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的“饮中八仙”: 唐朝是中华民族强盛的朝代,也是“把酒临风”的时代。女有贵妃醉酒,男有“饮中八仙。现录杜甫《饮中八仙歌》原诗如下,与爱好品酒及诗词朋友共享甘醇: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1、贺知章
贺知章醉酒骑马,摇摇晃晃,神情一脸轻松,因为喝醉昏花,不慎落井。却一点不慌,且在水底眠宿。
2、汝阳王李琎
先饮三斗酒,再见皇上。
贵为王侯,是当今皇帝的侄子,方敢带醉朝见天子。而且上朝路上看见运酒车,心里的酒虫都馋了,不禁想,要是他的封地在酒泉那该多好呢。
3、左相李适之
李适之,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李适之好饮酒,能喝一斗不醉,晚上宴饮,次日照常能处理公务。
4、崔宗之
崔宗之,宰相崔日用之子,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
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
5、苏晋
苏晋,进士出身,开元十四年,为吏部侍郎。
苏晋一面耽禅,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斗争中,但结果往往是“酒”战胜“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
6、李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句,顿时使李白的形象变得高大奇伟了。
7、张旭
张旭,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
“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礼仪!它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8、焦遂
焦遂只是一介布衣。
他因为酒量好而经常被邀约与以上7位名人喝酒。据说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
天上有八仙,人间酒界也有八仙。当年,大龄青年杜甫(差不多35岁左右),怀着梦想“北漂”到长安,初入京城,眼前的繁华景象,大咖们那洒脱豪放的举止,让杜甫心旗摇荡,激动不已。
此时的杜甫寂寂无名,“北漂”就是想在京城弄个“公务员”干干。盛世盛景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心情愉悦,挥毫写下《饮中八仙歌》,逐一描述了那些令他羡慕无比的“仙人们”的酒后形态。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率先登场的是老大贺知章。这老爷子喝醉了一路摇晃,明明在平地骑马,看上去就像是坐在波涛汹涌的船上,一不小心,掉进了井中,睡在了水底。看来这老爷子“四明狂客”的称号是实至名归。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第二位便是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这厮不好权位,就喜欢对酒当歌,就是朝见天子也得先喝罢三斗酒再说。路上看到酒车、闻见酒香就流口水,一心想着天子能把自己的封地换到酒泉。真的不愧是“花奴酒痴”。
左丞相李适之更是个酒鬼。兴起之时,一天甘愿花费万钱饮酒,那架势就好比巨大的鲸鱼吞吸百川来水。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青春美少年个崔宗之那喝酒的架势更有范,高举酒杯,白眼问天,旁若无人,喝醉了就宛如风中的玉树,不能自持。昔日神童苏晋烦了俗世,皈依佛门,本来是长期斋戒,可见到酒,他就逃离佛国入了醉乡。
上面这五位只是一个引子,接下来这位才是主角——杜甫的偶像大哥李白。这才是把酒喝到无上境界的人物。有酒有诗有朋友,这样的日子就是皇帝喊我,我也不稀罕!大爷我才是酒中仙!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喝到位了,诗词信手拈来,心中的感觉更是无比舒服,那一刻自己比皇帝还大,比皇帝更有幸福感。能把酒喝到这个份上,天下恐怕仅此一人。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后面两位是帮李白殿后的。被称为“草圣”的书法家张旭有好酒也不要什么形象了,号呼狂走,索笔挥洒,笔走龙蛇,舒卷自如。
五斗才有醉意的平民焦遂压轴,喝了酒,他这个平民就成了语惊四座的辩论家,高谈阔论,滔滔不绝。难不成,那些知识和理论是从酒中直接灌入心中?
酒这个东西很奇妙,一直都和人类纠缠着。苦饮,乐也饮;聚饮,别也饮;失意喝,得意也喝;悲喝,喜也喝……难怪陶渊明临终还放不下酒杯,感叹“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魏武帝曹操赋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历史数千年,虽然酒不同,时代不同,但酒却依然在,酒文化也越发深厚。
喝酒不为醉,喝出境界,品出文化才是好。小编这里为您推荐一款历史名酒——白水杜康,边喝边欣赏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看看能否找到一点感觉?何出一点韵味?
这款中华老字号52°浓香纯粮白水杜康酒,一箱6瓶(每瓶500ML),头条特别价189元/箱,2箱只需360元。点击图片下方商品卡即可下单(包邮)。
坐标汝阳,疫情静态第四天,截止昨天,已经确诊5例,两位母亲和三个孩子,让人唏嘘不已,这就是侥幸心态害了自己和家人吧?如果她们从外地回来主动报备隔离,就不会有现在这种状况了吧?她们的家人被感染,邻居被封控,几十万人为此静态在家。听到各种声音,但是,没有如果…
一大早物业通知每户可以领一张通行证,每天可以有一个人出去一次采购生活物资。
先生赶紧冒雨去领了回来,毕竟不知道要多久不能出门,万一有个什么急事,通行证还是很重要的。
雨,下下停停,室内温度已经降到了很舒适的程度,风扇都不用开了。室外已经凉爽许多,偶尔有经过的人,都穿上了长袖长裤。
把宝宝更厚的秋装拿出来过过水,以备不时之需,先生也换上了长裤,他一直念叨“天凉了,你咋办呢?”我的支架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取,夏天穿着吊带裙胳膊是没有问题,天凉了长袖肯定是穿不成的,我说实在不行,披个厚的披肩,毕竟到大冷还有一段时间呢。
陪着孩子做游戏,读绘本,家里的绘本多,玩具也足够,所以小朋友即便窝在家里,也不会无聊,就是有点费妈[捂脸],读绘本读的我口干舌燥。但是孩子喜欢,比啥都重要啊。
楼下偶尔经过一些公务用车,看到闪烁的灯,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慌,这种时期,待在家里就是最大的贡献吧!我的小城,要加油呀!#微头条日签# #夏日生活打卡季# #我要上头条#
公元695年,三十六岁的山阴人贺知章,被武则天亲点为状元。他成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位状元郎。
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从那个青山绿水中走出來的少负诗名的贺知章,亲切随和、低调大气、才华横溢。
入仕后,贺知章担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从公元695年一直到722年,他干了27年的小官。64岁时,贺知章还仅仅只是个负责祭祀的正七品小官。
没有一丁点愤世嫉俗的抱怨,心平气和的诗人工作之余,广交朋友,流连市井、漫步乡村,诗酒欢娱。
偶然来到一座别墅小院,贺知章挥笔写下了名篇《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见到豪爽、旷达的诗人,读着鲜活生动、情趣盎然的诗,并不相识的袁姓主人必定是一见如故,奉上酒菜,相与一醉方休吧?
贺知章嗜酒如命,醉后朦胧,他说:
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长安街头,常常能见到半醉半醒的诗人。贺知章跟朋友喝多了,晃晃悠悠地骑着他的小马驹儿,飘飘欲仙地吟啸徐行。一不小心失足掉进井里,直接就在水中安然入眠。
后辈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开篇就是贺知章酒后仙态: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还有一次,醉后的贺知章想要写诗,吩咐手下拿纸来。那人问要多少纸?贺知章醉醺醺地说,你拿多少我就写多少。
手下拿来十张纸,他就写了十张,拿来二十张,他就写二十张,正好写满,一点儿也不浪费。
贺知章这龙飞凤舞的狂草是与草圣张旭齐名的佳品,被称赞为“落笔精绝”、“如春林之绚彩”、“胸中所养不凡,源深流长,自然之道”,他传世的《孝经》卷被誉为唐代草书代表作,这幅字后来几经辗转流入日本(见图三)。
在长安文人圈中,贺知章是个人见人爱的幽默有趣的人儿。
与贺知章交友的名人多达50多人,上至帝王朝臣,下至布衣文士,无不交往密切。
贺知章的朋友圈名单中至少有:张说、张九龄、孟浩然、王湾、李白、杜甫、张旭,等等。
脾气暴躁、往往与同事属下不合的张说,独独非常喜欢贺知章,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723年,张说被唐玄宗任命为中书令,他立刻举荐贺知章参与编撰《六典》和《文纂》等书,由于贺知章的出色表现,没等这些书修撰完毕,贺知章就从太常博士升迁为太常少卿。
两年后,已经六十六岁的贺知章因为张说的关系,再次升迁为礼部侍郎,并兼任集贤院学士。
725年,唐玄宗封禅泰山。关于官员祭祀的礼仪问题,唐玄宗都向贺知章一一细问,贺知章的建议既妥帖又有见地,玄宗非常满意。
封禅完毕,贺知章更受恩宠,兼任了太子右庶子和太子侍读。
738年,八十岁的贺知章再次荣禄加身,被升职为正三品的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人称“贺监”。
如此仕途飞升的同时,贺知章还是没有中断跟朋友们的诗酒联欢。有功名的无功名的,都喜欢找他喝酒,找他倾诉。
孟浩然一落第,就找年长他整整三十岁的贺知章诉苦。
《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
苦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
用贤遭圣日,羁旅属秋霖。
⋯⋯
跃马非吾事,狎鸥宜我心。
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
倾诉完毕,贺知章这里只需一番痛饮,沒有过不去的坎。于是,孟浩然便回家诗酒度余生。
公元742年,李白孤身一人来到京城长安。一天,他到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游览,41岁的李白巧遇了83岁的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
李白呈上新作的诗《乌栖曲》,贺知章读完,夸他“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李白很高兴,又拿出《蜀道难》,贺知章读罢点赞:“公非世间之人,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仙呀!所谓谪仙人!”
兴致高昂的贺知章请李白喝酒,坐下才想起忘了带钱,便解下腰间的金饰龟袋,作为酒钱。从此,金龟换酒的佳话传诵千古。
据说李白能进身为翰林待诏,也有贺知章的一份举荐之功。
后来李白回忆起忘年交贺知章时,说: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公元743年,86岁的贺知章大病一场,病好后便想辞职还乡,上疏请求度为道士,皇帝诏令准许,玄宗亲自写诗相送,皇太子李亨率百官饯行。
回到家乡,贺知章写下《回乡偶书二首》脍炙人口。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玄宗在鉴湖圈出一片湖面,给贺知章做放生池,还修建了一所道观给他居住,叫“千秋观”。
恩宠无比、顺遂一生的贺知章,在归乡一年之后,平静安然地去世,享年87岁。
贺知章被后人称为最低调的状元,真是人生贏家!
#历史上有哪些低调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