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判断推理之翻译推理~
#国考# #省考# #学习打卡# #干货# #公务员考试# #行测# #行测备考# #事业单位考试# #公考#
转发了
朝闻道202210我的天,这到底是人民的公务员、党的干部还是黑社会、街头混混?短短的几句对话,多处出现“什么路子”这样的浑话,还有“你会死得很惨”这样的,我的天,到底是啥样的心理内涵,才会这么自然地出口这样专业的行话?人民干部、人民警察好样的!孟夫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 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习惯成自然
朝闻道202210我的天,这到底是人民的公务员、党的干部还是黑社会、街头混混?短短的几句对话,多处出现“什么路子”这样的浑话,还有“你会死得很惨”这样的,我的天,到底是啥样的心理内涵,才会这么自然地出口这样专业的行话?人民干部、人民警察好样的!孟夫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 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发文批评部分香港特区政府高官,暗示其未必符合“爱国者”标准。文章指出,特区政府的一些高级公务员除了和中国大陆沟通的文件外,制定政府重要政策文件第一稿一定是英文,有机构坚持以英文草拟回应立法会提问的初稿然后再翻译成中文。
老高赞同文章所说的,现在香港特区政府许多高级公务员“表面上”不反中,暗地里却在做着“去中国化”的事情,利用他们在日常治理中的作用,把治权视为“私有产权”,不想让中央监督,以至“纵容黄丝,彰彰明甚”。国务院港澳办提出“爱国者治港”原则后,香港一些所谓“民主派”跳了起来称这一原则会令一些政治立场不鲜明的公务员心寒,产生离职念头或提早退休。
老高认为,拥有丰富行政经验的香港高级公务员,作为治理香港和确保香港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若大量流失的确是一大损失。但是,这样一支关键的力量,如果在政治立场上不与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保持一致,能力越大危害越大。在前年反修例风波期间,不少公务员不作为,甚至参加反政府集会,严重违背了作为政府公职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建议特区政府要尽快设立公职人员资格审查委员会,特区政府的公务员职位必须要有国家安全部门审查,必须由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居民出任,政治上必须对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保持忠诚!
一只鸡重10斤,吃了3斤,还剩几斤重?这是广东公 务员的一道面试题,看上去很简单,然而很多人却答错了。
这道题小学生都会做,单位都是斤也不需要换算,10-3=7斤直接报答案。
结果很遗憾:答错了!
为什么呢?
首先,你要想到,这是公务 员考试,怎么可能让你做这么简单的题呢?
那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道题的坑到底在哪里?
我们不妨把这道题这样理解一下:
一只鸡原本重10斤,它又吃了3斤饲料,那么这个时候,这道题的答案就是10+3=13斤了。
这句话其实是隐藏了宾语“饲料”,而且坑就在这个“剩”字上,很多人一听到“剩多少”,脑海里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个减法。也就难怪会脱口而出一开始的7斤这个答案了。
这道题还有一种解法:
如果加上主语“人”,那么这句话应该这样翻译:
一只鸡重10斤,它又被人吃了3斤,那么这个时候,这道题的答案就是10-3=7斤了。
那么开头的答案就是对的。
同样主语是人,还有一种解法是:
一只鸡重10斤,它被人杀掉后吃了3斤,鸡和鸡肉各剩下几斤?那么这个时候,这道题的答案就是:鸡是0斤,鸡肉不足7斤。
因为鸡被杀掉了,没有了,当然为0.。而鸡被杀后,去掉鸡毛,再吃掉3斤,剩下的净重肯定不足7斤了。
看似简单的一道题,实际上很烧脑的。这说明公务 员面试,主要还是考察的综合能力,是发散性思维能力,要从不同的主体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按照定向思维去答题的话,那真的就芭比Q了。
这道题你做对了么?
#金粉社区# #人生的那些考试#
又麻又冷又烫的知识:84消毒液不是因为“巴氏消毒法”才叫84。
【冷知识】
“急急如律令”的“律令”其实是雷神身边的一种小鬼,善于走窜,速度极快,恍若雷电,所以念咒施法时,道士们常说:“急急如律令!”
当然,最开始这句话是朝廷专用词,汉代的公务员写公文的时候在结尾处会加一个如律令,意思就是这件事十万火急,在对方收到公文之时就会迅速执行。汉武帝时,由于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如律令这样的词就很少在正式的公文当中出现。但有意思的是,魏晋时人死后一般都在墓里放置一个瓶子,瓶子上的铭文最后大多都会写上如律令。到了唐王朝由于皇帝姓李,尊老子为先祖,所以道教十分流行,在生活场景当中也会出现如律令、急急如律令的文字。
买买提和默罕默德是同一名字的不同翻译。
84消毒液的由来:1983年,上海闹甲肝,需要一种便宜有效的杀毒产品。全国各地都争先研制,其中一家医院——北京地坛医院的前身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配置使用了次氯酸钠溶液作消毒液,可以迅速消灭各类肝炎病毒。1984年,该院医务人员经过3000多次的实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菌类的变化进行了上百次的调整,最终研制出了84消毒液。特别是在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暴发后,84消毒液得到广泛使用,自此被全国人民熟知。30多年过去了,84消毒液的“金字招牌”仍然屹立不倒。因此,84并不是巴氏翻译过来的,巴氏消毒法是指巴斯德发明的一种灭菌法,84和巴氏,没有半毛钱关系。
【麻知识】
唐僧贞观初年离开长安,等回来的时候オ走了一半的路,就进了唐朝的国境。你以为这是段子,但这却是真的。你以为历史上元朝疆域最大,实际上唐朝的叠加疆域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超过元朝。并且,唐朝极盛时的疆域是汉朝最大疆域的两倍。
作为秦王和皇帝,李世民个人一生征服土地面积为世界历史第一,为中国新增疆域面积为华夏历史第一。
【烫知识】
唐朝攻灭高句丽之后,新罗短暂与唐朝交战,唐朝胜多败少,最终刘仁轨、李谨行指挥唐军多次击败新罗,新罗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唐朝后期,新罗、渤海国是唐朝忠实的藩属,多次把其君主的兄弟、儿子送到唐朝为质。而日本也仍然是唐朝的藩属,日本使者在唐朝,与唐朝的藩属新罗的使者处于同样的地位。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熟读历史并且经历过多次宦海沉浮的王安石,在晚年曾经有这样的感慨: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王安石通过此诗想表达的意思是,“在唐朝,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一个废人”。
为什么各个省份支援的医疗队都是137人?
137这个数字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之前疫情严重的期间,各省都派出了医疗队支援,其中北京、黒龙江、宁夏、山西、甘肃、河南、辽宁、贵州、陕西、吉林、江苏、云南、湖南等省都派出了137人的医疗队。
在抖音上时常能刷到对137的解释,其中很多风水账号的解释尤为搞笑,什么庚子年,什么金木水火土,什么“疫散去”。
以下オ是对137专业的解释:135个医务人员,2个领队。
普通医疗队75人,每组15人,4呼吸科1感染科1感控科,护士。正常可以展开15张床位(累一点20张也行。5组可以展开75张床位。
重症团队60人,12医生48护士,正常可以展开16张ICU床位。一个医疗队可以开展9张左右的床位,重症占比 1/6。
2个领队应该是管理/后勤人员,做协调和应急。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在头条看世界##科普##趣闻##趣事##冷知识##你知道哪些冷知识##头条##我要上 头条#
【中华传统文化】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解释翻译:佚名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
有人问:“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
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柳下惠』在鲁国是位贤者,孔子也很赞叹他,他名字叫展禽。
「惠」是他的谥号,就是他去世以后给他封的号,是他的太太给他封的。
当时他在鲁国做典狱之官,叫『士师』,做这个官不大。
『三黜』,「黜」就是被罢黜,官被罢免。
三次无罪而被罢免,被贬下来。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可以离开鲁国?你都被罢官了,国君都不要你,你虽然这么贤德,不贪污、不受贿,正人君子没有得到赏识,还被人排挤,你为什么不离开鲁国?既然这里没人用我,我就干脆换一个地方,「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也很有道理。那一般人听到这种劝谏可能心就动了,那就走吧。
可是柳下惠没走,他说『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焉」当何字讲。
「枉」当曲字讲。
「枉道」当曲道的意思。
因为当时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人的念头都不正,都邪曲。
如果有人用直道来事君,他正直不邪曲来事奉君主,「焉往而不三黜」,就是何往而不三黜?到哪一个国家不会被三黜(三次罢官)?
换句话说,到哪里都一样。
在鲁国被三次罢官,那到哪个地方不会被三次罢官?别人都邪了,就你一个人是正直的,那你肯定也是被罢官,同样的命运。
那「枉道而事人」,就是你舍弃了直道,心地不正直,而去谄媚、巴结、阿谀奉承,以曲道事人,就是事君,那在鲁国也不会被罢黜,在其它国家不会被罢黜,在鲁国不也一样吗?
父母之邦就是指鲁国,鲁国是柳下惠的故乡。
世间人都邪曲,我不必改换环境,到哪都是一样,只要坚守着正道,到哪都会被废黜,都会不如意,既然如此我何必离开鲁国,反正我不会以曲道事君。这个话显示了柳下惠坚定不移的德行。
所以他死后他的妻子用「惠」字来做为柳下惠,就是展禽的谥号,就是因为他被三次罢黜都不离开鲁国。
这种心实际上是救国救民的心,不愿意舍去鲁国的这些人民,还是希望在那里为他们服务,这真是一位忧国忧民之士。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也当之无愧。
他曾经说过,「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天下苍生,自己国家的人民将要受到陷害了,为什么?
礼崩乐坏,世间就乱了,受害的是老百姓,那我有没有能力停止这种局面,就是不让民众受其害?忧国忧民。
柳下惠没离开,这是在蒙受耻辱,为了救民。
因为他知道他的存在对鲁国就是一个希望,如果他都离开了,那鲁国可能没有人救了,所以他不忍离开。
虽遇三黜,三次被罢黜,终不蔽兮,他没有去隐居,所以他的德行比那隐士德行还要高。
他不是自了汉,不是小乘,是大乘。
所以他的妻子给他这个谥号,用个「惠」字,惠就是恩惠,对人们百姓的恩惠大!这个字他当之无愧。
孔老夫子一生也是这样蒙耻救民。
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就希望能够为这些诸侯国君效力,而能施展他的抱负,复兴礼乐之治,这是救民。
每一个国君最后都没有用他,这对一个士人来讲,就是读书人、有骨气的人讲,那何尝不是一种耻辱?
甚至更有甚者,还有很多人故意羞辱他,就像鲁国的阳虎,阳虎对他傲慢无礼,孔子能忍受。
到了卫国南子召见他,南子名声不好,召见孔子,孔子还是去见她。
他是为自己名利吗?
为了在卫国求得一官半职吗?
不是为自己,真的就是为救民。
乃至公山弗扰、佛肸这类小人召他,孔子都想去,想去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找这个机会能够帮助百姓。
所以在乱世里头要想真正做出救世救民的工作,那要忍大耻辱的,很多人会说闲话,甚至子路、子贡这类人,最忠实的弟子了,都会对老师起疑惑,因为他没达到老师的境界,那你要不要忍?要忍!不忍怎么能成就大德?
孔老夫子当年没有知己,没有人能够用他,他没有气馁,依旧是这样做,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结果他自己也没想到,到了汉朝,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推荐,启用孔子的思想(儒教)做为整个天下考核科举、考核公务员的这么一个教学内容,把儒教做为真正的国学。
自此以后儒教就成为了中国主流学派,历代帝王都尊孔,都用儒家学问来治理天下。
蕅益大师批注,「卓吾曰:有见有守」。
见是见地。
守是持守、操守。
有这样的见地才有这样的操守,才有这种行持。
六大宗旨:不贪.不争.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
1843年,道光皇帝突然通知4天以后进行翰詹考试,这个考试是公务员的一次内部晋升老师。
官员们自然都很在意,但是由于突然提前了2年,而且只有4天时间准备,搞得很多人措手不及,这其中就包括曾国藩!
曾国藩科举时是同进士出身,能进翰林院都是死皮赖脸求穆彰阿得来的,这突然的考试,曾国藩心想:完了。
果然,曾国藩答的离题万里,算是完了。
曾国藩回家后一连两天都提不起精神,想到自己的前途就这样毁了,心中更是悲愤不堪。
机遇出现在第三天,突然有人敲门,曾国藩打开门一看,来人是一个书童,手中拿着一封信穆彰阿写的信,信上说曾国藩的考试卷面模糊,看不清,让他重新写一份。
这样的考试结果,大家都懂得,曾国藩拿到了:二等第一的好成绩,顺利地被升为翰林侍读。
做了两年翰林院侍读后,曾国藩又迎来了御门办事的机会。所谓御门办事,是指皇帝把办公地点搬到宫门口,听取各部门汇报工作,这种机会一年都没有几次,而在这个报告会上表现好的官员都能得到升迁。
1846年,曾国藩有2次代表部门做工作报告的机会,而且他都表现得非常出色,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人,曾国藩两次虽然都得到了升官,但是却一直呆在翰林院。
无论是翰林院,还是詹事府,如果不能从中跳出来,真正参与政事,可能一辈子也只是一个文人书生。
尽管有老师穆彰阿的极力推荐,曾国藩自己也努力,但一直不得重用,而最让曾国藩郁闷的是,他不招道光喜欢的原因竟然是他长相不好。
原来,道光这人比较迷信,相信面相,他喜欢那种长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人,而曾国藩却是一脸苦瓜相,这就犯了皇帝的忌讳了。
曾国藩听了穆彰阿说的原因后,更加郁闷了,那个时代又没有整容技术,面相这事天定,怎么办呢?
穆彰阿见曾国藩这么郁闷,安慰道:“你别急,我一有机会就向皇帝举荐你,总有出头之日。”
1847年,又大考翰詹,这一次曾国藩准备充分,取得了二等第四的好成绩,特别是他写的《君子慎独论》特别招道光喜欢,穆彰阿看准机会,再次推荐爱徒,道光也不好驳他面子,就答应找空接见一下,看看这个曾国藩是不是真如穆彰阿夸的那样:稳重、心细。
然而,一连几天都不见皇帝有动静,穆彰阿也以为这事黄了,便没再放在心上,而曾国藩还在家里一心等着考试后升官的通知。
突然有一天,一个小太监传旨让曾国藩到养心殿准备接驾。
曾国藩跟着太监到了养心殿中,左等皇帝没来,右等也没来。曾国藩急得不行,满屋子的字画他一幅也没时间欣赏了。连续等了几个时辰后,太监告诉曾国藩,皇帝临时有事,来不了了。
曾国藩只好悻悻地回家了,回家后,曾国藩越想越不对,于是,连夜跑到老师穆彰阿府上询问。
穆彰阿一见曾国藩这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出了什么事,于是问曾国藩:"今天你在养心殿时,墙上挂的字画你看了吗?"
这话问的曾国藩一头雾水,只得老实答道:“皇上一直不来,我心急如焚,哪里还有心情欣赏字画啊,一个字没看。”这话气得穆彰阿暗骂,扶不上墙的家伙。
穆彰阿取出一袋钱,交给手下的人,吩咐了几句之后,对曾国藩说,你先回去吧,明天早上再来找我。
曾国藩也不明白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样,但仍就照办了。第二天一大早曾国藩就来了,此时,穆彰阿交给曾国藩一本册子,曾国藩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字画。
穆彰阿说:“这些是昨天挂在养心殿的字画,皇上之所以不来,就是想看看你是不是细心,你把这些字画内容背熟,过几天皇上还会召见你的。”
一切如穆彰阿所料,没几天,道光再次招曾国藩入宫,问的问题全与墙上的字画相关,曾国藩都对答如流,这次会面让道光非常高兴,曾国藩果然如穆彰阿所说的那样,是个细心、忠厚的人,值得重用。
于是,当即给曾国藩升任了礼部左侍郎,这一年曾国藩仅37岁,做到正二品,这样的成绩不仅在湖南属于第一人,在汉人中也属第一了。
进入礼部是曾国藩后半程人生的开端,从此参知政事,一路得到重用,更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大功,汉人封侯。曾国藩能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他背后的推手穆彰阿。
穆彰阿在嘉庆时入仕,六部工作做了个遍,混迹官场多年让他对职场、人性洞若观火,更是在道光时期位列首席军机大臣。
道光召见曾国藩时,所使的那点小伎俩让他一眼看穿,而这也是现代许多职场领导在重用人才前常用的手段。
要想在职场顺风顺水,除了有能力外,还需要知人心、懂心机。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不信,看看历史上那些不懂人性的直臣的结局就知道了。
都说读史明智,所以,我建议:多读史书,学点谋略吧。为帮助大家理解职场谋略,今天为大家推荐一套《中国谋略10大奇书》。
这10本书主要讲处事做人、识人心术、博弈角力、沟通智慧和荣辱进退。这些知识,对现代职场很有借鉴意义。
10本书一共只需要99元,平均每本不到10元,都有翻译,历史古文不好,也轻松看懂!
有需要的朋友,请点击下面的“看一看”即可购买。
今天,朋友圈里一则视频刷爆了。视频讲的是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用一口流利的英语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专访的片段。据了解,此次访谈是记者吴磊用英文现场提问,没有现场翻译,而59岁的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直接用英文回答,着实“火”了一把。
看到这则新闻,非常有感触,既佩服袁书记多才多艺,也触发了我对于公务员,对于这份职业的深深思索。
很多人都觉得,公务员就是朝九晚五,就是按部就班,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其实早已经不是这样了。公务员为什么不能火?公务员为啥不能多才多艺?公务员为啥一定要按部就班?我觉得我的界限应该更开阔一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多涉猎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比如自媒体。说真的,我真的特别喜欢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平台,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让我们把自己的想法、观点、认知、经历等等,一一记录下来,并分享给感兴趣的陌生人。
我们知道,跟熟人打交道很容易,比如微信里你的朋友都是熟人,通过微信跟熟人打交道很方便。但是,微信没有给我们提供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办法,尤其是跟你有共同语言的陌生人,但是今日头条做到了。现在,我每天用在头条里的时间远比微信多,为什么,因为我的思路、生活已经被改变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因为我的视域开阔了,除了跟熟人打交道,我还可以跟陌生人打交道,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
现在是信息时代,是流量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经在发生改变。希望每一个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圈,尤其是与自己趣味相投的朋友圈,并能够在这个圈子里获得快乐,获得成长。加油,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