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安的茅坤,号鹿门,二十岁时到余姚求学,拜钱应杨先生为师。
钱先生家里有个婢女,见到他以后,就假装到书房找猫想与他发生私情。
他严肃地说:“我远离家乡,拜师学习,如果对你做了非礼的事,怎么回去见父母?又怎么面对你的主人?“婢女惭愧地走了。
后来他考中进士,文章名闻天下。
[按] 不忘父母是仁,尊重师长是义,严守节操是礼,不受迷惑是智。
一份不淫的心念,这四种善德全都具备了。#引人思考的生活故事##故事##我要上 头条#
清代高士奇书法欣赏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
清代官员、史学家。
是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
他平生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
著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全集》、《江村销夏录》、《扈从西巡日录》、《经进文稿》、《天禄识余》、《随辇集》、《北墅抱瓮录》、《左传国语辑注》等。
#书法欣赏##书法爱好者##高士奇##书法#
我是书法有云,一名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一代传奇:王阳明(1)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本土,这位在日俄战争全歼俄国两大舰队的天才将领,在庆功会上掏出自己随身携带的腰牌,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1472年,王守仁(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要上山砍柴,下海捞鱼,家里还有几个生病的亲属,每日以泪洗面。这差不多也是惯例了。可惜王守仁先生的情况恰好完全相反。
王守仁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十分有钱,王家的先辈们大都曾经做过官,据说先祖王纲曾经给刘伯温当过跟班的,最高混到了四品官,后世子孙虽然差点,但也还凑合。而到了王守仁父亲王华这里,事情发生了变化。
1481年,十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为他家的坟头冒了青烟,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
这下王华的责任感也大大增强了,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己已经是状元了,儿子将来就算不能超过自己做个好汉,也不能当笨蛋。于是他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
十岁的王守仁开始读四书五经了,他领悟很快,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让老先生们也倍感惊讶,可是不久之后,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
据老师们向王状元反映,王守仁不是个好学生,不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有诗为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在先生们看来,这是一首荒谬不经的打油诗,王华看过之后却思索良久,叫来了王守仁,问了他一个问题:
“书房很闷吗?”
王守仁点了点头。
“跟我去关外转转吧。”
王华所说的关外就是居庸关,敏锐的他从这首诗中感觉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玄妙,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同寻常,书房容不下他,王华便决定带他出关去开开眼界。
这首诗的名字是《蔽月山房》,作者王守仁,时年十二岁。这也是他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此诗看似言辞幼稚,很有打油诗的神韵,但其中却奥妙无穷。山和月到底哪个更大,这个十二岁的少年用他独特的思考观察方式,给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
他的这种思维模式,后世有人称之为辩证法。
王华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承诺。当时的居庸关外很凶险,蒙古骑兵经常出没,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出关,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情。但王华经过考虑,最终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在居庸关外,年少的王守仁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和大漠,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快意,洪武年间的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那些曾经的风云岁月,深深地映入了他的心中。
一颗种子开始在他的心中萌芽。
王华原本只是想带着儿子出来转转,踩个点而已,可王守仁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大吃一惊。
不久之后的一天,王守仁一反常态,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严肃地对他爹说: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据查,发言者王守仁,此时十五岁。
王华沉默了,过了很久,才如梦初醒,终于做出了反应。
他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手边的书(一时找不到称手的家伙),劈头盖脸地向王守仁打去,一边打还一边说:“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王守仁先生第一次为国效力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但他并没有丧气,不久之后他就有了新的人生计划,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
王华的肠子都悔青了,他万想不到,自己这个宝贝儿子还真是啥都敢想敢干。
也许过段时候,他就会忘记这些愚蠢的念头。王华曾经天真地这样想。
也许是他的祈祷产生了效果,过了不久,王守仁又来找他,这次是来认错的。
王守仁平静地说道:
“我上次的想法不切实际,多谢父亲教诲。”
王华十分欣慰,笑着说道:“不要紧,有志向是好的,只要你将来努力读书,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用了,出兵打仗我就不去了,现在我已有了新的志向。”
“喔,你想干什么?”
“做圣贤!”
这次王华迅速做出了回复——一个响亮的耳光。
完了,完了,一世英名就要毁在这小子手里了。
由此,王华和老师们想了个办法,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给儿子谈一门亲事。他认为,只要这小子结了婚,有老婆管着,就不会再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了。
烟郭说
最近想分享一下大哲学家王阳明一生的故事给大家,前段时间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关于王阳明的那几章深深吸引了我。
因为之前刚刚看完《曾国藩传》,曾国藩30岁立志做圣人,王守仁先生15岁立志做圣贤,他们的人生,都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界。
而这两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悟性,曾国藩自称笨人,王守仁从小天赋异禀,两人都经受过磨难,从天赋异禀这块来看,曾国藩以及他的经历更接近于我们现在的普通人,而王阳明更像是天才般的人物。
这就决定了王阳明的三不朽境界的层次远高于曾国藩,其思想光辉,比曾国藩更加夺目。
明朝那些事儿
余姚市高风中学2020年七年级下第一月考试卷及答案
各地都已开学,各学校会有入学考试或是月考,九年级即将进入中考备考状态,头条私人教育号将更新全国各地名校月考试卷
欢迎关注头条私人教育号,关注中高考信息,各地名校月考、期中考试卷陆续更新……试卷来源网络共享,如有版权请留言删除
传习录
前言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嘉靖七年(1529年)【1】,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治武功、成就斐然。在事功方面,他为官数十载,平定江西匪患、宁王之乱、思田盗贼,封新建伯,謚文成,追封为新建候;在思想方面,他集心学之成,开创姚江学派,教书育人,门生遍天下。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思想甚至远播日本、朝鲜等地。其门人弟子辑录平时对话、语录、书信而成的《传习录》更是成为圣门经典。下面将从王阳明的生平、思想与《传习录》的成本与版本情况,做一个简略的介绍。
一、王阳明其人
王阳明的出生颇有神奇的色彩。据文献记载,王阳明生而有异质,在他诞生之前,祖母梦见有天神身披绯红玉衣,在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云”,并名其居为“瑞云楼”。王阳明出生后,至5岁尚不能言,但已能默记祖父读过的书。有一天,一个高僧从其家门口过,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其祖父便根据《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便能言。11岁时随父寓京,次年开始就读。曾总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先生回答:“第一等事无非是科举及第。”王阳明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学圣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圣贤”,“做圣人”便更加笃实地成为王阳明的志向。
王阳明15岁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且性格豪迈,常与同伴以功战为戏。16岁时,国家边事吃紧,朝廷议论纷纷,王阳明便读兵家之书,“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以为戏”。17岁时,于洪都(今江西南昌)迎娶诸氏,后偕夫人归余姚,学习经义,准备科举考试。18岁时,他去拜访了明初纯儒吴与弼的弟子娄谅,谈及格物之学,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开始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并亲身实践格物之说,甚至”亭前格竹“,最终思劳成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
格竹的失败使他对朱子之学产生怀疑,继而徘徊于佛老之间。21岁时,在浙江乡试中举,23岁时会试不第,归余姚,结龙泉诗社,对弈联诗。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进士及第,与当时的诗词名家李梦阳、何景明唱和于文坛。次年,授史部主事,又年,奉命录囚江北。不久告病归越,游九华山,出入佛寺、道观,至次年夏复命还京。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阳明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行神仙导引之术,终因不得圣道而作罢。弘治十七年(1504年),王阳明主持山东乡试,是年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次年,王阳明授徒讲学,并与湛若水相交,始归本于正学。
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抗疏救忠良而得罪阉党,遭廷杖四十,下诏狱,不久被贬谪至贵州龙场,任驿丞。正德三年(1508年),居夷处困的王阳明顿悟格物致知之旨,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为“龙场悟道”。随后,王阳明受提学副使席书聘请,主讲于府城文明书院,始揭知行合一。正德五年(1510年),王阳明便开始了顺遂的仕途。是年,他先后任江西庐陵知县,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次年,调吏部验封司清司主事,二月为会试同考官,十二月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正德七年(1512年),王阳明升考功清吏司郎中,十二月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其间,王阳明弟子日众,徐爱、黄绾等弟子也均在此时受业。他据《大学》古本立格物、诚意之旨,开始以“致良知”行教。正德八年(1513年),王阳明赴任便道归省,至滁州,督马政,日与门人游,新旧学集会于滁,教人静坐入道之方。次年,王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教人存天理、去人欲。
余姚网友:学区!学区!房子真的压死人!
我们家本身在蕙兰社区有一套房子,算是擦边球能读姚江中学。19年生了宝宝,老公是那种考虑很多的人,一直想着买一个幼儿园小学不错的老破小,奈何手上钱总是差点,我也是比较懒比较颓的那种人,就一直拖着这事。20年房价涨了一波有一波,老公坐不住了,那我是那种无所谓的,大不了小孩回泗门镇小去读咯,读书都是靠自己的。我和我妹都是泗门出来考进余姚中学的。但是我老公一直觉得是我一拖再拖搞得我们现在很被动,一说房子就吵。今新政又出了,老公又叭叭说房子要涨了……呵呵就又怪我?房子,学区真的那么重要吗?能读书的孩子在哪都可以成才啊。我一直是个安逸主义,一辈子我自己开心,我培养孩子的中心是三观。按照我老公的说法就是 我太自私了,只顾自己开心,没有为小孩而筹谋。哎,只要tm余姚房子有异动,我幸福快乐的日子必定有震动。我也不能说我老公错。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先后平定南赣匪祸、两广匪乱、朱宸濠叛乱,封新建伯,逝世后追赠新建侯、谥“文成”公。主要作品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瘗旅文》。
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县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八。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本名
王守仁
别名
王云、王阳明、阳明先生、王文成公
字
伯安
号
阳明
生而不凡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1] [2] 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影响世界的明朝大儒,生在余姚长在绍兴,到底是宁波人还是绍兴人
年少有为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书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清代焦秉贞绘《王阳明像》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3] 。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2]
步入仕途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2] [4]
被贬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贵阳修文阳明洞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万石农耕》清.朱孚佑万石农耕还是万担农耕
考注:凡丁
僻壤讹传万石田,闲看林莽亦怆然。
君平若有麻桑宅,何必蓉城卖卜钱?
朱孚佑:邛州人。
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举人副榜贡生,即贡入国子监的生员。(见清.康熙《邛州志》134p)
万石农耕:在临邛镇东偏北地方,此处太平时期的农耕景象称为:万石农耕。为古临邛八景之一,但其文化内涵是历史名人—汉代易学家严君平先生故里。
僻壤讹传万石田,闲看林莽亦怆然:古代,在临邛城东偏僻的地方,有一处传说的:万石坝。
经过明末数十年的战乱后,朱孚佑跑去一看,这里的景象却令人悲伤。怆然:悲伤的样子。
按石为量词,读音:旦。汉代一石即1斛=20000毫升,可盛装粮食约27斤。万石约为27万斤,按古代水稻亩产300斤计算,不足千亩,应当不是夸张和讹传。
据记载“万石坝”地名出现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以前,当时有生长在山中的邛都国人偶然到此,发现这儿已被北方来的移民们开发成一片有水利灌溉的稻田,不禁眼界大开,于是将此地称为:万石坝。
好比蚂蚁遇到地上一滩积水,惊奇地以为到了海边一样。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2p:“万石农耕,在州治东七里,有平田一原,邛人生长山中,见平坦数亩,遂称万石,犹之蚁行潦,路旁积水,惊见以为海也。”
引伸公元前315年秦惠文王灭蜀时所建的临邛城,因临近邛水(今称南河)以南的邛都国,故名:临邛县。
邛都国是古蜀地区由邛人部落组建的一个方国,应为三星堆人的一支。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九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金文编》447p所收载青铜器铭文:邛君壶、邛江吊姬簋、邛季戈、孙吊师父壶、班簋“蜀”字,以及表示“农耕、庆祝、祭祀”的“巴蜀图语”,能补证上述历史。
其中“江”即邛江。今称:南河。“江吊姬”即在邛江边吊念“姬”这个人,“簋”为青铜器中一种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古城山,在州治南七里,
《方舆记》‘山有铁祖祠,铸铁之家皆祀之。’”按“州治南七里”即今称的土地坡。“铁祖祠”在土地坡下的南河边十方堂,属于古城山的山麓。
另外,高埂镇地方有“古城山庙”地名。故“古城山的古城”即“古邛都国的都城”,疑在位于山间平坝的“今蒲江县临溪河畔的西来镇”地方。
因为今蒲江县亦属古蜀国,曾出土十具三千年前的楠木船棺和数枚“巴蜀图语”印章;
西汉时期卓王孙在西来铁牛村冶铁留下冶铁遗迹;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临溪县时,其治所在西来,属邛州管辖;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降为临溪镇后划属临邛县;
明洪武六年(1373年)划与蒲江县后仍属邛州管辖。清.康熙《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秦始皇二十六年(221)治临邛县。”“邛都国”延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被灭国,其邛人部落被迫迁至嶲水以南,即今西昌东南降为:邛都县。属越嶲郡管辖。
唐《十道志》:“越巂郡,本益州西外夷,汉初为邛都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因越过嶲水设郡县,得名越嶲郡,治所在邛都县—今西昌东南。
《汉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以上观点和依据供探讨)
君平若有麻桑宅,何必蓉城卖卜钱:
参考南朝.范晔《后汉书.严光传》和《刘秀与严子陵书》等史料归纳君平先生姓严名尊。字:君平。号:子陵。
籍贯今浙江慈溪。今浙江桐庐有严子陵钓台,余姚有客星山、客星桥、严子陵祠、《高风千古》坊、故里碑亭、子陵亭等历史遗迹。范仲淹来守是邦时,曾重修严先生祠堂,并撰《严先生祠堂记》。
严君平因不愿为官,当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复特征不至”时,年已八十岁,于是谎称“终于家”,然后躲到蜀地临邛“万石坝”隐居,并且改姓庄名遵。
期间曾寓居成都、郫县、彭县、广汉、绵竹等地以卖卜为业。并注《老子》和《道德指归》等。卒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后55),享年九十四岁。
当东汉史学家.班固(后32-92)作《汉书》时,为避汉明帝刘庄讳,复其姓严,名尊。字:君平。号:子陵。《隐士严君平画像》附录清.康熙《邛州志.古迹》41p:“万石坝,州东十五里,即庄君平故里。”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9p:“万石农耕,州东十五里万石坝,严君平故里也。”同《志》114p:“严君平故里,州东十五里。〈名胜志〉君平故里在万石坝,
按,君平本庄姓,因避讳改姓严,有座右铭并宋祈〈庄尊画像赞〉,俱详艺文志。”民国《邛崃县志.文学志》:“严尊,本庄氏,避讳汉明帝名庄,因改庄君平为严君平。
有《周易骨髓》一卷,《道德旨规论》六卷。按汉书《地理志》称:‘严尊文章冠天下。’其著述当不只止,盖佚失
明代,浙江余姚有位名叫骆用卿的奇人,精通堪舆之术,是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地师,据说嘉靖皇帝的永陵就是由他选址的。
正德十五年,原任兵部员外郎的骆用卿因父亲去世回籍奔丧,服满后打点行装,准备进京候任。管家匆匆走过来回话说,举人张老爷前来拜会主人。
来客是浙江永嘉举人张璁,与骆用卿相熟已久,两人曾是同窗好友。张璁年少成名,二十来岁时就中了举人,之后仿佛好运用尽,连续七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此时,尽管年届五旬,张璁功名之心仍不减,一边在温州罗峰书院授徒讲学,一边孜孜不倦地攻读诗书,以待来年赴试。
张璁此行目的正是想借重好友的堪舆之术,替自己家相相祖坟,是否哪里出了差错,不然为何仕途蹉跎至此。
好友亲自登门邀请,骆用卿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数日后,两人到达张家祖坟所在处,骆用卿在坟茔周围四下眺望一番,非常诧异地说道,此处风水极佳,十年后当出宰辅。随后拍着张璁后背叹息说,只是张兄您年纪已大,兼且尚未登第,这份祥瑞只怕不会应在阁下的身上。
然而次年,四十七岁的张璁时来运转,终于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这年,身后无子的正德皇帝驾崩,大臣们迎请他的堂弟,藩王朱厚熜入继大统,是为嘉靖皇帝。嘉靖即位不久,就因为追封已故父亲朱祐杬为皇帝之事,与大臣们发生了激烈的政治争论,这场持续三年的“大礼议”事件最终以皇帝胜利、群臣屈从告终。
张璁在这场纠纷中进行了政治投机,率先支持势单力孤的嘉靖皇帝,获得了丰厚回报,中进士后仅十年就成为内阁首辅。而骆用卿呢,仍在兵部员外郎任上徘徊。张璁虽然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友谊,却因当年轻视自己,心有介怀,从未想过要提拔他。
几年后,嘉靖皇帝着手规划身后万年之地(陵墓),命大臣们举荐通晓风水的人寻找吉壤。张璁果断上书,推荐了骆用卿。后来,骆用卿在天寿山寻到两处宝地任皇帝抉择,嘉靖选了十八道岭,又嫌名字不好听,下诏改为“阳翠岭”,永陵即建在此地。
用其术而不显其官,是张璁打压好友的手段。正途进士出身的骆用卿官至太常少卿,是有名无实的闲曹冷官,胸怀大志的他时常悲叹说:天生我骆某,难道一辈子只能以地师而终吗?
晚年,骆用卿辞官归乡。南下路过淮安府钵池山时,见此处风景秀丽,山峦挺拔,不由得心生欢喜,让轿夫绕着山边走了一圈。后来,他指着山脚边一座坟冢说,此中大有佳处!
于是,骆用卿命轿夫落轿,向当地人打听得知墓主是谁。淮安人向来热情好客,一五一十介绍说,这是当地穷秀才丁士美的父亲葬身之处。丁士美葬父后穷无所依,在墓旁搭建两间草屋遮风挡雨。
骆用卿见到正在草屋中读书的丁士美,拱手祝贺说,阁下幸自努力,三年后当大魁天下。如骆用卿所预言那样,丁士美果然考中嘉靖己未科状元,官至侍郎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