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记忆#
“高考”在冬季
1977年我在山西太原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今天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通常每年的高考在夏季,那年情况特殊,高考在冬季。
(1)春风吹来
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十年寒冬后的一股春风,把我从恶梦中吹醒。消息来的太突然了,我欣喜如狂,有些忘乎所以。我当时在化二建公司机运队从事外线电工工作。尽管只有小学水平,我当仁不让地报了名,居然拿到了准考证。我们电工组还有两位同事(有报名资格,一位具有高中学历;一位是中专毕业生)应该是属于缺乏自信,都没有报名。
(2)准备高考
距离考试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手忙脚乱的我毅然决然向单位请了事假,连找带买弄了一大堆复习参考书,准备复习。一开始,我急急忙忙跑到了阳泉,去求助当时在中学教数学的四哥,我很担心自己的数学。但不出三天,四哥就劝我回家,要我赶紧回去上班。原因是我连初等代数的一点儿基础都没有;不知道 a 叫阿尔法,也不知道b 叫贝塔。四哥唯恐我“瞎子点灯白费蜡”,工资被扣还可能被处分。于是,我回到太原,但没有回去上班,而是和院儿里的两个考生(一个是比我年长的“老高一”,另一个是比我年幼的“新初三”)一起复习。这俩人比我水平高,且不嫌我水平低。我们互相讨论、互相鼓劲儿; 好几次煞有其事地一起熬夜。
(3)考场秘密
考试的那天下了场大雪,路上积雪很厚,骑自行车很艰难,我几次滑倒,从五一广场出发到位于河西义井的考场,用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带着浓浓的、神圣的感觉,我拿着准考证和铅笔、钢笔、橡皮,步入考场,考场设在化二建小学内。按照准考证上的号码,找到座位,很有些诚惶诚恐。记得一共考了三门课:政治、语文和数学。怎样考的政治已经记不清了,在所有数学试题里只有一道5分的因式分解我能够对付,其余全部无从下手。只记得作文题目是《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还没写完,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铃声使我紧张的一下子尿了裤子。好尴尬,好在当时是冬季,穿着棉裤,没有被人发现。 这件事我一直保密,直到今天。
(4)高考落榜
肯定是没考上,不想自讨没趣,我也没去查考分,也因为我的两个邻居伙伴也没有考上。后来得知,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570万,而考中的只有27.8万,仅占当年考生总数的5%。据说,今天国内的许多名人,包括著名导演张艺谋等均属于那百分之五。
高考后没几天,成绩还未公布,我到太原的三哥家吃饭。三嫂关心地问我考得如何,我居然大言不惭地回答,“应该有希望!” 现在回想起来,确实荒唐,不自量力、像唐吉坷德一样。也许,当时会有人嘲笑我;但我至少足够勇敢。在我们小学47班的同学里,我应该是唯一敢去试试的。我周围有好多比我学历高的朋友(包括我的两位电工同事),至少在那年他们都没敢去试。
(5) 美梦成真
尽管有些荒唐,但从那年冬季开始,我迈开了奋斗的历程,通过自学英语当了中学英语老师,然后到伊拉克当英语翻译,最后在英国完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1990年,作为“海归人才”我被山西财经大学聘用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