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 #公务员##考公# 到底要不要考公呢?这是萦绕在很多人心头的问题,无论是在犹豫还是已经开始备考的人都会面临!
有的人考公是因为父母希望他考;
有的人考公是因为“跟风”,周围人都在考,自己不考感觉落伍了;
还有的人现在有工作但是不满意,亟须改变;
当然,也有的人因为毕业或失业想通过考公获得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你有没有完全决定考公,准备一下行测和申论都是大有裨益的,如行测是各种考试都绕不过去的,而申论不只是应付考试的需要,学一学一般都能提升你的写作水平,无论你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哪怕是做自媒体,好的文笔总是必不可少的!
各位小伙伴,你在考公吗?
#体制内# #考编# #笔试# #事业单位招聘#
大四那年跟风报考公务员,毫无准备没想到笔试过了,面试就是这个场面,我是第一个进考场第一个结束面试从考场走出来的,出大门的时候几个记者围上来让说说感受,忘了说的啥了[呲牙]

#头条创作挑战赛# 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是武断的,不合理的,这属于跟风干预教育吧?
先说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究竟是要依据什么淘汰教师?许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当然应该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啊?哪个老师排倒数第一就淘汰谁!然而,这样做却明确是错误的,违犯教育部文件规定的。教育部明确要求不得单纯以教学成绩评价和考核老师,违犯上级文件要求也要淘汰老师吗?这究竟是对老师积累了多大的“冤仇”啊?
再说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后,被淘汰的老师是要被“开除公职”吗?还是被解聘?反正是“丢饭碗”的事,然而《教师法》对此已有明确的规定:
“第三十七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可见,《教师法》规定的几项当中并没有末位淘汰之说,即使相近的说法也没有,非要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岂不违法?社会这是与教师结下了多大的“梁子”啊!
诚然,现在的教师属于事业编制,端的是国家的“铁”饭碗,只要没有违法犯罪或严重的违规违纪,单是因为所谓的“教学成绩排名倒数第一”是不能对其解聘淘汰的,其实象教育这样的行业还有很多,公务员、各机关的事业编人员均是如此,干嘛盯着老师不放?这是把“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不满”转嫁到老师身上了吧?这么多行业不管,单是盯着教育要把教师末位淘汰,这不是流氓也是霸道行径!

我是@悠悠至真v看教育, 交流家庭教育问题,欢迎讨论,欢迎关注。(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民进党“立委”提议公考废考语文?议员讽:考大学干脆直接用抽签】
台“考试院”宣布明年起高、普考(两种公务员考试类型)不再列考公文,民进党“立委”郑运鹏跟风呼吁公考应废考语文,台北市议员应晓薇炮轰,郑可能为选桃园市长蹭声量太过头,建议下次质询干脆直接提出废除大学入学考试,“全台学生免学测改抽签”,保证声量一飞冲天。
应晓薇说,台湾在民进党“执政”后,企图舍弃破坏传统文化,全面毁灭悠久历史,掩耳盗铃、数典忘祖不会有全新的自己,迷失了方向、走错了路,终究会让台湾陷入万劫不复境地。
来源:台湾中时新闻网
这一代大学生为何放下了傲慢,跟风似地考公务员?

这篇文章简直说出了一代人的心声。
曾经年少无知觉得考公务员是混吃等死,如今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普通人,安稳的一生是难得的幸福。
看完后我不禁感慨,再坚强的天真也抵不过现实的冲击,可惜有人醒得太晚,再也没有安稳的资格。
但我相信,人生千条路,总有一条适合我们,虽然当下很难,但彩虹迟早会出现。
加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看到一篇网文,讲的是女方吐槽自己老公,跟风别人考公务员,然而自己不适应,毕业是博士荒废了专业,眼红以前的同学现在的同事,天天在家里跟老婆闹,差不多离婚了。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走错路或者运气不好的人,可又是成年人,什么都要自己承担,一谈到命运就好让人伤感。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2022国考申论范文:不做乌合之众

近期,微博不断有爆出众多“明星”、“大咖”所谓的丑闻,而最博人眼球的是各位网友“伸张正义”的讨伐。互联网各种平台的确实现并且集中体现了当代网民的舆论自由,但自由总要有一个限度。近期的互联网众多信息平台弥漫着一股惴惴之风,让人不得不反思,名人在某个节日正常发布的生活信息会被网友认为不爱国、删掉与问题明星的互动会被认为不仗义、甚至与一些辱华品牌解约声明发的慢了些都要被网友认为有问题。的确,我们不能否认,互联网舆论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们倒逼明星进步、洞察社会问题,伸张公平正义。但是,当这种舆论自由被无限放大,舆论在没有自主思考的情况下、无限跟风之后,还会发挥原来的作用吗?这值得我们反思。
互联网舆论不能替代法律。互联网舆论往往充满了个人的感性,网友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互联网始终与现实隔着一层纱,我们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不得不关注信息的真实性。而网友通过对捕捉的信息碎片进行主观加工,潜意识的结果不断引导加工方向,致使最终结论也未必客观。而这种加工思路满足的绝大多数网友的好奇与兴趣,结果越离奇仿佛越容易使人信服,从而使非主流的判断形成风气,替代主流或者真实客观的结果。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司法系统等机关也的确不断地在努力查证,力争结果客观。但就目前状况来看,政府等机关的滞后性大大降低了真正结果的说服力。再加上政府对于信息处理的专业性、严谨性,最终的处理声明让网友看来,感官上不痛不痒,甚至无法满足网友的猎奇欲望,从而使得主流的客观的结果反而被边缘化了。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不要做“乌合之众”,因为也许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深陷舆论的深渊。就拿林生斌案件来说,关于林生斌本人的对错我们不做讨论,让我们来看一下网友对于这个案件的反应。案件发生之初,网友纷纷发文表示惋惜,这也是人之常情,几条鲜活的生命的确令人心痛。但舆论发酵越发严重,网友开始不满于仅表达自己的诉求,开始评判我们的法检系统办案,对于其本来合理合法的程序提出质疑,仿佛网友要比我们法院检察院还要专业一般,这无形中会给我们的部门办案带来一定压力,在网友的催促之下,案件办结完毕,也是这群网友在后续提出案件办理过于草率,仿佛遗漏重要证据,从而使当时的舆论又一次尘嚣日上。
互联网舆论在当今这个时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们的发言可以充满感性、可以充满自由,但不能用自己的感性去质疑有关部门的专业。更不能通过泄私愤、看八卦影响大众的判断,给予当事人不属于法律范畴的压力甚至是暴力。任何非法的行为都应该被法律约束、被法律制裁,而不是依靠舆论的压力甚至暴力,进行所谓的“制裁”。
现在网络上频现“躺平"这个热词,似乎成为了一种时髦跟风的生活态度。哪些人可以“躺平“?学生,有考试升学的压力,有老师家长的督促,无法躺平;产业工人及公务员,有产量或绩效的考评,有老板和领导的约束,无法躺平;为官者,有造福一方百姓的重任,无法躺平;军人,有保家卫国的使命,无法躺平;科研人员,有赶超先进科技的重担在身,无法躺平;为人父母者,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不敢躺平……思来想去,这个时代能躺平的可能就是婴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