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大专毕业生考不上编制?
我大舅大孙子大专毕业,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家人安排他到工地上当技术员,工资很高。可是,大舅孙子不干,他说,他想考公务员。家人对他说,考公务员要本科学历,你一个大专生凑什么热闹,有你什么事?大舅孙子就叫家人在城中给他租了一间小屋,住下来,一边学习,同时上网查找招聘信息。不久,他在网上查到岳西县招聘信息,大专可报,不限专业,招聘三名。他报名参考,笔试第二名,面试没通过。大舅说,当地人排挤外地人,要是当地人,肯定能考上。大舅孙子首战失败,他没有放弃,他相信一定能考上。家人看他没有考上,都反对他再考,都说是在浪费时间。去年,大舅孙子又在网上查到太湖县林业局招聘,大专可报,不限专业。大舅孙子又一次报名参考。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他笔试面试一路过关,到了九月,正式上岗,终于圆了他考公务员的梦想。今天中午,大舅打电话给我,说到他孙子的情况,我才知道他孙子考上公务员,已上班了。说实话,我真佩服这个年轻人。我打电话给他,祝贺他考上公务员。年轻人笑嘻嘻说,谢谢!谢谢!
凉凉!苏州园区新房价都开始打六折了,无锡经开区也撑不住了!
最新无锡经开区热门小区挂牌价,降幅一片啊!有着公务员小区的绿城玉兰花园,除了西一区略有涨幅外,其他都是降价。
最厉害的要数太湖国际一街区花语莱茵了,直接降了2300每平。好家伙,估计这才只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
#无锡头条# #苏州头条#
南京是不是已经落后于杭州了?
客观的来说,作为一个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的人,我居然从来没有发现南京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支柱的产业,或者说比较重要的发展方向,虽然这座城市的气息很适合让人居住,但是他并没有发展性因为他没有产业一个可以让这个城市具有活力的产业。
提到南京多是虚名,如六朝古都,金陵,文学之都等,但是这些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只适合旅游并不适合发展也没有吸引力,同时南京的房价还特别高直接劝退了一大批人,从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的时间里南京人口增长只有一百多万人,对于省会以及新建一线城市来说也太少了点吧。
说留下来人口的质量吧,南京每年大学加大专毕业人数大概在三十万左右,但是根据2017 ,2018,2019年数据,每年只能留下来十分之一也就是三万人,而随着时间变化差不多过一两年这三万人会有一半离开南京,所以与杭州之类的城市比较的话,还是缺少属于自己的产业,以及将优秀人才留下来的政策
而且你们如果真的去看南京的GDP大多数都是卖地得来的,并不是企业创造利益,如果去掉这一部分单单和其他城市比GDP的话数字会更加难看,这里指大家都去掉卖地这一部分的钱,而体制内的工资是真的高,但是民营企业半死不活这也是问题啊
其实南京在科教文及军事政治基建领先于杭州,而杭州在经济方面逐渐超过南京,我的推算,经济还将持续超过南京。
从历史的原因分析,自古以来就有“浙商”“徽商”等,很少听见有“苏商”这个称呼。为啥没有“苏商”这个商帮呢?历史上,凡是组成商帮的不外乎两个因素,一个是商业文化使然,二是地理位置所得,如安徽、山西、浙江等地土地贫瘠,山丘较多(看地形图),或是像欧洲荷兰、希腊那样靠近海洋,必须做贸易。但江苏自古以来就是土地肥沃,重儒轻商才对啊!
据不完全统计,光从江苏考上状元等“文人骚客”就有上千名之多,所以经商之气并不浓厚。从另一个方面讲,地理位置:交通发达,沃野千里,土地肥沃,淡水充足,明清时期就有京杭大运河穿省而过。
南宋期间就有:太湖熟,天下足的美名。清朝左宗棠在平叛太平军之乱时路过江苏曾经无比佩服的感慨道:湖南一省甚至还比不过江苏一县。可见其发达。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深得体会。传统观念强。很多新事物无法进入本地。举个例子,在南京很少有循证的私人医院。但是在杭州有丁香,有卓正。南京好不容易有个和睦家还在2019年转回上海了。而相比较公立医院在南京更受欢迎。
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接受度不高,推行很困难。政治上确实避免不必要风险,但经济上确容易被弯道超车。所以论传统经济,南京高于杭州,但是论新型经济,特别互联网这个蛋糕,南京远落后杭州。抢到份额较少。其实南京经济落后杭州,也是必然的结果。也没有必要去紧追慢赶,在不领先的行业硬拼,南京还是要做好传统经济,做好科教,厚积薄发。毕竟实业兴邦。多大事啊。
我很多读大学的朋友要么背井离乡去上海之类的地方发展,要么就在南京当个老师或者考个公务员,很少有真正去民企打工的,所以啊南京真的很缺少这样的支柱产业
日前,智联招聘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38个核心城市平均薪酬首次破万,达到10111元/月,环比上涨3.8%,较去年同期的8923元/月高13.3%。
其中,无锡企业的平均薪酬为9365元/月,较上一季度有所上浮,环比增长4.2%,在接受调研的全国38个核心城市中位居16。
报告一出,又是一片嘘声。无锡网友不淡定了,纷纷表示自己又被平均了。更有胆大质疑的“减薪了,许多基层公务员都拿不到这个水平了”。
这个表格数据能信吗?
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前置条件,才能相信这份表格数据?
如果没有司马迁,中国的历史将变得不再一样。很多历史将出现无法弥补地断档,然而在一场天时、地利、人愿的机缘巧合下,他以一己之力拯救并定调了后面干年的历史规则。无数的上古尘封因他而重建天日;无数的英谁豪杰自他笔下定调;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是局限于一个朝代的断代史,它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整整三千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父子将华夏大地自从有传说开始的所有历史全部整理了出来。在那个时代,这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史料要么是找不着,要么是不全,很多史料都是口传心授的代代流传;很多压根就是神话故事。还有的史料在流传的过程中,需要人力进行篆刻重写,那么就会出现错字问题,所以搞历史,在几干年前的那个时代,天生就具有着极高的门槛与困难。
司马迁祖上自周朝开始,就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后来虽然中间断过一段时间,但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这一代,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复了祖传的手艺。这份家世首先就帮助司马家解决了最困难的原材料门槛。由于有这一代代积淀的先决条件打底,重拾祖业的司马谈觉得要干点什么才对得起祖祖辈辈的这份得天独厚。他立了一个志:要整理中华民族数干年的历史,要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司马谈做回太史令的时候,司马迁才十岁,由于老爹有学术性公务员的独特优势,司马迁得以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进行深造学习。司马迁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汉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司马迁形成人生观的这段时间,正是汉王朝国势强大,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年代。司马迁在大国豪气和正规教育的熏染下,形成了他开阔大气浑厚优美的文风。
司马谈立志后,开始大量搜集阅读史料,为修这部大史做准备。但是真一干起来,他发现这活儿已经不是他能干完的了。由于他立的这个志向太过于远大,他要串起在此之前有史以来的所有事情,横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他自已这个岁数怎么算也干不完了。司马谈四目望去一片漆黑,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最高点,司马谈一度消沉,但看到了正在看书的儿子,他突然想到了“父子接力”,司马谈找到了司马迁,给他讲了家传渊源,以及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父亲对他说:“周公去世五百年,出现了孔子,现在孔子也去世五百年了,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人像周公和孔子那样,记录我们的文明,传承我们的文化呢?”
父亲希望他能肩负使命,早日参与到这个宏大的工程,在这一次关系到史学命运的谈话当中,司马迁选择了无怨无悔的子承父业,并迅速的进入了角色。
历史选择了司马家族,司马谈唤醒了家族沉睡的使命,将文明传承的火炬递在了司马迁手上。有了天时地利,十岁的司马迁开始读古文,接受义务教育,学术界大腕儿董仲舒成了司马迁的导师,19岁的司马迁以追寻历史遗迹,考察民风为主要目的,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长安,开始了一次壮游。
司马迁每到一个地方就考察风土人情,做大量实地采访,他为李斯不能与周召并列而惋惜,他为贾谊抑郁逝去而同情,他寻访民间传说已久的禹洞,考察孔子的老家,循着屈原的指引,司马迁用脚步丈量西汉帝国。陶冶了他的性情,获得了不同寻常史官的视野。尝到了甜头的司马迁在日后又跟随武帝去过大西北,自己走过大西南,跨过山河大海,他在浊浪滔滔的太湖边伫立过,也曾在成都平原绵绵细雨里行军,彩云之南灸热的阳光照耀过他的脸庞。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逝世,《史记》的重担彻底交接到成司马迁肩上,就在司马迁集中精力创作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为《史记》的问世蒙上了阴影。
公元前99年一天的朝堂之上,李陵战败的消息传来,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居然投降了匈奴,绝大多数人对他口诛笔伐,司马迁为李陵执言,触怒了汉武帝被判了死判。想要免死有两个价码,那么交50万钱,要么接受宫刑(阉割),司马迁面临这场横祸,他想到了父亲对他的嘱托,青史未就,死亦为不孝。没钱的司马迁选择了惨无人道的宫刑。
司马迁出狱后,汉武帝让司马迁当了自已的秘书长(中书令)。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太监担任的,明摆着就是把司马迁当成了太监,司马迁更受刺激,经常精神恍惚,出了门就忘了自己想去哪,一想到自己受过宫刑就浑身出冷汗,司马迁在酷刑下活了下来,并坚定信念誓要完成此书。宫刑改变了司马迁的情感,让《史记》的思想更加深邃尖锐,超越了一般史书的藩篱,有了更加触动心灵的力量,他把他的全部的生命与书融在了一起。《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公元前91年即将走到生终点的司马迁将《史记》全书完成,终于用一生成就了“史家绝唱”,共得130篇,526000余字。从此无人知其下落。
《金粉世家》大爆之后,导演李大为乘着民国剧大火的东风,拍了一部《红粉世家》。
《红粉世家》改编自张恨水的小说《满江红》,讲述了秦淮河歌女(潘虹主演)三个女儿李桃枝、苏琪、李小桃的故事,由孙俪、杨幂、佟大为、周显欣、郭晓冬等主演。
这部剧的结局,跟《像雾像雨又像风》特别像,结局也是一堆年轻人经历过绚烂的爱情,最后死的死,残的残,散的散,疯的疯,幻灭的幻灭。
不同的是,《像雾像雨又像风》中年轻人的悲剧大多是父母强力插手导致的,而《红粉世家》中的悲剧则是年轻人自己作死的。
画家水村(佟大为饰)因抢坐一辆黄包车,偶然结识了歌女李桃枝(孙俪饰),二人一见钟情,但是,种种误会使桃枝、水村感情破裂。桃枝一怒嫁给银行大亨,水村目睹他们的婚礼,气急攻心,大醉而去,坐上江轮远走。
桃枝追上江轮,不料江轮失火,烈火中的桃枝想起《满江红》里的情节,就与烂醉如泥的水村调换了衣装,把他装扮成女人送上了救生船,自己却葬身火海。
小桃(杨幂饰演)被狠毒的王守臣毁容后发疯,一直爱着她的摄影师太湖当了接盘侠,带着她一起离开了南京。
苏琪(周显欣饰演)喜欢秋山(郭晓冬饰演)的小说,二人相见恨晚,但一直解不开前妻死亡之谜的秋山不敢接受,好不容易接受了,又遭到前妻妹妹玲子的阻挠。玲子各种使计,阻拦苏琪和秋山相爱,最后导致秋山被苏琪坐的汽车撞飞,成为残疾。玲子卖了房产为秋山手术,自知不配和苏琪结婚的秋山万念俱灰,答应和玲子成亲。
苏琪是报社记者,趁采访大资本家方润泽的机会,到秦淮河边暗查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和方润泽频繁接触中,方润泽喜欢上了她。苏琪跟秋山分手后,为了忘记秋山,竟嫁给了方润泽,但在婚礼上才知道方润泽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她和桃枝、小桃竟是姐妹。
苏琪羞愤交加,慌不择路逃跑,却出了车祸,被撞成植物人。和玲子成亲后的秋山,得知苏琪已成植物人,跑去方润泽家想接回苏琪,结果另一条腿也被打断。得,这回他变成重度残疾了。
唯一正常点的,就是莫新野。他喜欢桃枝,但看到桃枝喜欢好友于水村,就把这份感情深埋在心底。
当年看这个剧,我为桃枝和水村的虐恋感到遗憾和心痛不已。现在再重温,只觉得这两人沟通能力极差,还热衷于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体格上,两人都是健康的;但心理上,这两人都得了矫情病。
《红粉世家》中的年轻人,大多是文艺青年,他们有的爱演戏,有的爱唱歌,有的爱吹笛子,有的爱画画,有的爱摄影,有的爱写小说.....成天没事儿就在湖边找一个诗意处饮茶、喝酒、吟诗、画画。当然,他们若是闹起矛盾来,那也是很激烈的。
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桃枝找于水村澄清误会,但于水村当时正在气头上,他嫉妒心和猜疑心发作,开始发疯,把自己画室里的东西砸了个稀巴烂。
剧中的人物,一个个的,极度自卑导致极度自尊。屁大的误会,就是解不开。明明从一点到另一点是直线最短,可他们偏偏喜欢绕圈子、走弯路,虐己虐别人。仿佛不把自己和别人虐惨一点,就对不起那份伟大的爱情,纷纷跳上舞台贡献了一段比惨式爱情。
明明心里还爱着对方,却为了气对方或是忘记对方,嫁给另外一个人........事后还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受伤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骚操作?
紫烟是富家千金,可她就是死心塌地喜欢上怀才不遇(实际上也没啥才)、脾气暴躁、性格偏执、被害幻想严重的于水村。玲子没啥文化,但就是死心塌地爱着自己写小说的姐夫,看姐夫都变残废了还是愿意当他的保姆。玉湖死心塌地地爱着桃子,哪怕她爱慕虚荣,中途弃他而去各种勾搭达官贵人,但他还是在她被毁容、变疯子后当她的接盘侠......你说说,你说说,他们都图个啥?
我觉得这样谈恋爱,会教坏青少年的。
我当时看完这剧,第一反应就是:千万别跟文艺青年谈恋爱,太拧巴了,太疲累了。文艺青年若是都活成剧中人物这样子,那简直就是世界的灾难。一个个的,都那么穷了,还那么拧巴那么矫情那么装逼,也不好好出去多赚两个钢镚儿,为将来养家糊口奠基。
跟正常人谈恋爱,风险是伤心;可是,跟这种文艺青年谈恋爱,那可是会要命的啊。
然后,我果真没跟任何文艺青年谈过恋爱。
我感觉我这辈子也不可能喜欢上什么画家、小说家、摄影家、音乐家、演员.........
我骨子里,只喜欢生意人、技术宅、公务员和类公务员(我自己也算半个生意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