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4日,朝鲜总书记金日成,在最高级的招待所,接见了他苦寻多年的中国烈士张蔚华后人。一见面,他们便抱头痛哭。
1924年12月,金日成父亲带着一家人,逃离朝鲜,被迫流亡中国吉林省抚松县。当时的朝鲜,处于日寇的血腥欺压下,好多朝鲜独立主义者被迫外逃。
一时间,邻近朝鲜的东北地区,涌入了大批朝鲜百姓。东北当地部门很难给这些人们办理居住证。尤其,金日成父亲属于朝鲜独立主义者,更是管控严格不好办理。
庆幸的是,金日成认识了当地的大富豪——张蔚华的父亲张万程。在张万程的帮助下,金日成一家顺利迁入了抚松县。从此,两家开始了深厚的交情。张蔚华和金日成便成了两小无猜的挚友。
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革命主义者的后代。一个要继承家业,一个要献身革命。两个小伙伴彼此走上了,父辈们所设计的人生道路。

随着两人的深交,金日成的红色思想逐渐在张蔚华心中开花。长大后,张蔚华便跟随金日成参加了革命工作。后来,又在金日成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出于现实的考虑,张蔚华不方便前往一线战斗。最终决定,开一家照相馆做掩护,从事革命地下工作。同时为金日成的革命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
有一次,张蔚华得知,金日成的革命军队特别缺乏物资,他便开始想方设法筹集物资。在多方打听下,他购买了多支手枪,将其放在手提箱内,亲自给金日成送去。
本来一路挺顺利,谁料走到半路,日本走狗上车开始挨个检查,连平时不严查的头等车厢也不放过。
眼看日本走狗慢慢逼近,张蔚华的心“砰砰”直跳,紧张至极。一时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手里的东西要是被查住,后果不堪设想。
危急之下,张蔚华平息了一下心情,随即提起箱子走向车厢交接处。此时,火车车速比较缓慢,张蔚华果断地打开车窗,将箱子扔出去,随后自己跟着跳了出去。

几天后,走路一瘸一拐的张蔚华将箱子送到金日成面前,金日成看着这些“宝贝儿”,万分感激,激动地说:“蔚华,太谢谢你了,你送我们的这些‘宝贝儿’,可是我们革命武装的第一批武器啊!”
此后,张蔚华总是给金日成送物资和枪支,给金日成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很大帮助。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张蔚华很快就被一双眼睛给盯住了。
一天下午,张蔚华正在照相馆忙乎着,金日成同乡人郑学海突然进来了。他和张蔚华、金日成都很熟,经常有工作往来,但后来由于组织调动,郑学海被调到别的地方,双方再没有来往。
两人寒暄几句后,郑学海突然提到,要向组织汇报工作,问张蔚华知不知道金日成在哪儿?一时防备心不强的张蔚华随口便说:“知道啊!我前几天还给他送物资呢!”
话音刚落,张蔚华立即警觉起来,觉得这人不对劲,话到嘴边又咽下去,并没有说出金日成的所在地方。此后,他敷衍郑学海:“咱们是单线联系,这个是应该由专门的人负责,咱们不能越级。”

郑学海见从张蔚华口中什么也套不出来,找了个借口溜了出去。这时,张蔚华紧张起来,后悔不够警惕,可一切都来不及了。
几天后,张蔚华被捕了。张蔚华被扔进了牢房,遭到日本军的百般折磨。老虎凳、皮鞭、烙铁等各种酷刑轮番而上,他被打晕无数次,又一次次被冷水泼醒,但他始终没说出金日成所在的位置。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两天后,日军竟放他出来了。来接他的竟然是自己的父亲和弟弟,见到父亲,张蔚华一脸歉意地说:“为了让我出来,花了不少银子吧。”
父亲沉默不语,一边的弟弟说:“哥,钱无所谓,关键是日本军放你出来,是有条件的。”
原来,日军不仅收了贿赂金,其中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必须交代金日成所在地。
张蔚华这才明白过来:日本军放出自己,是要拉长线钓大鱼啊,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抓捕金日成。这可该怎么办?无论如何不能牵连家人,更不能害了金日成大哥啊!还有跟随金日成大哥的部队。

张蔚华思前想后,决定一死求全,只要自己死了,日本军也没有他这个鱼饵了,金日成以及他的部队也安全了,家人也不用受到牵连。
于是,张蔚华托人把郑学海叛变的消息带给金日成,并让金日成及部队迅速转移。第二天,张蔚华取出早已备好的毒药,服毒自尽,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时年25岁。
金日成收到消息后,及时将部队转移,确保了抗日部队的安全。金日成面对张蔚华的牺牲,悲痛欲绝。
后来,朝鲜共和国成立,金日成为总书记。每每想到东北,他就忍不住想起那位为自己牺牲的英雄,想要寻找张蔚华的后人。终于在二十多年后,他见到了张蔚华后人,便出现开头那一幕。
在朝鲜,张蔚华的名字家喻户晓,如同中国人知道白求恩一样,人人皆知。在战争年代,有太多如白求恩、张蔚华等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人物#
旱鸭子海军司令----肖劲光
1949年,衡宝战役围歼白崇禧集团的炮声刚刚停息,肖劲光就被一纸电令召回了北京。毛主席亲自找肖劲光谈话,对他说,新中国要建立海军,让他出任海军司令员。
肖劲光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从戎几十年,基本没下过海,更别说海上作战了。他连连摇头,对毛主席说:我连坐船都晕,当海军司令不是太可笑了?毛主席笑了笑说:我就看上你这个旱鸭子了!
肖劲光,湖南长沙人,论参加革命,他在四野中算是最早的,比林彪资格还要老,他曾两次赴苏联留学,在解放军高级将领里是屈指可数的,在东野和四野部队中一直担任兵团一级的主官,有人评价他,说他是一个领头虎。
一,在南满最困难的时候,他主动请缨来到这里工作
1946年底到1947年初,是我们党在东北最困难的时期。蒋军把我东北民主联军分割在松花江两岸,切断了南满与北满的联系。特别是在南满,我军仅控制长白山麓的临江、浑江、长白、抚松四个小县,粮药给养十分困难。

而此时的蒋军人数多,准备好,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又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方针,使我军处于极端险恶的环境。部队都下发了斧子、锯,打算放弃南满。
就在这个时候,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劲光主动请缨到南满工作,和他一同请缨的还有副政委陈云。
1946年12月,郑洞国率6个师兵力向南满进犯。肖劲光发现主力部队都不满员,于是想方设法从地方抽调部队的同时,解散了自己的警卫部队,充实到一线。
一保临江重创了杜聿明的两个师;二保临江历时9天,歼敌4000人;三保临江调动杜聿明集团疲于奔命,连杜聿明都差点被俘虏;四保临江果断启用韩先楚,对钻入口袋的敌89师和54师展开攻击,敌军共有7000多人当了俘虏。
四保临江的胜利,有力地支援了北满战斗形势,使南满根据地成片增长,打开了南满的斗争局面。

二,指挥部队率先进入湖南
还在平津战役进行期间,中央军委颁布了新的编制番号,东北野战军改称为中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肖劲光任第四野战军12兵团司令员,下辖40军、45军、46军。
他率领12兵团挺进湖南,并担任第一任湖南军区司令员。
在湖南,他要对付的是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狡猾的白崇禧见肖劲光率主力插了过来,一点也没犹豫,立马南撤,并把赋闲在家的陈明仁请了过来,担任第一兵团司令。
陈明仁在蒋介石眼里,是不被喜欢的。多次明升暗降后,陈明仁心灰意冷,我方趁机做工作,甚至毛主席都亲自给他发电报,劝说他弃暗投明,并保证他的官职和待遇。加上肖劲光的12兵团已经围拢过来,一直矛盾重重的陈明仁,终于下定决心。就这样,程潜、陈明仁等30多位国民党军政要员,正式通电全国,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实行起义。

8月5日下午,肖劲光12兵团先头部队138师开入长沙市,长沙和平解放了。
三,衡宝战役
长沙解放以后,围歼白崇禧的作战任务就展开了。白崇禧把自己的部队部署在衡阳至宝庆一线,南与广东的余汉集团、西与宋希濂集团遥相呼应,组成“湘鄂西联合防线”,企图阻止解放军向华南、西北进军。
于是发生了衡宝大战。
根据毛主席的采取大迂回的战略方针,分三路围歼白崇禧集团。左路是邓华兵团和配属四野的二野陈赓兵团 ;右路是程子华的13兵团;中路是肖劲光12兵团,任务是向衡宝地区之敌展开正面进攻。重担落在了肖劲光兵团身上。
白崇禧一线阵地遭到我军突破后,反而将其主力7军调来,又将46军、48军沿粤汉铁路北调,同时将第97军、71军移至衡宝公路,摆出一副与我12兵团决战的架势。
关键时候,林彪识破了小诸葛的计谋,果断命令部队停止一切行动,原地等待命令。谁知45军135师师长丁盛,却误打误撞钻入了白崇禧大军的汪洋大海里,正是这条小鱼,把大海掀了个底朝天!丁盛的突然加入,打乱了小诸葛的部署,使我军与敌军犬牙交错混在一起,一场混战后,135师一个师拖住了敌4个师。

白崇禧见势不妙,急忙组织撤退。哪里还跑的了?肖劲光组织了8个师对包围的3个师发起最后的总攻,战至11日上午,歼敌2万多人,敌大部被歼,残部跑到深山老林里去了。
此役,敌7军副军长被俘。衡宝战役最终以我军胜利而结束。
四,旱鸭子海军司令
毛主席任命肖劲光当海军司令,并风趣地说:我们的空军司令坐飞机就晕,海军司令坐船就晕,这就是我党的干部政策!
挑起这副担子,也很难。没有人才,没有装备,连个海军司令部都是先借别的部队的。肖劲光多次去苏联谈判请求支援,加上自主研发,好歹把海军组建起来了。可是,接连出现了两次事故,牺牲了我军官兵,林彪派李作鹏去海军整顿,肖劲光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以至于想把他换下来。
最后还是毛主席说了话:海军司令还是要肖劲光来当,肖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

1989年,肖劲光走完了他革命的一生,我们怀念他。
#来创作活动广场##每日创作打卡##读书交流会##守护银领世界#
1937年,日军对通化抗日武装进行围剿,王凤阁一家三口被抓,敌人撬不开王凤阁的嘴,就把目光盯向了他5岁的儿子。
面对那些包装精美的糖果、和看起来很好吃的饼干,孩子却掷地有声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吃亡国饭!”
一个5岁的男孩,究竟为何会说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话语?
王凤阁出生于1897年,父亲是教书先生,从小就喜欢看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学过武术又喜交朋友,可以说文武双全,也渐渐在民间积攒起一些声望。
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然袭击沈阳,武力侵占东北,蓄意发动战争,开始全面侵华。
很多东北民众自发组建抗日武装力量,1932年,王凤阁成为民众自卫军第19军的领导者。在他的领导下,19路军与敌人艰苦抗战近6年,游击战术让小鬼子吃了不少苦头。

1933年初夏,日伪军集结兵力,不惜动用大炮、重机枪,对王凤阁所在区域进行“大围剿”,王凤阁带领队伍,避实击虚,利用天险设下埋伏,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
同年年底,日军又在老岭一带对我方抗日武装进行围剿,在王凤阁的指挥下,各部队有序埋伏于十十道岭、挠头沟等地,敌方伤亡惨重,我方出奇制胜。
在多次的围剿与反围剿的过程中,王凤阁多次取得胜利,保存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他不但与邻近的辽东三角地区抗日军联系密切,还曾和杨靖宇的抗日队伍,以及朝鲜人民军相互配合,不断打击日军,也成为了伪军“大讨伐”的对象。
日军又恨又惧,还曾悬赏5000大洋,只为取王凤阁的项上人头。
面对敌人的讨伐行动,王凤阁带领部队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最大化保全实力,避免损失,主力转移到抚松以东,以及长白山南麓,继续重创日伪军。

1937年1月,“大讨伐”的行动,再度对准王凤阁。
这次,日军调动了除临抚以外的全部伪军力量,3月27日,在辑安六道沟捕获了身负重伤的王凤阁,还当场杀害了20余名辽宁民众义勇军官兵。
不管日军是威逼利诱,还是严刑拷打,王凤阁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态度。
于是,日军又把心思转向了他只有5岁的儿子身上,可没想到,这么小的一个小人儿,也一样铮铮铁骨,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
受尽刑罚也不肯投降的王凤阁一家,被日军带到一个提前挖好的深坑前,一位日本军官逼他下跪,可王凤阁却轻蔑一笑,只看了一眼妻儿,就被恼羞成怒的军官一刀砍下了头颅。
眼见父亲被残忍杀害后,被军刀刺伤的小金子,忍住胳膊的疼痛,紧紧地抱住妈妈说:“妈妈别怕,我也不怕”。
最后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之中,枪响了,一颗炮弹穿透了他们的身体,他们一起倒向了王凤阁的方向。

王凤阁的儿子小金子,是中国最小的抗日英雄,他牺牲的时候,只有5岁。从出生开始,小金子就一直跟着父母东奔西走,跟着队伍抗击日寇。
有父母以身作责的榜样力量和影响,也难怪年仅5岁的小金子,在面对敌人给的饼干和糖果时,能不为所动,还说出了让在场伪军走狗面红耳赤的话。
没错,我们是中国人,要永远铭记历史,怀念先烈,宁死不吃亡国饭!
作者:洛子画
编辑:十二
#人物# #头条历史#
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下辖3个师:第1师由延吉第1团和吸收的部分反日山林队编成;第2师由汪清第3团、珲春第4团和吸收的原救国军史忠恒部编成;第3师由和龙第2团和已收编的抗日义勇军6个中队编成。抗联第2军编成后,各师即按第2、第5军党委特别会议确定的第2军同南满第1军、吉东第5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开辟更广大游击区的战略方针,开始分兵活动。第2军的总体发展战略是:留守拖住敌人,远征西出,转移到长白山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

具体分工:第1、第3师在王德泰、魏拯民的直接指挥下,向安图抚松、桦甸、濛江、临江、长白等县进军,与第1军彼此呼应,配合作战,发展长白山抗日游击区。其中,第1师在安图尽可能恢复旧的游击区,拖住敌人,掩护第3师的行动,尔后向抚松、濛江跃进。第3师由金日成、曹亚范率领,不与敌纠缠,由安图东南直插抚松,开辟长白山根据地。第2师由王润成、陈翰章等带领,与第5军共同活动,扩大宁安、东宁、额穆一带抗日游击区。各师随后分兵行动,展开了一系列战斗。
第1师行动前,王德泰、魏拯民对当时安图县周围的敌人态势进行周密分析,认为要打下安图就要先向外出击,打击敌人,扩大游击区,取得进攻、退守之地,然后转头回打安图。这样,第2军才能立于主动地位,也才能更有效地给安图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恢复与开路创造有利条件。因此,王德泰、魏拯民等决定先指挥第1师主力向西挺进,寻找战机。

1936年4月初,第1师进入敦化、桦甸两县境内活动,准备攻打大蒲柴河镇。大蒲柴河是桦甸县东部地区的重镇,敌人在这里设有据点派兵驻守,控制安图、敦化、桦甸三县交界处的大片地区,以阻碍抗联的活动夺攻打大蒲柴河镇,既可消灭该镇守敌,又可调动盘踞在敦化县城的赶来增援,对其进行伏击,取得更大的战果。根据这一分析,王德泰、魏拯民等决定发动大蒲柴河战斗。战斗采取围城打援、再攻城的战法,先派少数部队佯大蒲柴河镇守敌,同时把主力埋伏在敦化县至大蒲柴河之间敌人必经之路上的寒葱岭,准备迎战敦化援敌。
4月6日,佯攻大蒲柴河镇的战斗打响。敦化城守敌得知消息后4月7日,派出日军五百余人和伪警察大队二百五十余人,急急忙忙地向大蒲柴河增援。4月8日上午9时,敌尖兵六七十人进至寒葱沟口进行搜索。由于我军隐蔽得十分巧妙,尽管敌人像鹰犬一样东钻西窜,也没发现抗联伏兵的踪迹。于是,敌人大队人马便沿着崎岖山路,向寒葱沟山顶前进。中午,敌人已完全闯进我伏兵线。

这时,王德泰一声令下,战士们纷纷引爆抗联埋设的地雷地雷接二连三地开了花,炸得敌人血肉横飞。接着,战士们猛烈射击,敌人死伤惨重,剩下的残兵败将且战且退,向马号方向狼狈逃去。王德泰命令第1师乘胜奔袭大蒲柴河镇。10日清晨5时,主攻部队直逼大蒲柴河镇东口,迅速地攻下敌人防所。另一路直捣敌人小街西北防所。敌伪大队长带两个中队沿富尔河上游逃跑,又被抗联伏击部队突然袭击,溃不成军
大蒲柴河战斗后,第1师主力挥师迅速南下,转入抚松、濛江一带开展游击活动。与此同时,第1师还分出一部分队伍在敦化境内袭击敌人。4月6日,他们在双鸭子伏击了伪威虎岭森林警察队和森林事务所人员,击毙4人,伤4人,缴步枪4枝;同月9日,又在三道沟同日军威虎岭守备队发生战斗;同日,在攻打板庙子战斗中击毙日军17名。
1939年夏天,新任日本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到任,把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列为“心腹大患”,悬赏两万元买他的人头。任命长春独立守备队长官野副昌德为总指挥,统领通化、吉林、延边三地所有机动兵力,采取“放过其他抗联队伍,死死咬住杨靖宇”的策略,对杨靖宇的队伍进行彻底的“大讨伐”。

此次“大讨伐”,叛徒程斌卖国求荣,把曾经的战友逼入绝境。程斌,原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曾是杨靖宇最信任的助手之一。他投敌后,率领“程斌挺进队”,摧毁了70多个深山中的密营,这些密营可是抗联部队的生命补给线。这使身经百战、善于转移的杨靖宇部队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杨靖宇被迫将队伍分成各小股部队,分散在长白山区的濛江、抚松、临江等地,抗联第一路军的抗日游击斗争进入极端艰苦时期。
1940年初,杨靖宇率机枪连、特卫排和警卫旅部分战士共200余人在西岗地区,与敌展开激战。1月21日,警卫旅第一团参谋丁守龙在战斗中负伤被捕叛变,供出了杨靖宇队伍的行踪。
日军调动4万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对杨靖宇所率队伍进行疯狂“围剿”。1月29日,杨靖宇率队突围成功,但伤亡极大,杨靖宇身边只剩下特卫排和机枪连一排共60余人。

1940年2月1日,特卫排长张秀峰携带4支手枪、9960元抗联经费投敌,张秀峰的叛变导致杨靖宇原定的突围路线被日军封死。张秀峰15岁参加抗联,因为他是孤儿,杨靖宇把他留在身边,待其如子,没想到他恩将仇报。
日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杨靖宇身边只剩下几名警卫员。2月15日晚,杨靖宇命令黄生发等4名伤员转移,自己带着朱文范、聂东华两名警卫员继续和日伪军周旋(由于杨靖宇吸引了敌军的全部注意力,黄生发他们被抗联其他部队成功救援。解放后,黄生发曾担任吉林省建设厅副厅长)。
2月18日,朱文范和聂东华在濛江县大东沟购买食物时,遭遇敌人,二人在激战中壮烈牺牲。2月23日,数日未进食的杨靖宇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遇见了赵廷喜等4位进山打柴的农民。杨靖宇便委托他们代为购买粮食和棉鞋,并表示可以多给一些钱。

赵廷喜答应回去给杨靖宇买东西,还约定了交东西的地点。但是在下山的路上遇到了汉奸李正新,他向李正新报告了此事,李马上向伪濛江县警察本部的日本警佐西谷报告。西谷警佐立即带领程斌挺进队的几十名士兵进山,其中就有随程斌叛变的原抗联一路军有名的机枪射手张奚若。
2月23日下午4时左右,在三道崴子一处山林边缘的高地上,西谷发现了杨靖宇。西谷深知杨靖宇的厉害,没敢贸然冲上去,而是把人分成两队包抄。杨靖宇被包围在三四十米远处一个突出的石头后面,西谷下令停止射击,高声劝降。
日本公开出版的《满洲国警察外史》中记载了这段过程。
西谷:君是杨司令吗?
杨靖宇:是的。
西谷:我们是通化的警察队。若是君能归顺,岸谷厅长必会热切相迎。现在这个地方,要逃脱是不可能的了,何必急着去死呢?

杨靖宇: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
杨靖宇持枪开始射击,西谷向张奚若下达了“干掉他”的命令。张奚若看见杨靖宇正要闪到一棵树后,便扣动扳机,被日军视为“心腹大患”的中华民族的英雄杨靖宇,就这样死在了叛徒的枪口下,年仅35岁。
日伪军将杨靖宇的遗体拉回濛江县城,经程斌和张秀峰辨认,证明是杨靖宇无疑。次日凌晨,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令人将杨靖宇的头颅铡下,并剖开杨靖宇的腹部,将切下的胃进行化验。经化验得知,已经严重变形的胃里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草根和棉絮。得知化验结果,岸谷隆一郎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1940年3月5日,日伪在濛江县保安村搭建灵棚,岸谷隆一郎出场,为杨靖宇主祭立碑安葬。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身为伪山西副省长的岸谷隆一郎毒死自己的妻子儿女后,剖腹自杀。在他留下的遗书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1945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在濛江县建立民主政府。1946年2月,濛江县更名为靖宇县。1946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殉国6周年纪念日,靖宇县人民政府在杨靖宇墓前将出卖杨靖宇的赵廷喜、李正新枪决,以告慰杨靖宇将军的英灵。
日本投降后,叛徒程斌混入华北野战军,在后勤部军械处任副科长。1951年,程斌在一个雨天打着雨伞走在街上,鬼使神差,一个人为避雨躲到他的雨伞下,此人竟与程斌相识,是也曾叛变的原东北抗日联军干部。事后两个人都举报了对方,结果二人都被枪毙。
但是叛徒张奚若、张秀峰却隐姓埋名,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过了战争叛徒的追诉期,让他们逃脱了应有的审判。

图1为杨靖宇将军画像
图2为杨靖宇领导的抗联一路军警卫旅战士
图3为日军拍摄的抗联密营
图4为杀害杨靖宇的日伪军
图5为杨靖宇将军遗体,据说左一为叛徒张奚若
图6为岸谷隆一郎
1938年10月11日,杨靖宇指挥部队对包围老虎山的日军发起反击。日本指挥官石井少将被击伤,日军只好放弃此次包围。
1938年9月26日,日本关东军纠集15000余人,在东南满地区进行秋冬季“大讨伐”,企图通过“断其粮道,绝其补给,逐步压缩包围”将杨靖宇所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一举歼灭。
面对敌寇的此次“大讨伐”,杨靖宇为了保存实力,避免损失,指挥抗联第一军总部及所属各部队分批向漾江、金川、抚松、临江一带深山密林中撤退,到那里继续抗日游击战争。
根据部署,第一路军警卫旅一团一部由辑安出发北上转移。之后,杨靖宇率警卫旅大部及少年铁血队500余人的主力部队向抗联第二军第四师所在的桦甸转移。

9月28日,部队刚刚出发到白腰子旗就遇到了敌军的堵截部队。在抗联战士的奋战之下,敌人的这道封锁线很快被我军突破,并于30日按照约定时间抵达水沟子区。
按照计划,部队此后应该继续北上,穿越通辑线铁路。可那一带已经被敌军主力严密封锁,计划无法进行。于此危机时刻,杨靖宇决定率部南返白腰子旗,跳出敌军视线,让敌人无从下手。
抵达白腰子旗后,杨靖宇又带领部队前往大西沟准备从那里突围。在那里抗联一军遇到了堵截部队。为抓紧时间突围,杨靖宇指挥部队与日寇在大西沟展开作战。此一战,我军再次突破敌军封锁线,随后向北继续转移。
10月6日,杨靖宇率领部队在东越通缉铁路线时分兵袭击了敌军六道沟门和七道沟两处敌人据点,成功吸引了部分敌军封锁部队。之后,部队继续东进,并在东南方向的1343高地与日军发生了遭遇战。

在粉碎敌军此道封锁后,杨靖宇所部进至老虎山,消失于深山密林之中,进行休整。敌军为了找到我军踪迹,多次派出飞机侦察,最终在11日发现我抗联第一军的行踪。
为了将我抗联一军包围于老虎山中,日伪当局立即调来主力部队从东北、北、西三个方面,对我军进行三路围剿。经过7个小时的激战,抗联部队击伤日伪指挥官石井少将,迫使敌军不得不暂缓围剿。
紧接着,杨靖宇决定转向北进。北进途中,抗联部队在老人沟再度遭遇敌人封锁部队。突破重围后,杨靖宇带领部队继续北进。在经过数次交战后,抗联一军又一次“消失”,使敌人失去围剿目标。
10月17日,抗联一军行军至石人沟一线后在那里发现了敌军防止我军北进的封锁网。
经过侦察,杨靖宇将军得知此道封锁网是以敌军张祥、高连、三井和张荫等多部构成。这一次,杨巧妙利用敌人各部之间的缝隙穿越过敌军拦截,抵达浑江岸边。

此时的浑江岸边早已被敌人“坚壁清野”,既无渡口船只,也无过河桥梁。为了抓紧时间突围,杨靖宇决定涉水渡江,甩开敌军围剿部队。
抗联一军过江后在临江里岔沟地区进行休整。可刚休整没有多久,就被敌军的侦察飞机发现,部队只好继续转移。
可此时,敌军已经在叛徒程斌的引导下发现了我军动向,他们调动主力部队将我抗联一军团团围住。敌军为了加固包围圈,还在外线设置了多道封锁线,我军在里岔沟陷入到敌人重重包围之中。
既然已经不能转移,那就只好与敌人拼死搏斗。在杨靖宇将军的指挥下,警卫旅三团掩护我军主力部队里岔沟制高点,并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然而,敌军仗着其人数与火力优势,最终将我军压制在不足百米的包围圈中。抗联战士多次组织突围,都未能成功,形势对我军越来越严峻了。

此时,杨靖宇将军依旧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他命令警卫旅一团少年铁血队司令部机关枪连特卫排把20余挺机关枪都集中在山头对敌人的进攻进行火力压制,同时严令警卫旅三团牢牢控制住岔沟顶岗这一我军制高点。在杨靖宇将军的指挥下,我军始终控制着制高点阵地。
时间就这样慢慢进入夜间,日军自认为既然把我军团团围住,只需要第二天白天再进行决战就可彻底消灭我抗联一军。但他们没有想到,我军要趁着夜色突围出敌军的包围圈。
当晚,杨靖宇将军召开干部会议,并指出必须要在今晚冲出敌人包围圈,否则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他根据白天作战情况分析出来日军主力在东南和正南两个方向,只有西北方山岗处是敌人的薄弱点,他们在那里只不过是虚张声势。所以,要是突围就应该要从西北方向突围。
会后,杨靖宇将军命令警卫旅和少年铁血队抽出20名精干人员组成突击队,打开突破口。之后是司令部所属机关枪连和少年铁血队精锐,由他们来应付敌人第二道封锁线。殿后任务交由司令部和三团。为了保障行军速度,杨靖宇将军要求把所有指战员一律轻装行动。
各部准备完毕后,开始向西北方向进行突围。经过三次猛冲,突击队未能突破敌军封锁线。此时,杨靖宇将军当机立断,决定于正西方向突围,并于那里冲出了敌军的包围圈。







