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上头条# #淅川# 2021年度淅川车友会爱心送考倡议书
还没有关注我们的朋友点击@九厚香生活圈 关注我们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又一届寒窗苦读的学子将奔赴考场。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安全、快捷、准时抵达考场,奔向人生的更高目标,由共青团淅川县委倡议、淅川车友会组织、由山水宜城珑悦府赞助、淅川县交警大队、FM102.8交通广播电台、淅川运管局鼎力支持的2021年“淅川车友会爱心送考”大型公益活动即将起启航。在此,我们号召广大有车一族、爱心车哥车姐踊跃加入到爱心送考行列中来,奉献爱心,用实际行动给予考生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让象征爱心送考车标识的黄丝带,成为高考期间县城大街小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呼吁广大私家车主少开两天车,让出高考路!活动期间,“爱心送考车”招手即停,考生凭准考证免费乘车。社会需要热心肠,考生期待热心人!
报名热线69227888/69224888/15539919888或关注“淅川车友会”“八千车俱乐部”两个公众号报名
爱心送考,传递文明,淅川县2021爱心送考公益活动期待您的参与,在此,我作为参与者郑重承诺:
1、承诺在送考期间严格遵守考场交通管理、遵守交通安全、保证将每一位学子安全快捷的送达考场。
2、承诺本人车辆车况优良、保险齐全、车内整洁并消毒。
3、承诺本人无任何不良嗜好与各类违法违纪记录,做到文明驾驶。
承诺人签字:
序号
姓名
电话
车号
序号
姓名
电话
车号
1
20
2
21
3
22
4
23
5
24
6
25
7
26
8
27
9
28
10
29
11
30
12
31
13
32
14
33
15
34
16
35
17
36
18
37
19
38
湖北襄阳、宜城、南漳、保康、房县、谷城、光化、均县、郧县,河南邓县、新野等地区90多年前(1938年)发行的高清等高线地图,精确到村。此图采集于1925年左右,后有增补。当地的朋友来找找以前的圩、市、集、街、铺;冈、岭、庙、桥、渡,看看老地名是否沿用至今。另外,看看哪些历史名人和您是老乡,欢迎补充。#稀有地图##湖北#
.
.
~襄阳~
今襄阳市襄城区。
清代为襄阳府附郭襄阳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
因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始建于西汉初年。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
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西迁长安,将数百万人强行西迁,同时还有青州、徐州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大迁徙,今山东西部和河南的人口大量迁至襄樊地区。后王允杀董卓之后,引起关中大乱,数十万难民逃离关中,其中有一部分南出秦岭武关经南阳盆地也迁入襄阳地区。
历史名人:唐朝名相张柬之、唐代诗人孟浩然、唐初将领罗艺、东汉将领蔡瑁、东汉名士庞德公、三国东吴将军李衡、三国蜀汉名将廖化、三国时蜀汉文臣杨仪……
.
.
~宜城~
今宜城市城区(旧城关镇)。
清代为宜城县。民国33年(1944年)8月10日曾改名自忠县,为纪念在附近殉国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
商为邔国。周时为罗国、鄀国。春秋时并于楚,在楚文王时成为楚国国都鄢郢(一说为楚国陪都)。战国时为邔、鄀、鄢3邑。秦时为鄢、邔、鄀3县,隶属南郡。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改鄢县为宜城县。
历史名人:战国楚国辞赋家宋玉;三国蜀汉将军马良、马谡……
.
.
~南漳~
今南漳县驻地城关镇。
南朝时设义请、思安二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思安为南漳县。
元属襄阳路。明、清属襄阳府。1949年后属襄阳专区。1983年属襄樊市(现襄阳市)。
.
.
~保康~
今保康县驻地城关镇。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鉴于房县辖境辽阔,难以施治,始析房县东境宜阳、修文二里置保康县,县治潭头坪(今城关镇)。
保康得名,据清同治丙寅年《保康县志新纂》载:“邑归属房,宋雍熙三年置保康军(军,宋朝区划名,与州府同级),邑名始此。”亦暗寓“保康人民安居康乐”之意。
.
.
~房县~
今房县驻地城关镇。
秦置房陵县,唐为房州治,元废县入房州,明改房县。
地名传说:公元前529年,楚国灭房子国,流房子国贵族于防渚,这时防渚的“防”才变为“房”,从这以后才有房陵的说法。
.
.
~谷城~
今谷城县驻地城关镇。
谷城地域,古属豫州。西周时封赢姓(名无考)为谷伯(辖今谷城县回流湾以西及老河口市一部分),建都城于谷山,名谷国。清乾隆《襄阳府志》卷4《山川》载:谷山“(谷城)县西北十里,一名谷神山。上有谷伯冢,下为谷国城”。又《清史稿·地理志》襄阳府谷城县:县西北有“谷城山,县以此名”。
历史名人:南宋文人王之望、辛亥回族名将马玉贵……
.
.
~光化~
今老河口市城区东北光化街道老县城村。
因县城在抗战中被日军毁坏,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迁治老河口镇(今老河口市城区)
光化县置于北宋,以光化军而得名,而光化军正以唐昭宗年号“光化”而来。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光化军乾德县为“光化县”,废光化军,属襄州.
历史名人: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
.
.
~均县~
今丹江口市西北丹江口水库区。
清代为均州,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称县。
汉朝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武当县,因武当山得名。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废武当县入均州。
由于老河口下游常年洪水,1958年开始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古均州城因此淹没于水底。
1983年8月19日以原均县为基础设置丹江口县级市。
.
.
~郧县~
今十堰市郧阳区。
清代为郧阳府附郭郧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
原郧乡县,南宋末年,元朝军队攻宋,侨治不定。至元十四年(1277年)复置郧县。十九年(1282年),随均州来属襄阳路。明朝时,郧县为郧阳府治所。
.
.
~邓县~
今邓州市驻地花洲街道
清代为邓州,民国2年(1913年)2月改为县。
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丰穰”之义设置“穰邑”。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
历史名人:医圣张仲景、东汉名臣张温、宋末钓鱼船守将王坚、明代内阁首辅李贤、明惠帝忠臣铁铉、语言学家丁声树……
.
.
~新野~
今新野县驻地汉城街道。
汉代置县,县名由来有多种说法,以当地有新开垦之沃野,为主流。
历史名人:东汉名将邓禹、汉怀帝刘禅、三国曹魏名将邓艾……
一张老照片的记忆
周日到办公室有事,闲暇之余整理一下电脑里的文件,偶然发现一张老照片(见下图)。
思绪,一下子回到了35年前的安庆。
1987年9月,我考到了安庆商校。入学不久,就是国庆节,学校给我们加餐。那时的我们没有心理负担,吃得下,睡得着,心宽体胖。商校的伙食不错,尤其是回锅肉,一咬满口流油,很是养人。虽然不能顿顿吃上回锅肉,但学校食堂的菜,油水还是很足的。早餐的肉包子,一口下去就能咬到肉馅,那时的肉都是本地猪,味道自然鲜美。
下图左是我的泾县同学曹军,他上身穿一件黑色西装,里面米色的背心,高领的毛线衫,据他所说是他的几个姐姐为他手工编织的;下身是学校发的校服裤子,这一身“混搭”,当时比较流行。
我穿得很“正式”。一套笔挺的西服,是临行前父亲比照“时装杂志”上的西服样子,为我量身定做的。夸张的是白色的“假领子”,很是张扬。那时流行大翻领,家里的边角料多得很,父亲为我做了好几个不同颜色的“假领子”,便于不时更新,也省了买衬衫的钱。里面的绿色毛线衣也是临来商校前,母亲连日的加班加点,为我织就的一件毛线绒衣,颜色虽然有点土,没有我身边同学的米色毛背心好看,这是母亲亲手编织的,穿在身上自然又贴身,又温暖。
那时我们都留长头发,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头发厚实,自然地“三七开”压在头上。
这张照片是我们去振风塔玩,在塔的后面拍的,拍完后就寄回了家。记得那一年冬日回家过寒假,母亲对我说,她看到我寄回来的这张照片,看到我“圆润饱满”的脸蛋,心里很欣慰:安庆的水土好养人的。
宜城安庆,我的第二故乡,虽然我们就待了两年,留下的许多美好记忆,一辈子都记在心里。有机会,一定常回去看看。#芜湖头条# #芜湖正向上# #安庆头条# #老照片里的中国#
学美术艺术完全是被私立那些学校忽悠了,那些学校目的只有一个,炸干你的血汗钱。不学美术,也许不止考那么多分
再议民科历史研究的“主观结论”
白曜德昨日给我推送一文,是有关魏义阳郡的区划和存续时间,其中有岱之野的推理,也有白“老大”的大杂烩。
我细看了岱之野的那一部分,后面的则略过不读,因为后面那些内容已经在白老大的头条文章中反复出现多次,我真佩服他锲而不舍坚持重复发布同样内容的毅力和耐烦。
也许他在此文中也夹杂有一两点新的“创意”,但我实在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再去细看。因为相对于那带有图片和文字的海量的旧内容,即使他新增一点创意也不过像是一根小小的榨菜,如果你拿一小根榨菜来逼迫我去嚼一遍已经被反复啃过几遍的老馍,那我确实提不起一丝兴趣,也没有一点胃口。
岱之野关于魏义阳和晋义阳的区别还算中肯,论证新野和棘阳也有诸多史料支撑,还有他的推理看似也有一些道理。当然,难免也会有些经不起推敲的观点还有待探讨。但是,瑕不掩瑜,所有的探索都值得被肯定,没必要在此对他的探索做批判和深究。因为,大胆假设从来就不是不被提倡的。如果历史没人质疑,没人大胆提出假设,历史研究也不会进步。首先声明,本人是支持大胆假设的,也不反对主观色彩浓厚的假设。但是,本人严厉反对主观结论,反对把诡辩诋毁等下三滥手段当成合法的质疑,反对虚无历史主义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正确而大面积反对历史记录和历史学者。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从史出”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论证过程。
我们看一下岱之野的假设和结论,就知道他的小手段到底是怎么操作的。
原文如下:
再考《三国志》"邓艾,义阳棘阳人,甘露元年进封邓侯。"按常例三国时封爵之制多以本郡邑为封土,则艾之邓侯封邑当以邓县为主,艾之为义阳人也,反推之,邓县亦属于义阳郡焉。
这一段的假设是什么?
从其全文分析,他的假设就是魏晋的邓县归义阳郡所辖,而非南阳郡而辖。
他的结论貌似是引用了史料“《三国志》‘邓艾,义阳棘阳人,甘露元年进封邓侯’”,给人一种历史本是如此的感觉,可以算是“论从史出”的表征了,但是细心又有历史常识的读者就会发现,他的结论是自由心证。从义阳人被封为邓侯就可以推推断邓县属于义阳郡吗?“艾之为义阳人也,反推之,邓县亦属于义阳郡焉”,反正我是很难信服。他的推理过程是“按常例,三国时封爵之制多以本郡邑为封土,则艾之邓侯封邑当以邓县为主”可见他貌似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个普遍法则,另外就是“三国时封爵之制以本郡邑为封土”到底是他的推论,还是“史出”并没有交代,没有引文也没有出处,就只能认为是他的推论了,那这个推论过程是否为“小心求证”呢?
举几个例子就一目了然∶
①《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封琮为邓侯。黄初二年,追赠谥冲曰邓哀候,又追加号为公。三年,进琮爵,徙封冠军公。四年,徙封己氏公。太和五年,加冲号曰邓哀王。
文中的曹琮是曹据之子。建安二十二年,曹琮被封为邓侯。曹琮是曹据的儿子,后又过继给曹冲做后代,总之他是曹操的血脉。曹操是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的后代曹琮也不会变为南阳人,和南阳郡八竿子也打不到一撇。不是南阳人也不是义阳人的曹琮也被封为“邓侯”,该怎么论证“按常例三国时封爵之制多以本郡邑为封土”?会狡辩的人总有理由,肯定又会说曹琮是王族,王族不同于士族,所以不能按常例。
②不看王族,那么《三国志》又有“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巴人封为南阳郡的淯阳侯,难道也非常例?
③《后汉书》记载“孙程字稚卿,涿郡新城人也。永建元年,程与张贤、孟叔、马国等为司隶校尉虞诩讼罪,怀表上殿,呵叱左右。帝怒,遂免程官,因悉遣十九侯就国,后徙封程为宜城侯。”涿郡人徙封为南郡的宜城侯,难道也非常例?
上面简单地举出了三个例子,结合岱之野的邓艾封邓侯,四个例子中有三个都不是“以其郡邑为封土”,只有一个被岱之野推断为“常例”,“非常例”竟然是常例的三倍?这不是自由心证是什么?
要我说,他的大胆假设也没有错,但是他在求证自己假设的过程中却是大意了,急于求成!更急于证明自己的正确,似乎想要一举成名,或者通过这一两篇来尽快证明自己也不比真正的历史学者们要差,所以他们这些人常常不能摆脱自己潜意识中的主观意愿和认知局限的约束,也不能静下心来多考证一些同时期的其他封侯、其他事例和其他更多的史料。
如果他能多查看几例,细心分析一下普遍现象和个别现象之间的差异,那么他肯定不会仓促地从“邓艾封邓侯”这一个孤例就仓促推断出“邓县属义阳郡”的主观结论了。
这就是民科学者和历史学家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有时候民科学者肯定也有心做出改变,但他们却力有不逮,因为他们受到的思维训练和积累的史料底蕴明显不足。
水交以淡,茗战而肥——惠孟臣壶铭一则浅析
恵孟臣,明天启、崇祯间宜兴人。其制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各擅胜扬,系时大彬后一制壶名手。但所制以小壶居多,中壶少,大壶最罕,且以小壶最为有名;泥质朱紫者多,白泥者少。《茗弢》记:“漳、泉、明三府品茗,茗必武夷, 壶必孟臣,杯必若深。”意思是说,在福建漳州、广东潮州一带吃功夫茶,要用武夷产的茶,若深做的杯,更要用孟臣的朱泥小壶。故所制壶必署“惠孟臣”。光绪时人金武祥在《海珠边琐》中说:“潮州人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逸公小壶触目皆是。”“孟臣”已成为朱泥小壶的代名词。
惠孟臣不但制壶精妙,且工于书法,吴骞称其“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其书法“绝类褚河南”。褚河南即唐代书法家褚遂良(596 - 658),字登善,河南阳翟人,博涉文史,工隶楷,少学虞世南后祖述王羲之。传说唐太宗购羲之故帖,皆由其鉴定真伪。因此,说孟臣书法“绝类褚河南,是极高的评价。孟臣的刻款,有行书、楷书,且竹刀、钢刀并用,“不离晋唐风格”。可见,他是一位肯学习且具文人气质的制壶名手。
孟臣的刻款,大都仅为表明制作年代。如“不耽阁尝藏小壶一持,侵粗砂、短流反鋬,朱色、沙梨皮,底镌‘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九字楷书,有晋人风格”,据说此壶现已流入日本。又如“听泉山馆藏白砂大壶—具,制作古雅,底镌‘大明天启丁卯荆溪孟臣制’楷书十二字,足资年代考证”(俱见《阳羡砂壶图考》)。孟臣与当时大多数艺人一样,署款之外也偶刻现成诗句如“清风拂面来”“水浸一天星”“叶硬经霜绿”作为壶铭。或自撰刻壶铭,如:
水交以淡,茗战而肥;香浮雀舌,助我诗人。
“水交以淡”,取“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意。水交者,君子之交也。
“茗战而肥”,意谓相互品茗斗茶,酣乐其中。茗战,即斗茶,宋代流行,连皇帝也乐于事,宋徽宗曾有记述。肥,此处有肥甘、乐美之意。《文选·石崇〈思归引序>》“遂肥遁于河阳别业”,刘良注:“肥,犹乐也◦”
“香浮雀舌”,即雀舌嫩茶飘浮出香气氤氲。雀舌,茶名,沈括《梦溪笔谈》:“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梅尧臣《答宜城张主簿遗鸦山茶》诗:“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张协状元》戏文:“古庙浑无侣,采些茶为活计……枝头蓓蕾吐雀舌,带霁和烟折取归。”阳羡专产名茶,陆羽称为“紫笋”,其中一芽一叶者为“旗枪”,一芽二叶者为“雀舌”,总之“雀舌”是好茶、名茶、贡茶。
“助我诗人”,华佗《食论》中有“苦茶久饮可以益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认为茶“饮之使人益思”。香茗有提神醒脑、激发诗人灵感的作用。
这则壶铭,说的是品茗,但充满了文人气。从君子之交淡似水,引出茗战斗茶的肥甜甘美和情趣,进而由雀舌浮香,引发诗人的诗兴。由此可以看出,惠孟臣受文人影响极深,熟读古诗文,深知文人品茗的心境、情感,所以才能刻撰出如此优美的壶铭。(LZ永利)
晚上好不容易把所有的事情忙完,想着可以早点休息休息。谁知道老公回来提了个蛇皮袋放在阳台上,我没在意,晾衣服的时候发现里面在动,吓了一跳。就因为这个蛇皮袋,忙活了一晚上。
进屋后,我问老公,袋子里是啥?他说是一个好朋友宜城老家散养的仔公鸡。一大早就打电话,让路过的时候,到高速路口去接。老公各种推迟不要,说是天太热,让他们自己吃,朋友不答应,说是暑假孩子在家,拿回来烧着吃。
下午,车还没到,朋友又早早的打了电话,说是已经在高速路口等着了。
没办法,老公只好把鸡带回来。
没想到是蛇皮袋了装了几只活鸡回来,一到家,老公只顾吃饭,把鸡连蛇皮袋直接丢在了阳台上。
我一看可是犯了难。
现在市场了卖的鸡都是在家宰杀好,脱好毛的白条鸡,没有现场宰杀的。
我自己也从来没有杀过鸡,老公更是不敢动手,比我还胆小。他甚至提议,先扔在阳台,明天早上开车送到我爸妈家,让他们自己宰了自己吃。
这个办法不是不可以,只是不适合现在,我估计还没等明天,就会因为天太热,这些鸡们就一命呜呼了。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我把蛇皮袋打开一看,发现几只公鸡都长大了嘴在吐气,估计是昨晚就被捉住了的,又热又饿又渴在蛇皮袋里待了一天一夜。
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把它们杀了放冰箱,这样最稳妥。
不会也有些不敢,只能硬着头皮上。
学着我老爸老妈的做法, 先烧了一壶开水。然后开始捉鸡。
老公只负责斟着口袋,我把鸡的两个翅膀一捏,冠子一提,这只手就开始拿刀找脖子。鸡估计也知道啥,一边叫一边用爪蹬,吓我一大跳。好不容易抓好了,刀又不给力,半天也没割开,我自己看着就疼,只能心里一遍遍说着“对不起,对不起。”
好不容易,五只鸡全部宰完,手都抽了筋。
接下来又是大工程,褪毛。
老公这个猪队友不是烫狠了把皮给烫下来,就是烫轻了,毛褪不掉,爪子上的老皮也抠不下来。
几经周折,总算勉强弄完,地上一片狼藉不说,我俩精疲力竭。我和老公调侃,我俩都太菜,这要是在市场杀鸡,一天弄不了几只,牙都要饿掉了。一个不小心把鸡皮烫掉了,还要给人赔。
老公嘿嘿笑说干啥都不容易。
这个送鸡的朋友,以前也给送过仔鸡,都是宰好洗净有时候还速冻好给送来。这次估计是因为太热,不敢在老家宰,怕一不小心弄坏掉了,直接给装了活鸡。
今年刚好他家孩子高考,考的学校也很不错。老公说给仔鸡钱朋友不要,等孩子升学宴红包弄大点,不能占朋友便宜,一起打交道你有情我有义才能长远。
我和老公说,你的朋友你负责,只是以后再也不要拿活鸡回来,宰杀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除了行动笨拙,还要承受内心里的不安,我宁可不吃也不要再动手。#头条# #情感#
#新一代农民工的子女们出路在哪里呢# 新一代农民工的子女们出路在哪里
我国的农民工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进城务工。经过近40年的务工经历,一部分农民工富裕起来,在城市给子女购房融入城市生活。一部分农民工离土不离乡仍然生活在农村。那么新一代农民工子女们,将来的出路在哪里呢?
一是经商服务,这是解决落户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落地就业的重要途径。据笔者所见,有的农民工子女选择跑出租车或长途运输,有的选择经销农产品,有的经商办店,我认识一位农民工子女,脑子特灵活,在东莞卖厨具深得老板信任,在老板的支助下回乡卖厨具,短短几年商店已拓展到了武汉、襄阳、宜城三家,成为经历厨具的成功人士。大批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即要抚养孩子读书,又要赡养自己的老人,于是选择在居住的城市经商服务,是解决新一代农民工子女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是返乡创业,将是一个大趋势。以目前农业发展的形势看,实行土地流转发展农旅、农林经济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不少人选择回乡创业,以美丽乡村建设搞得好的大冲村、曾州村、金山村等为例,吸引了大批新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回到家乡,有的就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餐馆,有的从事养殖畜牧水产技术的能手,有的成为发展农旅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第三个出路是学技术,参加当地就业部门举办的免费技能培训。许多农民工子女拿到了技能证书,就在内地从事第三产业,办文化教育开补习班和餐饮服务。我们这个城市新开的九十九间铺里,就有一批新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当上了餐饮老板。我认识一个小王考了个厨师证,去年在温州开了一家宜城饭店,当年就买了一辆30多万的红旗轿车。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不妨乘着年轻赶紧学点技术,为将来创业做准备。
第四是读书考大学,依然是新一代农民工子女最好的出路。以我身边的人为例,我一个同事两口子打工,供自己的一个女儿学医,5年后被聘到省妇幼,去年女儿生子后,把父母两人都接到了武汉居住。我一个村的家兄打工挣钱,把儿子供上武汉大学,儿子毕业后在深圳开了个电子工厂,把父母都带到了深圳。读书改变命运,依然是农民工子女的出路。
总之,新一代农民工的子女要成为有理想、有知识、有技能的生力军,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我们政府有关部门去加以辅导培训,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新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一定会成为新时代不可或缺的弄潮儿。
襄阳:参加“南昌起义”的人有多少(2)
7、毛定方、毛定方(1905-1935),湖北省襄阳县人。1921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二师范, 1925年参加襄阳学联组织的"五卅后援会"、"国货维持会"。1926年2月,在老河口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官学校四期学习。毕业后叶挺部北伐到武汉。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30年调中央军委,为周恩来的得力干部。1934年随红军长征,任中央军委参谋部作战处长、秘书处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会合后,调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当教员,随军北上。1935年,在四川病故。
8、方复生(1905——1968),湖北省襄阳县程河西刘村人。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萧楚女介绍,考人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历任八路军第一二O师教导团员、教育处主任、抗大七分校训练部长、教育长等职。
解放后,历任派驻匈牙利大使馆参赞、任外交部苏欧司专员、天津市人民委员会任外事处主任、天津市政协常委等职。文革受迫害,1968年7月31日,在天津含冤逝世。
9、高如松(1905-1974),湖北省谷城县茨河镇人。是鄂北党团组织和谷城党组织的创始人。1926年5月共青团襄阳地委成立任书记。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高如松回到家乡担任谷城县委书记。
建国后曾任襄阳行署专员、武汉市桥口区委书记、国家计委研究室主任、化工部专家司司长、中国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1974年5月17日,他因“文化大革命”的摧残,病逝于北京。
10、王全芝、王全芝(1907-1927) ,湖北省宜城市人。幼读私塾。后考入湖北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在校参加学潮,是校方开除的"三十六天罡"之一。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中共王家集支部先后成立,任农民协会党支部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率领200多名农民协会会员,声讨蒋介石的反革命罪行。4月底,经上级党组织介绍,到武汉中央军政学校补充二营受训。7月赶赴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十一军教导团指导员。8月5日,教导团撤离南昌南征。行至会昌,与拦击敌人浴血奋战,不幸阵亡。
11、王鸣皋、王鸣皋,湖北省老河口市南城门人,1909年10月出生在一个农户家庭,3岁丧父。1926年光化县组建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委员会,王鸣皋被选为妇女部长。1927年5月考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女生队,成为中国第一代女兵。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任部队卫生员、学校教师、邮电员工等。
1949年后,任赤水城关地下支部书记、生产教养院院长、赤水县教育科副科长、贵州省教育局副局长等职。1994年4月25日,王鸣皋江苏淮阴市病逝。
12、王仁芳(1910-1927),湖北省南漳县人, 1927年4月26日,广东东江地区的农民自卫军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反共屠杀,在中国共产党东江特别委员的领导下举行了海陆丰武装起义。1927年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壮烈牺牲。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图一:中国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高如松
图二:贵州省教育局副局长——王鸣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