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体制内的九零后对提拔都不是太上心了,特别是乡镇的提拔重用的吸引力不是太大了。
单位借调一个乡镇的小姑娘,研究生毕业,年轻,有才华有能力,文字水平也挺高。这次乡镇换届想提拔她为副书记,党委书记做了几次工作,单位领导也和她谈了几次话,就是不愿意下乡镇,非要继续在单位借调,等机会遴选过来。按理说,一个科员赶上乡镇换届的好机遇,因年龄、性别优势直接提拔为副书记是很难得的机会,不知道多少人羡慕,但她就是死活不愿意。
副书记是乡镇排名第三的实职副科级,下次很有机会提拔为乡镇长, 乡镇补贴现在每月1200元,不论是政治待遇还是经济待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她考虑到乡镇的工作忙、离家远、不易照顾家人等因素放弃了这次机会。
现在的九零后越来越把公务员当成一份普通的职业了,对于提拔重用更多的考虑家庭和个人因素,对职位什么的看的越来越淡了。#提拔##干部##体制内#
#疫情之下#
年轻公务员想辞职,远方VS现实,也许你想逃离的正是别人梦寐以求的
网上看到一条信息:公务员想辞职,很纠结,征求一下网友的意见
21岁的笔者,刚毕业就进入了乡镇公务员的队伍
他理想的生活是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
下班看看电影,逛逛街,养只猫,奈何工作的条件和环境都不太好
从入职的第一天就想辞职,但父母坚决反对,自己一直在抗拒中纠结。
这让小编的脑海里冒出了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一句话
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小编也了解过一个核心部门的基层公务员
24小时待命,身体、精力、时间都是公家的
除了自己的无条件付出,家里人也需要无条件支持
但是,从体制内看体制外,所谓的自由和理想化,其实是很稀缺的
它不仅需要你有N种实现财务自由的备用能力,资源、平台,或者是自身条件
还要加上对时局的判断,以及正确的选择
没想清楚这些纠结也是白费力气。
已经肆虐了三年的疫情,让很多职业面临着危机
诗和远方固然要有,但也要接受现实的骨感
尤其是人到中年的无奈
我们单位有个同事,工作能力很强,但桀骜不驯
疫情之下,单位里的几个部门开始合并重组
他接受了职位和薪酬的下调,没有想象的激烈对抗,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人到中年,这是个务实的选择。
而作为那个求解的基层公务员,小编想建议他,年轻就是本钱,在本职工作上踏实努力,寻找可能的机会
并且为自己树立一个长久的计划,行动起来,让这个计划通往你要的生活。
#乡镇中的组织干事是什么职位# 普通乡镇是正科级建制,作为乡镇党委的部门,组织科的科长或者叫做组织委员是副科级干部,组织干事是组织科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普通科员担任,负责协助组织科长(组织委员)做好全镇行政人员、事业人员、村干部、合同工等的人事关系,核实工资、退休工资等的调整,为退休人员办理退休手续,负责镇里各类人员的年终考核工作,工作比较忙,平时也很锻炼人,职业发展前景尚好。
内卷这么严重吗?一个乡镇公务员招考资格竟然要硕士研究生,而且还是金融专业的,还要在乡镇上班5年。果然不出所料,没有人报考,招考职位取消。
如果是金融硕士,人家为什么不去大城市大公司上班,年薪百万,5年就500万,不香吗?为什么要来偏远乡镇,一年才40000元的收入?不要养家糊口吗?
真不知道,这家乡镇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勇气,开出这样的招考条件?
我表妹工作8年了,她从来没有给过一分钱家里!表妹最开始是在外面打工的,后来她考了公务员,就回到家里计生办上班,他老公也是机关单位的,职位还比她高。在底层熬了两三年,今年两个都调去了市里。我姑妈心里那个乐呀,真是逢人就炫耀。
每到过年我表妹跟表妹夫回娘家后车尾箱都是满满一大箱,油盐米,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单位发的,可是他们除了过年给个红包我姑妈姑父他们,是不会额外给钱的。平时过节也是送粮油来,买点东西,钱是一分没有。
我姑妈姑父家里在镇上算是比较富裕的,只有我表哥一个儿子,有两栋楼房出租,还自己开了一个五金店铺,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
可是去年过年我妈跟我说,姑妈跟她抱怨,说我表妹一点都不懂得感恩,供她上完大学,出来却一分钱都没给过家里。我姑妈说,我有钱是我的,你给的是你给的,能一样吗?连我姑父也是有意见。
我读书少,出来得比表妹早。记得我刚出来那会我都是省吃俭用,每个月寄钱回家,就想着当初父母很不容易,所以钱从来不敢多花。后来结婚了,每逢过节过年我也是给爸妈钱,除了过年,有时候给得不多,但是他们也开心!
你说父母有钱,是不是作为子女就不用给钱家里了呢?
#幽默搞笑段子# 没有结婚,回家干啥事?
小李大学毕业考上了乡镇公务员职位,一天,去找领导请假。
“张书记,我请假.”
“请假做啥?”
“请假回家。”
“回家啥事?”
“回家干点事。”
“结婚了吗?”
“没有。”
“还没有结婚,回家干啥事?”
“那?………那我刚才说错了,我结婚了。”
“已经结婚了,还回家干啥事 !”
“…………”
杜老师1968年出生,今年54岁。一晃他已经在乡村教师岗位上工作了36年了。听说公务员那边有个政策,有30年工龄就可以提前退休,他还期待着教师队伍这边也有相应的政策,自己能够早一点退休。
杜老师是当年15岁初中毕业,考上了师范学校,然后出来当老师的,当时的初中升学才是真难。全班能考上中师中专的都是凤毛麟角,能考上普通高中的一般也只有几个。
而杜老师从村小学干起,现在在镇上小学上课。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不好,对教学岗位也不再有那么大的热情。再加上老伴进城帮闺女带外孙去了,杜老师一个人在老家也倍感无聊,早就期待能够早点退休。
其实,在乡镇很多老师是希望能够提前退休的,不想退休的大部分都是家里经济压力大的。原因很简单,教师这个工作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基本都是一早忙到晚上,一天工作时间远远大于八小时。
而且年龄大了,和小朋友沟通有代沟,受小朋友们欢迎的老年老师少得可怜。还有不少老师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被小朋友们嘲笑和纠正的。因此,老年教师中渴望退休或者减少教学任务的,都是常态。
因此,对这个代表提出的延迟教师退休年龄的提议,我个人觉得是完全没有实地调研而做出来的提案。
首先,当前广大农村学龄前儿童已经越来越少,我所在的地区,基本上大部分村小学都已经合并到乡镇上。没有合并的村小,学生也少得可怜。所以,以后乡镇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并不大。
第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这些空出来的岗位留给那些有志于从事乡村教育的年轻人不是更好吗?不尊重乡村老师们的个人意愿,搞个延迟退休肯定会适得其反,让老师们工作情绪受影响。
#乡村教师# #教育# #建议尽快出台延迟教师退休年龄政策#
乡镇岗位,这成绩应该进不了面,其实我也不想上岸公务员,因为已是事业编,公务员要在党政办,太累了。
”对我来说,大城市最大的优点就是冷漠,冷漠到没人在意你是否结婚,是否买房?我真的很享受这种冷漠!”说这话的是辞去乡镇公务员职位来郑州闯荡的小吴。
我住在绿铁广场旁一个央企小区,小区距离地铁1号线一步之遥,靠近绿城广场、省图书馆等,深受租房族欢迎。小吴租的房子紧邻我家,他经常向我借钳子、扳手之类的东西,一来二去熟络起来。中秋节那天,我把小吴叫过来喝酒,三杯酒下肚,他把自己来郑州前后的经历讲了出来。
小吴是个“小镇做题家”,当年从豫北一个山村考入武汉一所211财经政法院校,大学毕业后本想考研,可家里实在太穷了,便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被录取后分到了下面的乡镇司法所。父母非常开心,因为儿子成了公家人,这下村里没人再敢欺负他们了。
上岗后,小吴才感觉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司法所人手少,他是新来的,写材料,整理材料等所有事情都落到了他的头上,到村里调节民事纠纷也是他的日常工作。
工作上很琐碎,8小时以外的事情也让小吴很郁闷。首先是婚姻问题,乡镇机关女孩本来就少,何况乡镇机关上班的女孩子一般都是关系户,她们找对象都盯着县城好单位的男孩,像小吴这种不上不下、家庭条件差的农家子弟,没人看得上。
乡镇上班,县城安家,身边的很多同事都是这样。小吴也想在县城买房,可家里没钱,他的工资也就3000块钱左右,在县城买套房子怎么也得50万元,这些钱小吴是绝对拿不出来的。没有房子,仅有一份收入不高的工作,这样的条件找对象不占优势。
小吴在司法所蹉跎了两年,每次回村里的家对他来说都是心理上的一个坎。每个村都有个“CBD”,也就是村里的信息传播中心。以前,小吴刚到司法所工作时,村里人看他的目光中还有尊敬,觉得他是个公家人。可小吴上班两年后,媳妇儿混不上,房子在县城也买不起,目光就从尊敬变成了同情,最后变成了怜悯。有个刻薄的婶子甚至当着他的面叹气:“读大学有什么用啊?工资一点点,城里的房子买不起,连媳妇都找不到,还不如谁谁家的老三在城里开店,人家连房子、老婆都混上了!”
这样的话听多了,小吴心里备受打击。每次下班回家,他都是趁天黑以后,弄得像做贼似的。
最让小吴绝望的是,他在司法所工作看不到前途。以前读高中时成绩一般般的同学,因为家里有关系,都到了法院、检察院。自己没背景,又没钱找关系 ,上升的空间已经被关闭。
有过来人指点小吴,在下面就得混圈子,你得主动一点,多认识对你有用的人。小吴也不想在乡下干一辈子,就通过高中同学这层关系,县城司法圈子有聚会之类的活动,他都尽量“打“进去。可去了两次,他发现,圈子里的人似乎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背景,对小吴表面上说话客客气气,骨子里却透着不屑。
参加了几次圈子里的聚会,小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适应,县城是个熟人社会,更是个小江湖,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在别人眼里都像个圈外人。
乡下人笑贫不笑娼,县城里的人只崇拜权力和背景,这种环境让小吴看不到出头之日,越来越绝望。于是,他先斩后奏,辞职后才向父母说出真相,父母再痛哭流涕也晚了。
家乡容不下失败者。小吴拎着行李来到了省城,他的打算是边打工边考研,郑州很大,人才很多,各行各业都很卷。小吴觉得他毕业院校不差,也可以挤进去”卷”一把。而在家乡县城,各行各业都被善于钻营的人把持着,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他这样的农家子弟连“卷”的机会都没有。
小吴来到省城后,应聘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当文员,这份工作可以满足生存,他边打工边学习,准备用两年时间考研上岸,还要把司法资格考试通过。
小吴对我说,来郑州一年多,因为心里有目标,他过得很充实。郑州最大的优点就是城市大,大家各忙各的事情,人与人之间很冷漠,没人在乎他来自哪里,没人在乎他是否买房,没人在乎他是否结婚。这样的冷漠给了他心灵自由,让他可以悠然自得地做自己的事情。虽然有时觉得很孤独,但他却很享受这份孤独。
在大城市里像小吴这样的年轻人很多,他们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他们怀揣的只有那份足以支撑他们奋斗下去的梦想。在大城市他们赌上自己的青春,想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证明自己曾经来过。他们眼里有光,脚下有路,他们的到来让人潮汹涌的都市更加充满活力。我们要感谢他们,也要对他们给予人文关怀,让他们体会到大城市的温度。
公务员外地人小李34岁,总瞒着巳相恋6年的女友!上级领导介绍女朋友时,爽快去相亲,他6年来都没提结婚,也许掂量着考虑自己的前途,他是异地人无背景,在这个偏僻的乡一呆就10年,职位毫无起色。
他总是背着女朋友,答应上级领导给介绍相亲对象去昧着良心去应酬,虽有不妥,但他觉得必须这样做。小李算是凤凰男,今年他果断与一个子矮小长相一般的幼儿园29岁女老师小丽结了婚。这位女老师现在朋友圈里各种晒两人的照片,女老师也是公务员迷,远房叔叔是县人事干部,她父母经常委托这位叔叔给小丽介绍公务员男朋友,这位叔叔也很热心,经常在一些小伙面前讲道理,要得升还要得靠婚姻,先后拉了好几位县级机关小伙与小丽交往都不成,就物色镇上的,无论男方有没有女朋友,都加上微信。反正男生也太少。就这样小李好不容易挣脱前女友纠缠,与小丽领取结婚证后,今年他很快升为县城近处一镇上当副镇长,丽也去了那个镇上教书,据说三年后他们要到县上去……
这就是现实,人生有时候真的就是这么现实!要改变命运,婚姻也是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