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5月,毛主席的老同学谭世瑛来中南海向毛主席告状,控诉自己的儿子被枪决的惨状。那么这件事最终是如何解决的呢?
提到谭世瑛,想来大家都是陌生的。那他与毛主席又是如何结识的呢?故事就要从1910年的秋天开始说起了。
1910年的秋天,毛泽东同自己的表哥文运昌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想要参加入学考试来就读这个学校。可是学校不招收外地人,这可让毛泽东和文运昌犯难了。好在他们遇到了谭咏春老师,在谭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不仅参加了入学考试,还顺利地进入了学校就读。毛泽东入学后,被分到了戊班。谭咏春担心毛泽东会受到班里人的欺负,于是安排了自己的儿子谭世瑛同毛泽东一个班,一个宿舍。平日里,谭咏春也常叫毛泽东去家里吃饭,对他十分关照。
谭咏春不仅在生活中关照毛泽东,在学业方面也给予了他不少帮助。毛泽东曾在学堂里用康梁体写过一篇《宋襄公论》,被改卷的教员一通批判,只给了二十分。谭咏春在看过这篇文章后,却大加赞赏,并将评分改成了105分。谭咏春还喜欢将毛泽东的文章贴在学校的“揭示栏”上,让大家观摩学习。毛泽东在学校的第一学期结束后,谭咏春觉得毛泽东的水平足以去长沙读中学了。毛泽东对此内心欢喜,可又无奈学费太贵。谭咏春对于毛泽东的担忧都是知道的,所以对于毛泽东去长沙读书一事,早已做好了安排。学费由公家出,毛泽东一分钱都不用出。毛泽东对此十分感激,带着这份感激之情踏上了前往长沙的道路。
一晃过去许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才收到老同学谭世瑛的消息。毛主席收到了来自老同学谭世瑛的信,心中很是高兴,很快就回了信。这边谭世瑛收到毛主席回信后,就写了一封有所求的信。信中谭世瑛诉说了自己近些年来的悲惨日子,请求毛主席能替他安排上一份工作。谭世瑛的这个打算终究是落空了。毕竟毛主席向来是一个公正的人,对于以权谋私安排工作的事,他向来是不会做的。但谭世瑛的父亲谭咏春曾给予了毛主席莫大的帮助,毛主席但也不好直截了当地拒绝。于是虽然在信中委婉拒绝了谭世瑛的请求,但是寄去了钱给谭世瑛补贴家用。
谭世瑛和毛主席的通信也一直保持着,信中内容不过是叙旧,或者是交流诗词。可谭世瑛的生活过得并不好,两个儿子被枪毙,自己作为贫农却入不了农会,而且还得了眼疾。这些事情萦绕在谭世瑛的心头,他越想越觉得郁闷。于是他想着,不如去北京找毛主席告状去。
谭世瑛来到北京后,毛主席很是高兴。谭世瑛便说起了自己在家乡的苦楚,自己的儿子被当成反革命镇压,自己也被公安机关管制,连公会也入不了。毛主席听了他的这一席话后,表示一定会为他查清楚。毛主席先安排了谭世瑛去医院治疗眼疾,再派人去湘乡了解事情真相。那么真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谭世瑛的儿子的确是犯下了证据凿凿的罪行才被枪毙,谭世瑛被管制也是因为他妨碍公务。对此,毛主席对谭世瑛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关于谭世瑛所控诉的那些事,都是依法处置的,没有什么问题。谭世瑛也应当做个好公民,入农会也就不成问题了。
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不仅是一个重恩情的人,也是一个公私分明讲究证据的人。
一天,刘备到蜀国治下的广都县巡视,一见到县令蒋琬,立刻下令将他处死。诸葛亮劝谏半天,刘备才改变主意,命人提来一桶水,朝蒋琬从到脚浇下。被冷水一浇,蒋琬终于回过神来,慌忙跪拜在地,直呼:“臣有罪!”
蒋琬是东汉零陵郡湘乡人,三国时期在蜀国担任尚书令,诸葛亮对其评价甚高,称其为“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贞良死节之臣”。
蒋琬从小聪明好学,他发奋读书,而且文武兼修,青年时就因为才识渊博,在家乡远近闻名。
起初,蒋琬被人推荐给刘备,刘备请诸葛亮对他进行面试,考察一下他的才学。
面试过程中,蒋琬对诸葛亮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见解独到,且很多观点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诸葛亮对这位年轻人非赏识,于是向刘备推荐他担任广都县县令。
收到县印时,蒋琬非常镇定,脸上无喜无悲,这一切均被诸葛亮看在眼里。诸葛亮认为,蒋琬不但学识渊博、胆识过人,而且心性成熟,是个能成大事、志在高远的将帅之才。
刘备此次广都之行就是诸葛亮特意安排的,他相信蒋琬能成大事,治理一个小小的县邑自然不在话下。来之前也没有事先通知,纯粹的“四不两直”式的督导考察。
可一到现场,刘备当场就怒了。蒋琬竟然完全不管公务,自己喝得酩酊大醉,趴在县衙桌上呼呼大睡。
看到这幅景象,诸葛亮诧异不已,刘备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命随行的武将蒋琬扔到大堂地上,自己上前坐到县衙审案的太师椅上,准备对蒋琬兴师问罪。
可没想到,被扔到地上的蒋琬依旧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刘备修养再好,此时也坐不住了,于是直接命人要将蒋琬斩了。
诸葛亮好说歹说,才让刘备收回成命,让人先把蒋琬弄醒。
一桶冷水浇下,蒋琬终于悠悠转醒。睁眼一看,发现自己竟然躺在地上,正准备发怒,发现周围站了好多人,其中一人面孔感觉好生熟悉。定睛一看,赫然是诸葛亮,连忙爬起身来,准备请诸葛亮上坐。
再看那县衙正中的太师椅上,刘备正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面无表情。蒋琬的酒意顿时吓醒了一半,立即跪拜在地。
当日,刘备虽然没有处死蒋琬,但当场宣布罢免了他的官职,然后拂袖而去。
此时的诸葛亮也很是纳闷,蒋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回到汉中后,他立即派人前往广都调查。
经过调查,事情的前因后果终于浮出水面。
蒋琬赴任之初,确实是励精图治,他“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处理政务兢兢业业,可谓是达到了废寝忘食、殚精竭虑的程度。
然而,本以为在广都可以好好施展平生所学的蒋琬,万万没想到,在这座贫瘠的小城,竟然处处受人掣肘。这里自上而下,官僚气息非常严重,他发出的指令,制定出来的政策,根本没人执行,落不了地。
一段时间以后,蒋琬也意气消沉起来,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抄写先秦诸子和两汉贤达的文章上。同时,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情绪,他每个月领到俸禄之后,总要痛饮一番,大醉一场。
谁曾想,就在他买醉当日,竟然被刘备给撞见了。
了解事情原委后,诸葛亮立刻上表刘备,提出政务革新措施,以扫除当时蜀国上下的懒政怠政等问题,并推荐蒋琬为什邡县县令。
但“广都买醉”事件让刘备对蒋琬心生疑虑。于是,刘备要再次考察其理政才能,派人把一大堆什邡县的案卷交给他处理。
这一次,蒋琬把自身的才华尽情地展现了出来。每个案子,他只要稍微过目就清楚明了,处理不偏不倚,被告原告都信服。一个月积压的案子,一天就断完了。
蒋琬这波操作打消了刘备疑虑,当即被任命为什邡县县令。
之后从政几十年,蒋琬也未再发生醉酒耽误处理政务的事件。
由于才华出众,蒋琬一再升迁。230年被任命为丞相府长史,后来升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诸葛亮五次北伐期间,他负责留守成都处理后方政务,调度兵员、粮饷,一切井然有序。诸葛亮晚年上表刘禅:“若我不幸离世,朝中事务可托付蒋琬。”
诸葛亮刚离世时,蜀国上下一片慌乱。但临危受命的蒋琬始终镇定自若,在他脸上既看不到悲伤也看不到喜悦,神态举止就和平常一样,处理政务井井有条,让蜀国的民众迅速安下心来,也得到了文武百官的信任和敬佩。
蒋琬在蜀国执政12年,为保持国家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继承了诸葛亮的各项政策。军事上转攻为守,联吴抗魏,既节省了巨额军费开支,又减轻了百姓负担;经济上减轻赋税,大力发展生产,使蜀国物产丰富,百姓生活富裕;内政上任人唯贤,大度地让渡一部分重要岗位给诸葛亮指定的另外一位后备人选费祎,重用董允、姜维等贤达人等,确保了大局稳定。这一系列措施为蜀国赢取了难得的发展时机。
@木木历史阁
蒋琬从小好学上进,志存高远,被罢免之后能知耻而后勇,用生平所学逐渐证明了自己的才干。
他才学渊博、思想成熟,沉着稳重、胆识过人,品性纯良、宽容大度,因此深得诸葛亮赏识。
他知恩图报,继承诸葛亮遗风,鞠躬尽瘁,直到246年抱着“复兴汉室”的遗愿病逝于涪县。
他的品德和修养值得后人学习敬仰。
#历史# #头条历史#
毛主席原来也偏科,学英语很努力,幽默的写便条给斯诺:“三块肉喂你马吃。”自1936年第一次访问延安后,1939年,斯诺再度来到延安。
与上次不同的是,他为毛主席带来了一份礼物—《西行漫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上一次访问延安时的所见所闻,对中国革命进行了赞扬和讴歌。
毛主席看到斯诺的礼物后,非常高兴,当即派人回赠了一张便条,上面写着一句话:“三块肉喂你马吃。”斯诺看到后,很是纳闷,良久,才醒悟过来,原来这句话是英语“非常感谢”的汉语音译。
明白过来的斯诺不由得被毛主席的幽默逗的哈哈大笑,他没想到毛主席居然还会一点英语。
实际上,毛主席对于英语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学生时代就接触了英语。
1910年秋,毛主席第一次离开家乡韶山冲,去湘乡县的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所学堂在当时来说是一所新式学堂,所开设的课程除了图画、自然科学音乐以外,还有英语。
从东山高等小学堂毕业后,毛主席又来到长沙继续求学,先是进入了一所高等商业学校,但由于课程都是用英语教授的,这让英语基础差的他感到很吃力,于是就退了学。
1913年,毛主席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被并入第一师范)读书。这所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员,因此课程非常多,除了文学、历史、地理外,也有英语。但是由于学生时代的毛主席比较偏科,因此英语成绩并不是太好。
1919年,“五四”运动运动爆发,这场运动使爱国学生们意识到,要想改变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由此而掀起了一股“留洋热”,在当时,出国留学的首选目标是法国。
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的毛主席也参与和领导了这一运动,并一直为此奔波、呼吁。
当时甚至毛主席自己一度也想赴法勤工俭学,但是后来却因为外语底子差而未能成行,毛主席后来去了北京,在恩师杨昌济的安排下,他进了北大图书馆做了一名管理员。
此时的毛主席,开始逐渐关注工人运动,他曾经借了一本有关国外劳工运动的书籍,由于都是英文,只好请杨开慧代为翻译。
此时,毛主席开始意识到,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要学一些英语,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开始自学英语,每天读一篇英语小短文。
1920年,毛主席和杨开慧结婚,此时的他已经投身革命,繁重的工作使得毛主席没有空闲时间继续自己的英语学习,自学计划也因此中断了一段时间,直到1929年。
这一年的10月下旬,由于身体原因,毛主席来到福建省上杭县苏家坡养病,暂时空闲下来的他开始“重操旧业”—学习英语。
据当时和毛主席住在一起的曾志后回忆说,毛主席不知从哪里搞到两本初中英语教材,每天坚持自学,用湖南口音大声朗读课文。
就是在这样的自学中,毛主席逐渐学会了一些英语单词和短句子。后来,斯诺、史沫特莱等外籍人士先后到访延安,毛主席不耻下问的向他们请教英语问题。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回忆说,毛主席为了纠正自己的英语发音,先是向她的秘书学习普通话,后来也向她请教过英语问题,并学唱过英语歌曲。
在史沫特莱在延安的这段日子里,在美式英语的熏陶下,毛主席逐渐掌握了一些英语日常对话和词汇。
除了自学英语,毛主席还发明过一个著名的新英语单词—“paper-tiger”(纸老虎)。那是1946年的八月,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阴谋挑起内战,妄图消灭我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美国著名女记者斯特朗就此问题专程来到延安,采访了毛主席,在交谈中,毛主席豪迈的说出了一句名言—“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由于“纸老虎”一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汇,翻译只好将其译为“稻草人”。对于这种译法,毛主席是不能接受的,他认为“稻草人”这个词表达不出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稻草人”的主要用途是放在田里吓唬乌鸦和麻雀,但是“纸老虎”却是表面上看起来凶猛,其实外强中干的意思。
为了意思准确,毛主席将单词“paper”(纸)和“tiger”(老虎)进行了组合,创造出了一个新单词。毛主席高兴的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念到:“拍拍—太根儿”。
这个新发明的单词后来随着毛主席的那句藐视敌人、豪情万丈的话传遍了整个世界。
建国后,尽管公务繁忙,毛主席依然没有放松对英语的学习。他敏锐的意识到,英语是世界上通用语言之一,中国人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要掌握英语。
1954年10月,新华社国际部的林克被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国际事务秘书,同时负责向毛主席教授英语。
此时的毛主席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工作,据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经常阅读英文版的国内刊物,尽管读起来很吃力,但毛主席依然乐此不疲。
外出视察时,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总是带着一个公文包,里面装的是英语书,一有空闲,毛主席就用来学习英语,甚至连饭前饭后的时间都利用起来。
除了英文刊物,毛主席经常读的还有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书籍,并在每一个单词下面都用铅笔标注了音标,而且这些书籍毛主席读了都不止一遍。
“我一个衰弱的老头子,全身长满蛇皮癣,你跟我睡觉怕吗?”50岁的曾国藩,问22岁的陈春燕。
她是曾国藩的部下彭玉麟带来的,之前,彭玉麟已带来过3个女人,可曾国藩都不满意,或嫌其粗俗,或嫌其丑陋。
本来曾国藩修生养性,甚至在40岁后主动和妻子分房而卧,他为何又有了纳妾的心思呢?
说起来还真有意思。当时曾国藩很受重用,公务繁忙,每日与文武僚属商议归复金陵大计。他压力很大,加上连年在江南地区征战,癣疾大发,全身瘙痒无比,为此他苦恼不堪,迫切需要有人帮他挠痒,以助睡眠!
彭玉麟知他心思,就帮着找人。这天午后,陈春燕一进门,曾国藩就动心了:这女子身材匀称,步履轻盈,那副羞答答的模样,既安详,又迷人!
“把头抬起来!”曾国藩轻声下命令。
陈春燕抬起头,见他眼光阴冷,又连忙低头。
曾国藩见她虽不算美丽,但五官端正,尤其是眉眼之间透出的那股平和之气,让他感到安心。
两人聊了几句,曾国藩问:“听你口音,像是湖北人?”
“我家住湖北咸宁。”陈春燕落落大方,口齿清晰,完全不像先前那几个女人,要么吓得手足失措,要么扭捏失态,半天答不上话。
说起父亲去世,陈春燕面露悲伤。她说父亲是个穷苦读书人,一生教蒙童糊口。
听说她是读书人的女儿,识字又孝顺,曾国藩更高兴了。
“明天我带大家来喝喜酒!”彭玉麟说。
“慢着!百日国制未满吧?”曾国藩问。
“今天正好百日,您就放心让她侍候您吧!”彭玉麟笑着走了。
夜晚,疲劳了一天的曾国藩回到卧室,发现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桌上的文书摆得整整齐齐。
春燕提了一大桶热水过来:“请大人洗脚!”
“你怎么知道我有这个习惯?”曾国藩很吃惊。
“我问过彭大人,他说您有睡前烫脚的习惯。他还说,您睡前要吃甜软的东西,平时喜欢吃鱼,吃新鲜蔬菜,吃湘乡土制的盐姜、干菜,饭后还喜欢散步!”
“你真细心!”曾国藩拉起她的手,亲热地望着她。
她觉得他眼神柔和温馨,完全不像白天的冷峻阴森,人也变得年轻了。
他说自己有癣疾,怕吓着她。她说:“您是人人敬慕的大英雄,能服侍您,是我的福气!”
他觉得已消失多年的脉脉温情又悄然生发,抚摸着她的手,和蔼地说:“你今日做了我的妾,便是我曾家的人了!”
他把脚伸进热水里泡着:“欧阳氏是我的结发妻,她多次来信,要我在外面讨个妾,说粗手粗脚的部下,如何能代替得了心思细致的女人!每次我都拒绝了她。
明天我就写信告诉她,说我娶了个端庄温和的小妾。你放心,她绝不会欺负你!”
他絮絮叨叨地讲,她静静地听,觉得他并非世间所传的那样威严可怕,其实他也是一个普通男人,深爱自己的家庭。作为女人,她喜欢这样的男人!
洗完脚,他坐到桌边写日记。他将春燕入室作为一件大事,郑重地写上了日记本。为了确证当日是否为百日国制期,他板着指头数日子。
“从7月16日到今天10月24日,不对啊……无论怎样满打满算,只有98天,离期满还差2天!糊涂啊!”他想起那些日子朝廷对他的破格隆遇,一股浓重的负罪感油然而生,“对不起天地君父啊!”
“荆七,快吧她带到客房去睡!”他大喊部下。
变脸真快啊!春燕吓得浑身发抖,忙跪下哭道:“小女子犯了罪,任大人打骂,只求大人别赶我出去!”
“我没赶你,只是离百日国制期还差2天,我不能留你在我卧室里!”曾国藩苦笑。
“大人何必这样认真?姨太太已进屋,她陪你睡觉,瞒2天不公开就是了,何苦要她睡客房,一个人怪冷清的!”荆七觉得这事儿好笑,嬉皮笑脸地劝道。
“胡说!”曾国藩瞪了荆七一眼,“你安排好她后,火速去见彭大人,说他把日期弄错了,我已将陈春燕送至客房!”
曾国藩手握重兵,一呼百应,这样的人娶个妾,还把日子算了又算,差2天都不行,可见他办事是多么小心谨慎。
“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
确实,做人做事小心谨慎,才不容易出差错,才能长久稳妥地发展下去。
关注捻字为花,我们同读书,共成长。人生不易,捻字陪你。
曾国藩50岁时,彭玉麟给他送来美貌的女子。彭玉琳见曾国藩眼神一亮,暗道有戏:就等着夜里生米煮熟饭了。谁知深夜女子几句话说出口,正准备办事儿的曾老冷汗直流,让下人抓紧时间带女子离开曾家…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经常在江南地区征战,之后又公务繁忙,压力很大。逐渐突疾发作,后背瘙痒,彻夜难眠。他远在老家的妻子多次去信,让他再纳个妾,替代粗手粗脚的下人,照顾他。
对于这个事情,曾国藩也有自己的看法,他的确需要一个女人来照顾自己,但是两个原因让他对这个事一直举棋不定:
1、当时朝中正是百日国制,属于特殊时期,随意纳妾可能遭致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2、一般的女子也入不了他的眼,她们可能有几分姿色,但是胸无半点墨,简直就是粗俗之人。
这个事情,当时落在了彭玉麟的眼里。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并称为大清三杰,又是曾国藩的部下,为老上司一解忧愁,义不容辞。但是,他寻到了很多女子,都被曾国藩拒绝了。
而这次的女子,举手投足之间,让曾国藩喜欢。尤其是自己和她说话时,她的眼中并无慌乱,可以猜出她出身不是普通人家。曾国藩抬头问彭玉麟:现在日子到了吗,有百天了吗?
彭玉麟点头道:大人放心吧,今天刚好是一百天,不禁忌。
曾国藩听到后,点了点头,这个事就算是成了。
到了夜里,女子告诉曾国藩是湖北咸宁人,名叫陈春燕。父亲是个教书先生,却早早过世。曾国藩随即明白了为什么陈春燕进退自若,说话有理有据。原来,是书香门第家族的出身。
曾国藩看到陈春燕一下午就把房屋内打扫得一尘不染,书籍归回原处,被褥整理干净,不禁心头泛喜。看来这次彭玉麟给自己找的这个女子的确很不错。
陈春燕端来一盆热水,要给曾国藩洗脚。
曾国藩很奇怪,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睡觉前要泡热水脚?
陈春燕回答:我在彭大人那里,打听到了您有夜里泡热水脚的习惯,就留心了。还知道您喜欢吃软甜的东西、喜欢吃新鲜蔬菜、还喜欢吃湘乡土制的盐姜、干菜等。
曾国藩听到这些话,不由得心中大喜,他对陈春燕太满意了,告诉她:我结发妻子欧阳氏一直让我续弦,我都看不上眼。没想到,你心细如发,知书达理。今晚你做了我曾国藩的妾,便是我曾家人。放心吧,欧阳是个识大体的人,以后你们相处起来也会融洽的。
陈春燕看着这个白天眉目凶狠的男人,夜里居然也能说出如此温柔的话,大为惊讶。不禁衷心说道:大人是英雄,能够服侍大人左右,是小女子的福气。
曾国藩对于今天这个日子觉得特别喜庆,于是把从陈春燕进门到现在,所有的对话、礼节、反应全部记录了下来。在记录陈春燕说的话时,又对着日子掐着指头算了算,从七月十六日到今天,不觉惊出一身冷汗。
原来今天并不是百日国制的期满日,而是第98天。想起这些日子当朝对自己的破格提拔,现在自己居然破例纳妾,他就一股负罪感,充满了心中。
曾国藩立刻让下人带陈春燕离开,带去彭玉麟的府中。陈春燕吓坏了,刚才还和颜悦色的大人,为何突然对她翻脸了?她小声问道:大人,不知道小女子哪里说出了,惹得大人生气了?
曾国藩这才解释不是她的错,是百日还不到。让她暂时在彭玉麟府上休息两天,等到期满,他迎娶她进门。
当时下人建议留在府上,过两天办喜事也无妨,被曾国藩直接拒绝了。他说:朝廷对我有恩,我岂能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来?
纵观曾国藩一生,他克己自律,从不做欺上瞒下之事。而这些不只是空话,而是融入了他一生的言行,并且传于子孙,才有了《家书》、《家训》这些名典流传后世。
很多喜欢曾国藩的朋友,都知道他有个16字处世之道:
1、物来顺应(不纠结,不迷茫)2、未来不迎(不焦虑,不恐惧)3、当时不杂(不彷徨,不分神)4、既过不恋(不留恋,不感伤)
这16字处世之道,并不只是简单的大道理,泛泛而谈。而是他用自己的一生,不断揣摩、总结而成。而曾国藩的一生,戎马四周,安定朝中。被后世称之为“千古第一完人”。
有人说:
人生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的确如此,读《曾国藩》,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在未来,不恐惧,不迷茫。在当下,不担忧,不思杂。
如果你也喜欢曾国藩,想要了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那么请读这套《曾国藩》全书。
你会从其中,寻找到前进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
点击下方商品链接,把《曾国藩全集》带回家:
诡异的厘金,既协助镇压了太平天国,最终竟然还帮忙颠覆了清朝!
太平天国这么大规模的反叛行动已经发生了,就一定要镇压。但是,钱从何来?
第一个办法是捐输。就是让有钱人出钱,然后朝廷给个名义上的奖赏。第二个办法是卖官鬻爵。
但是这样筹集到的钱还是不够。有人提议,开征厘金吧。
什么是厘金?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咸丰三年(1853),清廷副都御史雷以諴在扬州帮办军务,围困天京的江北大营缺饷,于是建言朝廷,在扬州设卡,对过路的贸易大米征收商业税,大致按照1%的标准抽税,因此叫“厘金”。第二年,抽税的货物种类扩大,遍及百货;地点也扩大,从扬州扩展到了南通。同年,江南大营在镇江、丹阳等地也开始收取厘金。截至同治元年(1862)除云南(同治十三年设)和黑龙江(光绪十一年设)外,厘金制度已遍行于全国各地。
厘金最初一般分行厘和坐厘。前者为通过税,征于转运中的货物,抽之于行商;后者为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征收,抽之于坐商。行厘对商人来说比较重,因为货物在转运过程中,路过一个关卡就要交一次厘金。
把厘金按商品分类恐怕更好理解一点。厘金分为百货厘、盐厘、洋药(进口鸦片)厘、土药(国产鸦片)厘。据同治八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869~1908)全国各省厘金收入分类计算,其中百货厘约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二,茶税约为百分之一点八,盐厘约为百分之零点八,洋药厘约为百分之三点三,土药厘约为百分之二点一。
不要小看了厘金,正是这1%的厘金,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和随后的农民起义主要财源。
厘金的在镇压反叛中的作用
1853年1月21日,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曾国藩奉命协同督办湖南团练。但很快,曾国藩发现团练无法对抗太平军,因此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
但是,朝廷能给的钱远远不够,怎么办?曾国藩就开始设立关卡收取厘金。1855年的5月份,湖南省厘金局成立。据统计,湘军每年能在湖南省收到厘金约二百万两白银。以此推算,加上湖北、江西的厘金收入,湘军每年在厘金项上能得到600万两。仅此一项,湘军的人均军费就能达到50两(湘军最高峰12万人)。再加上捐输费、卖官鬻爵收入等,人均军费更高。这还不包括朝廷的拨款、朝廷代为采购外国军火的费用等。
今天企业界都知道高工资是第一生产力,湘军就实行高工资制度,效果立竿见影。湘军普通士兵每月饷银是6两银子,而八旗兵只有2两银子,湘军兵饷是八旗兵的三倍。除了组织制度、训练管理、武器装备等因素外,高工资是湘军强悍战斗力来源之一。
最终,清廷依靠湘军为主的地方武装力量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随后湘军又参与平定捻军、收复新疆、中日甲午战争等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大事件。
不得不说,正是厘金这个税种,成就了强盛的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力量,帮助清朝度过了内部危机。
但是,这同时又为清廷对地方的逐渐失控埋下了伏笔。因为这些新建的地方武装,他们效忠的不是清廷,而是将领个人。
厘金让地方力量一步步加强
湘军的异军突起,一举改变了清朝的兵制,并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地位。
但是,湘军的崛起,却把清廷的军事制度彻底打乱了。湘军将领由湘军统帅部亲自招募任命;湘军的兵又是由将领亲自招募训练的;军饷则由湘军统帅部筹措并发放。因此,湘军的士兵只知道效忠顶头上司、效忠曾国藩,而不是效忠清廷。曾国藩拥有对湘军完全的指挥调度权。
厘金帮助挽救了清朝,但也帮助地方完成了对清廷权力的夺取。
因为厘金的收取很琐碎,需要在一大片区域内,有人设卡现场收取多笔小额现金。这就要求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一方大员,必须拿到人事行政权,任用自己的亲信,才能真正受到厘金。否则厘金根本收不上来多少钱,大部分都将被收税人私吞了。这个要求很合理,所以清廷把人事行政权力也下放了。
厘金带来的连带影响还不止这些。
湘军和淮军在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还陆续参与平定其他各地的民变,挽救了清王朝。这样湘军淮军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和将领,随着清朝政局的发展,这些人才也遍布各地。湘军队伍中相继产生了36名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各地高级官员。除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著名的还有胡林翼(湖北巡抚)、彭玉麟(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刘坤一(两广总督)、沈葆桢(两江总督)等。
湘军淮军人才遍布清朝,其影响在于,他们有能力为清廷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就把湘军的个人效忠和独军政财大权的一套做法移植到当地。这样,远离京师的各省逐渐处于事实上半独立甚至独立的状态。因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后来清廷无法指挥北洋新军,而只得去求袁世凯了。
厘金直接加重了商人的负担,间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但是,厘金支撑了汉人力量和地方力量的崛起。武昌起义,以一个小规模的战斗就能推翻清朝,其背后的基础是早已事实独立的各省。
小小的厘金,最终以其强大的力量颠覆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