想过过过儿过过的卖枣子过瓦的生活。”
回到正题。
如果不留意四川话特殊词汇,把它们带进普通话,将是相当的幽默。
哪怕你的边音鼻音、前鼻音后鼻音、卷舌音平舌音把握得很准。
总之!
你说普通话时,你不能用四川话的特殊词汇去说!记住了?
本作者贾老师,就只能帮你到这里。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既然要求公务人员说普通话,而四川话的特殊词汇,在说普通话时又容易造成那么多误会,不如取消。
本作者认为,不能,反而应有意识保留。
为什么?字数有限,说不完了。
还有,四川话的“两层意思”“三重意思”的趣意,不妨请移步到本号的“文章区”阅读。这个“微头条”字数有限。
图谱。
1-3:四川话,有趣,上得学府,下得市井。
图4-6:四川话近来有点火,好多表情包(致敬原作者)。
图7-9:一批四川话与普通话的对照。
#四川# #成都头条# #成都身边事# #文化# #方言# #文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