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推荐#李斯(?~前208年):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文学作品有《谏逐客书》。书法作品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
当李斯在赵高面前痛哭流涕的诉说自己无奈的时候,
没有一丝作为名臣的风度,更像一个输得倾家荡产的赌徒。
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巡游天下。试图以超大规模的阵仗队伍,以宣德扬威的方式,使得六国百姓在精神上臣服于大秦。每到一处都要留下刻石,有《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等。内容无非是表彰自己,宣扬自己,诉说自己的不容易,展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这些刻石内容,并无多少文学艺术价值,但在书写上却奠定了中国书法的基础。执笔者就是当时的秦朝丞相李斯,他也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书法家。
随秦始皇出巡时的李斯,已经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那手好字,只为秦始皇一人书写。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李斯是始作俑者。他对秦始皇说:“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意思是,凭借着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德,灭掉那几个诸侯国,就像扫除锅台上的灰尘一样,完全可以实现天下统一大业,现在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

之后,李斯得到重用。“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李斯以《谏逐客书》为秦国王留住人才,为统一海内奠定了基础。“明法度,定律令。”严明法度,编制律令,实现全国的法制化。并且,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李斯在秦始皇身边的二十七年,可以说是风生水起,一直受到秦始皇的信任与重用。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斯的历史功绩并不亚于秦始皇。秦始皇用大秦的铁骑征服了六国领土,而李斯用他的才华统一六国的文化风貌、生活习俗,甚至是人的思维。
李斯的功绩放到中国历史上也是一等一的。但他最后的结局也是最惨的。夷三族,腰斩咸阳市。李斯是被臭名昭著的宦官赵高所害,赵高背后的靠山是遗臭万年的秦二世胡亥。但奇怪的是,李斯的历史形象并没有因为赵高与秦二世的衬托而变得光芒万丈。

就历史形象而言,赵高可以说是秦朝的秦桧,但李斯绝对成不了秦朝的岳飞。后世的我们肯定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但好像始终无法仰视他,崇敬他。纵观他的一生,只能发出一声长叹。
二
史书记载,李斯本是楚国上蔡的基层小公务员。和后来的刘邦差不多,生活不算富裕,但也还算过得去。除了每天勤奋工作之外,最大的乐趣就是带着儿子,牵着黄狗上山打猎。
在李斯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能想起牵着黄狗上山打猎的场景。因为这是他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了。后人将“叹黄犬”的典故指贪恋富贵,而终食恶果的命运。
李斯人生命运的觉醒是一次偶然事件。一天,他急着上厕所,看到厕所里老鼠正在啃食粪便,个个骨瘦如柴。他又到粮仓里,发现那里老鼠个个肥肥硕硕。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人的贤与不贤,有出息或没出息,就像这老鼠,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心灵鸡汤了吧。

于是,李斯大约在30岁左右,抛下一家老小,去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从这个举动来看,李斯无疑是一个狠人,他有魄力离开舒适圈,踏上寻梦之路。
李斯远行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前往战国时期的最高学府,远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这所学府聚集了战国时期的大量人才。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思想自由,聚集了道家、儒家、法家等各派思想。
在稷下学宫,李斯的老师是当时最杰出的思想家荀子。荀子以孔子为师,但与原本儒家有所不同。荀子认为,实施仁政,不能空谈,一定要以法律为基础,礼与法并用才是王道。孔子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荀子相信,人之初,性本恶。孔子比较理想化,荀子则倾向于实用主义。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李斯在荀子那里学到了帝王之术,但没有学到治国之道。李斯曾问荀子:“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意思是秦朝四代的胜利战果,都不是靠仁义来取胜的,而是根据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做事罢了。可以看出,李斯一开始就对儒家的仁义不屑一顾。

荀子回答:“皆前行素修也,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这是荀子批评李斯的一段话。意思是,李斯你根本没有搞清楚仁义的真正价值。一个国家的昌盛,依靠的是一条条的措施,一步步的治理。而你说的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原则,只是从枝节上去探索缘由,这就是社会混乱的原因。…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说得没错
月光照财富和权力的反吞噬力十分强大,轻则破产、名声扫地,重则丧命、祸及子孙,以李斯为例吧!他由一个18线小县城的底层公务员,受某只老鼠启发,他一路拼搏,师从荀子,交结天下名士韩非,进吕不韦家当谋士,再跳到秦始皇身边,人生一路开挂,以最低成本爬上权力的塔尖,实在令人佩服。



一次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研究生 驻马店576对夫妇和家庭火了最近,经笔面试培训半月一次考上遂平县教师编制的上蔡籍杨子豪、徐璐瑶夫妇,向学子公考、学子招教、学子考研校长李新闻赠送了上面书写“张良再世似神仙,指点迷津助上案”的锦旗。据悉,近年来,至少有576对夫妇和来自同一家庭家族的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等,经学子公考、学子招教、学子考研特训1-20天,成功实现一次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和博硕研究生。

@智乐山人:@{0}发了一个抖音短视频,你尽管点开,不好看算我输!
#柔与韧读书会微头条#
一介布衣到到当朝宰相的逆袭人生
《流血的仕途》作者:曹昇
提起历史上的权相,你会想到谁?
是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军师诸葛亮;还是以断案闻名天下,帮助武则天匡扶社稷的神探狄仁杰;是开法家先驱,帮助齐桓公成为第一个春秋五霸的“华夏第一相”管仲;还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让韩信爱恨交织的西汉名相萧何……
我们都知道,宰相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第二个主人,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人,不仅要实力够强,手段够硬,其抱负和远见也不容小觑。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的主人公李斯,就是这么一个野心勃勃的狠角色。


李斯是谁?
如果你问的是30岁之前的李斯,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你问的是64岁的李斯,那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吾乃一国之相也。”
从这个时间跨度我们可以发现,李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吏到一个王朝的宰相,仅仅用了34年时间,如果几千年前就有“逆袭”这个名词,那么李斯一定是当之无愧的逆袭文大男主。

可能很多书友会疑惑,历史上那么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作者曹昇为什么一定要写李斯呢?这个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首先是因为李斯的身上有一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拼搏精神。
要知道,李斯出身于社会底层,年轻时只是楚国一个看守粮仓的小吏。
后来,他出于对人生价值的敏感和对个体存在的焦虑,义无反顾地走出了故乡上蔡,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开始为梦想而冒险,为命运而抗争。

光是这一点,我们就能感受到李斯的人格魅力,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向一个未知的未来去拼搏这件事,直到现在,也很少有人敢去做。
其次是因为李斯身上的争议。

越是优秀的人,身上的争议就越多。这句话正好可以用来评价李斯。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曾国藩家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
意思是说,从古至今,像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这样的人,他们的智力远超于常人,甚至在所有人面前都是一枝独秀,但他们的灾祸也和其他人不一样。
从历史的进程来说,李斯辅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他的政治理念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毫无疑问,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但李斯不仅仅是一代宰相,他更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这也就意味着,他这一生所追求的不止是协助始皇开辟盛世,还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为了权力,李斯与赵高勾结,在秦始皇死后,篡改遗诏,传位给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孩子胡亥。众所周知,胡亥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昏君,在他的带领下,统一的大秦朝只传了两世便分崩离析。
你看,说李斯是个大功臣,他却也为秦朝的覆灭添了一份力,说他是个佞臣,他又确实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就像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后秦记》中写的:“李斯,是圣是魔,未可轻易评说。”
李斯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我们真正站在他的角度,才能去感受他,理解他。而这本《流血的仕途》,正是从李斯的角度出发,带领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他所经历的一切。
最后是因为李斯本身就是一部秦朝的兴衰史。
李斯的一生,从战国末年延续至大秦帝国。这一时代,上接春秋,下开汉唐,是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无论是嬴政、吕不韦、韩非,还是蒙恬、赵高,他们不是和李斯利害纠缠,就是和他恩怨不休。这期间发生的大小事件,不是李斯的亲身经历,就是他的一手推动。可以说,了解了李斯,就等于了解了那个传奇的时代。


本书的作者是曹昇,《流血的仕途》是他的第一部历史小说,也是2007年最受读者欢迎的历史小说。这本书一经出版,仅四个月,就达到了四十万册的惊人销量,即使是在之后的几年,这本书也没有被时代潮流淘汰,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
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曹昇在天涯论坛连载这本书,在流量还没有至上的时代,他一度成为了风靡全网的网络红人,轻轻松松就收获了上万粉丝和百万点击量。
在这些粉丝中,有一位叫苏家小小的女读者,她天天向曹昇发文求爱,甚至引起了网络大众的追捧和支持。有人说,天涯论坛不仅成就了曹昇,还成就了他的粉丝苏家小小。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部普通的历史小说。在这本书里,作者曹昇开创了一种“以心正史,犹如亲历”的写法,以诙谐的笔法还原历史,将当时多变的历史格局与李斯运筹帷幄的政治智慧写得妙趣横生、自成一派。即使你是一个对历史和官场不感兴趣的人,这本书你也能看得兴致勃勃。

就像近现代文学博士刘波评论得那样:“《流血的仕途》里有一种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让人心潮澎湃,不可阻挡。也正如胡适所言:李斯的“有为”思想,影响了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不管是现在的公务员、经理人,还是老板、学生,读曹昇这本书,都将受益匪浅。”
公元前208年7月,关押秦朝丞相李斯的大牢里的伙食突然大好起来,晚餐更是鱼肉具备,且有薄酒。李斯明白死期到了,悲愤得一口也吃不下。最后一夜,李斯在牢中来回走个不停,呼喊叫骂不止。
李斯开始是吕不韦的门客,他一直在等待机会接近秦始皇,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有了与秦始皇说话的机会,于是他拿出他几年来反复琢磨的治国之论,把秦始皇说的天花乱坠。
终于,他从吕不韦的门客,变成了秦始皇的客卿,最后在他杀了比自己优秀的韩非子之后,李斯一飞冲天成了秦始皇的心腹。

李斯从一个小“公务员”起步,一路西来,一直干到大秦朝宰相,辅助秦始皇统一江山厘定天下,功劳不可谓不高。他在乱世中,纵横捭阖越爬越高直至职场巅峰,智慧不可谓不强。
可最后,他怎么落个如此悲催下场?
原来,李斯这个“千古宰相”,遇到了“千古奸臣”——大太监赵高。两大高手过招,政治家终究玩不过权谋家,最后被踢出政局!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突然病倒了,秦始皇深知大限将至,于是把心腹李斯和赵高叫到了卧榻之前,交代后事,并让赵高代拟了传位于长子扶苏的诏书。
第二天,秦始皇驾崩了,此时诏书还没发出去,这时,赵高动起了歪脑筋,倘若扶苏继位,他死无葬身之地。
赵高为了活命,决定冒险更改遗诏,可是,他眼前最重要是说服李斯。
赵高对李斯说,“如果扶苏继位,蒙恬必为丞相,到时候你只能回家种地了,可如果胡亥继位,大秦丞相的位子还是你的”。

李斯的内心想必是经过一番斗争的,始皇帝的知遇之恩,才有了如今的荣华富贵,为了不丢掉手中的权力,于是便和赵高合谋,篡改遗诏,让胡亥继位,赐死扶苏、蒙恬。
这成了李斯一生的分水岭,也给他的人生泼上了污点。
秦二世荒淫无道,赵高更是“指鹿为马”,祸乱朝政。
此时的百姓生活悲惨,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但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继续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李斯看到风起云涌的反秦起义军,内心极为悲痛,于是联合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
李斯先后四次上书指责胡亥的三个过错, 有一天,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 于是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
狱中一次次的严刑拷打,让李斯真正领略了自己当年创下的刑法的威力。给胡亥的信犹如石沉大海,李斯这才知道身不由己是什么滋味。他幻想着重见天日的机会,也在赵高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眼神下变得微乎其微起来。

李斯自认为能言善辩,给皇上写封信,皇上或许能放了我。
他还真写了。当然,这封信落入赵高之手。赵高说:“囚犯怎么能上书呢!”就扔到了一边。
不过,这也提醒了赵高。赵高派门客假扮御史、侍中轮番审问李斯。李斯胆敢翻供,立刻往死里打。等秦二世真派人去验证时,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不敢据实陈奏。
结果,李斯被判处腰斩,夷三族!
行刑的那一天,李斯流着泪对儿子李通说:“现在我们再想牵黄犬、游上蔡,当个普通百姓,也不可能了。”接着,又仰天长叹道:“荀子说过,我太热衷富贵,必为富贵所累,果然!悔之晚矣。”
李斯之死,总结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李斯是秦朝宰相,身居高位,虽说他的智慧和谋略都是足够的,但错就错在过于相信赵高,总是被他算计,甚至跑到皇帝面前批评他不理朝政,导致失去圣宠。
二:李斯虽然是推动秦朝改革的功臣,但他的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三:丞相的功劳过高,过度得人心,顺民意,对于皇帝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时候他再去挑皇帝的毛病,皇帝自然不会心慈手软。
司马迁曾叹李斯:假如不是因为晚年失节,那么李斯完全可与周公,召公相比肩!
我是@萌宝说历史 ,感谢大家阅读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