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书记”带领乡亲种出好日子】津云新闻讯:蓟州区马伸桥镇党委副书记丁兰,扎根农村,一心为民,帮助村民打开苹果销路,带领乡亲种出好日子,她也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2018年,35岁的丁兰因为工作调整,离开区机关,来到马伸桥镇育英洼村,成为村里的“一肩挑”。育英洼村,是远近闻名的苹果村,家家户户都种苹果,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每年的产量,都在50万斤左右。然而,经济效益却不是很好。“苹果书记”带领乡亲种出好日子-津云APP
【网约车司机紧跟智能化大潮 天津“80后土著”守住稳稳的幸福】家住东丽区的网约车司机王新,是天津土生土长的“80后土著”,早早参加工作,虽然也曾把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国企之类的“稳定”工作作为职业目标,但由于学历限制,始终未能如愿,其间当过服务生、开过物流车、坐过办公室,“倒退十几年,怎么也想不到跑网约车也能养家糊口,也能给生活带来稳稳的幸福。”王新感慨地说。网约车司机紧跟智能化大潮 天津“80后土著”守住稳稳的幸福-津云APP

【公益诉讼,倾力守护美好生活】
提起检察官,人们想到最多的是笔挺的西装、庄严的公诉席、明亮的办公室,但实际上,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堤坝河岸,总能发现这样一抹“检察蓝”,他们与“苦脏累”为伴,发挥公益诉讼职能,守护一方碧水蓝天。红桥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刘钢便是其中之一。
开启公益诉讼新征程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刘钢始终奋战在检察工作一线,连续多年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17年,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正式写入法律,从那时起,他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公益诉讼检察官。
对于刘钢来说,公益诉讼、环境保护是全新的工作领域,几乎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以照搬,虽然最初也有些迷茫,但他从不畏惧。实地勘查、沟通协调、对外联络,刘钢在点滴历练中逐渐成长起来。

“我想看到‘脏乱差’的环境得到改善,看到河水逐渐清澈,看到居住环境改善后群众舒心的笑容。”为了实现作为公益诉讼检察官的初心,刘钢始终奔走在公益诉讼一线。近年来,他发现公益诉讼线索数百条,向有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40余份,覆盖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并多次与行政机关开展联合检查、专项监督等行动。在他的努力下,行政机关的态度逐步从排斥转为配合,从拒绝变成欢迎。
公益诉讼的效果不像刑检案件那样立竿见影,但它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影响长远。他曾联合相关单位共同开展英雄纪念设施保护专项行动,开展“共护母亲河”公益诉讼活动,并将发现的涉嫌售卖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制品线索及时移送相关单位,切实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疫”不容辞显担当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刘钢作为一名党龄20多年的老党员,主动请战,下沉社区助力抗疫。疫情初始,他观察到许多小区没有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处理箱,存在废弃口罩和其他垃圾混合投放、随意丢弃等情况。

发现这一问题后,刘钢第一时间收集、固定证据,并及时向上级汇报。经部门讨论后认为,该情况符合公益诉讼立案标准,将其立为(涉疫)行政公益诉讼一审案件,向相关行政单位发出检察建议,帮助堵塞制度漏洞。随后,红桥区检察院还对整改落实开展“回头看”,促使全区新增及提升更换废弃口罩投放点120余个、向群众发放废弃口罩投放“明白纸”3万余份,该案例也得到最高检认可。
小井盖关乎“大民生”
“雨怎么越下越大了,不等了,我们走!”刘钢拿起伞,和书记员急匆匆向院外走去。原来,他一早定好了排查窨井盖。近年来,窨井“吃人”事件频发,这让刘钢不免有些担心。
“窨井盖虽小,但关乎人民群众‘脚下安全’,窨井盖破损、塌陷、丢失,极易造成事故,危害公共安全。”于是,刘钢二人冒雨在辖区内开展“问题井盖”排查工作。

“小李你看,这个窨井盖有破损,对面就是幼儿园,这对小朋友们来说太危险了!”雨中道路泥泞、视野不清,刘钢没有停下脚步,对街道、人行道、广场、小区的窨井盖进行排查,发现破损窨井盖23个,松动窨井盖16个。
排查结束后,刘钢第一时间对“问题井盖”进行登记整理,厘清管理、维护的责任主体,并向相关部门反馈情况,建议加强日常维护和巡查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如今这些“问题井盖”已经得到维护。
多年来,刘钢以“求极致”的工作态度、精湛的业务水平、认真的工作作风,坚守一颗初心,以公益诉讼捍卫群众利益。
【宇宙的尽头是铁岭,鄙视链的底端是海地】
在天津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板块学、铁、商样样都有,有着成熟的配套和浓浓的烟火气,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被各路购房者、开发商和中介鄙视,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利因素的存在。我看到很多的地产人在点评项目和板块的时候,提到北辰淮河道板块,就会有人说“哎呀,这里守着农药厂火葬场”;提到津滨大道板块的时候,就有人会说“哎呀,这里守着二殡”;提到团泊东就会有人说:“哎呀,这里太偏没有人气”。但是提到这个板块的几个项目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带出来一句:“哎呀,这里守着小海地”,仿佛海地本身就是一个不利因素的存在。有种给我我都不住的感觉。海地的朋友先别喷我,我是友军。

作为一个天津传统的老居民区,为什么像中山门、王串场、丁字沽这样的大型居民区就没有这个待遇,只有海地混成了鄙视链最低端了?咱今天来好好说道说道。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河西区是以黑牛城道南北两侧分成了两个大的板块,在当时的时候,黑牛城道以北这一片住的基本都是知识分子,老师、医生、银行职工、公务员等,这也跟河西一片的教育资源好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过了黑牛城道之后,就是天津的工业区了,像天津钢厂、造纸厂、无线电厂还有玛钢厂,顺着洞庭路往下接着走,就是双林农场了,天津老话讲的就是一片大开洼,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城市区域板块的割裂,而且板块面貌也确实跟河西里面比不了,所以说住在海地的人都是普通工人,鄙视链也就是这样形成了。
那个时候住在河北河东红桥的人大部分都是普通工人,成分比较单一,不存在鄙视链的情况。可是到了河西区,这就形成了知识分子和工人之间的鄙视链了。概括起来一句话“人家知识分子瞧不起俺们工人”,这才是海地为啥遭人鄙视的原因。我不是在制造矛盾,我是在陈述事实。
但是随着这么多年的变迁,现在海地的发展已经非常好了,这个板块配套非常成熟,有着浓浓的烟火气,好吃的非常多。希望大家能够抛开这种传统的眼光,正确的看待这个地方,同时作为一个地产从业者,也祝海地这个板块发展的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