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密接主动报告奖励5000元#【浙江义乌:主动报告接触史且被判定为密接者,奖励5千元】据义乌市融媒体中心消息,为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严控疫情传播,现就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接触人员主动报告有关事项通告如下:本人在获知7天内曾与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有接触史后,须在15分钟内致电96150或向镇街指挥部(联系电话见附件)主动报告,并在原地等候疫情防控人员处置,切勿外出(含外出进行核酸采样)和接触他人。
主动报告信息经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确认属实且当事人被判定为密接的,给予5000元人民币奖励。其他人员提供上述密接人员信息线索经查证属实的,同样给予5000元人民币奖励。同一密接人员信息仅奖励第一名报告者,不重复奖励。网页链接
目前没有千岛湖到宁波的直达列车。义乌到宁波的列车也很少,而且高铁在杭州南站要调转车头,需要停站三十分钟。
图一机场连接线中两条绿线很关键,有了这条线,千岛湖和义乌往宁波方向路过杭州就不用调转火车头了,这样杭州南站可以增加不少车次。杭州南站和杭州东站也就真正做到了各司其事。
12月1日起,上海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
我觉得这个是件好事。
1、从就业来讲,全国有2亿人未签订固定劳动合同,流动摊点,可以化整为零,让更多的人参与就业。民营经济解决了80%的就业,现在大的企业负担重,化整为零可以多解决劳动力多元化灵活就业问题。只要你勤劳,就有机会过的很好,解决了就业问题,就解决了经济流动性的问题。
2、小时候都有路边摊,我们晚上没事都喜欢出去逛逛,不光是为了买点什么,就是喜欢去人多的地方热闹。这些年路边摊被禁了,晚上、周末都不知道去哪里,可以逛的地方少了,可以吃的地方少了,干脆点些外卖。外卖很难吃,但是没办法,这个都有聚集效应,没有烟火气,不愿意出门。外卖价格比较贵,这个从根本上来说也没办法,不允许摆摊只能租门面,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自然要承担这个成本,有了路边摊我们可以买到不用承担高额房租的食品、物品。这些是我们为了城市理性的傲慢付出的代价。
3、义乌就有很多的夜市,在城市的街道上,划出一定的范围,白天通车,晚上摆摊,好不热闹。城市和夜市共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实只要管理者多用心参与管理,不要一刀切,不要道德绑架,老百姓还是很愿意配合共建美好家园。
城市化进程改善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但我们是否感觉更加幸福呢,我希望城市管理能够多元化一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人人参与共建美好家园。
可以预见的通胀。
防通胀的恐慌性置业让地产公司出价变得噬无忌惮。
而一二线核心城市最新出台的地产政策,让洪水般的资本调转枪头瞄准了像义乌这种有一定经济活力的4线城市,房价上涨变得势不可挡。
土地出让依旧是解决债务问题的重要手段,高价可以加快解决速度,但又不能丢了量,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放水。
好在放了的水被地产吸纳,没有到大葱上面。
只可惜了实业和制造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不说,本来应该投入设备和研发的money被利逐的企业家们购置物业,还沾沾自喜。
万亿的资金,如果投向了研发设计,工艺改良,那么,中国制造,又是何等一番景象?
今天分享一下对义乌8.2号疫情
关于物资保供方面的几点看法
首先我不是批判,只是用笔记的方式记录我在见证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
站在全市的平台,首先义乌思想是想自供自给的,这也是280万义乌人一直都比较骄傲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想向金华求助的这是义乌人最后的倔强)结果浙中农贸市场和新马路菜市场不断爆雷,已经超出了义乌的可控范围,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各兄弟县市火线支援义乌老百姓的生活保供,生活物资的供应和保供是肯定没有问题,为什么会造成一些负面的事情呢,我们从政府,社区,个人三个方面去剖析一下
1.政府层面
首先,这是义乌市政府及各镇街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如此大的保供战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追寻,而且随着浙中农贸市场,新马路菜市场,胡宅市场等不停的暴雷,原先所有的保供计划全部打乱,导致物质的分配出现了较大的时差,中国历史传统上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维.首批义乌市自供自给的保障物资发放到了中高风险区百姓手中,老百姓欢呼雀跃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政府,在各种媒体上进行分享,导致未领到物资的老百姓心里极度不平衡,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首先人员匮乏,所有医务人员,体制内人员,志愿者人员,社区力量,只能够勉强维持如此大体量的核酸检测工作和基本的社会运转工作,而保供物资需要的工作人数庞大,而基层的治理能力有高低之分,导致一些执行力较差的区域出现物资保供缓慢问题,引起老百姓的不满,二,信息透明原则:自家的孩子自己打,首先信息必须公开透明,充分利用好社区村居房东这一重大群体(党建十房东)的小单元作战体系,做好信息及时披露,物资发放的进展宣广,对基础民众有个及时的安抚和准确的回复,能非常有效的解决民众情绪不稳的问题,成立应急小组针对确实有困难,先解决问题,再解决手续,相信大部分民众是能够理解的,这块工作的体量相对来说此较小点
二:社区层面:工作抓手不多,村居转社区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要落实和执行市里面核酸检测的重点工作,第二方面要解决本社区村居的基本运行工作,没有完全开放志愿者通道,特别是一些村居转社区,都有本村村民来负责各项工作(其实如此高温天气,能够站出来做工作,已经实属不易,你们村居补贴一定的工资,没有人会说什么)但是不能以此理由拒绝一些不需要工资志愿者的群众,没有形式合力。闹得最凶的是租房户的百姓,因为这几年安全生产条例禁用煤气罐,确实有些租房户不能开火,而且全市又处在静默期有钱也买不到吃的,这也是天大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是民以食为天,社区村居,应该以党建+房东为保供工作的主要抓手做好前期的信息调查,物资的进度,发放标准传达的每个租户,针对特别困难的群众,在大敌当前自己能解决的优先解决,不能解决的交给社区统筹,工作人员不够,可以充分的调动租户的志愿者群体人多力量大。让社区的工作进展的有序,老百姓充分了解工作的进度落实情况,就不会造成这么多误解
三:个人层面
疫情的情况已经持续三年,绝非今天才有,作为一个普通民众,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年代,自身要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做出一些预判,准备一些物资来应对突发事件,这个是个体社员的基本素质和个人的生存之道。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是对个人的不负责,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从疫情的发展历史,第一次封城大家都自我解决,没有政府保供一说,现在由政府统筹,不掉一人,不落一人,己经非常的好了,针对这部分群体,更应该从自身方便找原因,这个世界弱肉强食,你不努力就有人取代你,你做生意不认真,你就要打回原型,个体人也是一样的,靠别人永远都是靠不住,连基本的生存之道能力都没有,还谈什么发展。谈什么养儿育女,孝敬父母。第二部分是红眼病的人,明明有自供自给条件,看到别人有,心里就不舒服,就想耗点社会主义羊毛。不搞点就好像掉面子,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如果自己能解决,就应该把物资让给需要的人手里去,而不是自己占为己有去浪费占用公共资源。不要认为吃了亏,这也是你参与疫情殊灭战作出的重大贡献。心安才能理得,
这只是我个人的认知,如有不对欢迎批评指正[祈祷][祈祷][祈祷]
1995年,一名在日本工作的中国女硕士,舍弃了50万年薪的工作,带着不认识的人和日本政府打官司。20多年间,她散尽百万家产,与日本政府打了41场官司,最终让日本政府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她就是感动中国人物,王选!
很多人对她的做法不理解,她却说:“既然知道了,就不能转过身去不管。”
而她也是这么一步一步去践行的。
1950年8月6日,王选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人家。从小就同父亲提起她的家乡在浙江义乌崇山村。父亲也总是给她讲一些家乡的人和事,而且每次说起家乡父亲都会显得很伤心。
42年的一天,天上突然飞来了一个铁疙瘩,紧接着村里的人就开始得一种奇怪的病,之后就会在人群中传染然后死人。
就这样,不知名的怪病很快在村子里传开,400多名村民相继死去。
王选13岁的小叔和家族里的8名长辈也是因此相继去世。父亲每次说到这里都很难过,这给小王选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1976年,王选赶上了“知青下乡劳动,”17岁的王选被分配到了自己的故乡崇山村劳动。
从大城市来到农村,王选处处感到好奇。可是很快她发现,这个村里的老人基本都患有一种怪病“烂脚病。”
此时的王选也没太在意这些,每天在忙于劳作之后备战高考。
四年后,王选大学毕业,又被分配到崇山村当一名英语教师,而且还结了婚。一切看似比较遂心。
婚后的王选因为丈夫工作的调动,前往日本生活。在日本期间,王选在日本拿上了硕士学位,而且顺利地进入了丈夫所在的公司上班,年薪50万。
高额的工资,幸福的生活,也算是人生赢家。
就在王选享受着婚姻的幸福和高额的薪资带来的幸福生活的时候。
一份关于日本731部队在中国投放的细菌蛋的报道,引起了王选的注意。
报道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家乡崇山村。
就是这份报道,打开了王选尘封多年的记忆。
小时候父亲说起的关于小叔的故事,和他在家乡看到的“烂脚病”的老人。
这一幕幕就好像在放电影一样在她的脑海中出现。
此时王选在做一个让自己后来想起来都佩服自己的决定。
几天后,王选费尽周折,加入到了调查细菌战的队伍。
她利用自己懂当地方言和英语,日语的优势给他们做翻译。
王选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日文,和来到日本对她们的文化的学习,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
很快他们来到了崇山村。
老人们给她讲述了日本人侵华的细菌战罪行:鼠疫、碳疽,抢劫、放火、活体解剖等惨绝人寰的行为。
她们说得“烂脚病”,就是碳蛆病。
此时她才知道,自己13岁的亲叔叔,就是传染了鼠疫,被村民扔到村外,Z后全身变黑,哀嚎而死。
王选的心情J其复杂,她怎么也想不到日本当年能残酷到这种程度。
从三一年开始,日本不断地侵略我国领土。因为自己的后备资源不足,万恶的石井四郎提出在中国进行细菌战术。
一个恶不算恶,就怕一群恶。就这灭绝人性的计划居然通过了。
随后在我国东北成立了一支为他们做恶的细菌研制队,就是万恶的731部队。
他们为了能更早地使细菌投入战场,用我们的活人繁殖细菌,毒气弹等。向我国20个省市,63个地区,进行了12次大规模的投放。
使当时27万多的老百姓生不如死,村民们说“日本人来了,脚就开始烂了。”
随后两年的时间,王选一直与病毒受害者保持着联系。走访在南方的大街小巷,拜访遭受细菌战伤害的老人。
九七年,王选被选为“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
从此,王选放弃50万年薪,开始带着108位年迈的同胞,出资往返于中日两国之间,为他们讨回公道。
1998年2月16日,令世界为之侧目的中国民间对日本政府索赔案,在东京的法庭上打响了D一枪。
王选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她一一列举证据,在详细的事实面前,让在场的法官都湿了眼圈。
王选要求日本政府作为日本国家的责任者,正式承认日军细菌战的历史事实,向中国人民谢罪,并对这一战争犯罪造成的损害承担战争赔偿责任!
但是,从利益的角度考虑,日方很无耻地不承认细菌战事实和赔偿道歉。
一审败诉,王选说“就算Z后只剩我一个人,我也要继续上诉。
终于,在02年的第27次庭审结束时,东京地方法庭承认细菌战的事实,但是她们拒绝道歉和赔偿。
王选说:“仅这一句话就足以撬动被日本人掩盖半个多世纪的黑幕。”也给我们因细菌战死去的几十万亡灵有个交代。
[话文聊史]
王选,用她的一己之力,争得了一段历史的重见天日。
美国历史学家哈里斯说:如果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人,日本要沉没了。
王选自己说,我只是还原了一段历史。
很多人说:“中国人应该放下仇恨,继续开始新的生活。”
但我觉得,忘记很容易,但是能够直面历史背后的故事,才能让我们砥砺前行。
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中国历史事件之戚继光抗倭
嘉靖、万历间,爱国将领戚继光等领导东南沿海军民抗击倭寇,取得重大胜利。元末明初,日本处于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各谋出路,往往串通没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到中国沿海骚扰。明初国力强盛,倭寇尚未构成大患。正德以后,政治趋于腐败,海防弛废,倭寇骚扰转炽。后倭寇又勾结奸商,引为内线,并交通封疆大吏王直、徐海等,以为蔽护。于是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更形猖獗。1548年朱纨巡抚浙江并提督福建军务,封锁海面,打击通倭势力,整顿海防。但触动当地官绅利益,竟被迫自杀。此后,倭寇有恃无恐,愈加嚣张。1553年3月(嘉靖三十二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率精兵夜袭倭寇普陀山老营,重创倭寇,史称“普陀山之捷”。后,俞大猷又在王江泾歼灭倭寇2,000人,取得抗倭以来的最大胜利。自此,倭事稍有转机。同时,戚继光从山东调入浙江防倭,不久即成为抗倭主力。戚继光,山东蓬莱人,自幼痛恨倭患。他娴悉兵法,善于治军。他去义乌召募民兵,得农民和矿工4,000多人,组练“戚家军”。这支军队军纪严明,训练严格,作战勇敢。他还创造制倭很有功效的鸳鸯阵法。1561年(嘉靖四十年)4月,倭寇数千人犯台州,“戚家军”先后9战,痛歼来敌,倭寇为之丧胆。随后又扫除宁波、温州残倭,浙江之敌基本消灭。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戚继光奉命入闽剿倭。先后歼倭2,600多人。戚继光回军浙江,福建倭寇又起。1563年俞大猷、戚继光二军联兵会剿,大破兴化倭寇,基本消灭福建倭寇残余。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8月,戚、俞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广东、南澳的汉奸关平所率海寇。至此,东南沿海倭寇遂被荡平。戚继光从事抗倭斗争10余年,取得重大胜利,保卫了东南海防。功绩卓着,深受人民爱戴。
民生服务数字化,百姓才能更多受益科技革新
异地看病,最怕的就是医保报销问题。如今各地在推进的医保电子凭证,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来自义乌的张女士近日在杭州中医院办理出院手续,连医保卡都没用,拿出手机打开二维码一扫,就完成了支付。这是医保电子凭证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
这意味着,在杭州乃至浙江全省,医保电子凭证已经得到普遍推广,民众看病就医结算可享受到更大的便利。如果医保电子凭证能够在全国推广,实现全国“一码通”,困扰人们多年的异地就医和医保异地结算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医保电子凭证于2019年11月上线,是由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统一签发,基于医保基础信息库、为全体参保人员生成的医保身份识别电子介质。换句话说,这是国家推进、全国统一、全国通用的数字化医保身份凭证。
不过,这里的全国通用要先打个引号。虽然医保电子凭证上线一年多了,但是截至去年9月底,全国累计激活用户近2亿人,现在人数应该多一些,但相对于全国参加基本医保的13.6亿人(2020年数据)来说,仍有很大差距。
可以说,医保电子凭证是方便就医和解决异地结算的首选方案。相对于原先采取的传统的异地医保互认等措施,医保电子凭证充分发挥了数字化和大数据的优势。开拓医保电子凭证的激活渠道,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数字化民生服务的便利。
和医保电子凭证类似,像婚姻登记、户籍业务等也有跨地区办理的客观需求,为办理这些业务,以前很多人要特地回户籍所在地,来回奔波。如今,一些地方和部门利用数字化技术,推进跨省通办。如6月1日开始,辽宁、山东、广东、重庆、四川开始实施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又如,公安部计划在2021年底前,实现开具户籍类证明和工作调动户口迁移、大中专院校录取学生户口迁移、大中专学生毕业户口迁移等6个事项在全国范围实现“跨省通办”。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从中可以看到,实现民生服务跨地区通办,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动作为和积极推动。
政务和民生服务的数字化革新,是公共管理与服务的一项重要命题。要做好这件事,除了善于运用科技手段作为依托,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不断突破障碍、攻克难关。全国通用的前提是跨省通办,而跨省通办的基础又是跨市、跨县通办,每一个节点都需要不断探索、积极作为。
只有这样,民生服务才能插上数字化翅膀,让百姓真正享受到科技革新的福利。(魏英杰)
新闻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