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就因为不是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身份,这次相亲又没成功,女方的父亲要求必须是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身份真的这么好吗?
我侄子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现在已经工作2年了,一个月收入差不多一万五左右,这样的收入在我们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来说,已经很高了,公务员或者事业编收入也就是5千左右。我侄子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长的很方正,浓眉大眼,妥妥的帅哥一枚。这两年在老家这边,给他说媒的不少,他一直也没相中,有点挑。
我村里有个拉瓷砖的大哥又给他说了媒,这个是他拉瓷砖老板的女儿,独生女,大学毕业,还没有工作。说老板家很有钱,有门面有房子。
约好了日子和地点,我把侄子送过去了。侄子到了地点,没有见到女孩而是见到了女孩的妈,女孩的妈见了侄子的长相很是满意,说给女孩打电话让女孩过来,我侄子当时心里面就有点不高兴了,感觉不尊重人。我侄子给他妈留了电话,就走了。
后来女孩联系了我侄子,他俩又约了地方见面,女孩很同意我侄子,只是她说她爸爸不同意,说侄子不是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身份。我侄子说:我的收入比他们高了很多。女孩说:我听我爸的,并且结了婚必须入赘。
算是没谈成吧,听侄子说,后来女孩一直联系他,他们又见了几次,他们还是要求去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最终也没谈出来结果,这次相亲失败了。
女孩的父亲要求公务员或者事业编也无可厚非,毕竟他家不缺钱,他们想给女孩一个安全感,一个铁饭碗。
为什么985、211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漂着也不想回县城老家考公务员、事业编?那是因为名牌大学大都在一线城市,他们在那里学习生活了几年,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生存规则,回到老家的小县城反而容易被各种复杂的人事关系掣肘。为了后代有更好的前程,他们也愿意在大城市奋斗拼搏,一个好的成长氛围对孩子确实重要。
七十年代我在山东老家生活,逢年过节都要去舅爷家走亲戚。听说他们家清朝时期出过秀才,我们每次去都见两位舅爷八十多岁的人了,穿戴都非常干净得体,屋里院里也是拾掇得井井有条。那个时代大家都穷,年轻人都没好衣服穿,老年人更是棉裤棉袄粗腰带,我一次也没见舅爷们有这样的穿着。听他们说话也和其他老年人不一样,显得很有磁力,让人留连忘返。
正是有好的家庭氛围,几位表叔有的在厦门做官,有的在大学教书,最不济的也是公社中学校长。记得有年我去他们家走亲戚,看到任小学教师的表婶望着座钟做饭,问她原因?她说:“看着表怕糊锅。”这就是文化人的思维方式,我在家帮大人烧锅,不是干锅就是夹生。
我的俩孩子也都在大城市生活,看人家平时儿孙绕膝满家欢乐也失落,但是想到孩子的孩子只能自我安慰:“想让孩子留在身边,就别让他上学;想让孩子比自己出息,就不能剪短他的翅膀”,
大学毕业即失业,考公务员要三思!
下一波失业潮,大概率是公务员。
朋友的儿子大学毕业,想考公务员,我说要三思而行,现在是考公最热的时候,也是风险最大的时候。
吃财政饭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我当年毕业分配是人民教师,正式编制,老爷子高兴的不得了。如果没辞职,现在月薪也7000-8000多了,退休工资更高。当年第一月教师工资是579元,被县里扣了100交啥玩意,到手479元愤而辞职。
今天的城镇化已经到尾声了,原来地方财政靠卖地还能维持,未来房产税之类的是弥补不了这个缺口的,地方负债又高的吓人。人口出生率下降,孩子上学的也少了,越是发达区域这个趋势越明显。地方财政支撑不住这么多的公务员工资,管理成熟,技术进步,人力成本会下降,裁员也就不远了。
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铁饭碗。东北三省的工人铁饭碗不硬吗?时代需要这一代人做出牺牲的时候,工人老大哥也挡不住。
所以现在靠公务员竞聘老师是有远虑危险的,5年后将逐步显示出来,十年左右许多公务员将面临裁员。普通人失业还能去从事一些苦力活,如送外卖开滴滴,公务员失业,大多数人连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面子上也挂不住。
最理想的是医生这个职业,老龄化对医生的需求是增加的,孩子学医,尤其是中医方向,可以考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家觉得呢!
忠告年轻人,毕业啦不要去大城市,能考公务员的考公务员,能当老师的当老师…尽量不要背井离乡,我怕你们千禧一代,抗不过去
复旦、交大的应该不会,因为有这实力毕业再考个公务员也不会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